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客家童谣赏析:《月光光》

 

月光光(启蒙类)

 

月光光,秀才郎,

骑竹马,到院场;

院场空,好栽葱,

葱发芽,摘细茶;

茶花开,桃花红,

十只鸡子做两笼;

揩到姐姐门口过,

姐姐留住,

唔住,

要归去栽漆树。

漆树深深青,

遮过观音岭。

观音庙的一伙鹅,

呢呢哦哦飞过河;

观音庙的一伙鸡,

叽叽嘎嘎飞过溪;

观音庙的一伙鸭,

呢呢哎哎飞过塔。

 

注释:

1.赣南宁都县客家《月光光》。月光光,月亮。

2.骑竹马:骑着竹马。竹马,一般是用竹皮或者竹篾扎起骨架,外面用纸裱糊,再经过彩绘而成。竹马分为前后两半,系于表演者的腰部,使表演者如骑马状。各地客家有竹马舞、竹马灯等竹马表演形式,一般在正月新年期间走村串户演出,给人们带来喜庆和吉祥。院场:庭院。客家围屋,无论圆围,还是方围,又或者九井十八厅,都必定在围屋内留有大片空地,作为孩子们共同嬉戏的地方,以及作为晒谷场等。

3.细茶:客语词汇,茶叶。揩:挑。

4.鸡子:仔鸡,小鸡。笼:在此特指鸡笼。

5.漆树:漆,天然树脂涂料。漆树即产漆蜡的一种乔木,最高可达20米,木材坚实,生长迅速。各客家地区均有自然分布以及人工种植,曾经是客家人的主要经济林木之一。漆树的汁液有毒,对生漆过敏者皮肤接触即引起红肿、痒痛。

6.呢呢哦哦:象声词,模拟鹅群的叫声。叽叽嘎嘎:象声词,模拟鸡群的叫声。呢呢哎哎:象声词,模拟鸭群的叫声。

7.一伙:一群。

 

赏析:

可以这么说,《月光光》乃是客家童谣的象征。一轮明月,照耀着客家的山山水水、芸芸众生,那样深情,何等真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中国文学史上,吟月、颂月、唱月、写月、画月的作品,浩如烟海。仅《全宋词》就有808位词人,在词作中有自己对月亮相似的或独特的吟哦。

如今,客家足迹遍及整个世界,凡是有客家人的地方,便有《月光光》的传唱。地域的不同,便有其独特的文化元素,这些多样性的文化,总是自然而然地影响着各地的客家儿童。因此,《月光光》尤其精彩无限,版本无数。本书所收集、展示的《月光光》,虽然只是一部分,却基本代表着客家《月光光》的全貌。

以“月光光,秀才郎”起首,是《月光光》最普遍的表现形式。历代客家均以“耕读传家”作为基本信诫,即使在最艰难、最困苦的年代,客家男儿也都几乎曾经进过学堂,幻想过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无论如何,首先成为一个秀才,那是步步高升的关键一步。日后能否平步青云,除了勤学苦练,饱读诗书,那就要看命运造化了。秀才们骑着高头大马炫耀自己,让孩子们着实羡慕,多数《月光光》里面的秀才郎都是“骑白马,过莲塘”,只有宁都客家歌谣里唱道“骑竹马,到院场”。这里有两个解释,一方面表明竹马舞在宁都客家地区特别兴盛,经久不衰,另一方面以“骑竹马”回家,突出了这支童谣的逗趣性。

接下来,随着歌谣韵脚的转换,语意不断变换、发展,让月光皎洁的夜晚显得更加生动,更加有趣。整首童谣共有9个韵,有一句一韵,也有两句一韵、多句一韵。所吟哦的事物有场所,有树木,有家禽,还以担着十只小鸡路过姐姐家门口作为叙事中心,接着铺开,讲述了自己想早早回家去种漆树的愿望。然后又幻想自己所栽种的漆树高入云天,树冠遮盖着整座观音岭。到这里还不尽兴,还继续想象观音庙四周,鸡鸭鹅成群,热闹非凡。桃源世界一般恬然的诗情画意,尽在其中。

