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江南旧闻录之拖网时代

朱学东

拖网,是故乡夏天用于捕鱼的网。

拖网体量巨大。

长有五六十米甚至更长,高多超过3米。若小了,不能拉到两边河岸,便无法捕鱼。若不够高,则沉不到底,同样无法捕鱼。

故乡虽然多小河,但还是有些河道宽逾5、60米的,夏天在这样的河里捕鱼,则需找附近同样有拖网的村子商借拼接。

拖网的网眼,多是用粗尼龙绳编织,其纲,都是用尼龙神编织在一起而成的粗绳;其浮子,大多是用木块做成,也有有泡沫的,浮子的责任,是让上纲浮在水面;其沉子,多用铅坨为坠,其任务,自然是要下纲沉底紧贴河底了。

彼时还是人民公社,要割资本主义尾巴,但故乡多河塘沟渠,养鱼育蚌是常见的生产方式,势必要有生产工具,拖网便是公认的可以使用的生产工具,不会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了的,本乡本土的人,没有傻到这个份上。

不过,彼时生活困穷,置一口拖网的成本是个人担不起的,更何况,拖鱼是一项集体活动,所以,一般拖网是由大家凑份子集体置办的。

我们村分东西两村,我家所在西村,只有十来户人家,多老师,东村则户多老师少。置办拖网,多是穷人的体力活计,使得是蛮力苦力。所以,一般当老师的人家,当工人的人家,都不入伙,孤老病残也不让入伙。

不过,也并非是村村都有拖网,比如说我们附近,通常是一个大队甚至周围几个大队才有一口拖网。

因为,拖鱼,除了要有工具,还要有劳力,劳力还得会水,齐心,拖鱼还有些小技巧。恰好,这些,我们村都具备。

我们村那口拖网,最盛时,东西村入伙的有20多户人家,我父亲是有名的打渔师傅,平素拖网就放在我家。

故乡夏日有一个习俗很重要,要用到鱼。这个习俗叫“过七月半”,其实就是鬼节。这个节日过去在故乡比中秋节隆重多了。

进入农历七月,家家户户都要“摊茄饼”,一种用米粉或面粉做的带馅的合子,油煎或油炸,然后备菜,择农历十五以前各单日,请亲朋好友一起过节。鱼米之乡,鱼自然少不了的,且能讨口彩,年年有余么。

但这鱼,却是钓不到的。街上买,舍不得。

好在生产队都有鱼塘,择日拖一网上来,全村一分,大家开开心心过节,这便成了那个时代最好的福利之一。

一到农历七月,别的村里人请客忙,我们村里的劳力们也开心,拖鱼有工钱,还能弄些野鱼或饭鱼一分,回家解馋。

我学会游泳之后的夏天,除了跟父亲出去捉甲鱼之外,每逢拖鱼这样的集体活动,自然不会缺席。

接到活后,全村小伙子们动员起来,通常一二十人,后面还跟着一帮小孩,两个壮小伙用门栓或者粗壮的毛竹杠,抬着拖网,很沉,经常需要换班。

父亲是领头的,挑着脚盆(脚盆在故乡主要是冬日用丝网打渔时的工具,夏日丝网不适打渔),扛着长鱼叉,也在队伍中,一票人马,奔东村,走西村,浩浩荡荡,热闹非凡。

到了要打渔的村子池塘,打渔的通常都熟悉河道的宽窄深浅,至于工钱,是公开的,按打上的鱼算,一担几块钱,另外,可以搭几条饭鱼(故乡以鱼来抵扣部分工钱的习惯做法),野鱼(非人工养的)归打渔的,这些都属公认的惯例。

通常都是由我父亲开网。一堆渔网堆在河边,父亲挑出一头,吩咐下去,由谁领头抓着,谁跟着,下河顺着岸边到河对岸水里,要注意拖网下纲,不能漏空,一定要保证沉底,这边另有谁谁牵头,两边人手相当,而留两个水性好的,跟在拖网后面,踩水——怕拖网不沉底,经常需要水性好的人潜水下去探看,甚至压住铅坠。

父亲则在最后,把脚盆放下水,站在脚盆上,先用鱼叉使劲拍几下水,行话叫“赶鱼”,意思把鱼往另一个方向感,最后全部在罗网包围中。

水拍过之后,两边的小伙子们站在水里便,开始喊着口号,沿着河岸,使出吃奶的劲,拖着网往前走。父亲站在脚盆上,负责监督两边的速度和情况,指挥着。

跟着闹玩小孩们,则在水里乱扑腾。

拖网原本就很沉,在水里,拖着一网水,更沉。有时遇到树桩,拖不动了,只得暂停在哪儿,却也不敢松懈。踩水的人赶紧潜水下去,把网从挂着的树桩上摘开,然后出水招呼继续。

在口号声中,网越来越沉,离河另一端越来越近,已经有鱼感觉到了危险,开始乱窜,甚至有鱼跳出水面了。

此时,站在脚盆上的父亲,便把长鱼叉插入拖网上纲,用力把主要部分托举出水面,以防鱼跳出,脚盆则被渔网带着前行。

终于快到到河另一端了,父亲一边托举着上纲,一边喊叫着踩水的注意踩住下纲,不让漏空,同时还指挥着两边的小伙子们慢慢合围。

渔网合围了,下纲一点点往岸上拖,大家都举着上纲,白花花青乎乎灰不溜秋的青草鲢鳙各类鱼,都在网里乱蹦乱跳,小孩们高兴的手舞足蹈。

村里人早已拿着苗篮等着了,把网中之鱼捡上,把野鱼(拖网网眼大,野鱼比较少)拿出,随后大家收网,父亲则跟着队长去称鱼结账,按百斤算钱,还要讨价还价,给大家挣一些饭鱼。

回到村里之后,挣的钱,入伙置网的壮劳力,人人有份,而饭鱼,也被切成段块,用稻草掐段,拈阄段,带回家去解馋。

每年夏天,都是拖网捕鱼的时代。

直到分田到户后,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村里人买鱼简单了,而入伙置网的人也有了新的活计,愿意吃这种苦力的人少了,渔网也没人要了。

最后,一把剪刀,把渔网分了,其实,渔网剪开后什么用也没了,最多挂在篱笆上,防鸡进去。

拖网时代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结束了。挽歌也没来得及唱。

 

(感谢中国经济报告的厚爱)

 



(图片来自网络,不代表是本文所描述之拖网,不过味道类似,只是上图是海里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江南旧闻录之父亲的脚盆
脚下有些飘浮了的父亲|父亲的富贵地
等待放榜的日子 —— 1985年高考印象之三
图解丨渔船主要作业方式、判别方法及避让建议
渔网
对刀伤有奇效的乌鱼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