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活在别人的眼光里,不如活在自己的内心里
userphoto

2022.05.17 湖北

关注

第137篇,全文4686字

1

英国作家雅基·马森描述了自己最近的生活状态:

那天,我和丈夫驱车2小时去参加表侄女的生日聚会。

在跳谷仓舞的时候,我不慎摔倒。

尽管身体发颤,但为了不影响气氛,

我装作若无其事,兴高采烈地说:接着跳!

第二天,我感觉胳膊僵硬而疼痛,

但考虑到急诊室的医生每天都忙得要死,我不想浪费他们的时间。

后来,我和朋友相约在湖上划船。

我告诉朋友,我的胳膊青肿得厉害,很疼。

朋友马上说,那你就不要和我换着轮流划桨了。

但受到某种“好心”的驱动,我仍然用受伤的胳膊划着船。

我一边面带微笑,一边心想:这样才算公平。

结果,雅基·马森为此忍受了10天让人煎熬的臂伤。

当她最终因疼痛难忍走进本地一家急诊室时,医护人员都表示疑惑地问道:

“你真的是10天前受的伤?”

让医护人员不可思议的是,居然有人能够如此长时间地无视自己身体发出的讯号。

然而在雅基·马森的眼里,她唯一的行事准则是:

要让别人喜欢自己,爱自己并接受自己,

就必须按照别人认可的方式为人处事。

终于有一天,雅基·马森意识到这是一个“诅咒”:

“如果不想办法解除这个诅咒,我的人生终将被摧毁。”

雅基·马森紧紧地握着一张“外部记分卡”——

所有事情的优先级都高于自己,以期获得更高的外部记分。

结果,把支持和方便留给了所有人,最后却把崩溃留给了自己。

2

雅基·马森式的为人处事方式,通常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一如既往地把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

别人的事都是大事,自己的事都是小事。

心中装着所有人,唯独没有他自己。

第二,始终把友善待人作为唯一的行为准则,哪怕为此受尽委屈。

像一只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

第三,为了让别人喜欢自己,就必须按照别人认可的方式做事。

别人打牌三缺一,明明自己不想打牌,为了不驳对方面子,也还是去了。

第四,面对强势的人,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诉求。

明明自己不喜欢足球,对世界杯有没有中国队都一窍不通,

领导提议晚上一起去看球,也硬着头皮答应了。

第五,从来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拒绝别人。

逛服装店时,被店员一句客套的“您穿得真有气质”就俘虏了,

买了一大堆衣服,回家后却发现根本不合身。

第六,总是同情别人,并单方面去补偿对方。

别人提出一项不合理的诉求,如果自己没答应,

总感觉自己不够朋友,反而想着跟对方道歉。

雅基·马森式的“圣母”人格,可以归纳为两类:

一类称之为“愤怒逃避者”,他们不会去投诉淘宝卖家的服务不好,

买到假冒伪劣产品不会去退换货,不会拒绝别人的请求,也不会与人争辩。

另一类称之为“认可追求者”,他们希望自己能得到别人的认同,

寻求别人的赞扬、谢意和感激,努力确保每一个人都喜欢自己。

究其根源,“圣母”人格是一种“外部记分卡”的计分模式——

自己做得好不好,全部依赖于别人的眼光和评价。

然而,外部的眼光和评价却是我们根本无法左右的。

当我们把目光过度聚焦到外界的评价时,自己的生活也理所当然地被摧毁了。

3

1999年美国的太阳谷年会,群贤毕至,名人云集。

好莱坞巨星汤姆·汉克斯,传媒大亨鲁珀特·默多克,

IT业的大佬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安迪·格鲁夫,

还有被誉为“股神”的沃伦·巴菲特,全都悉数到场。

当时,正值纳斯达克市场的泡沫狂欢时期,

巴菲特遭到了与会者广泛的质疑和嘲笑。

太阳谷年会后不久,纳斯达克突破了4000点大关,

与之相对应的却是,巴菲特的公司BRK下跌到了56100美元/股。

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金融评论纷纷嘲笑巴菲特已经是明日黄花。

在新千年即将到来之际,著名商业杂志《巴伦周刊》把巴菲特选为封面人物,

并配上醒目刺眼的标题:《沃伦,你怎么了?》,

封面文章写道,巴菲特狠狠地摔了一个跟头。

面对“股神跌下神坛”的质疑,巴菲特只字未提,未作任何回应。

纳斯达克指数继续一路高歌,在2000年3月达到了峰值5048点。

然而,此后仅仅过去2年时间,

纳斯达克就狂跌至1114点,美国科技股泡沫宣告破灭。

巴菲特对此评论道:

“如果全世界的人无视你的成果,那么,

你是想被当作世间最伟大,但实际上却是全世界最糟糕的投资者,

还是愿意被认为是全世界最无能,而实际上却是最优秀的投资者?”

