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以色列游记(8)死海、埃拉特

原识,原初的认识,归心于本。为摄影师举办小型个人展、出版摄影作品集,为旅行爱好者制作相片故事书。请点上方蓝字关注原识工作室官方微信。

死海——永恒的犹太精神圣地

告别伯利恒,告别耶路撒冷,这两天我很少看到纯粹的犹太宗教的遗物,那些新约的信徒已经在旧约的圣地上垒建得变了模样,只剩下哭墙,只剩下大卫塔。因而,沿着死海,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的犹太精神——基布茲,更可以看到千百年以前宁死不屈的犹太魂魄。

一路行驶,路边不时闪过海拔指示牌,不时出现以色列政府新建的定居点。随着海拔下降,沙丘取代了那些乱石岗,雨停了,大地发散着光亮,那是唯有沙漠地区才有的光芒。这时,路旁开始有一些贝都因人的帐篷,歪歪斜斜地支立在沙丘上,他们世世代代保持着放牧的流浪生活,不同于吉普赛人那样放浪在城市与乡间,贝都因人对沙漠是执著的。

一路下行车速并不快,但是气压的变化造成了生理反应,耳膜的压力越来越大。沿路没有多少车辆行驶,我们仿佛正在向着静寂的历史前行。

Photo by 叶子

死海位于以色列和约旦之间,是地球上最低的水域,平均低于海平面约400米。它长80公里,宽处18公里,最深处400米。它被沙漠与荒山围绕,降雨极少且不规则,冬无冰冻,夏季非常炎热,造成湖水每年蒸发约1400毫米,常常是湖面上雾气腾腾。死海的水来自约旦河(北部)与哈萨河(南部),但没有水道和海洋通连,因而只进不出。由于水分蒸发强烈,只有盐分留了下来,日久积累使死海变成世界上最咸的湖泊。这七倍于海水的含盐量,超过人体的比重,所以在死海中游泳,人平躺在水面上也不会下沉。这湖里除了某些细菌外,其它生物都不能生存,加上沿岸草木稀少,整个生态死气沉沉,得名“死海”。 

死海是东非大裂谷的北部延续部分,地质断层交错的山体,微微棕红色的山势并不高,寸草不生是这里的特征,大地一派淡淡的黄色。因为和约旦相连,路边的岔路口时有军岗哨卡。恶名昭著的巴勒斯坦城市杰里科就在附近,网络上的消息提示,这一带驾驶暗藏危险。

自古以来,死海水的医疗保健功效便为人所知。据说,闻名世界的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就曾用死海水疗伤,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中提及过死海的功用。死海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医疗功效,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纷纷前来,他们试图用死海水治疗皮肤病、关节炎等痼疾。有的用死海水中的黑泥巴涂抹全身,以健身美容,有的躺在岸边接受日光浴,更多的则到死海水畅游一番,体验被水"托"起来的感觉。

死海西岸不远处,一大片青翠茂盛的棕榈种植园是隐基底绿洲。《圣经》《约书亚记》中多次提到隐基底。那里有一条流淌不息的小溪名为“纳哈尔·大卫”,即“大卫河”之意。千百年过去,死海的水域被四周风化的土地侵蚀,水面积已经萎缩。    

死海 沙漠 基布兹——犹太民族的合作垦荒精神

无论圣经如何记载上帝应允之地是那流着奶与蜜的地方,现今的以色列国土却是一个没有石油且大半是沙漠的贫瘠的地区,与围绕在他周围遍地是石油的中东其他国家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因此阿拉伯世界冷嘲热讽。然而以色列人却在这样一片贫瘠的土地上创造着农业奇迹、经济奇迹、军事奇迹。

Photo by 叶子

我们在死海的道路两旁,时常看到一片片绿树,一丛丛的小型绿洲,还有一些耕田,引水的管道一路伴随着我们。以色列是个水源缺乏的国家,然而自古耶路撒冷的引水工程就让考古专家叹为观止,圣经上对引水工程有所描述。公元前8世纪,希西家统治时期,为抵抗亚述人围困耶路撒冷,他下令挖掘一条地下输水管道,从耶路撒冷以西一个名叫基训的泉源,将水引致城墙内的西洛姆塘中,因此粉碎了亚述人围困的企图,并将其击退。1838年美国学者罗宾逊根据圣经记载考古发现了这些水渠。

