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率快有什么隐患

我们身处在一个快速变迁的时代。

近几十年的社会变迁,可能超越了中国数千年内变化的总和。

在晚清以前,祖祖辈辈的如何生活,我们就如何生活。

各种人生经验,各种实践技能,老一辈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因为他们确实走过的桥比年轻人走过的路还要多。

在过往的社会环境中,确实容易三岁看老,年轻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经验老道阅历深邃的长者眼中,大概就能判定一个人的兴衰成败。

从秦汉至晚清,产业格局变化很缓慢,人事关系相对固定,一个身份,一个职业可能就是一辈子。

生产力在没有科技树点亮之前,生活节奏想快也是快不了的。

在解放前的时代,进县城或者赶集市,采购或者办事,可能就是一天甚至几天的全部内容。

而今天,在手机上下个单,跨了几个省的货品已经开始发货了。一些商务人士甚至可以打飞的两地开会,结束后还能回家吃饭睡觉。

因科技的发展,在便捷的今天,一天就能完成古代社会耗时一二周的事物。

今天,即使是身处时代洪流中我们这样的经历者,也不得不乱花迷眼,感慨沧海桑田,变化倏忽。

我从小生活过的地方,再没有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是过往的痕迹。仿佛一切都不曾存在过一样,了无踪影。

小时候玩耍的游戏,是和父辈祖辈一样的打弹弓,捉蛐蛐,摸鱼抓虾。而今天的小孩子,尤其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大多是由电子产品来陪伴童年的。

我们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的一代人,在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的成长中,不断有新生事物进入我们的生活日常,刷新着我们的认知。

第一次拥有收音机,

第一次看到电视机,

第一次安装固定电话机,

第一次见到台式电脑,

第一次坐上地铁,

第一次乘坐电动公交车,

第一次拥有移动电话,

第一次拥有笔记本电脑,

第一次使用智能手机,

第一次网络购物,

第一次扫码支付,

………

变化来的越来越快,很多老年人在这个信息化,电子化的社会中,感觉无法适从。

这是亘古未有之巨变,一代一代人一生的经验与认知,更替的太快太快。

生于兹长于兹老死于兹,周遭的景与物,人与事,一成不变的时代一去不返。

在很多民营企业,有二年工龄的同事已经是老员工了,六七十年代的国企员工一个办公桌坐三四十年的场景,如同隔世。

现代都市打工人,几年换几份工作,已经非常普遍。

灯火通明,亮如白昼的城市,到处都是行色匆匆。

大约在九十年代,电视里看香港、东京街头人流奔涌节奏迅速的纪录片,感慨这些地方生活、工作的节奏太快了。

如今,再反观一下,似乎远远被我们上海甩在了身后。

一位台湾朋友和我说,以前在台北工作,觉得很幸福,节奏合适,自从来了上海,工作强度感觉翻了三五番,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做一刻不得闲。

如果人到中年,又有几个人能够约到三五好友,漫无目的的闲聊饮茶,有这半日浮闲?

对于都市打工人,这种机会估计此生也不过再有六七回而已。

回望人生中走过的路,舒心闲散的日子,能让你美美回忆的,是不是屈指可数?

当然本文的主题还是讲中医的,只是感慨世殊事异,所以兴怀。

不同的时代,就有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疾病。

我们的体质趋势也会随时代变迁,所以疾病谱为什么会有变化,道理就在这里。

我们的爷爷奶奶,经历过民国时代,亲历过山河破碎,吃不饱穿不暖都有过切实体会。所以那一代人大多勤俭。

九零后零零后的小青年,是没法感同身受的,所以行为处事,待人接物自然有所不同。

不管情不情愿,时代会给我们每个人的方方面面都打下不同的烙印。

体质疾病又何尝不是如此?

在门诊诊治的患者中,心率偏快的患者占的比例不少。

可能这也是超快节奏的都市传染出的“病毒”吧!

在慢节奏的社会,会写书信互通消息,一来一往,数天或者数周。

访客闲聊,沏壶茶几样点心,可以絮叨一下午。

逢年过节,准备各色饮食,通常都准备上一个月。

在感觉上看的慢,走的慢,吃喝也慢,关键心态慢。

不知道那种生活处境下的人们心率慢不慢?这不得而知。

而今每天回不完的消息,忙不完的工作,闲不下的心境。人群中语速快,动作快,心里急吼吼的不在少数。

在门诊中,虽然诊治各色的疾病都有,但心率偏快的人群比例确实不少。

在西医诊断中,平稳状态下心率超过100次/分,属于窦性心动过速。虽然诊断疾病并不难,但现代医学并没有特别优选的处理方案。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亚健康人群,较正常心率略快,但没有达到100次/分,有些患者能明显自觉心率快,甚至心慌心悸,也有不少人没有主观不适感。

有不适的这部分人群去医院看病,往往各种检查都查不出异常,医生通常建议他们随访即可。

那么明显心率偏快,是否是种异常状态呢?