如果没有这些鸡鸭鹅,这首童谣便至少逊色一半。

观音娘娘是客家人心中至高无上的神明,信众十分广泛,因而在客家地区,观音庙随处可见。观音庙作为客家人的信仰中心,本是非常庄严的地方,然而却也是孩子们最亲切的地方。除了经常跟随大人进去烧香拜菩萨祈福、还愿之外,也经常聚集在庙外的空地上玩耍,或者放牧鹅鸭。正因为如此,在宁都客家儿童心中,观音庙首先是快乐的场所。成群的鸡鸭鹅飞来飞去,叫声不断,这就意味着社会安定、家庭美满、生活富足。儿童心中的所谓幸福生活,不外乎是天天有肉吃,有新衣服穿。

这首《月光光》不仅让我们可以透过歌谣本身,了解过去客家社会的一些真实风貌,也让我们可以欣赏到当时的民俗风情,以及儿童们的心理活动和生活理想。一切都很朴素,很通俗,却很真实,很生动。

月光光(启蒙类)

 

月光光,秀才郎;

骑白马,过莲塘。

莲塘背,割韭菜;

韭菜花,结亲家。

亲家面前一口塘,

打条鲩鱼八尺长。

大头拿来熬汤食,

尾巴拿来入学堂。

入嘅学堂四方方,

搬条凳子读文章;

文章读哩几多本?

三十零二本。

一本丢落塘,

一本丢落井。

井里起银杆,

银杆好架桥。

桥上好食饭,

桥下好洗碗。

一洗洗到乌舌嬷,

拿给阿婆养鸡嬷。

 

注释:

1.这首童谣主要流传于闽西武平县客家地区,是各地客家以“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起兴《月光光》的代表作。

2.月光光:客语“月光”的儿化音,指月亮。

3.莲塘:种有莲花的池塘。白莲乃客家地区主要特产之一。小农经济时代,客家地区莲的种植非常普遍。至今,但凡客家乡镇,均保留有“莲塘”地名。

4.鲩鱼:草鱼。身体微绿色,鱼鳞微黑色,生活在淡水中。鲩,普通话读作huàn,客语读作wan3。

5.读文章:读书。在这里“文章”指代书本。

6.嘅:的。哩:了。

7.乌舌嬷:指油嘴滑舌、爱耍贫嘴之人。嬷,音ma。

8.阿婆:奶奶。鸡嬷:母鸡。

 

赏析:

可以这么说,《月光光》乃是客家童谣的代名词。一轮明月,照耀着客家的山山水水、芸芸众生,那样深情,何等真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中国文学史上,吟月、颂月、唱月、写月、画月的作品,浩如烟海。仅《全宋词》就有808位词人,在词作中有自己对月亮相似的或独特的吟哦。而客家则是一个尤其热爱月亮的族群。

如今,客家足迹遍及整个世界,凡是有客家人的地方,便有《月光光》的传唱。地域的不同,便有其独特的文化元素,这些多样性的文化,总是自然而然地影响着各地的客家儿童。因此,《月光光》尤其精彩无限,版本无数。本书所收集、展示的《月光光》,虽然只是一部分,却基本代表着客家《月光光》的全貌。

以“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为首句起兴的《月光光》,是客家《月光光》童谣数量最多的一种。如梅州丰顺县客家《月光光》:

“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种韮菜。韭菜吂打花,先生喊伲去摘苦瓜。苦瓜吂打子,先生喊伲去钓拐子。拐子跳入窿,先生喊伲打罔龙。罔龙趴趴跌,先生喊伲学打铁;打铁冇铁锤,先生喊伲学揩肥;揩肥冇担竿,先生喊伲学打砖;打砖冇砖斗,先生喊伲老猪狗。”(吂:客语读作mang2,未曾。打花:开花。伲:你。打子:结果。钓拐子:钓青蛙。窿:地洞。罔龙:这里指蜥蜴。揩肥:挑粪。担竿:扁担两端套上钩绳,用来挑担东西的器物。砖斗:用来制作土砖的模子。老猪狗:戏弄语,比喻像猪狗一样愚笨。