Photo by 叶子

如今,以色列人继续发扬着祖先的传统,在引水灌溉工程上他们有非常独到的设计。当中国确立西部大开发后,曾经多次派人前来以色列学习水利工程。

古人的引水工程启发了现代以色列人,而20世纪初期犹太人“合作垦荒”的思想则奠定了以色列复国的经济基础。早在1910年一批东欧年轻犹太移民,为了理想的犹太复国思想,在太巴列湖附近的德加尼亚创建了犹太人第一个“合作垦荒”的组织——基布兹,这种农村社会组织形式或许是受到社会主义思想的启发,正是基布兹组织形式解决了这种贫瘠的土地上的生存问题。

基布兹的基本特点是土地国有,集体管理,反对剥削,待遇平等,按需分配。在基布兹内部无货币分配,没有个人财产,没有贫富差别,生活集体化,家务社会化。每一个基布兹的规模在人口100-1000人不等,一般300-400人。基布兹实际上是一个平日劳动、战时战斗,即平战结合的微型社会,它的思想基础是平等和共济。最初基布兹实行子女与父母分居制度,子女要过集体生活,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基布兹生活已经变成“以家庭为中心”,所有儿童都由他们的父母抚养并且住在家里。以色列开国元首本古里安两次从总理兼国防部长的职位上退下来后,都直接退到内格夫沙漠深处的斯德波克吉布兹。 

 20世纪末,基布兹数目和基布兹人口略有减少,目前在以色列共有270个基布兹,大约有12万人在其中生活和工作,占全国人口3%左右,但其创造的农业产值却占全国的42%,农产品出口占全国的43%,因此它是以色列的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基布兹已经成为犹太民族精神上的另一个象征,它代表了犹太人们在逆境之中齐心协力、互帮互助、不惜一切代价改变环境、争取生存的精神。

 正是这里的特别之处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他们在这里暂短地居住,享受各种休闲时光。 

死海 库姆兰羊皮书—旧约史记乎

我们抵达基布兹,附近的山体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山洞,著名的库姆兰洞穴就在不远处,那里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圣经经文羊皮卷书。

纯粹因为偶然,1947年的一个下午,一个贝都因的放牧人向峭壁的山洞投掷石头,想吓唬丢失的山羊,然而他听到的不是羊的咩咩叫声,而是打碎陶器的丁当声。他找来伙伴钻进昏暗的山洞,打翻了7个陶罐,发现了三捆奇特的皮子,包裹的麻布已经腐朽。他们毫不清楚,这腐朽的羊皮纸原来是无价之宝。

1947年春,一个伯利恒的东正教徒看到了这些羊皮书,他曾经做过古董商,因此他要求代理古卷的生意,并将此羊皮书带到耶路撒冷圣马可修道院,修道院的大主教撒木耳意识到羊皮卷十分古老,表示购买发现的任何古卷。撒木耳带着手里的四卷羊皮书,来到希伯莱大学考古系,请苏肯尼克教授测定古卷的性质及准确年代。而1947年11月苏肯尼克教授已经抵押了自己的房产,从一个美国古董商手里埋下了流失的另外三卷羊皮书。十分巧合的事。当他拿到这三分羊皮书的次日,联合批准以色列自治。对于一个笃信上帝耶和华的民族,这无疑意味着上帝的安排。 

古卷的消息一经传出,巴勒斯坦人也迅速地与那些贝都因人签订协议,要他们把所发现的一切东西交到巴勒斯坦考古博物馆,并承诺给与报酬。

至此贝都因几乎垄断了不断新发现的古卷,甚至在1954年美国的华尔街日报的地产广告栏里都夹杂着出售死海古卷的消息。因此法国天主教圣经学院院长和美国东方研究院院长极为焦急,他们开始全面勘察库姆兰的陡坡峭壁。在成百上千的洞隙、裂缝中找到了37个内有陶罐的和人类居住痕迹的山洞,其中一个3号山洞的铜卷上列有秘藏珍宝的地点,那些珍宝或许就是人们传说的圣殿的财富。