毫无疑问,巴菲特是一位真正的不随大流的独行者,他属于后者。

在巴菲特看来,如果你重视的是全世界怎么看待你,那你使用的就是“外部记分卡”。

如果你更看重的是独立思考和判断,那你使用的就是“内部记分卡”。

这就是“内部记分卡”的第一个特点——

你正确与否,与别人是否认同你无关。

唯一能决定你正确与否的,是你的分析和判断是否正确。

4

春秋时期,有一次晋平公问大夫祁黄羊:

“南阳县缺少一个县令,谁担任这个职务合适呢?”

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

晋平公听后大吃一惊,不解地问道:

“解狐不正是你的仇人吗?你怎么会推荐你的仇人呢?”

祁黄羊答道:“您是问谁担任县令合适,并没有问谁是我的仇人。”

晋平公采纳了祁黄羊的建议。

解狐上任后,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好事,深受民众爱戴。

又有一次,朝廷需要增加一位军中尉,晋平公又请祁黄羊举荐。

祁黄羊说:“祁午可以担任。”

晋平公好奇地问道:

“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举荐自己的儿子,难道不怕别人说闲话吗?”

祁黄羊坦然答道:

“您是问谁适合做军中尉,并没有问谁是我的儿子。”

晋平公再次采纳了祁黄羊的建议。

祁午上任后,果然不负众望,国人纷纷称赞。

无独有偶。东晋安帝时,吴隐之被朝廷任命为广州刺史。

吴隐之走马上任,在石门路遇“贪泉”。

当地传说,即使是清廉之士,一旦饮此“贪泉”,就会变成贪得无厌之人。

吴隐之听后哈哈大笑,取一瓢“贪泉”水一饮而尽,并赋诗一首:

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后来,吴隐之果然与民秋毫无犯,成为一代廉吏。

祁黄羊之所以能做到“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吴隐之之所以能做到“酌贪泉而觉爽”,不易初心,

主要就在于他们从不从“外部记分卡”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无论是举荐仇人或是自己的儿子,祁黄羊都丝毫不介意外界的看法。

吴隐之也不为当地传言所左右,而是坚持自己内心的标准。

这就是“内部记分卡”的第二个特点——

无论外界如何纷繁复杂,评价的标准只有一个:

遵从自己的内心,一切以事实为准绳和依据。

5

一代文化泰斗季羡林先生,在清华园读书时,写过很多日记。

“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

妈的,这些混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气,还整天考,

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

“论文终于抄完了。东凑西凑,七抄八抄,这就算是毕业论文。

论文虽然当之有愧,毕业却真的毕业了。”

“说实话,看女人打篮球……是在看大腿。

附中女同学大腿倍儿黑,只看半场而返。”

“今天看了一部旧小说《石头点》,

短篇的,描写并不怎样秽亵,

但不知为什么,总容易引起我的性欲。

我今生没有别的希望,我只希望,

能多日几个女人,和各地方的女人接触。”

学生时代的季羡林,也抄作业、抄论文,

内心深处也透露出对考试的不满,对性的渴望。

季羡林先生晚年整理出版清华园日记时,

编辑认为这些内容跟季羡林先生高尚的人设不符,建议适当删减。

季羡林先生是这样回答的:

“这些话是不是要删掉呢?

我考虑了一下,决定不删,一仍其旧,一句话也没有删。

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

我不想到孔庙里去陪着吃冷猪肉。

我把自己活脱脱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一般名人大师,成名后总是摆出一副高冷的人设。

即使没有跟过去拧巴的自己做切割,也总要粉饰一番。

在这些人眼里,在乎的是别人怎么看待他们。

他们担心的是,抖过去的“黑”历史,万一人设坍塌了怎么办?

季羡林先生却全然没有偶像包袱,率真得像一个孩子。

这就是“内部记分卡”的第三个特点——

不吹不黑,不包装不粉饰,

以澄明的心境,见自己,见众生,见万物。

6

特别喜欢冯友兰先生对“魏晋风度”的概括:

玄心、洞见、妙赏、深情。

何为玄心?

