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话题|“新东北作家群”之班宇《逍遥游》

最近读了一篇短篇小说为班宇《逍遥游》,班宇是“新东北作家群”代表性作家之一。“新东北作家群”是文学批评界对于双雪涛、班宇、郑执等为代表的近年来活跃文坛的东北青年作家们的称谓,认为他们在文学主题与写作风格上有着相似性,所以将其以文学群类划分。“新”东北作家群自然是针对“旧”的而言,所谓“旧的”就是20世纪30年代的以萧红、萧军等流亡的东北青年作家们为代表所形成的文学群体。

以萧红、萧军等为代表的东北作家群,他们的主题风格显而易见,是围绕抗战背景下的流亡、怀乡、救亡而展开,表现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痛恨,对于家乡人民的同情、过去生活的怀恋等等。“新东北作家群”的总体特征,在黄平的论文《“新东北作家群”论纲》中认为其主题是表现“下岗”,“隐藏在地方性怀旧中的普遍的工人阶级乡愁。”在艺术上是“有效超越现代主义文学,创造出一种共同体内部的写作,一种新颖的现实主义写作。”那么究竟是否这样,需要读者阅读文本之后才能详细得出相对应的结果。

班宇《逍遥游》这个小短篇,读完之后,我认为是给人一个平静的思考与冲击。简单来说,小说主要讲到四个人物的种种人情关系、生活百态,这主要的四人分别是许福明、许玲玲、谭娜、赵东阳,以四个人物为主体结构,以纠葛在他们身上的关系、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故事为血肉,一起构成这篇表现下层平民百姓生活状态、酸苦艰辛的并不逍遥的《逍遥游》。

首先我先坦白,这篇小说我本来被要求做的是文本细读分析,既然是文本细读分析,自然是得多读几遍,但是我只初读了第一遍,就想写这个小文章,况且还是隔了一两天,所以其中细节可能已经忘了,但是,虽是初读,往往第一感觉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我认为,我还是有必要写下去的,这样日后也方便看看当时是怎么想的。

开篇采用倒叙的方式,写到作为父亲的许福明带着女儿“我”去医院做透析,上来就是一个场景,“我系一条奶白围脖,坐在塑料小凳上,底下用棉被盖着脚。我靠着墙晒太阳,风挺冷,吹得脸疼”,而十步之远处,父亲与他的老同学在交谈,说着他的那套见了谁都一样的客套话,最后父亲收到老同学馈赠的50元,将其放到自己掉漆的铁夹中。要强的女儿“我”对于父亲的行为表现出不满与质疑,但是父亲对此沉默不语。往后阅读,逐渐明晰他们的情况,下层平凡百姓的的困顿、无奈生活一点点展示出来。渐渐地,我们也理解了父亲的做法。

对于父亲这一人物的态度应该存在一个波折的状态。开篇上看,这是一个质朴的父亲,因为从他的交谈中可以看到,“他见了谁都是那套磕,翻来覆去,我特别不愿意去听,但是那话还是往我耳朵里钻。”这是一个女儿对于父亲的不屑的评价。我们可能觉得这是一个质朴、老实的父亲。但是其实往后读,可以发现,没想到作为父亲的许福明竟然会是那样的一个人,他与母亲感情不和,在外厮混与一个带小孩的澡堂打工女性相好,最终与母亲离婚,还请“我们”吃饭庆祝,这种行为自然引起作为女儿的强烈不满,所以对待父亲有着冷漠的态度。但是再往后,就又会发生对于许福明态度的转变,“我”被查出有病之后,而且需要无底洞一般的医药费,即使是富裕的家庭也撑不住这样的折腾,况且在这种生活困囧的普通家庭呢?

但是,此时刚过上“好日子”的父亲没有逃避责任,从别人那里知道“我”的情况,于是上门看“我”,说是会承担起责任,在之后果然如此,母亲的意外去世,父亲重新搬回来,卖掉了自己辛苦买来的车,辛苦工作挣钱为“我”看病。尤其在之后,知道“我”要与赵东阳、谭娜出去旅游的时候,也并没有表现出过分的爱惜、吝啬这些来之不易的钱财,而是将一踏500的零钱给我,这些都让人感到温暖与赞许。但是在描写的过程中,也并没有将其塑造成一个完全“改过自新”的人,因为他之后还是与饭店的一个服务员有染,这其实就可说是作家在塑造人物上的丰富之处。作为社会上的人,每一个都是复杂的而非单一的,也很少是绝对好或者绝对坏的,这样描写反而也更显得真实。

文本中的人物都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常人,他们没有高贵的身份、没有高薪的报酬、甚至没有圆满的家庭、没有健康的身体等等,但是他们依旧顽强地活着,他们正是社会上最普通、最平凡的人物,构成社会上的真实存在。

