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中医学习笔记 |《探寻方子加减变化之道》(上)


《探寻方子加减变化之道》(上)

文:一瀛

桂枝汤,桂枝汤加饴糖而成“小建中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去芍药汤,白芍甘草汤,桂枝甘草汤等等,都是桂枝汤的加减变化,是进是退之道。且看医圣是如何依病家当下身体状态而进行贴合身体需要的加减变化之道,以一驭万,持一理治万病的。我们若是行有不得,则需反求诸己。
先立足于桂枝汤方。辨其真实面目。
由桂枝、生姜、大枣、甘草和白芍五味药,旋其成为一方,名曰“桂枝汤”。一一来认识这五味。先请桂枝。
桂枝是一种比较干燥的嫩枝,它的母体叫肉桂树。肉桂树在古代叫它做“梫”树。因为它具有一种“侵”的力量。在肉桂树的周围几公尺的范围,是长不出其他杂木的。这力量有多强呢?中国人也做过实验:把肉桂木做个小木桩,钉到其他树上,那棵“被害树”第二天就死掉了。它可以把木气打到魂飞魄散,无法再留存于树中支撑那棵树的生命力。
入桂枝汤里的桂枝,是桂枝的枝尖尖,折下来,剪成小细段,闻之有香气。从其土中吸收营养水气,一路拔陈,往上走,往高处长,往光处长,长到树枝尖尖处。它就具备了一种热情蓬勃向上的力量。
因此可以得到一个印象,从能量上讲,桂枝是有着很强的往外推的力道。而桂枝的性味,是辛甘温热的,质地是油润肥厚的,桂树的木头是鲜艳的橙色,它的气味嗅起来,好比说加了肉桂粉的卡布基诺咖啡,给人一种很开心、热情、不很理性的、情感洋溢的调子。这些调性,正好就像人的“心脏”。所以不仿想象一个画面,桂枝入脾胃以后,它的能量会先同气相求而往心脏去,然后再随着动脉往人的四肢末梢去。这是桂枝外推的力道。
有一个实验,把桂木做个小木桩,钉到其他树上,那棵“被害树”第二天就死掉了。它可以把木气打到魂飞魄散,无法再留存于树中支撑那棵树的生命力。说明桂枝具有的外推之力(或侵略之力)能把邪气驱赶至人体的肌肉之外,不给邪气以空间。这种预防的措施,也是仲景“治未病”的一种思考。其实,即使寒邪钻入了身体,桂枝辛热的药性也可以驱赶它,所以麻黄汤也需要加桂枝这一味药镇压,才能用麻黄开汗孔,再把它送出去。
《大医至简》上解读,“桂枝性温,其气是热郁的浓香;煎的水有微微的甜味。桂枝的作用主要是气,而味很薄。桂枝的气相比薄荷、白芷,没那么轻扬;相比川芎、当归又没那么浓厚。所以薄荷、白芷是走表走巅;川芎、当归走血,桂枝则只能把能量送到肌肉里,我们称之为“解肌”。至于那一点微微的甜味呢,也是有作用的,前面说过,甜是入脾的,脾主肌肉,所以桂枝是一味气化中焦脾胃而解肌的药。”
我们知道了,桂枝辛温,是温热药,辛者能散,辛者能行,温者能通,温者能行。
桂树入药因部位不同,药材名称不同,树皮称肉桂,枝条横切后称桂枝,嫩枝称桂尖,叶柄称桂芋,果托称桂盅,果实称桂子,初结的果称桂花或桂芽。
肉桂,是一味热性的往下焦走的药,具备类似势能的,还有一味叫“茴香”。如果腹部寒,用食疗的方法,可以试试花椒末、小茴香和肉桂粉做馅包饺子吃。至于桂皮,厨房做卤料之必备。
生姜,是厨房常用的老姜。它的叶子呢,看上去有点像竹叶,狭长而锋利,如同一把锐利的刀。而根呢,却浑厚圆润,颜色黄而气味香,辛热而通润。姜,是一种很“彊悍”的药,也被称为“御湿之菜”。古时候的“强”字写做“彊”,可以“彊御水气”,把身体诸系统中多余的停湿停寒打掉。姜者,疆也。守疆定土,兵之责也,姜之用,亦在此矣。古之征兵,由壮丁而来。壮丁者,血气方刚之男子也。其阳气足,无所畏惧,姜之性,亦是如此。