以下这首在整个梅州、河源、惠州、潮州、深圳等广东东部客家地区都有流传。“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种韭菜;韭菜黄,跳上床;床无杆,跌落坑;坑圳头,看黄牛。黄牛叫,好种猫;猫头雕,好种鸡;鸡入埘,好唱戏。唱戏唱得好,虱嫲变跳蚤。跳蚤跳一工,虱嫲变鸡公。鸡公打目睡,天龙走得脱。天龙走忙忙,撞到海龙王。龙王做生日,猪肉豆腐大大粒。”(杆,托住床板的横杠。圳,水沟。种,饲养。埘,普通话读音shí,客语读作ji4,指靠墙壁搭建的鸡窝。虱嫲,虱子。一工,一天。打目睡,打瞌睡。天龙,壁虎,常用作中药。走忙忙,跑得很快的样子。)

客家童谣的启蒙性,一则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儿童一些基本的人生哲理、思想观念、道德准则,二则让儿童接触、熟悉身边各种事物,三则练习与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数字观念、理解能力等。

客家人尤其爱莲,以莲塘命名的客家地名比比皆是。号称“中国白莲之乡”的共有江西石城、广昌以及闽西建宁,石城、建宁是纯客县(建宁通行邵武话,为客家方言的一种),广昌客家占当地人口的20%。其中石城白莲种植面积达十万亩之多。

月光华华的夜晚,莲花朵朵盛开。随着晚风轻轻吹拂,莲花的芳香在空气中微微荡漾。吃过晚饭,家务已了,父母长辈便带着孩子们来到庭院、禾场,一边乘凉,一边赏月。大人们正渐渐陶醉于月光下的时候,孩子们嘹亮的《月光光》便唱起来了,欢乐的游戏便开始了。

带着想象的翅膀,客家儿童们的思想纷纷骑上大白马,打从莲塘边经过。一路上,韭菜开花,鱼儿欢快地跳跃。随着歌谣继续展开,或描述买了鱼建学堂、读文章,或描述听从先生(对私塾老师的称呼)的吩咐摘苦瓜、钓拐子、打罔龙、学打铁之类,总之就是不用上课,可以尽情玩耍,又或者描述“韭菜黄,跳上床”之类的童话场景……无论歌谣随着韵脚如何转换、演变,第一,注重儿童的启蒙,第二,强调歌谣本身的节奏、趣味。

《月光光》基本以成人集体创作为主,在流传过程中又添加了许多儿童自己变形的成分,这正是《月光光》版本极其丰富的主要原因之一。

客家通过童谣对儿童的教化、启迪,几乎不采用先入为主的方式,讲道理清楚地在歌谣中说出来,而是透过孩子熟悉、喜欢的事物潜在地表现出来,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唱念中自己去思考,进而形成自己的思想。

许多看来风牛马不相及的事物,通过童谣音韵的转换连接起来,不仅风趣,而且锻炼了孩子们的思维能力、语言拓展能力。

月光光(启蒙类)

 

月光光,秀才郎;

骑白马,过莲塘。

莲塘背,割韭菜;

韭菜花,结亲家。

亲家面前一口塘,

打条鲩鱼八尺长。

大头拿来熬汤食,

尾巴拿来入学堂。

入嘅学堂四方方,

搬条凳子读文章;

文章读哩几多本?

