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尚武争光

 

上杭人的精神内核是什么?我觉得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尚武精神,以武术作为表现形式的肝胆相照、豪气冲天、无所畏惧的男子汉精神。当历经了动荡与奔波之后,一种足以形成地域特征的族群出现了,那就是上杭客家。除了传统的诗书礼乐,平时用来防身健体的武术开始以科举的形式走进人们的视野。根据郭启熹教授统计,进入清代上杭获得武进士、武举人的数字尉为可观。整个闽西11县清代共有武进士42名,其中上杭21名,占据了半壁江山,特别是上杭丁锦堂成为武状元,更是令人瞩目。清代武举人中闽西共有460名,其中上杭161名,占三分之一还多。

清同治十年(1871年),上杭举人丁锦堂在殿试中荣登辛未科钦点武状元,成为清代福建省第一位武状元。这是继华喦之后又一位获得殊荣的上杭客家人。丁锦堂,字笏初,号福三,清上杭在城里(今临江镇)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生。锦堂幼从族兄习读诗书六年,咸丰七年(1857年)太平军石达开部围攻上杭城,丁父随官绅守护城垣。此后,丁锦堂以为清王朝处于忧患之中,正是好男儿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而且锦堂长得膀宽腰粗,肌骨健壮,平时就喜欢舞力弄棍。所以从此弃文从武,以期攀登科举功名,扬名显亲。他按照科举考试的项目和要求,勤奋刻苦地练习武功,并习读兵法韬略。家住城隍庙隔壁,庙里宽敞的大厅,是他习武的主要场地,通常鸡鸣即起,在城隍庙里舞刀、开弓、掇石,十年苦练,坚持不断。其练武使用的大刀,长130厘米、重41.5公斤,现存县博物馆内。其家叔父在南门直街开了一间食杂店,为了测试自己的肩挑负重能力,20岁时他能在南门码头一次肩挑12个大盐包,重达200多公斤,一口气登完42级石阶,不用换肩歇脚。其力气之大,令当时观者瞠目结舌,惊叹不已。

丁锦堂自恃武艺不落人后,未经院试考取生员(秀才),同治九年(1870年),以捐纳武监生参加福建乡试。在武科各项考试中大显身手,一举达标选为武举人。同科考上武举的上杭人,还有廖贞华等5人。当时武举定额为63名,上杭一县竟考上6名,曾震惊全省。次年,他赴京参加会试,兵部以第六名进士录选,经殿试,钦点为一甲状元及第,命其在宫廷值班办事,担任侍卫职务,是年他才26岁。他在殿试中,武勇技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主试总批》作如下评定:“臂力方刚,雄姿迈从。驰快马以追风,三驱入彀;发飞凫如闪电,一矢穿毡。箭则贯百步之熊熊,弓则弯六钩之象铒。刀石悉征其余勇,铃尤熟于经文。综观诸艺,允冠群英。此际殿前传首唱,喜鳌占于鸿胪;他时外秦肤功,表鹰扬于麟阁。勉成伟器,用副深期。”

钦点状元后,朝廷按例给假让其荣归省亲。途经官庄乡回龙村,适逢该村兴建石拱桥,欣然应请挥毫写下桥名,并捐助边银50元。至今拱桥石刻“回龙桥”犹在。桥头亭内,立有捐款碑刻,“新科状元丁笏初助边银五十元正”刻列碑首。随后又建造“状元府”拱门,门屏正中上方横挂鎏金“武魁”大匾。另在西门大街北侧,典入房产一大境,辟为别墅。民国12年(1923年)由县立中学购赎为校舍(今为上杭一中校址)。同治十二年,同治帝大婚,特请他参加迎亲仪仗队,赏赐黄马褂在御前骑马护卫。光绪元年(1875年),授他“振威将军”军衔,任广东南澳厅游击,代理镇守总兵官职务。清代的将军是很高的武官军衔,为宗室的爵号之一,或是驻防各地的军事长官之称;此外,只有出征时的统帅,才能被授予将军。他出任南澳时,汕头已增辟为通商口岸。身为海防重地军事长官,他肩负重任,恪尽职守,任职16年,列强一直不敢侵犯南澳,保卫了东南海疆安全。光绪十七年,升任广西郁林营参将,统辖5个县。次年以母丧告假守制离职。服满,因病未再出仕。二十六年,县内饥荒严重,抱病为民请命,促使县知事迅即采取救荒措施,赈济饥民。二十七年,以咽喉溃烂,不治病故,终年56岁。浙江金华知府、文状元吴鲁为其作《墓志铭》,结句为:“冈陵有幸埋名将兮,尘土亦香。永奠斯郊亘万古兮,与日月而争光。”

