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钏儿投井之后

(或读或听 乐趣不同)

(图片皆取自网络)

金钏儿投井之后

——老太闲聊《红楼梦》之四十一

大家好!我是糊涂老太。今天是老太闲聊《红楼梦》的第四十一集了。这一集的话题是——《金钏儿投井之后》。

在上一集里,我们聊了金钏儿——一个活泼可爱的姑娘,却惨遭污辱和驱逐,为了捍卫自己的清白,她投井自尽了。那么今天,我想接着上一集的这个话题,聊一聊金钏投井之后引起的冲击波,或者说是引起不同人的不同反应。

先从袭人说起。她本来正在园子里跟宝钗说话呢,忽然见到一个老婆子忙忙地走来,说:“这是从哪儿说起!金钏儿姑娘好好的,怎么就投井死了。”袭人听了吓了一跳,忙问:“哪个金钏儿?”那老婆子说:“哪里还有两个金钏儿呢?就是太太屋里的。前儿不知为什么撵她出去,在家里哭天哭地的,也都没怎么理会,谁知转眼就哪儿也找不见她了。刚才打水的人在那东南角上井里打水,见一个尸首,赶着叫人打捞起来,谁知是她。她们家还只管乱着要救活,哪里中用了呀!”

听到这个噩耗,袭人是什么反应呢?原文是这么说的:“袭人听说,点头赞叹,想素日同气之情,不觉流下泪来。”

短短几句,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赞叹”,二是“同气”。

先来说一下这个“赞叹”。现代人对这个词的解释,是赞赏感叹,表示对人、事、物的一种积极认同的态度。那要照这样理解,难道袭人还对金钏儿的投井行为表示赞叹吗?当然不是,因为古代“赞叹”一词的意思跟今天并不完全相同。这也不奇怪,就好比风流、淫等词汇一样,现代与古代的解释很不相同。那么曹雪芹用到这里的这个“赞叹”应该如何解释呢?我认为它更接近于惋惜、叹息、同情、佩服。

再来说一下这个“同气”。袭人跟金钏儿,一个从小伺候贾母,一个从小伺候王夫人,是一茬子长大的,用现在的话说,叫“发小儿”。同为奴婢,在地位、待遇、感受等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这些都决定了她们之间必然有共同语言,也必然有共同的角度或者说是立场。这就是“同气”。

常言道,物伤其类、唇亡齿寒,这话一点儿不假。您想啊,同为奴婢,昨天还好好儿的呢,今天却已经阴阳两隔了。换位思考一下,金钏儿的悲惨结局怎么可能不让袭人不寒而慄?怎么可能不在内心深处卷起狂澜?

但是当着外人,尤其是当着宝钗这个位于主子阶层的人,她又能怎么样呢?她必须竭力克制自己,当然不能大放悲声,也就只能“流下泪来”,默默饮泣罢了。

我觉得大体上,袭人应该可以代表大多数底层阶级的反应吧。随后陆续发生的撵逐晴雯、司棋、四儿、芳官……以及晴雯、司棋之死,都证明了,她们是同一个命运共同体。

当然,并不是凡奴仆就都有类似袭人这样的共情。有些世代为奴的人,早就从身体到心灵都被奴性浸透,从而丧失了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人权意识和是非观念了。比如那个聋老婆子:“跳井让她跳去,二爷怕什么……有什么不了的事,太太又赏了衣服又赏了银子,怎么不了事的”,像这类人,就不仅是麻木不仁,甚至是对凶手感恩戴德了。

俗话说“人嘴两张皮”,不同的人会对同一件事做出不同的解释,你说白他说黑,你说圆他说方……一切全凭说话人的立场所决定。比如赵姨娘、贾环这些人,因为涉及到继承权的问题,自然跟王夫人、宝玉是你死我活的对立面,所以从他们嘴里说出的事情经过,就有了更离谱的版本。第三十三回,贾环趁机向贾政告宝玉的黑状时就说:“我母亲告诉我说,宝玉哥哥前日在太太屋里,拉着太太的丫头金钏儿强奸不遂,打了一顿。那金钏儿便赌气投井死了。”

封建道统的绝对捍卫者贾政,就是从贾环嘴里听到这件事的。如果说,因为在贾雨村面前表现不佳,因为琪官之事危及到他的官场生涯,那么,“强奸不遂、逼死婢女”的事,就成了他决心打死宝玉的“最后一根稻草”了。只见他,气得面如金纸,直挺挺坐在椅子上,满面泪痕,一叠声地“拿宝玉,拿大棍,拿索子捆上……”

