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河北赤城宁远堡(上堡)、万水泉长城、大地长城20230416
2023年4月16日,与萧艾、傅姐一同完成了河北赤城县后城镇宁远堡(上堡)、大地长城的考察,时值正是该地山花烂漫之际,长城与山花共舞美不胜收。
上堡为河北赤城县后城镇一个行政村,地处白河西岸。明代为宁远堡,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筑城,是宣镇关城堡之一,因毗连两堡,该堡居北,得名上堡,至于何时由宁远堡改为上堡,笔者未能查到史料记载,但至少在清乾隆(乾隆版《赤城县志》记载为宁远堡)以前未更名。
此行,我们共考察了1个堡城(宁远堡)、2段墙体(万水泉段及大地段)、7座敌台(万水泉长城敌台5-9号、大地长城敌台1-2号)、3座烽火台(上堡长城烽火台4-6号)。
此次考察看点如下:
1. 宁远堡;
2. 新添镇川墩;
3. 四十里长嵯大地长城。
宁远堡(上堡)、大地长城同属明宣镇下北路,故此文先从宣府镇谈起。
一、宣府镇
宣府,明帝国九边重镇之一,城镇城位于张家口市宣化区,始建于明永乐七年,是京城的屏障与门户,北方第一批边镇之一,长城中段要冲。
宣府,秦为上谷郡(现怀来小南辛堡镇大古城村有上谷郡遗址存留),金辽为宣德、宣化州,元为宣宁州。宣府地势险要,号称“西北第一重镇”。其北为崇山峻岭,易守难攻;南却是一马平川,易攻难守。故有“守住了宣府地区,就是保证了中原地区”一说。明万历宣大总督杨时宁编撰《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记载如下:
“(宣府镇)紫荆控其南,长城枕其北,居庸左峙,云中右屏,内拱陵京,外制胡虏,盖屹然西北一重镇焉。”
据明嘉靖《宣府镇志》记载:
“永乐七年( 1409年),置镇守总兵官,佩镇朔将军印,驻镇城,自是始称宣府镇总兵,用公、侯、伯、都督等官”。
宣府镇内长城及其军事聚落分布于张家口怀来、赤城、逐鹿、下花园、宣化、桥东、桥西、万全、怀安、蔚县、阳原、涞源、延庆等地。其东接昌镇、西接大同镇、南接真保镇。据明嘉靖四十年刻本《宣府镇志》记载:
“宣府镇长城“东至京师顺天府界,西至山西大同府界,南至直隶易州界,北至沙漠,广四百九十里,轮六百六十里。”
▼宣府镇疆域(图片来源《明长城宣府镇防御体系与军事聚落》一书)。
宣府镇长城分北、南两线。北线长城东起北京延庆四海冶连蓟镇,西至张家口怀安县马市口西洋河接大同镇,长626.43公里,属外长城,又称大边。大边之内,在一些地势险要处修有间断的长城,称为二边。从居庸关到宣府南路,墙体减少有众多的墩台、火路墩(火路墩:构成军事传递路径,也称接火墩。火路墩又分两种:烽火台在长城以外延伸的为腹外接火墩;向内陆州府城伸展联系的为腹里接火墩)等设施,环卫和连接各城堡,俗称内边。
宣府镇在明嘉靖以前设东、西、南、北、中五路。嘉靖二十五年(1546)拆分西路为上西路、下西路,嘉靖四十五年(1566)设南山路,万历十八年(1590)拆分北路为上北路、下北路,至此宣府镇长城共分八路镇守,即东路、上北路、下北路、上西路、下西路、中路、南路、南山路。
此外,宣府镇城、鸡鸣驿城不属路单独列出,据全镇中心,统辖各路防守及驿道。
表:宣府镇镇城、鸡鸣驿城及路城情况一览表。
驻守城
辖区
下辖城堡
边墙 边墩
驻军
镇城
巡抚 总兵 万全都司
东据鸡鸣山西距洋河南距深井北据东望山,文一百二十里,轮一百一十里,统辖各路防守
官军20348 马骡13318
鸡鸣驿
分管防御和驿道
官军445 马骡175