可惜这位给我们带来殊荣的丁状元,在家乡并不怎么受人欢迎,一直以来围绕他高中状元的闲言杂语就没有停止。这恐怕是历代状元中唯一在家乡受到如此“礼遇”的状元。有人猜测是因为城内族姓之间有些争纷,而丁氏一族应较弱小,故丁锦堂高中状元后,不服气并生出许多谣传出来。有史料载,状元公居家期间,甚受地方人士倾轧,大姓压抑,振威将军也对地头蛇无可奈何,乃至郁郁终其天年。我不想再一遍去重复那些无聊的抵毁之词,只想说一句:一位没有任何背景的普通百姓子女,如果没有一身勇武和智慧,谁会那么大方地让他登上代表最高等级的科举殿堂。如果说朝廷腐败,怎么也不会腐败到一位普通人家身上!当我阅读那些来自家乡史料的所谓野史、传闻,令我感到震惊——有时人心是多么狭窄啊。这位上杭历经几百年才蕴育出的一位状元,是历史赠予后代的一笔宝贵财富,是上杭的骄傲,是足与华喦组成文武双星的上杭客家名片。何况我们这位状元前辈也以他的智勇双全为国家的安宁作出了贡献,回到家乡后能为百姓忧心,只是英才早逝没有作出更多的功绩让我们惋惜。追思先辈,令人神伤,不禁感慨万千。

讲完武状元,再说一位民间的武师。这位武师叫丘正元,是客家地区五枚拳的一代宗师。丘正元成为一代宗师源于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清咸丰二年(1852年),丘正元出生于上杭县庐丰畲族乡扶阳村。他所在的地方是畲汉两族的聚居地,历来尚武之风盛行,耳濡目染,自幼便与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到15岁那年,他已经有一定的武术基础,对武术之道更加痴迷。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个安徽凤阳的花鼓班。花鼓班里有一个与他年纪相仿的女子梅花(原名王秀英),是少林寺僧尼五枚道姑的嫡传弟子。五枚道姑是著名武术流派“五枚拳”的创始人,后人尊称为五枚祖师、五枚师太。两个情窦初开的少年因武术而结缘,之后丘正元跟随梅花到河南五枚师太处潜心习武。“十年磨一剑”,十年后的一天,道姑叫丘正元到后山砍一根用手指捏不破的“工竹”回来。他找遍满山竹林竟然没有一根竹子是捏不破的,只好空手回鼎师傅。心中有数的五枚师太于是命其出师,并满心高兴地说:“你定能将五枚武术发扬光大。”后来,花鼓娘子梅花与丘正元结为夫妻同回上杭扶阳,将五枚武术加以总结和发展,成为闽粤赣三省的一个武术流派——梅花拳软桩八法(亦称五枚拳)。行家认为,五枚拳属中部夺路之拳,是为儒家拳法,分为八法招式:小八法、分八法、生克、四椎卷指、鲤鱼翻白、鹞子翻身、佛子手、龙虎桩(龙虎下山绝命桩)。其特点是,步型低矮,转换灵活,视若风云;以静制动,借力还力,以守为攻;以短打快攻见长,有较强调实战作用。此外,还有五梅棍术枪法,包含端枪子午,开步子午,梅花枪等,统称为丘家枪法,分为五小节:端枪子午、开步子午、金鸡啄米、大风(又名打狗棒)、梅花大杀四门,另加一路罗家枪。五枚棍术枪法变化莫测,有“大杀四门”和“绝命枪”等称谓。丘正元成为五枚拳在客家地区的第一传承人,也使他成为这一地区五枚拳的一代宗师。

