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光环(HALO)】雷神锤动力装甲简介

雷神锤突击动力装甲是一种运用先进技术打造而成的外骨骼系统,它是为斯巴达战士量身打造的战场利器,能够大幅度提升他们的力量、耐力、敏捷性、运动以及反应速度。和斯巴达二期战士一样,雷神锤动力盔甲开发项目有着极高的优先权,它采用的技术十分先进,是当前人类最精良的战术装备。不过作为代价,它的造价也极其昂贵,一套雷神锤动力盔甲的成本就抵得上一条小型飞船。雷神锤动力盔甲是哈尔西博士为了全方面增强斯巴达二期战士的作战能力而开发出来的一款动力外骨骼系统。这套全密封的战斗服外壳由多层材料复合而成,它令穿戴者得以在真空、水下甚至毒气中坚持作战,而在外界空气允许呼吸的时候,它的头盔会与大气导通,呼吸系统中的过滤装置则会去除空气中的杂物。除此之外,它的所有电子元件都采用了防过载烧毁的设计,故电磁脉冲(EMP)很难对其造成伤害。

该盔甲的外壳由多层高强度合金复合而成,表面则施加有耐烧蚀涂层,这使得它对星盟使用的能量武器也有一定的防护力。在甲片之下是一套厚实的黑色连体服,减震凝胶层即位于黑色连体服之中,除去调节温度的功能之外,这层凝胶还可以实时改变其密度以获得更好的缓冲效果。最内层的内衣则由具有吸汗功能的合成材料制成,并且与盔甲的环境调节处理器和战术神经接口相连。

人体的大脑中无数纳米级的神经束构成了神经网络,使得人脑可以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信息。而UNSC的高 官则还会接受额外的神经接入手术,在头骨后方设置一个标准的芯片接口,使得神经电讯号可以直接与电子数据在脑内互译,极大地增强了数据传输的速度和可靠性,它甚至还可以直接与人的视觉神经进行互动,让数据或是武器的准星直接出现在他们的眼前。斯巴达二期战士也同样接受了这个手术,不过他们的手术比起高级军官接受的又有所不同,他们经受的神经植入手术令他们可以直接将控制动作的神经讯号传递给盔甲的运动处理器,从而使得它可以和肢体完美地同步运作。盔甲响应动作所需的时间是如此之短,以至于它低于绝大多数仪器能够测定的下限。

在外层装甲与贴身衣物之间是令雷神锤盔甲强大无比的核心所在——流动的液态金属层。在MKI型动力盔甲原型被研发出来的时候,这项技术尚未投入使用,不过很快它就出现在了后续的型号之中。这层液态金属由纳米级工艺制造而成,它的结构使它可以储存巨量的信息,并且可以在特定信号的刺激下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就像人的肌肉在受到电信号刺激的时候收放一样)。这个特性使得雷神锤动力盔甲可以容纳下原本需要战舰级的主机才能安置的人工智能,而穿着雷神锤动力盔甲本身则可以拥有成倍增加的力量,并且提升穿戴者五倍左右的反应速度。不幸的是,这个增幅对于普通人来说有些太过头了,以至于他们的身体完全跟不上盔甲的动作,结果自然凄凉无比:穿戴着它进行测试的普通士兵被自己的动作活生生地“折断”,无一幸免。只有经过了改造手术,拥有更强大的反射神经与更强健的骨骼的斯巴达二期战士可以顺利地发挥它们的性能。

这套盔甲还集成了许多其它的功能:盔甲表面设有许多挂钩与武装带,可以携带大量的弹药与补给,盔甲背部的磁力吸附装置则使穿戴者可以在主武器之外携带一把额外的武器;先进的抬头显示器(HUD)则与手部的感应器相连,可以自动识别使用武器的种类并在显示器上生成相应的瞄准光标,护盾强度、剩余弹药、路标、通讯装置、生理检测系统等数据也能在HUD上显示以作为有益的参考。

最终开发完成的雷神锤动力盔甲在战斗状态下重约半吨(1000磅),它与穿戴者的神经系统联动,几乎就相当于他们的第二皮肤。在一台人工智能的辅助下,一名斯巴达二期战士可以成为有史以来最为致命的杀戮机器。

该系列盔甲以神话中雷霆、风暴与雨水之神托尔的武器“雷神之锤(Mjølnir)”命名,在传说这,这把武器的威力足以移山填海,而它是如此的强大,以至于除了托尔谁也没有挥舞它的力量,这个特性倒是和只有斯巴达能够穿戴的雷神锤动力盔甲有些相似。

