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个散落天涯的游子,心中都藏着一口故乡的老井

我的故乡江南小村,落在个三面环山的丘陵盆地中,200来口人。一条小溪自东南山腰蜿蜒而下,穿村淌过。溪流往东约十数米的高山石壁脚,便是全村人取水的一口老井。

井有多老,无从考究。据长辈讲,先祖晚清年间迁居于此,此井便已存世。

老井的大泉眼,位于石壁底端,清流汩汩而出、昼夜不息。石壁往上,是青翠无际的绵亘高山。

爷爷曾回忆,抗战时期,一支国军部队于此驻扎一周,开拔时川流不息三天三夜。炊事员用这口井取水做饭,井水始终不曾见底。

上世纪80年代末,村人集资将老井挖开,清除淤泥,用青石、水泥重新修葺一番,可谓“老井换新颜”。

泉眼处,围成一口长2米、深1.5米的方形井,用作饮水。因泉水太过丰润,又在旁边砌围一口同样大小的井,用作洗菜。

两井之旁,挖一口数十方的小鱼塘,用作浣洗衣物、清洁农具、牲畜饮水、饲养鱼虾,并流向等待灌溉的田地,活水之源仍是这口老井。

修井那年,我不过稚子。但当时老井凿开挖平,大泉眼往外汩汩直冒活水的壮观情景,迄今犹觉震撼。

故此,老井在我的印象中,全然修葺后的新模样。

老井水质甘甜清冽,冰清澄澈,四时充盈,冬暖夏凉。修葺之后,更是井边干净整洁,井中俯瞰见底,明镜照人。

井内有青翠水草亭亭玉立,小鱼小虾游乐其中,自成一番趣味生态天地。

要说水井,全村各处不下10余口。但取水饮用,村人不分远近,皆来此井。可见老井水质之胜。

每当雄鸡破晓、东方露白时,勤劳的村人们便早早起床。第一件农活,便是挑水。

一条扁担、两只空木桶,疾步走向老井。左邻右舍路上碰到,第一声亲切的招呼,便在曙色的村子里来回飘荡。

到得井台,会干活的成年“好把手”,桶不落地,双脚站稳,先弯腰侧身,将一只木桶扣进水中,“噗通”一声响,水满担起。再侧过另一边身,又是一声“噗通”,一担水便满了。

力气小的女人和孩子,担水往往先解下双桶,双手拎一只桶打水,分别打满。

担满水桶,吆喝一声,挑起便往家赶。一路上,扁担颇有节奏地颤颤悠悠,木桶虽被担水人双手勒紧绳索,但因乡村小径高低不平,难免晃荡,水亦不时溢出,挑水的一路上便淋淋漓漓现出两道湿痕。