三十零二本。

一本丢落塘,

一本丢落井。

井里起银杆,

银杆好架桥。

桥上好食饭,

桥下好洗碗。

一洗洗到乌舌嬷,

拿给阿婆养鸡嬷。

 

注释:

1.这首童谣主要流传于闽西武平县客家地区,是各地客家以“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起兴《月光光》的代表作。

2.月光光:客语“月光”的儿化音,指月亮。

3.莲塘:种有莲花的池塘。白莲乃客家地区主要特产之一。小农经济时代,客家地区莲的种植非常普遍。至今,但凡客家乡镇,均保留有“莲塘”地名。

4.鲩鱼:草鱼。身体微绿色,鱼鳞微黑色,生活在淡水中。鲩,普通话读作huàn,客语读作wan3。

5.读文章:读书。在这里“文章”指代书本。

6.嘅:的。哩:了。

7.乌舌嬷:指油嘴滑舌、爱耍贫嘴之人。嬷,音ma。

8.阿婆:奶奶。鸡嬷:母鸡。

 

赏析:

可以这么说,《月光光》乃是客家童谣的代名词。一轮明月,照耀着客家的山山水水、芸芸众生,那样深情,何等真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中国文学史上,吟月、颂月、唱月、写月、画月的作品,浩如烟海。仅《全宋词》就有808位词人,在词作中有自己对月亮相似的或独特的吟哦。而客家则是一个尤其热爱月亮的族群。

如今,客家足迹遍及整个世界,凡是有客家人的地方,便有《月光光》的传唱。地域的不同,便有其独特的文化元素,这些多样性的文化,总是自然而然地影响着各地的客家儿童。因此,《月光光》尤其精彩无限,版本无数。本书所收集、展示的《月光光》,虽然只是一部分,却基本代表着客家《月光光》的全貌。

以“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为首句起兴的《月光光》,是客家《月光光》童谣数量最多的一种。如梅州丰顺县客家《月光光》:

“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种韮菜。韭菜吂打花,先生喊伲去摘苦瓜。苦瓜吂打子,先生喊伲去钓拐子。拐子跳入窿,先生喊伲打罔龙。罔龙趴趴跌,先生喊伲学打铁;打铁冇铁锤,先生喊伲学揩肥;揩肥冇担竿,先生喊伲学打砖;打砖冇砖斗,先生喊伲老猪狗。”(吂:客语读作mang2,未曾。打花:开花。伲:你。打子:结果。钓拐子:钓青蛙。窿:地洞。罔龙:这里指蜥蜴。揩肥:挑粪。担竿:扁担两端套上钩绳,用来挑担东西的器物。砖斗:用来制作土砖的模子。老猪狗:戏弄语,比喻像猪狗一样愚笨。

以下这首在整个梅州、河源、惠州、潮州、深圳等广东东部客家地区都有流传。“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种韭菜;韭菜黄,跳上床;床无杆,跌落坑;坑圳头,看黄牛。黄牛叫,好种猫;猫头雕,好种鸡;鸡入埘,好唱戏。唱戏唱得好,虱嫲变跳蚤。跳蚤跳一工,虱嫲变鸡公。鸡公打目睡,天龙走得脱。天龙走忙忙,撞到海龙王。龙王做生日,猪肉豆腐大大粒。”(杆,托住床板的横杠。圳,水沟。种,饲养。埘,普通话读音shí,客语读作ji4,指靠墙壁搭建的鸡窝。虱嫲,虱子。一工,一天。打目睡,打瞌睡。天龙,壁虎,常用作中药。走忙忙,跑得很快的样子。)

客家童谣的启蒙性,一则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儿童一些基本的人生哲理、思想观念、道德准则,二则让儿童接触、熟悉身边各种事物,三则练习与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数字观念、理解能力等。

客家人尤其爱莲,以莲塘命名的客家地名比比皆是。号称“中国白莲之乡”的共有江西石城、广昌以及闽西建宁,石城、建宁是纯客县(建宁通行邵武话,为客家方言的一种),广昌客家占当地人口的20%。其中石城白莲种植面积达十万亩之多。

