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万村,那从未远去的记忆(之十三)

饿!饿!饿!

插队三年,最最深刻的印象当数一个字——饿!

那时候,全村都缺粮,只能吃个半饱。我在雪则嫂子家西间屋住的时候,正赶上她坐月子。按说,月子里应该好好补补身子,可哪有条件呀!每天,每顿,她下肚的东西只有一样——米汤水。这是一种稀得都能照见人影的小米粥。虽说小米粥历来是山西女人坐月子的首选,但日子的艰难却把首选变成了选无可选。那一年,的大儿子庆刚已经4岁了,瘦得像只小猫,整天哭兮兮的只哼哼一句话:“肚饥了——娘!”

即使如此但是比起知青来,老百姓的境况还是要强好歹他们几分自留地,而且家中成员之间能调剂,好尽可能保证主要劳力吃饱。知青就没这个条件了。

青的口粮标准是每月44“毛粮”,每斤“毛粮”能出8两净粮,也就是说每月口粮是352两。如果用今天的眼光看,这是个多得绝对吃不完的定量,可在那时候,粮食是惟一食物,除此之外,没有蔬菜副食,没有油水荤腥,当然更不会有今天司空见惯的各种零食了。

既然只有粮食,就没有菜谱只有饭谱了。饭谱简单:清早3个煮疙瘩,晌午4个煮疙瘩,黑来半马瓢“瞎菜饭”,一年四季不走样。知青吃集体灶,没过多久就都掌握了打饭的诀窍。一是时机:去得早了未免“下作”,去得迟了又难免吃亏,要在最恰到好处时一拥而上;二是技巧,比如捞稠避稀的窍门是“贴边、沉底、慢起”。

整天饿,整天饿!十七八岁的我们正是装饭的年龄,再加上劳动强度前所未有,就更是饿得受不了

那会儿一天三出工。每天清早天麻麻亮,从炕上爬起来饿着肚子先出工。干了个把时辰,太阳才从山背后不慌不忙地爬上来,好不容易熬到队长一声断喝:下工!大伙扛起锄头撒腿就朝村里跑。

忘不了自己当年的没出息样:回到知青大院,顾不得洗手,抄起饭盒直奔伙房。每次饭端到手里,其实很想慢慢享受,可却拦不住狼吞虎咽,结果总是没等咂出滋味来,三个疙瘩就下了肚,连汤都喝得干干净净。盯着空空的饭盒,我直恨自己又没能慢一点吃,发一会儿呆,这才意犹未尽的起身,洗净饭盒,然后才去洗脸、刷牙、梳头、上厕所。

把这些事弄完,上工的钟声早又响了。前晌干活的时间可比清早长多了,肚里那仨疙瘩不到半前晌就消化完了,人饿得心慌气短手脚软,可手里的活还不能停,不然队长的斥骂就会在身后响起。只好一边干,一边不住地偷太阳,巴快点儿。盼啊盼,直盼到太阳偏了西,肚子瘪得拧了好几回了,才能听到队长发出的福音:圪即圪即下工!于是草草收工回家享受那4“疙瘩”。

歇起晌来又该出后晌工了,这回要一直干到天黑得瞧不见了才会收工,然后拖着又累又饿的身子,听着肚里咕咕,无精打采地摸黑回村,去享用一天中的最后一餐:一饭盒稀荡荡的瞎菜饭。可惜两泡尿一撒,还没等上炕睡觉,肚子早又瘪了。

人真是奇怪的动物,衣食无虑时可能志向远大,整天饿得六神无主时,那远大志向早连影儿都不见。学生时代时,我也不少医生、作家天文学家之类的远大理想但插队3年,所有的“医生”、“作家”、“天文学家”们统统不战自败,我全部的远大理想就是:吃饱肚子。

办法是饿出来的。

办法之一:吃野菜树叶。

春天在地里干活,歇息时,闺女媳妇们就去挖野菜摘树叶。灰灰菜啦,刺角菜啦,苦苦菜啦,还有杨树叶、柳树叶、榆钱、槐花。采回去洗净煮煮再用冷水泡几遍就能吃了。慢慢,我们也葫芦画瓢,虽然总也不如老乡做的好吃,到底也能填充肚子呀