上西路
参将驻万全右卫城
东据清水河西据积儿岭南距永宁口,北据野狐岭,广一百三十里,轮一百一十里
万全左卫 张家口堡 新开口堡 膳房堡 宁远堡
边墙124里 边墩152座 火路墩186座
官军7658 马骡1357 内援兵1552 马骡1357
下西路
参将驻柴沟堡
柴沟堡 怀安城 西阳河堡 洗马林堡 渡口堡 李信屯
边墙115里 边墩184座 火路墩255座
官军8443 马骡1838 内援兵2600 马骡1838
南路
驻守顺圣川西城
东接美峪关西尽顺圣川北据盘崖山南接紫荆关,广一百四里,轮三百九十里,不直接临边
顺圣东城 蔚州卫城 广昌所城等
腹里之地 不临大边 不管边墙 腹里墩45座
官军4816 马骡1585内援兵1192 马骡1032
上北路
参将驻守 独石口
东接潮河川西距金阁山南据长安岭北据毡帽山,广六十里,轮一百八十里。
下北路:嵯崖突兀 林木深阻 边多平漫 墙复低薄 防御最难
独石口 马营 云州 赤城等12城堡
大边514里 二边186里 边墩及腹里墩630座
官军11232 马骡2734内援兵1900 马骡1419
下北路
参将驻守 龙门所城
龙门所 长安岭 滴水崖 牧马 样田 雕鄂 宁远 长伸地
大边160里 二边91里 大边墩146座 二边火路墩270座
官军5966 马骡1475内援兵1652 马骡852
中路
参将驻守 葛峪堡
东接隆门关西距张家口南连镇城北距沙漠,广一百三十里,轮三十五里
龙门城 葛峪堡 青边口  金家庄 三岔口等11城
边墙131里 边墩147座 火路墩212座
官军5305 马骡2313内援兵1394 马骡1400
东路
参将驻守永宁城
东据黑山西接鸡鸣山南距居庸关北据龙安山,广二百五十里,轮一百九十里,除四海冶周四沟黑汉岭刘斌堡东河口,皆腹里,缓
永宁城 怀来城 保安旧城 隆庆州城等16城
边墩117座 腹里墩104座 新添墩26座
官军8856 马骡2388内援兵1339 马骡1284
南山路
守备驻岔道城
东起火焰山西抵合河口,一墙之外别无分土
岔道城 柳沟城 榆林堡
营城25座 寨9处 戍楼106座 墩台266座
官军7000 马骡441内援兵3318马骡208
二、宁远堡
宁远堡属下北路,嘉靖二十八年(1549)筑,四十五年(1566)砖砌。
下北路参将驻龙门所城。《河北省志》第81卷长城志对龙门所城记载如下:
“龙门所城,原为龙门守御所,后添守备,万历十八年(1590)将北路分为上下北路,下北路参将驻于此地。”
清乾隆版《赤城县志》载:
“牧马、龙门所、样田、滴水崖、长伸、宁远以上今属下北路。”
万历三十一年秘阁本《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对下北路记载如下:
“宣府分巡口北道辖下北路总图说。本路原同上北一路,缘地势窎远不便应援,万历十八年因添设参将一员,割地分边以属之,是为下北路。东至靖胡堡三十五里,西至三岔堡二十五里,南至土木堡三十五里,北至镇安堡三十里,分管大边沿长一百六十里零,二边九十一里有奇。大边墩一百四十六座,二边并火路墩二百七十座。所辖为守备三、为操守一、为防守四,本将驻扎龙门所关。路见在官军五千九百六十六员名,马骡一千四百七十五匹头,内援兵一千六百五十二员名,马八百五十二匹。属内龙门所、滴水崖、宁远、长伸地、牧马俱极冲,雕鄂、样田、长安岭稍次之。迤东百五十里外即安朝二酋巢穴,而白草瓦房尤为群虏往来之冲,嵯崖突兀、林木深阻,侦探最难,且长安、雕鄂统辖之地近亦为史车属夷驻牧之场,隐忧大属可虑练兵储饷所,当昕夕戒备云。”
