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生何苦有老病

哔哩哔哩上有个原创短视频叫《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记录了作者二舅波澜不惊的平凡人生,这其中又似乎很值得思考。

作者的二舅从小就是一个“天才少年”学习成绩数一数二,在十几岁时一场高烧,打了好几针退烧针后,一条腿残疾了。

在几十年前,这种因病致残的情况估计不少见。

这场意外,无疑改变了二舅本该顺利的人生,面对残疾,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消沉后,二舅的人生似乎恢复了平静,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进行着,直至老年。

短片中的二舅对生活对生命似乎都显出通透淡然,不知道是作者的刻意引导,还是真实的现状,总之这味道似乎淡淡的短片,格外有种人生境界的渲染力。

作者说人生最大的遗憾是一直在遗憾过去的遗憾。

片中谈到中国人老说生老病死,生死之间何苦还要隔上个“老、病”呢?

短片作者在片中是这样回答的,这可不是上天的不仁,而是上天对人类的怜悯,好让人对死亡提前有点适应。

不然我们每个人都在七八十岁,却还康健力壮之年去世,那对这个世界该有多么的留恋呢?

那不是更加的痛苦吗?

从这个意义上讲,老病是生死之间的必要演习。

短片中作者姥姥的生活现在有些不能自理,也有点不想活了,有一次甚至已经把绳子挂到了门框上。

很多人都觉得好死不如赖活,没有人会觉得活够了。

其实这是对生活了解的还不够全面,几十年如一日的疾病,且日渐深重,随着年龄越来越老,身体也越来越不利索。

很多老年人身边认识的老伙伴,每年都有听闻过世的消息,活得足够长就有机会碰到这样的人生境遇。

在这个短片中,姥姥有孝顺的二舅悉心照料,年近九旬,虽然腿脚也不太利落了,多多少少肯定也有些疾病,似乎没有轻生的必要。

难道这就活够了吗?

我爷爷也挺高寿的,让我想起他最后几年的情境,和同龄人比,他身体算是不错的,身体也没什么大病,自己行动也还利索,八十多岁时还能一个人跑到青浦朱家角去玩。

我每周都去看看他,但其实没什么话可以聊,人到了年纪,精气神自然是像泄了气一样,即使身体挺好,也是这种状态。

年纪上去了,生活也单一了很多,爷爷在旧社会给老板开过车,解放后在厂里做过司机,全国各地都跑过,他和我说旧社会的时候如何攒钱学开车,他算是很有头脑的人了,解放前的司机是多稀罕的存在。

他和我讲以前如何开车去庐山送货,如何去丹东送货,路上要注意什么,车坏了怎么办,给我描绘五六十年代的那些事那些人。

聊聊这些过往,大概就是他晚年最开心的时光,只有在这些时刻可以看到他脸上有笑容。

有好几次,爷爷他和我说,人活着没什么意思,在那时我是可以感受到,在他眼中活着也好,或者死去也罢好像是差不多的。

我甚至想想,如果自己在这种情境下,似乎也有可能有这种想法。

毕竟人活着本身似乎是没什么意义的,到了一些特定的情境中,人会对任何事物都失去兴趣的。

倘若一切过往都已逝去,现实中的一切事物都和自己没有了交集,老朋友们也大多老病或者先一步走了,往事都不知与谁诉说!

即使身体康健,似乎这日子也只有越来越寡淡一种方向了。

当然,悲观也好,乐观也罢,日子也就是这么过,并无新奇。

以前在电视上看到过好几次周有光的采访,一次好像是老先生九十多岁的时候,一次已经是一百岁开外了,笑声爽朗,整个采访过程,一直在笑,这老先生一定是有境界的,完全没有暮气沉沉的感觉。

看到周有光的采访,我都是从头到底看完的,他的笑声像儿童一样欢快,在晚年能活出这种状态的人,估计屈指可数。

周有光是我见过最有感染力的老年人,没有之一,让我一个年轻人看了以后都觉得自己也年轻了好多岁的一种感觉。

大抵人能活成周有光这种状态,算是极好了,是种真明白人的感觉。

这个短片说这个世界上第一快乐的人,是不需要对别人负责的人。第二快乐的人,是从不回头看的人。

人活一场,感受一下生命的过程,经常思考并排演一下,我这一生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从结局的视角来看看,自然很多事情就容易放下。

人和人的承受力大不相同,比如以前那个自带喜感的罗永浩,只要一开口,就妙语连珠,是个很有意思的人。

让我非常喜欢他并佩服他,还是在他的锤子手机倒闭并欠了好几亿外债后,为了还债他搞直播带货,几年时间,还真让他把债还上了。

罗永浩不但非常有才华、非常有思想,并且韧性十足,当然这样的人其实是极少极少的。

如果有机会有能力,在这个有巨大机遇的时代,想在哪个领域乘风破浪都是可以奋勇拼搏一下的,这值得向往,也值得尊敬。

倘若自认为是芸芸众生中平凡无奇的大多数,也大可以安安心心笃笃定定“混吃等死”,在这里我表达的不是贬义词,混日子也是一种人生选择。

人生走到最后,如何更有意义?

答案主要是看晚境状态,像周有光先生这种状态,是身心非常调柔的一种状态。

要不是人生极通透,是万万到不了的。

老病死是每个人都要去经历去体会一下的过程,无论愿意不愿意,这既是上天垂怜,给我们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当然也是一种生命展现中的一种提示。

我们大多是回避这种提示的,本能的拒绝对生命过程去刻意思考。

其实没有必要去回避,这种问题应该多思考思考,多想想会让我们越来越通透的。

以前读《菜根谭》,其中有句话叫一想到死地,便味同嚼蜡。常作如是观,不就是一贴清凉散嘛!泻去多少心肝之火?

不会读书的人,读书思考是徒增烦恼。

会读书的人,读书思考是祛病延年。

书是一样的书,不同的人却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药是一样的药,不同的医者却可以用出不同的境界。

短片是一样的短片,不同的人观看后,却有不同的思考。

在我看来,所思所想,就是我们行为处事的原动力,行为举止的习惯也就是疾病的源头。

起心动念,即使病源,也是药源。

从这个角度谈什么是养生治病?

活明白了才是最养生的方法,自然不会担心恐惧,达观通透嘛!病自然少。

退一步说,真病了也相对容易痊愈,再退一步说,真的病重了,也容易认命。

生死有定数嘛!认就完了。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让你无病无灾的三个好习惯,比养生管用!
刷屏的二舅没有告诉我们的:大家都有病
百岁人生
健康短片:人生晚年,如何应对营养不良、肌少症和衰弱?
60岁后,让你无病无灾的三个好习惯,比养生管用!
苏洵:自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