可以说绝大多数心率过快的人群,体质都是存在隐患的,即使有不少人虽然心率明显偏快,但其自身并无不适感觉。

可是我们要知道,一个健康人发展到心动过速,往往并不是突发的,大多都是随着体质下降,日积月累慢慢形成的。

倘若问题都在极其明了的疾病状态下再去干预,中医就不会有“治未病”这个理念了。

从事物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上讲,所有的事件都是有征兆的,解决问题高明的办法当然是“抢先手”,在问题初显的时候,加以遏制,当然代价小收效大。

在医疗上尤其如此,但疾病初起的征兆,不仅患者易于忽略,往往医师也容易忽略。这句话当然也包括我本人在内。

我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绝大多数心率过快的患者,无论有没有心率超过100次/分,基本都存在亚健康,或者疾病状态。其差别只是有些人不适感明显,有些人则不明显。

大多心动过速的患者,初起也都是从正常状态,逐步转化来的,大多都有漫长的过程,持续时间长了,十五年二十年左右,往往会发展为器质性疾病。

一个三十五岁、四十岁左右的成年人,在平稳状态下心率超过85次/分,有一部分就会有亚健康症状,比如经常自觉心率快,莫名的觉得紧张,在嘈杂的环境会明显觉得心烦憋气,睡眠易惊醒,早醒,甚至心慌心悸等等。

虽然不加干涉,这种情况的发展可以很缓慢,有些人重视健康,自觉地改善作息,加强锻炼,其中有些人能够恢复,但更多的人的症情则是不断发展的。

到了五六十岁,通常容易症状加重,一部分会转化成实质性的心功能减退。

在临床上,通常极少有患者因为心率偏快去就诊看病,在门诊中,大多都是治疗其他不适时,我们中医师顺便捎带给调理的,通常也不和病人说这部分问题,因为要把前因始末讲清楚,也非常不容易。

我一般会根据患者的体质,在治疗中,随情用药,适当改善调节患者的心率,还真有不少人,在治疗其所要求疾病的同时,将他们的心率调整好了。

在中医治疗中,无论治疗何种疾病,因为不可避免地需要调整改善患者的体质,所以往往会顺便治疗患者心率快的问题。

因为这个问题在当代的门诊中太常见了,引发了我的思考,为什么欧美这些国家在八九十年代,经济腾飞的时代,冠心病的发病率会上升,而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后,疾病谱也渐渐向发达国家靠拢。

似乎,除了千人千面,每个人的体质各有不同外。每个时代,随着其社会生产力的不同,从而形成生活方式的变迁下,每个时代的人群体质也各不相同。

这些是一个中医师的思考,有些隐患,不管你对其有没有认知,它都存在。

医疗因其发展的局限,以及在时空中,无法对同一客体作横向比较。

所以蔡桓公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其中是否如此,各位自鉴。

最后,说个我们中医的小故事。

据说战国时期,神医扁鹊还有两个哥哥,当魏文侯问扁鹊他两个哥哥医术如何时,扁鹊回答三兄弟中以大哥的医术最为高超,二哥次之,而以自己的医术最差。

魏文侯觉得很奇怪的问道:“为什么你两个哥哥那么厉害却没有名气,你的医术最差反而被称为神医呢?”

于是扁鹊就解释给魏文侯听:“我大哥能够在病人的症状尚未显现出来时就及时发现问题,并且第一时间帮助病人调养好身体,所以不可能会有什么令人称奇的著名案例。我二哥能够在发病初期为病人对症下药,所以大家都觉得他也就只能治些小病。而我既不能防患于未然,亦不擅长扼杀于萌芽,往往都是等疾病已经非常严重时再下手,所以大家会觉得我能够妙手回春,因此我的名气就比他们大得多了。”

现实中是否也有这样的例子呢?

都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若早点把蚂蚁穴堵上,何至于酿成决堤的灾祸?

只是,把蚂蚁穴堵住的那个人,没有人会知道他,往往也不会感恩他。反而是河水决堤了,冲上去英勇救人的人,大家才会记住他,感激他。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小续命汤治疗面瘫?为什么要做一个调理的长期主义者,而不是急功近利?
“治未病”——新时代的健康模式
心率多少才是最理想的?
高压下精英阶层的“心理之殇”
睡眠太少、质量太差都属于“垃圾睡眠”,垃圾睡眠为未来埋下隐患!
反复发作或久治不愈的腰突患者,体内必藏其他疾病隐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