霸气,外达。姜辛辣而辛散,能让脾胃瞬间热起来运行起来。把身体看作待运行的一辆车,红枣、人参、炙甘草以及饴糖等就像是机油,而姜就像点火装置。所以只要是脾胃寒的,一味姜就管用。
稍微在此处扯点闲篇。关于生姜《本草纲目》上说,早行山中,宜含姜一块,不犯雾露清湿之气,即山岚瘴气。何故?一个经常与大山打交道的人,其实就是要跟山里的寒湿雾气,以及山岚瘴气打交道。你如果不知道一些防身之道,结果跑一趟山回来,就有可能感冒拉肚子,甚至头身困重。所以很多在山居的人,不明不白就得了风湿痹症。其实这都是长期与山中风冷打交道,但又不懂得用一些温通血脉,发散风寒的药物来调理身体造成的。这句话可是一辈子的经验之谈。
生姜如果烘干,就变为干姜。生姜年少,干姜老成,赴远救急,生姜最宜,温通守土,干姜尤适。这句话的意思是生姜具有少年的那种猛烈,就像一阵热风吹过,但干姜呢,像是老者,能持久稳定地在胃里运化,就像一炉炭火。若遇上既需要猛烈地风,又需要持久的火暖,两者可以同用。
大枣,枣木是一种有刺的树。枣树虽然有刺,但不太尖,可是,它的木纹却是非常细致,可以做高级家具。枣树不容易像很多树能够长成参天大树,枣木特别结实。在很多农村,喜欢把枣木做成凳子,非常厚重,稳妥。有的老人拿来做拐杖,这是因为枣树禀的是土之气,厚重,同时有收敛得很紧的气息。
大枣,在开始的时候,是青色的,慢慢在成熟的季节变红色。如果以颜色论,青对应木,红对应火。这个过程乃木化火的过程。所以很多人枣吃多了就容易上火。再看各种果实,晒干时,都很少津液,唯独大枣,你放置数月甚至几年,都柔软不枯,用手去捏它,质润而不硬,软而不干,故大枣能够重补人体津液也。
《黄帝内经》也讲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神农本草经》也讲大枣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枣的皮是苦的,肉是甜的。皮苦为收敛的感觉。再看大枣的核,非常结实,用锤子才可以砸碎。收敛之气非常厉害。
大枣甘甜缓急,还有缓和毒烈药性、保护胃气的作用,某些有毒或作用峻烈的药物,就常用大枣以佐制之,如泻水峻剂十枣汤及葶苈大枣泻肺汤等。《神农本草经》认为大枣:“味甘,平。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所以,在诸药药性各异,而药性和邪气相刃相斗的当下,有“大枣”这味药在其中“化杀伐之气为补养之力”,岂不妙哉?
枣树在开花结果之前,要拿刀斧在树皮上乒乒乓乓乱劈乱砍一通,结出的枣子才会肥润甘美。也就是说,枣树的生态,和锋锐杀伐之气有关,可是锋锐杀伐之气却不是它的终极,而只是一个过渡期,到最后,它会吸纳那些锋锐杀伐之气,而把它化成极精致柔和的补养营血之力。
红枣善化,了不起。
甘草生长在看上去非常艰苦的地带,比如沙漠的边缘、草原荒漠、还有黄土丘陵地带,比较阴凉,日照时间又相对比较长,还比较干旱。在艰苦的境地下成长,这份艰苦于它是一份礼物,它变成“甜”味,并且擅长解诸毒,且甘当“和事佬”。“和事佬”每天在做的总是在排解纷争。一帖方中加了甘草,它就会像个和事佬一般,居中做协调人,让桂枝做桂枝该做的事,芍药做芍药该做的事……各尽其分而不相争。且各种力道猛烈的药,不论寒热,加了甘草(生炙皆有此效),它们的力量就会变温和一些,这是甘草的“缓”性调和于其中故。
甘草,顾名思义,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一个字——甘,其功用都与“甘”有关:补虚、缓急、解毒、调和。正是因其“甘缓调和”之性,使之随不同的配伍而发挥不同的效用。如与附子同用可以缓和其燥热之性,与石膏同用可缓和其寒凉之性,与温热之干姜和寒凉之黄连同用则可以调和寒热。