第一代雷神锤动力盔甲:

MKI原型机械外骨骼:

该项目是UNSC海军的诸多外骨骼实验项目之一,于2512年启动,从表面上看,它更像是一款人力驱动的整体护甲,动力起到的作用只是为人体减负而已。不过这也就是玩笑说说而已,马克I型原型机械外骨骼能够实际上是提升了使用者的力量与耐力的。它可以使它的穿戴者举起两吨重(4000磅)的物体,并且以32公里/小时(19.88英里/小时)的速度奔跑相当长地时间。它配备的极其先进的单板计算机可以实时地把战术和通讯信息传输到士兵的标准神经植入物中去,不过还不足以搭载一个AI。这种盔甲还装备了运动传感器和红外扫描仪,此外还有一挺可以自动进行枪口微调的30mm口径加特林机炮。马克I型的研发花费了十年,但它依旧非常地庞大,沉重而且需要时刻与外部电源相连以保证它能够动起来。这对这个项目来说相当地不利,因为与其相连的聚变反应堆很显然会妨碍穿戴者的动作。

马克I型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在致远星上ONI的“城堡”基地第三区总部进行,不过最终的组装却是在位于鲸鱼座天仓增廿一IV星球上的大马士革测试场完成的。至少有四十套这样的装备被生产了出来,不过从来没有投入过实战,这些装备随后被码头用于搬运重型设备,还有一些被送入致远星的钛矿之中。马克I型原型机械外骨骼在斯巴达II期项目中按照门德斯士官长的命令被教官们用于保护自身,因为斯巴达战士的肉体力量远超常人水准,若是没有一定的防护就与之对抗很容易就会有生命危险。这不是没有实例,因为在刚与斯巴达二期接触的时候,就有三个地狱伞兵死于徒手搏击训练。

这件事情让很多地狱伞兵对斯巴达战士有很深的成见

MKII型原型机械外骨骼:

马克II型机械外骨骼和马克I型非常地相似,不过它的轮廓显得更加地紧凑,从而大大地增强了其灵活性。不过它还是必须外接微型聚变反应堆才能活动。虽然在当时它已经是最强大的单兵装备了,但它还是不够成熟因而不能在实战中部署。与马克I型相比,它还增设了反射涂层从而可以更好地从热辐射中保护其穿戴者,它的自封闭系统也更加地完善,以保证使用者在真空环境下的安全。

MKIII型原型机械外骨骼:

紧接着马克II型出现的马克III型机械外骨骼终于摆脱了外接的微型聚变反应堆,而采用了无线输电的方式作为供能手段,就像包围UNSC各个殖民地的轨道防御平台那样。该设计很快就被驳回了,因为这种盔甲的活动范围有限,而且必须要在这个范围内设置功率强大的,却无法移动的发电机,而一旦发电机被击毁,所有的盔甲就都会成为使用者的活棺材。总之,这三种原型虽然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都还不够成熟无法在实战中运用,这等于是宣判了大型机械外骨骼在战场应用上的死刑。

MKIV型突击动力盔甲:

“你们是唯一能够穿戴它们的人,小战士们,不给你们我们还能把它们给谁?”——哈尔西博士

马克IV型雷神锤突击动力盔甲是该系列的第四种型号。雷神锤动力盔甲的最终完成型号重达半吨(1000磅),是一种与神经同步运作的盔甲系统,它是人类当时最为先进的单兵战术装备。这种盔甲在2525年9月27日被配发给斯巴达二期突击队使用,直到2551年9月24日被更新型的马克V型所取代,约翰-117装备马克V型动力盔甲的时间则要相对晚一些,因为马克V型开始配发的时候他还在执行作战任务。

该型动力盔甲与斯巴达二期项目一同立项,比起前几种原型来说,马克IV型可以说是全新的设计,而且终于成熟到可以参与实战的程度。凯瑟琳·哈尔西博士发明的这款马克IV的目的在于创造一款能够完美地配合斯巴达二期战士体能水平的动力外骨骼。这款盔甲的外壳为层压结构,并且拥有完全密封的能力以便在真空和毒气环境下行动,但在不必要的时候,它也可以通过空气滤清装置直接呼吸当地的空气。此外,它的各种元件都经过专门的设计,从而可以对抗一定的电磁脉冲和辐射伤害。