万历三十一年秘阁本《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对宁远堡情况记载如下:
“本堡旧为朵颜易马市口,景泰后华夷阻绝,嘉靖中史车二酋不明入犯,我兵多失利。二十八年即此战场筑堡马。四十五年始包以砖。周二里七十八步,高三丈五尺。东至马市口十五里,西至滴水崖十五里,南至靖胡堡三十五里,北至长伸地堡十五里。设防守官一员,所领见在旗军三百五十名,马七匹,分管大边二里,二边六里有奇。大边墩四座,二边火路墩三十一座。边外一克哈气儿朝兔等部落驻牧。东十五里外即大边盘道口,虏可大骑直入者。若本堡被警,则长伸、滴靖俱骚动矣。此哨探防御所当日夜兢兢者也。”
据清乾隆版《赤城县志》记载:
“宁远堡(北中三路志),嘉靖二十八年筑,四十五年砖砌,周二里十三步,高三丈五尺,敌楼三,角楼四,门一座。”
清乾隆版《赤城县志》记载宁远堡驻军、饷银、马匹、草料、军械等如下:
“宁远堡官军三百三员名,岁支折色银三千五百九十八两四钱四分本,色米六百四石,各军岁支布花银八钱。战兵马二十五匹,岁支料草银一百八十九两。军器,平砲二十二位、大砲十五位、大将军砲二位、子母砲五位、无敌手英子□□□□连珠湧珠毒虎等砲共九十三位、佛朗机四十二位。”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记载为官兵350名,马7匹,二者有出入,这也不难理解,毕竟不同时期战事不同,驻军数量自然也就不同。
据《赤城县志》记载:
“塞垣(明北中三路志)------宁远堡大边沿长四里一十三步,险隘无。”
此外,堡内还设有巡按察院署、防守衙、仓库、仓神庙等。
▼宁远堡坐落于四十里长嵯的东嵯头的山脚下,堡内仍有一百多户农家居住。
▼城堡整体保存较差,虽说还能看出四墙的轮廓,但绝大部分只剩夯土墙心,仅城堡西墙一小段还有城砖包裹。
▼城堡西北角楼与东蹉头上的烽火台遥相呼应。
▼ 城堡西南角楼。
▼城堡南墙高大威武。
▼城堡东南角楼。
▼城堡东墙建于陡坡之上。
▼城堡北墙,坍塌严重。
▼城堡内多户农宅院墙均用城堡城砖垒筑而成。
▼城堡内仍残存少许当年城堡遗留下来的建筑构件。
三、寺沟长城第1段
宁远堡四周还有大量的长城墙体、敌台和烽火台,诸多设施共同构成了宁远堡整个防御体系。其北大约近200米处,有一段碎石、夯土墙体,河北省文保碑标记为“明长城——寺沟长城第1段”,中国长城遗产网对此段长城敌台及烽火台命名为“万水泉长城敌台××号”、“万水泉长城烽火台××号”。二者有出入,我认为应当以遗产网命名为宜。
文保碑背面刻有:“寺沟长城第1段简介。该段位于赤城县后城镇上堡村西北,是明嘉靖年间在唐代长城的基础上加修利用而成,属于明代宣府镇北路长城的一部分。保护范围------。”碑上说明长城是“在唐长城的基础上加修利用而成”。虽说《新唐书˙地理志》曾记载“修筑长城”,但文献的记载往往是语焉不详,尤其是具体地点更是如此,谁能肯定这一小段就是唐代的,根据是什么?这也是令人深思的。
▼宁远堡及周边防御体系。
▼中国长城遗产网标注的万水泉长城(长粉线段)及大地长城(短粉线段)走向。
▼宁远堡北侧的长城脚下有河北省文保碑(第二张石碑照片为墙友萧艾老师提供,在此表示感谢)。
▼宁远堡北侧墙体(碎石)东段遇山险而断。
▼万水泉长城05号敌台,已经坍塌成碎石堆,但体量足够大。
▼万水泉长城06号敌台,敌台南侧有匾额上书“新添鎮川墩 隆慶□年□□□立”。可见此台建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此台四周多达42个眼(包括门、窗、射孔、水孔等等),足够令人震惊。
▼墩南立面。
▼墩东立面。
▼墩西立面。