丘正元是一个德行高尚、虚怀若谷的人。据说经常有人慕名前来求教,他都谦虚献技,从不随便炫耀自己的本领。此外,他还文武兼备。他为家乡的庐源书屋题写过校名,在村里的庵堂书写过“西来庵”庵名,书法刚劲有力飘逸洒脱。特别是他在庐源书屋的墙壁上题诗作画,留下了“谁识清莲不染尘,那知白鹤洁堪珍”的珍贵作品。现在我们看来,能文能武的人感到吃惊,但在清代的上杭绝对是一个平常之事。大名鼎鼎的丁状元如此,一代宗师丘正元如此,我们上文提到的薛耕春也是如此,他既是武举人又有诗集传世。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从小既习武,又崇尚孔孟之道。因为武是上杭的风尚,文是客家人耕读传家的传统,因此当两者结合的时候,文武并举成为清代上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回到丘正元讲述他的武术,有一件事历来为人们称道。一次,丘正元路过柑树下自然村时,看见一座房屋内火光冲天,但苦于围墙被反锁,群众束手束脚。他见状二话不话,运用深厚的功力,运足气力往陡直的墙上冲去,脚尖在墙上一蹬,双手在墙上一按,一个转身,啪冬一声,跳下墙内,立即把门打开,邻居群众立即冲进屋内把火熄灭了。其实类似这种技术在上杭县东南一路的狮拳中十分常见。这种狮拳是舞狮后的拳术表演节目,实际就是五枚拳表演。其中有跳桌面的环节,用两张八仙桌并排或重叠,表演者仅凭双手支撑从桌面跳过,令观众大呼过瘾。

据悉,五枚拳是我国稀有的拳种之一,在中国武术的131个拳派中,与女性有关的拳派主要有五枚(梅)拳、永春白鹤拳、咏春拳和木兰拳四个。如今五枚拳在中原早已失传。而在闽粤赣三省因丘正元和他的弟子们的悉心传播,仍然被完整地保存下来。据《上杭文史资料》1989年第一期《清代武师丘正元》记载,丘正元还是厦门武术的祖师爷。在五枚拳的南方故乡,特别是在上杭县东一路的庐丰、中下都、蓝溪、稔田、太拔风行一时,盛况一直维系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近年来主要在中都镇古基村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古基女子舞狮武术队自1982年组建以来,农家姑娘们的矫健身姿和高超的武术表演,常常令观众喝采。她们在全国省市的农民运动会上多次获得团体和个人最高奖项。2008年,五枚拳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丘正元的十一代嫡传弟子丘金莲是新一代五枚拳的杰出代表,她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五枚拳的传承人。

上杭人的尚武之风形成了上杭人硬朗、坚毅的品质,他们在时代的潮流面前不随波逐流,不畏缩不前,总能找准机遇,走出一条光明的大路。在上世纪那场举世瞩目的中国革命中,上杭人以远大的抱负、顽强的毅力、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书写了著名苏区、将军之乡的辉煌与传奇。在和平年代的建设历程中,上杭人同样以超前的胆识冲出大山,走向特区,走向大江南北,继写了客家汉子的英雄风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上杭武术市级非遗项目——太源内家拳
清朝最后武状元,只靠2招便打垮霍元甲,却因看透官场惨死
罕见的传统武术客家拳
上杭喜现《木偶茶艺》——闽西木偶艺术首次突破
客家这种小吃做法类似于广东的肠粉,不过吃起来比肠粉好吃多了!
客家讲坛第七十六讲在县图书馆开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