生的甘草微微有点凉性,所以生甘草有清热解毒这样的药性。古法的炙甘草它是焙炒,焙炒过了以后它的香气就会被散发出来,它的性味就会变得更甘温,增加它补救津液的能力。而现在的炙甘草,多数是用蜜炙,就是用蜂蜜来炒。蜜炙的炙甘草,更甘缓、更黏滞一些。
甘草和大枣,这两者都是甘而微温,煮出来的水都是甜甜的,能够直接补充胃里的津液,同时气厚微温,可以提高脾胃的运化能力。所以这两味补充脾胃津液最适宜。不过甘草的甜和大枣的甜还有些不一样,大枣的甜是很直接的甜,吃它就是糖一样的,而甘草刚进到嘴里的时候,还有一点点的苦涩的口感,它的甘甜是“回”出来的,所以叫才回甘。回甘还不完全等同于甜。
芍药要分为赤白芍,好像不容易。采药时是不容易分,但挖起下面的根一看就好分了,红的为赤芍,白的为白芍。古人的白芍和赤芍基本上是不分的。但究竟一点,还是有区别,赤芍的香气比白芍更浓郁,更苦,酸,回甘更甚。赤芍偏祛瘀。白芍平和,偏敛津液。传统用药习惯,痉挛性疾病用白芍药较多;如果舌质黯紫,或血液黏稠者,或为血管疾病者,使用赤芍药比较多。
《大医至简》上写:“单熬煮这味药尝之,白芍没什么气味,是一种类似于破水缸里存的陈年雨水一般的寡淡的沤味,这是典型的阴而降的味道。其次有些微苦,苦是主降主泄的。酸味不多,没有五味子、山萸肉和乌梅那么酸,所以它不是以酸敛为主。黏液也不多,滋阴强壮的作用也不大。白芍以降和泄为主,收敛滋阴为辅。”
临证上,腹痛或者女性的痛经经常用到白芍,有个方子叫芍药甘草汤(芍药与甘草两味药的方子)用来治腹痛、或者痛经,非常有效。为什么这两味药能治腹痛呢,因为甘草建立能量,而白芍把能量向下拉,拉到腹部。人体的痛常常是那个部位缺能量,所以能量引过去,痛解除这是必然。所以芍药甘草汤用来治脚痛或是腿部静脉曲张一样,很有效的原理是一样的。
芍药作为经典的经方药材,十分重要。整本《伤寒杂病论》有54个方证用到芍药。医圣仲景使用芍药有两个剂量段:以腹中急痛为主证的,芍药要大量,4到6两。如果配合附子,或配合黄芩等,或配合桂枝,或配合黄芪桂枝,则不必大量,2到3两即可。
以上,即是桂枝汤的五味药“桂枝、生姜、大枣、甘草和芍药”的一一解读。
药物入了人体,它灵魂的记忆,会使它的能量想跑回它原来的位置。古中医对于药物的理解,是从更加形而上的层面,或者说是从能量而非物质的层面来理解的。
桂枝,树上的枝给人直观感受,就是蓬勃向上向外生长,那么在人体中的作用也是合它的势能,往外散向上走。桂枝也是如此,并且桂枝是一种热性的能量。生姜,辛辣而辛散,能让脾胃瞬间热起来运行起来。生姜霸气,外达。甘草和大枣,这两者都是甘而微温,煮出来的水都是甜甜的,能够直接补充胃里的津液,同时气厚微温,可以提高脾胃的运化能力。白芍以降和泄为主,收敛滋阴为辅。
其中,生姜、大枣和炙甘草建立能量,而桂枝把能量往外散往上走,白芍把阴气收回,阴成形的力量强了,阴血充足了,才是病愈的后备力量。
这五味药合在一起,成为一支精兵强将,成为天下第一方。天下第一方,说的应是拿它来治病的频率是最高的。
那这五味药组成起来能解决什么问题?在说这个之前,我们要知道一件事,身体会通过一点点的证来提醒我们的身体出现什么问题了。如果一个人能认真对待自己,他就会收到身体发出的各种信号,在信号发出之后,立刻调整自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对症下药,在病刚开始萌芽就解决它。若一个人对自己的症视而不见,一直不收敛自己的“失常”的行为,那就离大病不远。患大病的年龄提前,是一个不新的社会现象。