贾政的反响真是够强烈的,莫非真的是要为金钏儿伸张正义么?不,不是。他所虑的,是“若外人知道,祖宗颜面何在”。他所恼的,是自己担上“上辱先人,下生逆子”的罪名。他所忧的,是任由宝玉下去“将来酿到弑君杀父”的隐患……所有这些,跟金钏儿有半毛钱关系吗?没有。

再说宝钗。她是跟袭人同时听到这个消息的,但她的反应却平静得多,只说了一句话:“这也奇了。”住进贾府这么多年,她跟金钏儿必然是三天两头都能碰头见面的,所谓低头不见抬头见嘛。但是她此刻为什么会如此平静呢?因为在她看来,金钏儿是奴婢,是下人。一个下人死了,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呢?倒是自己的姨妈王夫人,此时此刻的心情和处境到底咋样了,这才是她应该去关心,去安慰,去给予及时声援的。

王夫人并没有将真相告诉宝钗,只说:“原是前儿她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她几下,撵了她下去。只说气她两天,还叫她上来。谁知她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

温柔、体贴的宝钗是这么安慰的:“姨娘是慈善人,固然是这么想。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她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她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话不多,却是句句都扣在褃节儿上的。

头一句“姨娘是慈善人,固然是这么想”,这是扣着王夫人的那句“岂不是我的罪过”说的,是委婉却毫不含糊的否定。言外之意就是:“这不过是您这样慈善人的想法罢了,其实并不是您的罪过。”

第二句“她不是赌气投井,而是在井跟前玩时不小心掉下去的”,这是直接否认了投井自尽这个事实。把赌气投井说成不慎失足,把必然说成偶然,把决意说成意外……这么一转换,事情的性质就完全不同了,于是,大事可以化小,小事可以化了了。

第三句“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这又是一个双保险之见。意思是说,即使退一万步说,就算她是有意跳井的,那也怪她自己糊涂,不但不足为惜,更与姨妈无关,不是您的责任了。

担心姨妈还是磨不过去,宝钗又追加了一句:“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了主仆情了。”这就是宝钗的观点:生命是可以用银子来等价交换的。

站在宝钗的角度看,她的话似乎没什么不对,完全合乎她的“三观”,完全合乎那个时代的上下尊卑道德观念。何况她还不在乎什么忌讳不忌讳的,主动把自己的两件新衣裳拿出来,给金钏儿当妆裹呢?但是在这件事上,她的“冷”——冷静、冷漠、冷淡、冷酷……还是让人不寒而慄。

作为绝对脱不了干系的王夫人,她又是怎样的反应呢?

哭。

没错,哭。不过,她不是哭金钏儿死得好可怜,而是哭“岂不是我的罪过”,哭“到底心不安”。

王夫人是个天天烧香磕头、吃斋念佛的人,是个始终以慈悲为怀形象示众的人。结果在她手上却出了人命,逼死了服侍了她十来年了的大丫鬟金钏儿。在荣府这个有着几百口子人的地方,谁没有自己的眼睛?谁没有自己的嘴巴?谁没有自己的判断?人多嘴杂,众口铄金,唾沫多了能淹死人哪。何况,一旦事情闹大,惊动了官府,局面就更不好收拾了。您说说,面对这样棘手的局面,她怎么能心安?怎么能不哭?

哭当然不解决问题,她必须做点儿什么,好把这一篇儿早早儿地掀过去。尽管欲盖弥彰掩盖真相挺难,但还是要掩的,哪怕能堵堵人们的嘴也是好的。怎么堵呢?用钱,用怀柔。所以,她赏了金钏儿妈五十两银子,又弄了两套新衣服和几件簪环赏给金钏儿当妆裹,还请了几个僧人念经超度。在她看来,这已经是格外开恩,实在是太够意思的了,正像她自己说的:“要是别的丫头,赏她几两银子也就完了。只是金钏儿虽然是个丫头,素日在我跟前,比我的女儿也差不多。”事后,为了洗刷罪孽,讨个心安,她又把金钏儿的工资加到玉钏儿头上,让她的亲妹妹领双份儿的。至此,风平浪静,似乎再无人提及,这一“篇儿”还就真是在她心里翻过去了。