许福明,似乎总是时运不济,于是乎变得命途多舛,正如女儿许玲玲所评价他们的家庭,“我家就是这样,无论干啥,从来赶不上点儿。别人家赚钱了,看着眼红,也跟着往里投,结果轮到自己,一塌糊涂,人脑袋赔成狗脑袋,没那命儿。”经济上没有成就,生活平平,女儿的病情更加使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感情上,没有幸福的婚姻最终还走上离婚的道路,自己所谓的相好也仅仅是身体、心理上的慰藉。

许玲玲,许福明的女儿,父亲的所作所为成为父女之间情感交流的隔阂,父母的离婚造成家庭的破裂。身染疾病,高额的治疗费用给家庭增添了额外的痛楚,母亲的意外去世更加加剧心灵的痛苦。曾经的自己也拥有过帅气的男朋友,体验过恋爱的潇洒与欢乐,而如今却是一周两次的医院透析,经济上的困扰、身体上的痛苦、心灵上的孤寂等等缠绕在她的身上。

赵东阳,医院合同工,负责日常医疗器械的运输工作,是许玲玲的初中同学。拿着不高的工资,过着稳定的生活,家庭似乎也并不美满,初中时候曾经喜欢许玲玲。阅读文本其实可以看出,他在医院与许玲玲陪坐的时候,仍旧对许保持着好感。在三人准备外出旅游的时候,他的妻子曾因这件事与他离婚,但正如他所言,夫妻二人也不至于就到了那一步,之后还给儿子买了玩具。

谭娜,是许玲玲的好朋友,曾经也是一个好玩儿的人,过过一阵灯红酒绿的生活,当然也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现在商场卖一些裤衩袜子的,聊起天儿来天南海北、东拉西扯,尤其在喝多之后,更是口若悬河而滔滔不绝。有一个对象,但是却有家暴倾向,所以过着也很不满意,也曾回忆说想当年并不是没人追,而如今却又是这样一番模样。

这些人都是为生活所累,为日常琐碎所困,像许福明与先后的两位相好,通俗说就是各取所需,人之本性也。而后作为年轻的三人,共同商量好外出旅行,成为彼此互诉衷肠、排解不快生活的调味剂。他们是平凡的普通人,所以做得也是普通事。

读这个文本,从人物角度看,上文已作分析。从语言上看,简单说则是质朴无华、生活味浓,可以发现,全篇几乎没有什么精美的修辞、含义深广的词语,理解起来就是顺畅无阻。地方性味道充足,尤其开篇写垛着的晒蔫的白菜和大葱,让人联想到东北地区独特的风景线,要将成捆儿成袋儿的大葱、大白菜存好备冬,想必这种情景在南方应该是不会存在的吧?再就是谭娜他们吃烤串的场景,言语动作上塑造出一个洒脱、豪放的东北姑娘形象,谈吐中有时可能带有一丝丝粗俗之气,但是确实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还原生活常态,因为多数情况下,谁也不会总是文绉绉的,既然是生活,就应该要有生活的样子和生活的姿态。

从小说文本结构上,其实,我看不出有什么结构。不过,有一点是明晰的,就是《逍遥游》文本明显没有所谓的现代主义小说技巧的运用。我们知道曾经的先锋小说,注重对于小说意义的消解,而更加珍视的是小说的形式技巧,人物以符号代替等等,这样的话让读者感觉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简言之就是看不懂,而恰恰相反,作者越觉得这样显得小说创新之成功。对此,我认为不能一味一棍子打死,说这种方式过分的好或者过分的坏,而应该辩证看待,具体分析,因为在当时的语境中,那样是合适的。

在现在的语境中,文学发展更呈现多样化的追求。黄平在论文中称“新东北作家群”作家在艺术上“有效超越现代主义文学,创造出一种共同体内部的写作,一种新颖的现实主义写作。”既然如此,属于代表性人物之一的班宇肯定也适用于这一评价,他的《逍遥游》文本艺术也是理应如此。我并没有阅读其余大量的文本,所以我仅仅对《逍遥游》这一篇来说,我是赞同这个“超越现代主义文学”的观点的。因为虽然文本更多是现实主义的艺术痕迹,但是并不能完全排斥其没有一点现代主义的因素,当然具体我这里就不再论述,因为实话讲我也没有很透彻理解到位,然后针对在黄平的评述中谈到的“一种新颖的现实主义写作”也不曾理解清楚到位,“现实主义写作”我是赞同的,但是“新颖”怎样理解呢?这个现实主义写作的“新颖”体现在哪里?难道是指其“超越现代主义文学”这一说法吗?我认为这需要我进一步地思考,再作分享了。

好,到此,不成熟的拙文就暂时划上句号喽!

2021年3月12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收获》微信专稿 | 创作谈:在等待开始之前(班宇)
郑玲玲
什么是先锋文化
什么是后现代
英国小说史 创新变革期
罗振亚丨先锋的孤独与边缘的力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