而在另一个4号山洞里,在6英尺厚的蝙蝠粪底下有500多个古卷的残片,这个丰富的发现使得其他任何发现都黯然失色。发掘工作持续3年多,在11个洞穴里,总共发现800多卷,他们加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书库,里面包含除《以斯帖记》外的《圣经.旧约》各卷的几个不同抄本。

时光已经将这些古卷毁坏成75000个碎片,法国圣经学院的院长另外购买了贝都因人在4号山洞的其他发现品,然后于1952年召集了一支由7个学者组成的国际班子来处理这些意外的发现,这7个基督徒直到1960年才完成了对这些残片清除污垢以及整理工作。7位学者竭力在这大量难以驾驭的文献中找到顺序,与此同时他们也希望解开当年是谁拥有并完成这些古卷之谜。

1956年在库姆兰峭壁上挖掘出一个庞大的建筑群,那里面有缮写室、公共餐厅、厨房、礼堂、工作间即一个规模很大的供水系统,没有居住区。

根据以色列的历史轨迹,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被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征服并被摧毁,第一圣殿被焚毁。大批犹太人被强行迁往巴比伦,成为数个世纪的“巴比伦之囚”。后来波斯帝国征服了巴比伦,其允许犹太人返回并重建耶路撒冷。

公元前19年左右,处于罗马帝国保护下的犹太希律王开始重建圣殿,史称“第二圣殿”。罗马帝国在公元6年取消了犹太人的自治权,改由帝国直接控制。公元70年,圣殿再遭不幸,罗马人镇压了犹太人的起义,数十万犹太人惨遭杀戮,耶路撒冷和圣殿几乎被夷为平地,犹太人被迫开始流亡世界。

公元70年至公元73年,罗马人就一直在驱逐犹太人,一旦发现了犹太人就要杀戮,罗马人用了整整两三年时间才将犹太人驱除。相信这些古卷的作者和看护者便是那一个时期的受害者,他们在丧生前将文库藏于附近的山洞之中使他们免遭毁灭。

公元135年犹太人巴尔·科赫巴再次领导起义,死海隐基底附近众多洞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著名以色列考古学家伊加尔·亚丁在隐基底以南5公里外发现了犹太起义者藏身之处。一个150米深的"书信洞"中发现有巴尔·科赫巴写的15封信、一些圣经《诗篇》的碎片以及金属容器、钥匙、人头盖骨、衣服和拖鞋等,在对面的“恐怖洞”,发现了许多在此避难的起义者骸骨。

无论如何,死海古卷的发现,验证着犹太宗教源远流长的历史,使得人们期望从这里找到圣经旧约的演变,并获得对现代犹太教和基督教的起源的启示。

永远的马萨达——犹太民族的魂魄与建筑美学

告别库姆兰,沿着死海一路行驶,不远处一座光秃秃的绛红色石山鹤立,山顶则如同被刀齐齐削去而平坦。那石山之巅修建着岩石城堡马萨达,那里居高临下俯视着死海和周围低矮的山丘。马萨达城堡上演出的一幕幕历史剧,在犹太民族历史上占据着不容忽视的一席之地。

公元前160—前143年,犹太大祭司约拿单·麦卡比率领犹太人反对叙利亚希腊王朝的外族统治,在地势险峻、人迹罕至的马萨达山顶高原上修建一座城堡。公元前40年耶路撒冷的犹太贵族希律卷入内战,其将家眷安排在马萨达城堡中避难。

后来希律被罗马元老院指派为犹大王,为求一旦战争爆发时能自保,他选中马萨达这个与世隔绝的天堑,决定在这里修筑一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要塞,作为抵御国内外潜在敌人的避风港。