晃进家门,赶紧将木桶的水扣倒进大水缸,往往还要两三回,水缸才能装满,也才能满足农人们一天的用度。“好把手”们,直到将缸装满,木桶始终是不着地的。

晨雾朝霞之中,村人们用水桶挑起了一天的农事担当,开启了一天的忙碌节奏。

而一担一担的清泉,仿佛玉液琼浆,随着日月流转,流淌进一代一代村人的身体。

尤为神奇的是,老井水冬暖夏凉,堪称“天然冰箱”,可谓大自然给予村人的无穷馈赠。

冬暖一目了然。临到深冬,井口上方总冒浮着一股暖气,水温明显高于别处。无论怎样的寒冬腊月,即便池塘田里冻结的厚冰几可载人,但这口井水却依旧碧绿清澈,从未曾冻住。

而到了夏天,井水却又透凉沁脾。伸手触摸,寒凉透骨,喝上一瓢,浑身都要打个冷颤。

所以,冬夏两季,老井尤为村人钟爱。

冬天自不必说,淘米、洗菜、洗衣的村人们,络绎不绝。井水以她特有的温度,温暖着农人们的干活的手,尽可能驱离冻疮和皲裂的伤害。

而夏天,村人对这“天然冰箱”更是物尽其用。

干完农活的午后,赶紧奔到老井,临近井口,便觉一股凉风袭来,浑身早已舒坦了大半。

待到喝上两瓢,一股深深的凉意,从胸口直涌到五脏六腑贯通头脚,每一个毛细血管都刹那间舒展开来,酣畅清凉之意,让人说不出的爽快,疲劳困倦之意也消除大半。

有保温瓶(又称“热水壶”)的人家,早上、下午出工,用瓶灌满井水,带到田间地里,干完半晌的农活,去倒瓶里的水喝,依然像刚从冰箱拿出来的一样。

领略到井水的好处,村人们还会将西瓜等瓜果泡在洗菜井内,一晚后,便可品尝到“冰冻西瓜”之类。谁家要是打了豆腐,为防热坏变质,往往也是包裹起来泡到井里,吃上几天依然新鲜。

过路之人,夏天也常到老井来解渴。为方便饮水,好心的村人还将瓠子瓜瓢搁在井边,颇有“凿处若教当要路,为君常济往来人”的古风。

老水井,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母亲,用她甘甜清澈的乳汁,哺育着村人们在此耕读传家、繁衍不息。

然而,谁又能敌过世事的变迁呢?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村人青壮者大多外出打工谋生,老幼留守家中。一些赚了钱的,顾怜老人小孩担水辛苦,便筹资买了塑料水管,从村子半山高处的水井接下了自来水。此后,挑水的人便越来越少了。

再后来,山外的世界日新月异。时势驱迫,村人只好一代代奋力走出去,去当兵、读书、打工、做手艺,不断走向城市,走向远方,走向天涯。这口生命之泉,更加落寞了。

如今,原本200多人的村子,已完全荒废,再无人居住。房屋全部倒塌,田地长满野草,小径大多已无法通行。

饱经沧桑、历尽荣枯的老井,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在风雨蚀剥中成了被荒草苔藓覆盖的废井,再无昔日风光。

老井现况,左上角为“洗菜井”

村庄现况

而那些散落天涯的人,一年半载,再难回村一次。

忆起年幼时,力气尚小的我,便也常用铁桶(比木桶小且轻)为爷爷奶奶担水,试图分担一点老人的生活压力。如今脑海中浮现这些情景,顿生无限感慨。

十多年前,偶尔回村,我会特意去老井喝上两口。这几年,老井完全荒废,井水已无法再饮了。

我忽然明白,为何离开家乡要表达为“离乡别井”、“背井离乡”,总少不得一个“井”字

祖人择水而居。老井,便是这个小村的灵魂。她无私滋养着一代代生命,默默承载着村庄的全部记忆,也无奈见证着物是人非的变迁。

在南国的城市里,每每读到古诗中“旧井改人世,寒泉久不通”、“人稀废古井,水退筑新桥”、“君不见道傍废井傍开花,原是昔年骄贵家”的句子,我总会不由自主想起这口老井,想起爷爷奶奶,想起村人旧事,想起那逝去的时光。

到最后,总不免潸然泪下。

井水,本是无波之水,“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然而,承载了无限乡愁的老井水,总会在无梦的深夜,沸腾于他乡游子的心上。

老井,滋润了祖祖辈辈的心田,哺育着一代一代的儿女。她见证了小村子的风风雨雨、世代变迁、人情冷暖和悲欢离合。

她的记忆,也是整个村庄的记忆。她的甘甜,和着清纯的乡情,早已融入了后人们的血脉中,流淌不息。

我们长大离开,此去经年,故土不再。我们远走他乡,从不曾和老井道一声珍重,说一声再见。唯有老井默然守候,她那“冬暖夏凉”的温度,长存在我们心中。

每个走出故乡的人,心中都珍藏着一口甘甜的老井。

那老井,就像母亲!

(图片源自互联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党太合作品:怀念家乡的老井
聂学运作品丨纳凉和村中老井
【丝路新散文全国征文】千百度|老井(287)
散文||碾子和辘轳井
【专栏特刊】赵恒久|家乡的一口老井(辽宁)
散文天地‖家乡的老井 文/魏怀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