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告老还乡”里的乡土情结
文/景桥先生  每周一文  温暖同行

01
 
公元744年, 86岁高龄的贺知章,告老还乡,回到阔别50载的故乡,写下那首传诵千古的《回乡偶书·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年少便极具诗名,36岁辞别故乡、进京赶考,一举高中状元。此后,一入宦途深似海,他竟未能有哪怕一次的衣锦还乡。

他的做官,可谓平步青云。

65岁,便升任礼部侍郎(外交部、教育部副部长),后来又转任工部侍郎(住建部、交通部等副部长),是中央副部级领导了。

78岁,升正部级,任太子宾客(东宫属官,太子老师)、正授秘书监(国家图书馆、档案馆馆长),与六部尚书也可平起平坐,人称“贺监”。

2019年热播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太子的老师“何监”,原型即为贺知章,其地位之显要,剧中可见一斑。


但于故乡故土,公务羁绊一生,他却始终无法荣归。

直到744年,他已是耄耋之年,因病恍惚,自觉时日无多,才告请朝廷还乡。

唐玄宗诏令准许,还写诗赠他,太子亲率百官送行,可谓殊誉盛极。

而此刻,对故乡而言,他似乎已不再是浙江有省以来的第一位状元郎,只是一个残暮老人。

从唐都长安,到故乡越州永兴(今杭州萧山),千里迢迢,一路风尘仆仆、昼夜颠簸,想必他是辛累却又雀跃的。

他一定想起了那个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少年。

人生易老,一别经年。

久居异乡,再度重返,黄发变为垂髫,从他和邻里儿童的打趣看,也算“返老还童”了!

乡音犹似昨,此身已为客。

世事沧桑,新旧交替,他老眸含泪,久久凝视着门前春风不改的“镜湖水”,心中万千感慨,这是《回乡偶书·其二》的句子: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回到故乡,恰逢春天,他却未能过完这一年的冬天。

未几,病逝,朝廷追赠礼部尚书,一把老骨头,如愿告老还乡,埋进了故土。


 
02
 
“告老还乡”,该是个温暖的词,字典里是这么解释的:年老辞职,回到家乡。

在古代,专指官员年老辞职,是一种官员退休制度,据考,最早出现于周朝。《公羊传·宣公元年》:“退而致仕”,致仕,就是交还官职的意思。

所谓“文官告老还乡,武官解甲归田”,“告老”,就是告诉朝廷,我老了,干不动了,想回家歇一歇了。

在那些古老的岁月,交通并不发达,绝大多数人,一生活动的半径也不过百里。

其中,流动性最大的,就是官员、将士。

生意人、手艺人,也走南闯北,但他们老了,是叶落归根,不叫告老还乡。

从制度本身看,“告老还乡”,既有朝廷更迭新旧官员、杜绝终身制防范官员权势过大的顾忌,也有官员明哲保身、主动远离权力旋涡、求个平安落地安度万年的诉求。

再往深里究,更蕴含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安土重迁、故土难离的乡土情结。

这种情结,是融到骨子里的,做再大的官也无法免俗。

在古代中国,人首先归属于家庭、宗族。

树高千尺,叶落归根。哪怕在外闯荡一生,哪怕“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老了是要归乡的,死了是要进祖坟、入祠堂,所谓“乞骸骨”。

只有这样,人的一生,似乎才称得上圆满。

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即便在异乡遇故身亡,遗身也定是要回到故土安葬亡魂才能安息的。

所以,古籍里,才有 “千里护柩”、“湘西赶尸”的传奇故事。

这样的乡土情结,根深而蒂固,在“告老还乡”古制中,愈发淋漓尽致。

即便今时今日,亦不乏有成功人士,固执要回乡置屋,以防哪天迟暮还乡。

有的,甚至早早便择一山水形胜吉地,造出“活人墓”。

虽是陋习,却也是千载传统使然。


 
03
 
我在探究“告老还乡”的乡土情结中,还发现了这一古制的极大功用——“乡贤反哺”。

虽然古代的城市概念比较淡薄,城市的优点远不如今天,但某种意义上看,古代社会也是城乡二元结构。

户籍制度,大抵依附于故土所在,即便名动天下,亦不外如是。比如“常山赵子龙”、“燕人张翼德”。

更甚者,将故乡作为别号,如“柳河东” (柳宗元)、“康南海”(康有为)

这些一时翘楚,在家乡十年寒窗、十年磨剑,一步一步走出故乡,考取功名、从政为官,这是向朝廷、向都府(姑且称之为“城市”)输入“人才”,可谓“农村哺育城市”

临到老了,退休回乡,耕读乡里、诗书传家,带动故乡的发展,可谓“城市反哺农村”