月光华华的夜晚,莲花朵朵盛开。随着晚风轻轻吹拂,莲花的芳香在空气中微微荡漾。吃过晚饭,家务已了,父母长辈便带着孩子们来到庭院、禾场,一边乘凉,一边赏月。大人们正渐渐陶醉于月光下的时候,孩子们嘹亮的《月光光》便唱起来了,欢乐的游戏便开始了。

带着想象的翅膀,客家儿童们的思想纷纷骑上大白马,打从莲塘边经过。一路上,韭菜开花,鱼儿欢快地跳跃。随着歌谣继续展开,或描述买了鱼建学堂、读文章,或描述听从先生(对私塾老师的称呼)的吩咐摘苦瓜、钓拐子、打罔龙、学打铁之类,总之就是不用上课,可以尽情玩耍,又或者描述“韭菜黄,跳上床”之类的童话场景……无论歌谣随着韵脚如何转换、演变,第一,注重儿童的启蒙,第二,强调歌谣本身的节奏、趣味。

《月光光》基本以成人集体创作为主,在流传过程中又添加了许多儿童自己变形的成分,这正是《月光光》版本极其丰富的主要原因之一。

客家通过童谣对儿童的教化、启迪,几乎不采用先入为主的方式,讲道理清楚地在歌谣中说出来,而是透过孩子熟悉、喜欢的事物潜在地表现出来,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唱念中自己去思考,进而形成自己的思想。

许多看来风牛马不相及的事物,通过童谣音韵的转换连接起来,不仅风趣,而且锻炼了孩子们的思维能力、语言拓展能力。

月光光(劝诫类)

 

月光光,光灼灼。涯跌苦,你快乐。

食又冇好食,着又冇好着。

年年项起来,总住烂屋壳。

细妹冇钱讨,害涯穷人样得老。

暗好学堂涯冇份,有眼当只瞎眼棍。

天呀天,越思越想越可怜。

事业冇钱做,年年总耕田。

六月割啊就,田东做贼头。

袋子一太捆,擎把过街溜。

吗个都唔问,问谷曾晒就?

穷人一话冇,放出下马头。

句句讲恶话,俨然税户头。

唔奈何,量了一箩又一箩,

量了田租量利谷,一年耕到又阿嗬!

又阿嗬,会伤心。

穷兄穷弟爱同心,穷姊穷妹爱团结。

团结起来当红军,当到红军杀敌人!

 

注释:

1.赣南寻乌县客家歌谣。文本选自毛泽东《寻乌调查》,其创作年代应为20世纪30年代。经查实,这首《月光光》为寻乌文人刘淑士所作。原文中“冇”写作“毛”,表达不甚恰当,故作更改。作为客语童谣,其他用词不甚规范的,也一并做出适当更改,但基本保持原文风貌。

2.毛泽东原注:“埃”,我。(为求尽量规范,这里一律将“埃”改作了“”)“毛”,没有。“项起做”,继续做。“暗婧女子”,再漂亮女子。“样得老”,怎样得老。“暗好学堂”,再好学堂。“割也就”,刚割完。“做贼头”,很恶之意,如贼头一样恶。“袋子一大捆”,用去收租的。“过街溜”,洋伞。“吗个都唔问”,什么都不问。“放出下马头”,打官腔。“税户头”,大地主。“阿嗬”,没有了之意。“爱同心”,要同心。

3.光灼灼:月光皎洁的样子。灼灼:光芒闪闪之状。

4.涯:我。跌苦:客语词汇,形容生活落魄、不如意。

5.食:吃。着:穿。

6.项起:起来。项,客语读作hang4。烂屋壳:破房子。

7.暗:客语,那幺、再。婧:同“靓”,漂亮。细妹:未婚女子。

8.样得:如何,怎样。

9.田东:雇佣劳力种田的人。

 

赏析:

《毛泽东选集》之《寻乌调查》所载《月光光》原文:“月光光,光灼灼。埃跌苦,你快乐。食也毛好食,着也毛好着。年年项起做,总住烂屋壳。暗婧女子毛钱讨,害埃穷人样得老。暗好学堂埃毛份,有眼当个瞎眼棍。天呀天,越思越想越可怜。事业毛钱做,年年总耕田。六月割也就,田东做贼头。袋子一大捆,擎把过街溜。吗个都唔问,问谷曾晒就?穷人一话毛,放出下马头。句句讲恶话,俨然税户头。唔奈何,量了一箩又一箩,量了田租量利谷,一年耕到又阿嗬!又阿嗬,会伤心,穷兄穷弟爱同心,穷姊穷妹爱团结,团结起来当红军,当到红军杀敌人!”