太傅郗鉴想在丞相王导家选一位女婿,

王导说:“你到东厢房去,随意挑选吧!”

门生回去后给郗鉴报告:“王家的郎君都很好,

听说太傅要来选女婿,都装扮得庄重而略显拘谨。

唯有一位郎君,坦裸着肚子躺在东床上,好像没听见这回事。”

面对招亲如不闻,照样我行我素,这就是玄心。

何为洞见?

太尉王衍问名士阮修:

“老庄学说与孔孟之道,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

阮修对曰:“将无同。”

仅凭“三语掾”就被征辟为属官,这就是洞见。

何为妙赏?

王羲之的儿子王子猷,有一年下大雪时忆起友人戴安道。

王子猷即刻乘小船访友,到了门口却又返身离开。

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不必见戴,这就是妙赏。

何为深情?

荀巨伯去探望生病的朋友,恰巧碰到胡人攻城。

友人劝荀巨伯赶紧逃命,荀巨伯不肯。

胡人攻破城池,见荀巨伯不走,问其原因。

荀巨伯回答道:“我的朋友有病,我不忍心弃他而去。”

胡人叹了口气说:“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偏偏来到了讲道义的地方!”于是撤军。

宁可舍弃性命,也不肯败义偷生,这就是深情。

与三国时期英雄辈出、悲壮的集体主义人格不同,

历经了常年战乱和政治倾轧的魏晋人士,

在人格上表现出超然独立的态度。

魏晋风度的热情与奔放,奇崛与怪诞,超脱与自由,

几乎是“内部记分卡”式生活方式的最佳诠释,

他们追求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个体生命之花极致地绽放。

7

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

有一把世上最好的琴,和一群琴师,那这把琴应该给谁?

A.给最差的琴师,促使他精进琴艺,追赶上来;

B.给最好的琴师,让他物尽其美;

C.抓阄。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关于钻石的小故事。

钻石曾经深藏地球底部,不属于任何人。

第一批工人把钻石从地下挖出,用心打磨,钻石是他们最先拿到的。

可是,钻石最终属于他们了吗?并没有。

钻石被打磨成美丽的钻戒,贴上卡地亚、蒂芙尼、戴比尔斯的标签,

最终流向了高富帅和白富美的手里,成为见证他们爱情的象征。

这就是经济学领域著名的“科斯定律”:

谁最匹配这个资源的,最终就会归谁所有。

不管世上最好的琴最开始在谁手里,最终一定会匹配给最好的琴师。

换而言之,短期内的不同步,长期必然同步。

短期内股票价格和内在价值相背离,长期必然趋向一致。

短期内你的表现和外在评价相背离,长期必然趋向一致。

使用“内部记分卡”,就是当外在评价和你内在表现出现短暂不一致的时候,

让你的内心更加充盈和坚定而已。

因为长期来看,别人对你的评价,你自身的价值,

最终都是由你自己的“内部记分卡”决定的。

8

2016年5月杨绛先生辞世之际,网上曾经流传出这样一段话: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抛开内容真伪不谈,这段话本身揭示出的,

就是“内部记分卡”式的人生态度。

喜欢《笑红尘》里的一段歌词:

风再冷不想逃,花再美也不想要,任我飘摇;

天越高心越小,不问因果有多少,独自醉倒;

今天哭明天笑,不求有人能明了,一身骄傲;

歌在唱舞在跳,长夜漫漫不觉晓,将快乐寻找。

这种“澄之不清,扰之不浊”的生活价值观,

也许用庄子的一句话概括最为允当: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所有人都褒奖我,我也不会更加奋力;

所有人都非议我,我也不会感到沮丧。

在我们的一生当中,

总有那么20%的人,见到你就是莫名其妙地喜欢你,

总有那么20%的人,见到你就是莫名其妙地讨厌你,

剩余的60%的人则处于中立状态。

我们要做的,

只是和20%志同道合的人同舟共济,

和60%中立的人和平相处。

至于剩下的20%讨厌你的人,也没有必要去讨好。

我们只须拿着手上的“内部记分卡”,轻轻地划掉他们即可。

人必首先学会尊重自己的内心,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就像杯子里的热水,先用来温暖自己,

溢出来的部分,才用来浸润他人。

历史文章:

关于阅读,给你的三点忠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吕不韦:吕氏春秋~去私
选人用人的古典诠释:唯才是举 不拘一格
【值得收藏故事】大公无私
举贤人不避亲仇
90度做人:正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