一个人连自己都管理不好,他还能管理天下?一个人是自己的昏君,他还能是天下的明君?这不可能。健康才可以自在,自在才可以做的了自己的主。我们每个人都是君王,自己的身、口、意就是我们管辖的领地。是要做明君,还是昏君,这个问题得我们各自去思考和印证。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标出了求救信号,这些求救信号有规律可循,归纳起来分为六种情形。这六种情形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

《伤寒杂病论》称病位在表的阳证反应,称为太阳病。

那什么叫阳证反应,就是那种亢奋的、积极的反应。那有没有呈虚衰和消极的反应呢?有,这叫阴证。

对于一个君都来讲,如果国库充盈,那肯定不会任由宰割,必奋起抵抗,打仗则必有各种疼痛,这会体现在身体上,表现为阳证,比如:发烧、鼻塞、流涕、身体疼痛、胸闷、喘等等。

如果君都一穷二白,那只能任由宰割,而无力抵抗,呈虚衰消极的状态,因此看上去像“没事”,只是看上去而已,实则日积月累肯定要出大事。这就是阴证。

回到太阳病,它的关键词是:病位在表、阳证反应。

身体发出求救信号,如果有搭脉,脉呈现浮的状态,浮是什么状态,想想河里的木头,浮在水面上。头项僵痛(头部和背部疼痛)、恶寒恶风(怕冷怕风)、鼻塞、发烧、汗出或不汗出、身体疼痛这些确定的证。

这些信号即是呼喊,也是在表达身体想往哪排病。身体在把它的努力告诉给我们。像脉浮,浮在上在表,说明身体正在这个地方集结兵力战斗。像头项僵痛,说明身体在头部和颈部集结兵力往上往外冲,想搞定这个病邪。身体痛,也是一样,说明身体在体表集结兵力,把敌人往外赶。鼻塞呢,是身体要阻止更多的病邪从鼻孔进入身体,这是身体的自保。发烧,是身体启动燃烧这些病邪。汗出和不汗出,是指身体为赶出病邪打开或者关闭通道。而恶寒恶风,说明身体在体表的兵力不够。

这里有三种情形,一种是体表的兵力不够,一种是体表的兵力富余,一种是体表的兵力尚可。

来,转化一下,我们把自己看成一个君都,病邪来边界作乱,身体有身体的智慧,它想怎么打赢这场战争。

一种情形是兵力不够,身体正在用汗出恶寒在告诉我们,它已经打过一仗了,汗出了,兵力损耗了,仗还没打赢。它正在呐喊,它需要支援。它要准备第二场战斗了。我们作为君王,得怎么帮忙?

一、桂枝汤

(1)朝堂上

有兵卒快马加鞭来报:君王,敌人在我边境来犯,势力众多,我们已打了一仗,杀敌八百,自损一千,血流成河,现在请求支援。

君王:快,赶紧去支援。

桂枝君请命:君王,此次请由我带兵前去支援。我最擅长边境作战。但我需要司掌兵士粮草的“姜草枣”诸君来配合,派出大量的部队粮草。

白芍君请命:君王,我请求配合桂枝君,桂枝君率领众多兵士粮草到边境,我就四处去搜罗散布在都城周边的兵士和粮草来护卫皇宫,以保安全。

君王大悦:准,速速前去。

(2)体现在身体上

病邪来犯,感冒了,用被子捂出一身汗,病却未见好,身体还更虚怯了,又怕冷又怕风……身体出汗(打了一仗,没打赢,血流成河,敌军已入侵),身体呈怕冷的证,说明津液不够。津液不够,可能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怕风、身重、发力、身体疼痛发麻、鼻塞、咳嗽、发烧等等。但核心是汗出了,损失了津液,身体呈现恶寒的证。

双方兵力对比:敌强我弱

最核心的证:汗出、恶风

(3)君王的打仗思路

姜草枣建中(补充津液),擅长边境作战的将领桂枝出战,白芍为其善后(回收游散津液)。

(4)《伤寒论》的桂枝汤方

《伤寒论》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㕮咀(咬碎的意思)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不必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服后,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读这一段,仿佛医圣就在跟前,他细细体贴和观察病患的身体变化,提出每一种情况的应对方法,“医者父母心”。

(5)桂枝汤的哲学思想

桂枝“阳化气”,白芍“阴成形”,调和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姜草枣建中。

在《伤寒论》的原则里,治病首先要守中建中,就是守中土,健脾胃之运化。脾胃都不运化,津血都不生出,谈何制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下第一方“桂枝汤”(自存)
刘希彦讲伤寒 四(让你少走5年弯路)
桂枝汤---调和阴阳第一方
太阳病篇水液排泄异常背后的逻辑(一)
再识桂枝汤变化方——抽丝剥茧辨证,放低姿态出手。
桂枝汤读书笔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