这首歌谣显然是客家童谣与红色歌谣的结合,是客家《月光光》最特殊的版本。歌谣流传时间主要在中华苏维埃时期,流传范围遍及整个中华苏维埃地区。歌谣经由毛泽东收录在《寻乌调查》后,已然成为经典文献。由于时代的巨大变迁,现在会唱这首歌谣的人已经很少。

作为革命歌谣,其创作者以客家童谣形式来加以表现,起到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儿童的传唱既迅速,又广泛,而且极容易反馈到儿童的父母以及其他亲人当中,成为革命宣传的最有力文本。中华苏维埃地区涵盖了赣粤闽边区、赣中、湘东,却几乎是清一色的客家地区。其传统社会均是稻作农业为主体的小农经济,穷苦人家无田无地,只好替田东、税户头作“同年”(长工)、雇农,受地主阶层的盘剥尤为严重。歌谣对穷苦人家辛苦忙碌一场,到头来却只能“阿嗬”一声,一无所有,描绘得非常生动。

因为被剥削而伤心,因为伤心而“穷兄穷弟爱同心,穷姊穷妹爱团结”。穷则思变,何以改变现状?唯有参加革命,推翻旧有社会制度,让耕者有其田,让人民当家作主。

团结起来当红军,当到红军杀敌人。”中华苏维埃时期,客家男儿三分之一以上甚至半数以上参加红军,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牺牲和无比贡献。妻子送郎当红军,父母送子当红军,儿女送父当红军,这种热火朝天的景象,在当时广大客家地区皆蔚然成风。那时期,革命思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客家传统文艺形式作为传播工具,其中便有客家童谣、客家山歌、客家小调等。

月光光,光灼灼”,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千里婵娟更将照耀整个中华大地。

 

月光光(启蒙类)

 

月光光,走四方。四方暗,照田墈。

田墈尾,捡枚针。针有眼,交畀伞。

伞有头,交畀牛。牛有角,交畀桌。

桌有桄,交畀罂。罂有口,交畀狗。

狗有尾,交畀鸡。鸡有髻,两子同年绷大锯。

大锯没老婆,不如学补箩。补箩篾割手,不如学蒸酒。

蒸酒酒会酸;不如学打砖。打砖砖对截;不如学打铁。

打铁会生镥,不如学迟猪。迟猪难讲价,不如做叫化。

叫化难擐筒;不如入泥窿。

泥窿会必坼,不如钻石嚹,石嚹好种瓜。

种个瓜子大,不如拿来买;种个瓜子细,拿来喽大细;

种个瓜子黄,留来喽婿郎。 

 

注释:

1.这两首《月光光》采自闽西武平县客家地区,其中第一则主要流传于闽西武平县象洞一带。

2.田墈:又作“田堪”、“田坎”,田边的高坡。墈,音kàn,指地面突起如墙的土堆或斜坡。

3.畀:音bì,给与。又多写作“奔”、“分”。

4.桄:音guàng,桌子、窗户、床等的横条。罂:普通话读音yīng,客语读作ang1,同“”,小口大肚的瓷质或陶质容器。

5.髻:音jì,原指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在此指鸡冠。

6.两子同年:同龄人。同年,本指同一年出生的人;这里泛指年龄相差很小的两个人。绷大锯:拉锯。绷,音bang1。

7.蒸酒:酿制米酒。砖对截:砖从中间断开。

8.生镥:生锈。迟猪:杀猪。叫化:乞丐。

9.擐筒:提着要饭用的竹筒。擐,音huàn。泥窿:地洞。

10.必坼:裂缝。坼,音chè,裂开。

11.石嚹:石缝。嚹,普通话读音lá,方言语气词,相当于“了”,或在祈使句里表示命令、请求,相当于“啦”。客语读作lak7,表示缝隙。

12.喽大细:叫唤小孩。喽,客语读作lou4,叫唤,诱惑。大细:本义为大小,在此特指小孩、孩童。

13.婿郎:女婿。

14.冇:没有。补箩:修补谷箩。箩,一种竹编器具,一般用以盛谷子。

15.曲屎朏:刺屁股。朏,普通话读音kū,客语一般读作bei2或fu4,指臀部、屁股。

16.扛筒:扛着乞讨用的竹筒。

17.簕蓬:音lèpéng,荆棘丛

18.目赖赖:形容目瞪口呆的样子。

 

赏析:

以“月光光,照四方”起兴的还有粤东饶平县客家《月光光》:“月光光,照四方。四方暗,跌落下一枚针,捡来敬观音。观音微微笑,拿来敬大庙。大猫王,偷干塘;塘冇鱼,偷挖薯;薯冇肉,偷砍竹;竹无丫,跌落山脚下。皮做皮,骨做骨;扛过饶平换猪骨。猪骨香,换南姜;南姜辣,抱铙钹;铙钹滴滴转,换芋卵;芋卵绵,换铜钱;铜钱烂,换火炭;火炭乌,换头猪;猪爱走,换条狗;狗爱吠,换条袋;袋恁长,换条羊;羊爱死,由得佢。”(大猫王:指盗贼。干塘:指将池塘水抽干捞鱼的整个动作。皮做皮,骨做骨:皮是皮,骨是骨,形容皮开肉绽的样子。铙钹,一种常见铜质打击乐器。

又有梅州大埔客家《月光光》:“月光光,照四方。四方暗,照田。田乌,照鹉鹉。鸪鸪鸟,叫一声。老鼠鬼,挖油盎。挖啊出,遇到先生还过得,遇到伯公打屁股。”(乌:黑黝黝之貌。鹉鹉:指鹦鹉。鸪鸪鸟:指鹧鸪。挖油盎:偷油吃,“油盎”即油瓶。伯公:土地神。)

又有河源市康禾一带客家《月光光》:“月光光,照四方。四方矮,照老蟹,老蟹王,跌落塘。塘东心,有枚针;塘壁下,有条蛇,吓死先生俩子爷。”(老蟹:螃蟹。塘东心:塘中心。塘壁下:塘岸边。俩子爷:父子俩。)

客家童谣《月光光》由于首句起兴的不同,大概可以分成三大类。第一类,以“秀才郎”为主角,主要描述读书郎哥的生活或心理活动;第二类,以经常游走四方的手工业者为主角,内容主要涉及社会分工;第三类,以各种农活为主要内容,有叙事、有逗趣,也有启蒙等多种表现形式。

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想象主要体现在职业的选择上,所谓“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客家人对孩童将来职业生涯的关心非常热忱,其他许多童谣都有相同的启蒙句段。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职业地位基本贯穿着“士农工商”思想。客家人以农业立本,其地位仅次于“士”(官僚、学者等)。相对而言,客家人最不热衷于经商,这种习惯性思维一直深刻影响到今天。

由于耕地的严重不足,过去,客家男性务农之余,基本上都掌握着一门以上的手艺,一到农闲便游走四方,靠手艺赚取银两,贴补家用。所以,在客家人看来,农业才是主业,一切手工业都是副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客家童谣《月光光,秀才郎》
侨友文苑(第146篇) 《月光光》-我的童年记忆
客家童谣里的「月光光」,你那里有吗?
[转载]客家童谣联播:《月光光》
(客家童谣)千年童谣,稚声吟唱:《月光光》
客家童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