他们,曾经是达官显贵,告老还乡后,成为故乡的巨大“财富”。

在故乡,他们一边颐养天年,一边发挥余热,给故乡带来了更宽阔的视野,更文明的风习教化。

他们,利用残存的政治影响力,主持推动修路办学、抚恤孤老、救济贫穷、制定乡规民约、调解邻里纠纷等,逐渐形成了扎根故土、代代传承的“乡贤文化”“家族文化”。

他们告老还乡,从经济上讲,可视为现在的“招商项目”,带来了可观的金银财宝,或置办田地,或起房建屋,或采买用度,增加了就业、促进了消费、激活了经济。

同时,他们的宏大视野、满腹经纶及高尚德行,还为乡村注入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乡土文化的“内核”之一。

乡中子弟、族中子孙,莫不以之为榜样,一代代讲述着他们的传奇,传承着“读得书多当大丘”的古训。

他们的故事,也一代代传唱不息,激励着一代代后生努力走出去,再走回来。

以前读湖南近代史,有一段说到近代湖南开风气之先独领风骚,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湘军的功成身退。

湘军遣散后,文臣告老、武将卸甲(当然,很多人实际未老,但因避讳朝廷猜忌而解散队伍),都回到乡里。

他们,不仅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很多是战争缴获、朝廷奖赏),更带来了开化的风气。

更者,不少人见到了天下之大、世界之广,开始在乡里兴办新式学堂,后辈数代累计,便成就了后来的“一部近代史,半部湖南书”。

时至今日,这种乡贤文化,魅力依旧不减。

从村子里走出去的精英,或致仕,或求学,或经商,无论走得多远、走了多久,总还会惦念家乡的发展、支援家乡的建设,想着要反哺桑梓、泽被乡里。

在广东,你会发现有很多“华侨医院”,实际就是漂泊异国的“乡贤”捐建。

时下,很多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乡贤”,早已发展成一块金字招牌。

而这背后,都还是“告老还乡”这一古制的精神延续。




04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社会,已建立成熟的户籍体系和退休制度。

告老还乡,已逐渐埋进历史。

人民功臣者,死后可入“八宝山”;入籍城市的,也可进入公墓、陵园。

退休后在医疗条件优越的大城市养老,死后遗体火化、骨灰入园,不再回到故土,已成为新时代新风尚。

但翻看这数十年的印记,亦不乏例外。

比如许世友,1985年病重,向中央请求死后准许其归乡土葬(当时党的高级干部一律要求火葬),理由是“活着尽忠,死了尽孝,葬在老母坟边以尽孝道”。

报告最后送呈邓公,其批示“照此办理,下不为例”。

比如建国70周年之际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的开国少将甘祖昌

1957年,他主动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一职,带着家人回到阔别20多年的家乡,开启29年的”农民生涯”。

卸甲归田后,他用汗水浇灌家乡、反哺故土。

据统计,1957-1984年,其工资收入加原有存款共计102452元,捐作家乡水利设施等建设达79032元,占总收入的70%多。

我的故乡,也有一位传奇的副国级的“农民”——毛致用

他长期担任湖南、江西省委书记(前后17年,是新中国担任省委书记时间最长的人),1998年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3年,退休。他主动要求不留北京、不留长沙,带着老伴、一个警卫员,一个司机,悄悄回到生养他的故乡岳阳西冲村,当起了“田舍翁”。

据公开报道,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退休后住农村的国家领导人。

根据规定,国家领导人的安保不容有失,当时,可算给中央警卫局出了一个难题。他们准备在村里建营房,驻扎一个警卫排,遭到了毛致用的断然拒绝。

后来,多方商量,采取了简易折中办法,当地派出所在他家附近设了个值班室,24小时警员值班。

在故乡,毛致用除了看文件,平日里和普通农民一般无二,种地养鸡、自耕自足,甚至还挖了个小鱼塘。


他也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不断为因贫穷闻名乡里的西冲村建设献计献策、亲力亲为。

如今,西冲户户通公路,人均年收入超5000元,是当地有名的富村,邻村的姑娘看着西冲的小伙子都眼热。

每年,毛致用个人还要拿出1-2万元工资,资助村子里的贫困老人。

据说,不少国家领导人到湖南考察,都会问起他。

他只要晓得了,便必要派警卫员拎上一竹篮土鸡蛋送去,谁都一样,一人100个,不多不少。

湘西著名画家黄永玉,曾赠送毛致用一幅画:

一个老头,悠哉悠哉躺在一张竹椅上,轻轻摇着扇子;不远处,一个老婆婆正端着盆子,往地面撒谷子喂鸡。

画的右上方题有:“小屋三间,坐也由我,睡也由我;老婆一个,左看是她,右看是她。致用仁弟如今有此境界矣。”


正是在这些例外的故事里,我们不难看到“告老还乡”的影子,读到故土难离的浓厚情结。

无论是在异乡为天下计,还是在故乡为村民计,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不变的,是他们的赤子之心和乡土情结。

或许,只有回到故乡,游子的血才能停止沸腾,游子的魂才能停止躁动。

我想,这才是告老还乡的真意吧!

(图片源自互联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故土情结
说古|乡贤与乡村治理
由张同学到其他
中国人的乡土情节
乡贤文化与核心价值观
宁恋家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埙#故乡 #故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