但是另一个人却“翻”不过去,他就是——宝玉。

得知金钏儿投井,宝玉“五内摧伤”,满心哀痛,这也是他在会见贾雨村时魂不守舍,“全无一点慷慨挥洒谈吐”的根本原因。

哀痛、自责、愧疚,这是他的首要心态。尽管逼死金钏儿的是王夫人不是他,但事情毕竟是因他引起的。那么美好的生命转瞬即逝,他怎么能不五内俱焚!怎么能不万分愧疚!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样的情绪始终相随相伴。尽管表面上看,一切都恢复了平静,但宝玉的内心却始终波澜涌动,没有一天是淡忘了的。不然,就没办法解释几个月后的九月初二,他私自出城去祭祀金钏儿的行为了。

宝玉私自外出祭祀金钏儿的事情发生在第四十三回。那一天是凤姐的生日,贾府里大办生日Party。大排筵宴,吃酒看戏,连耍百戏并说书的男女先儿都请了来。就在这个“凭他什么,再没有今日出门之理”的时候,宝玉却冒着得罪凤姐的风险,冒着惹恼贾母、王夫人的风险,一大早就身着素服,擅离贾府,来到人烟稀少的城外,祭祀金钏儿。

为什么偏偏要选择这一天?因为这一天,不仅是凤姐的生日,同样也是金钏儿的生日。只是,一个正尽享荣华,似众星捧月;另一个却香消玉殒,再无人提起。

因为是私自偷跑出来的,所以一切都是简陋的。没有香,暂且以荷包里带着的两星沉素代替;没有香炉,只好向水仙庵的老姑子去借;没有可供祭奠的一定之所,临时找了个井台儿当作祭台。这也没有那也没有,然而有的,却是远比这些形式珍贵多少倍的——情。这情是怀念、是痛悼、是灵的相会、是心的慰藉,也是不堪愧疚重负下的排解和宣泄……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起第五十八回里,宝玉跟芳官阐述的那套祭祀理论。宝玉说:“诚心二字最为重要。只要一心诚虔,就可感格了。即使仓皇时连香也没有,随便有土有草,只以洁净便可为祭……只在敬不在虚名。”细想想深以为然。不光我深以为然,想必作者也深以为然,所以这一回的回目就叫《不了情暂撮土为香》,好个“不了情”!好个“撮土为香”!

金钏儿之死,还有一层意义,那就是促发了宝玉的进一步觉醒。如果说此前他所看到的,大多是美好、是浪漫、是温情的话,那么金钏儿的死,让他看到了另一面,看到了虚伪,看到了丑恶,看到了残酷……这些都促使他开始有意识地思考并选择走什么路,作什么人。

这一点,我们不妨回想一下他对黛玉说的那句话。

那是在他被痛打之后。当前来探望的黛玉抽抽噎噎地说:“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是怎么回答的?还记得吗?他的回答简直是决绝的。他说:“你放心,别说这样话。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这句话实在是太重要了。眼光短浅一点,也许只理解为他所说的不过是金钏儿和琪官,但如果看得更深远些就会明白,这简直就是他对封建社会主流意识的宣战!

自此以后,作为封建道统的叛逆者,他在离经叛道的路上越走越远了,他崇尚平等自由,反对视女子为玩物,反对视下人为草芥,反对走仕途经济之路的人生观、价值观越来越坚定了——尽管这一切都是朴素的。用那首借以自嘲的《西江月》诗句来形容,就是“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用今天的话来解释,就是“走自己的路,任别人去说吧”。

但是,正像唐·吉诃德战胜不了风车一样,一己之力的贾宝玉也战胜不了社会现实。当一切泡影都破灭了,当现实再也无法羁绊他的灵魂时,抛弃红尘,毅然出世,便成了他的必然结果。

好了,老太闲聊《红楼梦》的第四十一集到这儿就结束了,咱们下一集再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红楼梦》学写作60:第32回⑥金钏儿投井起波澜
《红楼梦》中重复叙事手法例析——关于金钏儿之死的阅读笔记
吴雪松眼里的薛宝钗
论宝钗(第二章)2
曹雪芹是“湘粉”“钗粉”,还是“黛粉”?——读《红楼梦》第32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札记
可以斎初评红楼梦集锦之四:宝钗在王夫人那为何反碰了一鼻子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