盔甲的外壳由多层高强度合金组层,并且在表面涂覆了可以经受一定程度的星盟能量武器攻击的耐烧蚀涂层。在厚厚的黑色装甲连体服之下有一层凝胶,除去可以调控温度之外它还有着可以在数秒内瞬间改变密度的特性,从而也能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最内层贴身的服装由吸湿的合成纤维制成,并且有一台与穿戴者的斯巴达版神经植入物(一种升级版的高级军官神经植入物,它们的接口与其它士兵相比也有所不同)相连接的环境调节处理器。脑后的神经植入物与盔甲的连接使得电信号可以直接传导到穿戴者的脑中,反过来使用者的神经信号也可以直接控制盔甲的运动和武器的使用。这种人机互动所需的响应时间是如此之短,以至于它甚至低于许多机器能够测定的下限。不幸的是,这个系统对于普通人来说有些太过强大了,以至于他们的身体完全跟不上盔甲的动作,结果自然凄凉无比:穿戴着它进行测试的普通士兵被自己的动作活生生地“折断”,无一幸免。只有经过了改造手术,拥有更强大的反射神经与更强健的骨骼的斯巴达二期战士可以顺利地发挥它们的性能。

在外层装甲与内层缓冲层之间的就是这套装甲最为核心的机密:一个流动的液态金属层,该层的液态金属由纳米工艺制造而成,在平时呈现出不定形态,但在受到特定信号的刺激的时候就会立刻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它可以令其使用者拥有成倍增加的力量,并且提升其五倍左右的反应速度。在马克I型机械外骨骼开始研发的时候,这项技术还没有出现,不过现在它已经处于可用的程度了。

由于具有种种前述的特性,这套动力盔甲说起来更像是穿戴者的第二皮肤一般,和通常意义上的机械外骨骼可以说完全是两个概念,因为盔甲本身是和使用者一同运动的,而不是像通常的外骨骼那样需要使用者先行动作再做出反馈。这就使得马克IV型动力盔甲可以设计的非常紧凑,并且方便地兼容了许多有用的装置,比如一台实时监控武器和使用者生理状况的计算机,以及一台“智能”的运动传感器。盔甲的头盔具备成像与记录功能,并且装备了热传感器。此外,这套盔甲还包括了一套内置的可以连续工作九十分钟的供氧系统。

盔甲组件:

头盔:

雷神锤动力盔甲的头盔是全套盔甲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基体结构由钛合金制成,拥有一个与大脑与手臂相连的抬头显示器,通过它使用者可以方便地辨识所用装备的信息以及其它的各种状态参数。此外,它还有直接与斯巴达二期的神经植入物链接的神经控制系统,在斯巴达战士脑后植入的两块处理芯片占用了一部分人脑的神经网络用于运算-在斯巴达战士脑后的神经植入物与头盔的接收器接通的时候,整套盔甲和斯巴达战士的身体之间就建立了一种类似神经链接的关系,因此斯巴达战士可以随心所欲地穿着雷神锤动力盔甲做出各种动作。头盔还包含了在恶劣环境下保护与帮助使用者的各种设备,包括:可以滤除空气中有害成分的空气滤清器、在有毒及真空等环境下为使用者提供空气的内置供氧系统、热传感器以及运动传感器、通讯装置、太阳能探照灯以及成像与记录仪。

钛合金外层装甲:

雷神锤动力盔甲的外层装甲由厚实的钛合金层压板制成。钛合金装甲板覆盖了盔甲穿戴者的胸口、手臂手掌、腿脚以及臀部。这种合金具有相当地韧性,可以承载非常大的载荷,在面对普通的轻武器射击的时候可以说是相当地坚固。不过若是在同一部位连续地被穿甲弹头命中的话,它也不能支撑太久。外层装甲的表面涂覆有耐烧蚀涂层,从而使得它对热能武器的伤害有一定的耐受能力,比如星盟普遍装备的电浆枪。不过,这种防护终究是有限的,一至两发电浆武器的直接命中就足够穿透装甲对穿戴者造成严重的伤害了。

钛基纳米复合材料连体服:

这层夹在外层装甲与内层缓冲层之间的黑色连体防护服由钛基复合材料制成,但其纳米级的工艺使得它在拥有极高强度的同时还有着相当地柔性,因此它也承担了一部分防御实弹武器的功能,它表面涂覆的耐烧蚀材料对星盟的电浆武器也有有限的耐受能力。它对于保护盔甲穿戴者的安全可谓是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流体凝胶层:

在连体防护服之下是一层缓冲凝胶,它会自动地适应穿着者的身体尺寸,并且可以协助被设置在内层衣物中 环境调节处理器来调节穿着者的体表温度。这种凝胶可以在受到冲击的瞬间加压改变自身的密度从而有效地分散了穿戴者承受的冲击力,进而保护他的身体不受更加严重的伤害(比如从很高的地方摔倒地上)。不过,如果加压加过了头,那么穿戴者在这之后很可能会遭遇和潜水员同样的醉氮现象。

活性流体金属层:

这种液态晶体构成了盔甲的内层结构。这层液态金属的微观晶体结构相互交错在一起,在受到特定信号刺激的时候会呈现出某种固定的形态,从而可以起到电子肌肉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地强化穿戴者(也就是斯巴达二期战士)的力量、反应时间、速度以及各种运动能力。除此之外,经过改进后的液态金属层还具有强大的信息储存能力,同样得益于它的微观晶体结构,使得穿戴者可以把一个人工AI加载到盔甲系统之中。不过,这样的性能并不是没有代价的——光是液态金属层的成本就占到了以昂贵而著称的雷神锤动力盔甲的八成。

磁力武器挂点:

这种设施在马克IV型、马克V型以及马克VI型上都可以见到。负责吸附的电磁铁在腰部,腿部和背部都有设置,它们的体积并不大,但产生的磁力相当惊人,足以牢固地把任何装备吸附在盔甲的表面。在盔甲的靴子底部同样有电磁铁的设置,不过这个是为了让使用者在无重力环境下可以有效地吸附在金属表面上走动。所有的电磁铁都可以根据使用者的意愿随时激活或解除吸附。

加压密封:

加压密封对雷神锤装甲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因为这个措施能够保证使用者在水下、太空中或是有毒环境中的安全。盔甲的气密措施相当完善,可以承担极大的压强,只在某些情况下——比如受到高速物体的冲击或是缓冲凝胶层被过度加压的时候才会失效。

止血泡沫注射器插口:

在马克IV型盔甲上设置的止血泡沫注射器插口使得注射器能够通过它向盔甲的穿戴者灌注止血泡沫或是注射药物。不过,盔甲本身并没有内置这些医疗用品,因此使用的时候还需要有一个标准的军用急救包。

MKV型雷神锤突击动力盔甲:

“这……就是我一直以来想要实现的东西了。”——哈尔西博士

MKV型雷神锤突击动力盔甲该系列的第五种型号,它在2551年9月24日时被配发到贵族小队中使用,并且随后在2552年8月29日时列装到了所有的斯巴达二期战士手中,直至2552年10月被MKVI型动力盔甲取代。

MKV型雷神锤突击动力盔甲于马克IV型动力盔甲入役后的第十七年,即2542年开始生产,以期能够提高斯巴达二期战士在面对星盟部队时的战斗力。在首席技术顾问凯瑟琳·哈尔西博士领导下的研究团队花费了十年的时间来搜集MKIV型动力盔甲的实战数据以用于完善新型的盔甲,前前后后做了数百项的技术改进。新型盔甲的装甲板采用了全新的设计,并且使用了更加坚固的材料,不过真正令MKV型动力盔甲与前一型号区分开来的还是如下的两项改进措施:

第一个主要改进是流体金属层的重新设计,现在它除了驱动盔甲之外还具备了第二个特性:那就是籍由纳米级的晶体网格构成的庞大内存它可以储存巨量的信息,而不是像之前的流体金属层那样只是简单地夹在中间作为动力来源而已。这一革命性的技术使得流体金属层中可以形成一个信息网络,进而可以将一个整个人工智能加载于其中(通常只有战舰级的主机才能做到这一点)。人工智能会通过一块大小与银行卡相仿的特殊的晶体芯片作为载体加载到盔甲之中。不过,只有经过升级的神经植入物才能够真正地和AI配合起来,换言之就是只有斯巴达战士才能真正地和AI搭档作战。这种升级版的神经植入物被装配到每一个斯巴达二期战士的脑后,以使他们能够顺利地穿戴新型的雷神锤动力盔甲。和标准的神经植入物一样,它能够将神经信号与电信号在脑内互译,从而可以使穿戴者“直接”地了解当前的各种状态参数以及控制盔甲的各个动作。在不穿盔甲的时候,斯巴达战士的反应速度差不多是20毫秒,而在盔甲和人工智能的辅助下,这个时间还可以被进一步地缩小至几乎为零的地步。