公元前36—前30年,他大兴土木苦心经营,吸收了当时流行的希腊化风格,并利用险要地形进行设计。城堡外围筑起1500米长的双层高墙,上面建有38个10米高的碉堡。内部盖起了一排巨大的仓库,储备充足的粮食和武器。他兴建了一套宏伟的水利工程,首先是利用附近的干河谷建造水库,以汇聚周围洼地冬季的山洪。然后通过水渠把水引入开凿在峭壁上的水库,再用人工把水运到山顶。城堡中共有12个蓄水池,每个容量高达4000立方米。因此,这个沙漠中的城堡不但饮水能够自给,而且还能满足希律王洗澡及游泳等沙漠中奢华的享受,甚至还可以用来灌溉……希律王可称为世界级建筑大师,他将孤寂的山石变成了辉煌的宫殿兼固若金汤的要塞。古堡内有古罗马浴池和蒸气室、储水库、墓碑、剧场、拜占庭时代基督教堂,以及犹太教徒祈祷经典残卷等,颇富宗教、建筑艺术之考古价值,这个建筑成为罗马建筑史上排位第三的典范之作。

对于以色列人,对于犹太民族,马萨达城堡所发生的故事最能代表民族气节。

公元66年,在反抗罗马暴政的犹太起义中,一群激进的犹太教徒攻克了马萨达城堡。公元70年,罗马将军提多攻陷耶路撒冷,犹太人有的被屠杀,有的沦为奴隶,整个国土笼罩在血雨腥风之中。幸存的犹太起义者纷纷携带家人,投奔马萨达堡,在埃利泽·本雅埃尔领导下,继续抗击罗马的统治。这些起义者包括妇女和儿童,共967人。罗马人决定派出重兵攻陷这个犹太人最后的据点,他们企图通过围城切断抵抗者与外界的联系,造成城内缺水断粮,从而迫使他们束手就擒,但希律王宫里的库存极其丰富,此举未能奏效。山上的战士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用石头和罗马人作战,攻城持续了3年。

后来罗马人在城堡外坡度较缓之处,筑起一条200米长的砂石斜坡,又在坡上塔起高达30米的攻城台,里面装备了许多巨弩、弓箭手,以及一个巨大的破城槌,向马萨达发动猛烈的进攻。破城槌重重地撞击着城墙,巨弩和抛石机抛射的标枪和炮石像雨点般落在城中。但只要罗马人撞破一个缺口,抵抗者便立即用土木垒起夹墙,将缺口堵上,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

公元73年4月15日,犹太人逾越节的第一天,抵抗者终于面临他们的最后一役。当晚,罗马人用抛石机投射火球,烧毁城墙内侧的木栅栏,粉碎了犹太人的最后防线。本雅埃尔意识到失败已无法挽回,便召集部下,发表了一篇气贯长虹的著名演说:

"勇敢忠诚的朋友们!我们是最先起来反抗罗马,坚持到最后一刻的人。感谢上帝给了我们这个机会,当我们从容就义时,我们是自由人! 让我们的妻子不受蹂躏而死,让我们的孩子不做奴隶吧……我们要把所有财物连同整个城堡一起烧毁……只除了一样东西——我们的粮食:它将告诉敌人,我们选择死亡不是由于缺粮,而是自始至终,我们宁愿为自由而死,不愿做奴隶而生!"

他们用抽签的方式从所有的人中选择了10个人,由他们杀死其他人。每个人都躺到地上,躺在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身边,用手臂搂住他们,袒露自己的脖颈,等待那些中签者结束自己那高贵的生命;当这10个人毫无惧色地杀死了所有人之后,他们又以同样的方式为自己抽签。中签的人将先杀死其余的9人,再杀死自己……那最后剩下的一个人,检查了所有躺在地下的尸体,当看到他们已经全部气绝身亡之后,他便在宫殿的各处放起火来,然后用尽全身的气力将剑刺进自己的身体,直没至柄,倒在自己的亲属身边死去。

在这次悲壮的集体成仁中,只有2名妇女和5个儿童躲藏在蓄水池,侥幸地活下来,目睹了这场悲剧。其中一名幸存的妇女历尽艰辛,找到了同一时期的著名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弗拉维斯,向他叙述了发生的一切。弗拉维斯在他的历史著作《犹太战争》中,记下了这惨烈的一幕。后人对马萨达的了解,几乎都来源于《犹太战争》。

马萨达沦陷后,罗马军队再度驻守其上,但不久便因水土不服将它废弃。公元5世纪,一些拜占廷的隐修者曾居住在马萨达的碎石瓦砾和山洞中,达100多年。公元7世纪,波斯人征服了马萨达,修行者被迫离开了它。这个气势恢宏的堡垒,渐渐地被人遗忘,在沉寂的千百年中,默默地守护着犹大沙漠。