▼墩北立面。
▼墩南侧匾额,上书“新添鎮川墩 隆慶□年□□□立”。
▼墩内部结构。
中国长城遗产网对此墩记载如下:
“万水泉长城06号敌台建筑朝向:北偏东15°。材料:砖。现状:敌台设有门一处,门位于台体南面中心位置,距地面3.51米高,门券为三伏三券。门两侧各有一竖立的长方形窗。门上部有石质匾额一块,字迹已不清(笔者注:刻有'新添鎮川墩 隆慶□年□□□立’)。匾额上方平行分设4个竖立的长方形窗。东、西、北三面设有6个窗,上部4个相对称,下部2个相对称。东面顶部靠北侧存有长方形窗一个。
东面下部北窗坍塌,人可钻入。四面墙体内侧包砖脱落严重,四面墙体内侧包砖脱落严重,现墙面内侧参差不齐。台内长满各种灌木及杂草(笔者注:现墙面内侧已用铁架撑住,以防坍塌)。
台体底部南北9.22米,东西9.56米,残高8.34米。底部3层条石高0.9米。台体内由于坍塌严重,墙砖脱落,长宽均为5.6米。窗宽0.32米、高0.64米,窗上为一层条石,长0.8米、宽0.25米、厚0.15米;内侧窗洞深1.2米、宽0.7米。上部窗之间距离1.14米。门宽1米、高1.6米、厚0.84米、起券高1.1米,门券厚0.95米。砖长0.45米、宽0.2米、厚0.09米。
连接墙情况:西侧与敌台07号间的墙体坍塌严重。残宽5米,残高2米。
与其他遗存的位置关系:西南侧直线距上堡城堡860米。”
▼万水泉长城07号敌台,现已坍塌成土堆。堆周边散落砖块、瓦片,说明此台原为包砖并建有铺房。
▼07号敌台向西仍有墙体延伸,并可俯瞰山谷及宁远堡。
▼07号敌台西侧山坡下立有河北省文保碑。
▼山谷西侧墙体一直延伸至东嵯头陡崖之下,墙体上2座敌台(8、9号敌台),外侧(北)2座烽火台(上堡长城烽火台5、6号),内侧(南)1座烽火台(上堡长城烽火台4号)。下面自东向西依次介绍。
▼07-08号敌台间的墙体由于跨越山谷、农田、村庄,保存状况较差,从遗留下的墙体看,多为夯土墙体掺杂少量碎石。
▼万水泉长城08号敌台,建于墙体之上。外侧包砖全无,只剩夯土结构的墩芯,夯层清晰可见。
▼过了8号敌台,墙体便蜿蜒上山,夯土墙体也变为碎石墙体,但已经坍塌成石垄。
▼万水泉长城09号敌台,现已坍塌,位于四十里长嵯东嵯头之下。
▼过了09号敌台,墙体依旧向前延伸,直至立陡的山崖而止。
▼上堡长城烽火台6号建于墙体外侧,砖土结构,保存状况堪忧。
▼上堡长城烽火台5号建于墙体外侧,只剩夯土台芯,周围有碎石围成的墩院。保存状况堪忧。
▼上堡长城烽火台4号建于墙体内侧,矗立于宁远堡西北的山坡之上,守护着宁远堡。这个位置的我认为这不应是一座烽火台,应当是一座护城台更合宜。
▼下图左为烽火台4号,右为宁远堡西北角台。
▼烽火台4号保存较好,有很好的包砖和条石基础。
四、大地长城
大地是赤城县后城镇一个村庄,村庄北有著名的后城赤壁——四十里长嵯(长嵯是由一整块摩天巨石构成,据说有四十里长,故名),在长嵯峡谷间有一段长约200余米长城,墙体上建有2座敌台,分别为大地长城01号、02号敌台。
▼大地长城02号烽火台,保留夯土台芯。
▼大地长城01号烽火台,坍塌成石堆状。
▼大地长城墙体西至长嵯陡崖而止。
▼大地长城墙体东至长嵯陡崖而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西长城的历史与现状
看山看水║山外有墙,墙外有墩;墩不守山,墙不护墩——奇怪的南山边垣长城
忻州长城概述(四)
【书寄】明长城“火路墩考”
长城相关建筑简介
长城导游词-居庸关_八达岭长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