办法之二:偶尔买点。

老百姓日子紧,攒几个鸡蛋舍不得吃,指望着换成钱买盐打灯油经常会有人端着一小笸箩鸡蛋到知青大院来卖,5分钱一个。不知道这个价钱是不是比供销社的收购价高一点点?我没功夫想这个,反正实在饿得忍不住时,就狠狠心买两个煮了吃。另外,县城商店里卖的饼干也成了我们偶尔享受一次的奢侈品。那饼干是本县产的,6两粮票、48分钱一斤,用粗硬的草纸包着,顶上盖一张有油印字样的粉红薄纸,再用纸绳捆成四四方方的。那饼干傻大黑粗,又干又硬,还厚薄大小不均,按说根本没法和天津的饼干相比,但却是知青们的向往。即使这样,我也舍不得放开了花钱,那时每年从家里带个二三十块,是用来应对全年花销的。

办法之三:千方百计从家里带吃食。

领教了饿的滋味后,从第二年开始,知青们纷纷拼命从家里带吃的,大米、白面、挂面、猪油、炸酱、固体酱油、咸菜……恨不得把家整个搬来。我也不例外,临行前,父亲亲自为我打点行李,各种各样的吃食两个旅行包得鼓鼓囊囊,再没有一点空隙。结果在北京站换乘时,没等走出站台,就听“嘣”的一声,旅行包的提手生生给坠断了。不过,带来的食物毕竟有限,平时就忍实在熬不住了,或者生了病,或者来了知青朋友,才会吃一点——幸福得过年似的。

办法之四:从地里

那时候因为吃不饱,老百姓好像都免不了要偷上些儿。秋天地时,他们就偷偷掰穗玉茭,捋把豆角,摘个小瓜,刨个山药蛋什么的,想办法带回家去。知青们很快就学会了,我也跟着干过一二次。后来,大队干部就在下工的时候守在村口见机搜查。凡被抓住的,除扣罚工分外,还要在 喇叭里点名批判。这一招对胆小的我很有威慑力,虽然侥幸没被抓过,却也从此金盆洗手了。

办法之五:偷鸡摸狗。

这一招基本上属于个别男知青的专利。比起女知青来,他们饭量更大,胆量也更大。先是偷鸡。常听老乡抱怨娘个脚!'老狐子夜黑来又进了村,家老鸡叫狗日的拖走哩!后来发展成偷狗。有一次,外村的羊群从我们村经过,不知怎的,那看羊狗竟被几个男知青“拐”了来,杀狗、剥皮、开膛、煮肉,狗皮血淋淋的晒到土墙上,等风干后再卖到供销社换两包烟抽。不过,这种偷鸡摸狗的事是深不以为然的,当然也不会参与,死命坚守着所谓道德底线

永不能忘的是乡亲们的善良。尽管自己家也吃不饱饭,还是会尽可能地关照我们,像明清的奶奶,小学校的张长富老师,村东鲍占元的姥姥……都曾送过吃的给我。特别是革委会副主任来保夫妇,只要家里做了好点的饭食,总会悄悄地把我叫去。在他家我曾吃过嫩玉茭碾成圪糁煮的疙瘩,吃过豆面、粉面、榆皮面擀的三合面,甚至还吃到过一次玉茭面皮胡萝卜馅的扁食,香啊!每逢我狼吞虎咽时,站在一旁来保要满脸怜惜的絮叨天老爷!俺孩本是惶啊!我那时虽然年,也知道来保家粮食不富余,感念至极,迄今难忘。

多年以后,对乡亲们的善良,我有了更深的理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只有300口人的小小万村一下子来了20个知青,地还是那些地,产量还是那些产量,而吃饭的嘴却一下子多了20张。善良的乡亲们啊,不仅从未说过一个“不”字,而且尽己所能地关爱和善待我们,甚至宽容了知青们“偷鸡摸狗”的行为 。

也许正因为经历过饥饿,所以我始终保持着珍惜粮食的习惯,即使到了物质极尽丰富的今天,朴素、节俭、不奢、不贪、知足、感恩……这些依然是我的坚守。说实话,在这方面,我很欣赏自己。

也算是“福兮祸所依”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80年代的恋爱脑
一根火柴教你辨出“假酒”,茅台都骗不了你!
不用火不用电的自加热饭盒,15分钟吃上热饭,户外必备
滹源饮食文化之——风趣的味道【续】
米饭咸豆菜,可是你家乡的味道?
插队往事(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