纯粹是因战争,让一个犹太将军触碰了犹太的祖宗,湮灭了对战争的热情,唤醒了他子承父业考古兴趣,他就是亚丁——以色列复国后第一任总参谋长。1963年亚丁与众多的同事和志愿者一起,在偏远的被太阳烤灼的地方,在位于死海西岸1300英尺的高低上发掘出犹太人的国王希律的神殿。发掘的过程让在场的所有人感到震惊,那些男人女人相拥的尸骨上发丝依然齐整,那些抽签用的贝壳上刻画的名字依然清晰……书中描述的历史,在这考古发掘中逐步得到了应证。

如今,马萨达已成为以色列历史上以少对多,以弱抗强的英雄主义一个最重要的象征,成为犹太民族争取自由、不畏强暴的奋斗史上辉煌悲壮的一页。正如亚丁所说“对于犹太民族,马萨达已经是一种象征,她再也不会被攻克,他是犹太年轻一代更是全民族的战斗口号”。现在,马萨达古堡是每年犹太成年礼仪和新军誓师大典举行之地,“永不陷落的马萨达精神”至今仍为犹太后裔敬仰。马萨达作为以色列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作为激发国民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的源泉,确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很多以色列朋友都非常疑惑,为什么中国大陆的朋友不去参观马萨达城堡?国内旅行社的答复是:以色列人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国人没有关系。

死海 约旦河——圣经旧约,犹太民族进出埃及

距马萨达不远,有一个叫所多玛的地方。《旧约圣经》记载,上帝认为所多玛是一座邪恶多端的城市,遂派两个天使前去,准备将它毁灭。虽亚伯拉罕多次求情,但是上帝决心已定。那两个天使晚上到了所多玛,罗得将他们迎到家中。天使催逼罗得带着妻子和两个女儿赶快出去,罗得迟迟拖延不走。两个天使就拉着他们的手,把他们领到城外,说:“逃命罢,不可回头看”。而后上帝耶和华将硫磺与火,从天上降与所多玛和蛾摩拉(附近的一座城),把这两座城市并城里所有的居民,连地上生长的一切都毁灭了。罗得的妻子在后边回头一看,刹那间便变成了一根盐柱。亚伯拉罕清早起来,向所多玛方向眺望。不料,那地方烟气升腾,“如同烧窑一般”。

在一片灰白黯淡的盐柱、盐堆、盐洞,确有一处僵立着酷似人形的盐柱,据说那就是罗得妻子的化身,她仿佛仍在回头眺望,可是身后是一片茫茫无垠的沙漠戈壁。如今这里旅行者已不多见。

一路的死海,一路的历史、宗教,一路上的水利管道,一路上可以看到20世纪犹太定居点的遗址,一路上约旦军队遗留的营房……这里是犹太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摇篮,从马萨达古堡、从圣经古卷,一直延续到现代。

世界的各个角落飘落着犹太民族的足迹,世界的各个地方奏响着犹太民族的音符。爱因斯坦、弗洛伊德、马克思、海涅、毕加索、华纳兄弟、罗斯柴尔德、洛克菲落、索罗斯……数不胜数的世界风暴,因着他们而狂卷波涛。

埃拉特——蔚蓝色的大卫拯救星

Photo by 叶子

埃拉特是以色列最南部的城市,比邻埃及和约旦,人口约55000人。它是以色列经红海通往印度洋的出海口,是其通往非洲和远东的生命线。这里是以色列进口汽车的主要港口,货物存放区里停放的几百辆汽车尉为壮观。 这座城市被正统的犹太教徒称为世俗社会,几年前也有红灯区,后在犹太教徒的一致反对下,政府严令取缔一切肉欲的场所。 

Photo by 叶子

埃拉特对岸是约旦王国的港口城市亚喀巴,那里是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的夏宫,美以巴三方峰会曾经在这个海滨城市召开,这里缔造过中东的和平乐章。亚喀巴城的历史相当久远,曾多次在《圣经》中被提及。《圣经》记载,当以色列人在摩西的率领下走出埃及时,他们在西奈沙漠中流浪,之后“经过以拉他、以旬迦别,转向摩押旷野的路去”,以拉他可能就是现今的亚喀巴。

