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游戏人生
userphoto

2022.05.17 上海

关注
  

小孩子们都喜欢游戏,从最早的吮吸手指,到玩发声或绒毛玩具,玩具电话,再到扮家家这样的模仿性游戏,都是学龄前孩子们各个成长阶段乐此不疲的活动。

游戏,对儿童健康的身心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游戏能增加儿童交流和身体行为互动的经验,促进儿童语言和行为能力的发展;游戏中的一些假装部分不仅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还能让儿童通过角色互换,体验成人的感觉,培养共情能力;游戏中的儿童能够自然地表达他们的情绪困扰,比如受到父母批评的儿童可以置换成大人的样子指责玩具们不好好吃饭,巧妙而不知不觉中就宣泄了自己的情绪。

有实验证明,参加过许多社会性假装游戏的学前儿童的社交技能更加成熟,他们也更受同伴们的欢迎。

总之,游戏,对于孩子们有大大的好处,那对我们这些已经长大的成年人就没用了吗?

    

非也非也。(下面是我的思维随意挥发的结果)

如果成人也能带着儿童的心思和态度去“游戏”,就能体会不一样的人生。

如果留意过假装游戏中的儿童,就会发现他们从来不因为这只是个游戏,就“玩忽职守”、不好好扮演自己的角色。每个参与游戏的儿童都是极其认真地融入角色,倾情入戏。

在这个方面,很多成人都是自愧不如的。

比如说我们社会性的活动——工作,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种游戏,一种扮演活动。脱下了在家庭中的儿女、丈夫、妻子,父亲或母亲的角色,在工作的场合扮演一名员工,恐怕不少成年人未必就能带着与儿童一样的认真劲儿去做事。对自己工作心满意足而勤恳认真的人不多,但揣着不满、抱怨、指责、怨气的人倒是常见。

    

游戏中儿童的出戏也是一步到位的,一旦游戏结束,离开游戏场合,他们就立刻变回了自己,丝毫不会把游戏中场景和情绪带到生活中。

可是不少成人就恰恰相反了,常常会带着工作中的情绪回到家里,对着自己的家人莫名发一通脾气,让家人没来由地摸不着头脑,不由得也跟着郁闷起来。

   

成人的社会性程度远胜于儿童,应该比儿童具有更加成熟的情绪管控能力和身份角色转换能力,可是,从上面的例子中倒是真没看出来。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成人赋予了游戏太多的功利性,太把游戏当一回事儿了。

孩子们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思玩假装游戏的呢?就是纯度极高的投入状态,无他!而且对玩哪种假装游戏、自己在游戏中被分配到什么角色,都不太在乎,只要有的玩,而且是大家一起,就全身心投入。

如果成人也揣着这样的心思在工作的“游戏”中,把工作想象得单纯一些、少些功利性,那样的状态一定是不一样的。

    

公司里经常组织团队建设,而团建活动就是由很多假装性游戏组成的。

设置一个情景,让小组成员群策群力去克服难关、解决问题;模拟一次竞争,让组与组在压力下,以更高的效率、更团结的合作、更有创意的IDEA赢得竞赛。通过这样的游戏,的确能拉近员工之间的距离,消除隔阂,让整个团队紧密团结,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和谐。

参加团建的员工,都是心态放松、也不带任何功利心的。换言之,就是“纯玩团”,其目的只是“玩”。在这样的心态下,才能真正“玩”得开,“玩”得爽,也能“玩”到位;再有,“玩”毕,还能收放自如。

看公司团建,不就如同成人在工作中的另一种游戏吗?这其中与儿童的游戏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除了能把“游戏”应用于工作上,人生的其他方面,也尽可以“游戏”的心态去入戏和出戏。

别把你的人生太当回事,不是说抱着随意的心态去敷衍人生,而是尽量减少人生中的目的性、功利心,单纯而认真地进入游戏状态,然后随时能淡定地入戏和出戏,就不会有太多放不下。

这样的人生,我不敢说一定很好,但,肯定不坏。

封面配图来源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5):艾里康宁的游戏学说
你可以开展“儿童职业体验课”,社会游戏实践全融合!
生活中你是迫害者受害者还是拯救者
2-6岁儿童各项发展指标参照
【经典推荐】2013课改预言:从课堂走向教室
【转】 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