1949年联合国停火协议将埃拉特划归以色列,尽管同时毗邻埃及和约旦两个阿拉伯国家,在几次中东战争中也受到不小的冲击。如今,埃拉特是以色列的主要旅游城市之一,到达这里的游客以欧洲人居多,因为红海是离他们最近的热带海域。沿着红海的海岸分布着酒店和海上运动中心,出租潜水衣、帆船、摩托艇,整个城市仅有的一家酒吧。埃拉特的海底餐厅极富特色,它位于海下5-6米,极厚的玻璃窗环绕一圈,鱼儿就在眼前自由地穿梭,五彩缤纷的颜色,五花八门的体型,这海底世界才是一派和平的景象。餐厅不远处有一个商业中心,建筑规模无法与香港、日本的购物中心相比,但是对于以色列国民而言,这已经是大规模的购物中心。 入口处必须经过严格的安检,打开手袋、电子搜身,这一切都不可以拍照,必要的戒备在以色列的公共场域总是难免。在以色列人眼里,埃拉特是一个安宁和轻松的西方化城市。

Photo by 叶子

告别蔚蓝色的大卫拯救星

从埃拉特进入埃及的塔巴可达西奈山脚下。

蔚蓝的天空、蔚蓝的红海,蔚蓝的以色列大卫星,所有一切都在慢慢地告别。但愿和平的阳光照耀在这一片土地上,但愿和平的乐章如同蔚蓝的大卫星在以色列的天空永远飘扬。

Photo by 叶子

只要心靈深處

尚存猶太人的渴望

眺望東方的眼睛

注視著錫安山岡

我們還沒有失去

兩千年的希望

做一個自由的民族

屹立在錫安山和耶路撒冷之上

           ——以色列国歌

后记:

十一年前,我在以色列匆匆赶路,宗教之路,历史之路,四天。

其实早已去过,从艺术之门进入,那些宗教题材的类别,音乐、歌剧、绘画、建筑……

其实从没告别,世界各地的大屠杀纪念馆、犹太历史博物馆、毛特豪森集中营遗址,塞纳河畔的冬赛场遗址,世界的都市和小镇,犹太人的居住区,还有那些犹太人的纪录片故事片,犹太人在美国的生活细节,更有犹太国家的科技创新与国际关系……一切围绕着以色列的文化历史,依然端详,依然追问。

十分有趣的是,近两年,一位来自以色列的犹太史学家赫拉利,解剖宗教指正过去,展望科学指出未来,他的著述在世界各地掀起风云,这个民族的神性再次熠熠生辉!

或许是触摸了宗教核心历史的要害,更易超越理解智人的史学观,更乐于迎接神人世界的到来。

感谢子青让我结识张莉,感谢原识的摄影展让我遇到众多关注以色列的人们,你们的好奇,得以让我重温十一年前的旅历,你们给予我重整游记的动力。这一过程,张莉的耐心和行动力让我喜出望外,由此这一文图乐的以色列再次出笼。

十一年前,Facebook蹒跚青涩,社交媒体尚未霸道,信息搜索还有局限。十一年后生活方式竟已被互联网主宰。以犹太人的创造力,我相信以色列必有显著变化,这或许是再次出发的理由!

感谢所有,唯爱!

(部分资料引自:《犹太人之迷》《失落的文明——耶路撒冷》《十字军东征》《圣经》《古兰经》)      

展讯详情

展览主题:以色列文化摄影之旅

展出日期:3月4日-19日

开馆时间:

    9:30-18:30/工作日

    10:00-20:00/休息日

展览地点:原识工作室 

(蛇口南海意库2栋313)

交通:地铁蛇口线海上世界站A出口 

本期展览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六日素描以色列 探访犹太人的“应许之地”
比迪拜好玩!这个国家只有北京两倍大,十年多次签美哭世界
踏着历史的层基体验文明的渊源
死海漂浮 古城穿越 以色列心灵之旅
走入以色列之  犹太人的上帝“应许之地”(一)
以色列马萨达要塞和基布兹恩戈植物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