第二个重大改进则是增设的可以自动充能的能量护盾系统,该系统的技术来自于对豺狼人的能量盾牌的逆向测绘,在启动时它可以抵抗各种实体物质的冲击以及能量武器的灼烧,自然,也可以在极端环境下保护使用者的安全。不过,该护甲的耗能相当严重,因此只能在使用者不再持续地遭到攻击的时候才能缓慢地恢复。此外,由于护盾是分散在全身的缘故,它的防护能力在面对实弹武器的时候显得相对薄弱。

在2551年11月24日,MKV型动力盔甲最先被斯巴达三期战士组成的贵族小队装备并投入战场。由于斯巴达三期项目属于ONI的绝密,凯瑟琳·哈尔西博士起初很可能对他们和先期投入战场的MKV型动力盔甲的存在毫不知情。不过,装备贵族小队的MKV型动力盔甲和士官长使用的型号在外观上差距相当地大。很可能是由于他们接收的是早期测试型号的缘故。

由于MKV型动力盔甲具备加载AI的能力,但是贵族小队接收的最初型号似乎还不具备这种功能,因为2552年8月30日贵族小队成员斯巴达-B312在执行科塔娜护送任务的时候并没有直接将其加载到自己的盔甲之中,而是把一个笨重的安全容器吸附在自己的背后(和他执行同样任务的士官长在一开始就把晶体芯片插入了自己的头盔)。这或许能够解释为什么其它的斯巴达二期战士在贵族小队已经装备了MKV的情况下又多等待了九个月才最终完成换装。

凯瑟琳·哈尔西博士在最初看到贵族小队穿着她尚未完善的护甲的时候感到很不高兴,并且她同时还注意到除了乔治-052之外其它的贵族小队成员全部都不是二期斯巴达战士,因此她证实了自己长久以来对于UNSC一直在秘密训练新的斯巴达战士的猜测。但直到她黑进城堡基地的数据库之前她都不清楚他们的正式分类是斯巴达三期战士。

2552年8月29日的时候,约翰-117成为第一名与智能AI协同作战的斯巴达战士。他的任务是在实弹环境下穿越各种障碍抵达目标。他将遭遇的阻碍有十个全副武装的地狱伞兵、一处遍布着反坦克地雷的雷场、三挺自动瞄准的30mm口径的加特林机炮、遍布木桩的障碍场地以及计划之外的一架意图杀死他的配备了50mm机炮和蝎式反坦克导弹的天鹰武装直升机,但他都安然无恙地度过了难关。这次测试的结果表明,加载的AI可以成倍地缩短盔甲的响应时间,以约翰-117为例,他甚至在盔甲和AI的辅助下完成了空手打偏袭来的反坦克导弹这样的壮举。

与MKIV型动力盔甲相比,MKV型盔甲的组成部分主要增加了如下部件:

能量护盾:

该装置自MKV型盔甲开始使用,并且为后来的MKVI型动力盔甲继承,能量护盾技术的源自于对星盟豺狼人步兵手持的能量盾牌的逆向解析。能量护盾的研究工作起始于2532年,一个由40名科学技术工作者组成的团队持续研究了20年的时间试图将其实用化,但他们的研究工作却总是以失败告终,以至于有部分人已经彻底放弃了这个想法,认为这是一项不可能出现的科技。然而在2552年时,他们(由于得到了缴获的豺狼人能量盾牌?)获得了革命性地突破,UNSC也因此真正地得到了这项先进的装备。

倍力反馈:

该项技术的作用范围为涵盖了整套装甲,它的目的不仅在于捕捉并跟随使用者的动作,而且在于它将会放大使用者运动时施加的力量。这就使得在近距离的格斗中它会相当地有效,不过反过来说这样也会让盔甲变得更加难以控制(参见鼠标灵敏度调节成超高的状态)。因此若不是像斯巴达战士那样接受过特别的改造手术,一个普通人是没有办法驾驭这样猛烈的响应速度的。

神经反射回路:

神经反射回路与斯巴达战士的神经植入物直接相连,因而可以直接被他们的脑电信号驱动,从而大大地减少的了穿戴者的反应时间,使得他们能有更高的作战效率以及更高的生存率。

能量供应控制组件:

它可以控制盔甲各个部位的供能情况。

MKVI型雷神锤突击动力盔甲:

“好吧,反正它们都是过时的东西了,这是你的新盔甲,MKVI,今早刚从城南送来的。”——枪炮军士

MKVI型雷神锤突击动力盔甲是第六种也是第一代雷神锤动力盔甲中的最后一种型号。这种盔甲被配发到2552年10月时仍然幸存的斯巴达二期战士手中用以替代旧型的MKV型动力盔甲。虽然在人类-星盟战争结束之后更新的二代雷神锤动力盔甲已经研发了出来,但是2558年的时候四期的斯巴达战士同样也可以穿着MKVI型动力盔甲作战。

在战争后期,由于MKV型雷神锤动力盔甲的研发工作已经结束,位于广岛的一处实验设施随即启动了一个绝密的并行开发计划,也就是后来为人所知的“黑色雷神锤动力盔甲”,一型独立的“臭鼬工厂出品”MKVI原型盔甲。广岛的研发团队大量地参考了现有的和研发中的各型雷神锤动力盔甲的资料,而后制造出了一款多方面超越了各种现有型号的新型盔甲。在经过了大量的实战检验之后,黑色原型动力盔甲最终被加入到雷神锤动力盔甲的生产线当中去并且被正式赋予MKVI的型号。有趣的是,这种盔甲是在广岛的实验设施中诞生的,但最后投入生产的地点却是韩国的城南。该型号入役时,致远星已经沦陷,因此幸存的斯巴达二期战士是在抵达地球之后才换装的该型盔甲。

MKVI型动力盔甲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前一型号的雷神锤动力盔甲遭遇的许多问题。它的能量护盾系统由盔甲背部的聚变动力背包供能,比起前一种型号的护盾更加地先进,它能够提供更加强大的防护,并且重新充能的时间要比旧型号快得多。MKVI的护甲材质也比旧型号的材质要更加地致密坚固,但并没有影响到穿戴者的灵活性。这些线条更加简洁流畅的甲壳更加不容易产生钩挂,因此在近距离格斗时就不那么容易被对手扣住而露出破绽了。

不过,比起旧型号来说它最大的改动恐怕在于盔甲内置的自动止血泡沫注射装置。在MKVI的设计中,这种注射器已经成为了盔甲的一部分。它可以在使用者受伤的时候自动为其注射止血泡沫,从而封闭伤口以免使用者流血过多,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注射止血泡沫的过程相当地疼。但比起能够迅速稳定伤情以使轻伤的士兵能够继续执行任务或是使重伤员的伤势恶化速度减慢这个优点来说,“些许的”疼痛实在算不了什么。

此外,MKVI型动力盔甲的流体金属层现在具备了锁定功能,使得整套盔甲可以成为一个牢固的整体以抵御碰撞带来的冲击。

除去这些主要的性能升级之外,MKVI型动力盔甲在许多其它方面也有着不少的技术改进。包括可以有效降低武器后座力对人体冲击的智能后座力缓冲系统以及性能升级版的可以随时监控使用者身体和装备状态以及周边运动目标的实时同步状态战术信息显示器。

与MKV型动力盔甲相比,MKVI型雷神锤动力盔甲的组成部分主要有如下变动:

自动止血泡沫注射器:

它取代了之前的止血泡沫注射器接口被整合到了盔甲的内部以确保斯巴达二期战士能够拥有更强的持续作战能力。止血泡沫是一种医疗凝胶,可用于填充并封闭伤口,它同时也可以保证伤口的清洁使其免于感染的危险。注射或是将这种凝胶覆盖在伤口上会导致剧烈的疼痛,并且只能作为临时的急救措施使用。伤者最终还是要依靠正规的治疗手段来完全地恢复健康。

自检系统:

该系统在盔甲启动的时候会自行检测盔甲各系统及元件的完好程度以及运行状态,从而为穿戴者提供最全面的状态信息。MKVI使用的系统版本为S43.3945782.01.

锁定系统:

该装置可以将盔甲的活动部分完全锁死,从而更加有效地对抗撞击时带来的冲击。

黑色雷神锤突击动力盔甲:

黑色雷神锤动力盔甲是整个雷神锤动力盔甲研发项目中的一环,它是一款由驻扎在广岛的研发团队在极密情况下开发的独立的“臭鼬工厂出品”原型雷神锤突击动力盔甲。这种盔甲被大量地配发给斯巴达黑色小队,并且在边缘星战役以及探索先行者1-4号线性遗迹的行动中被使用。

虽然看起来和MKVI型动力盔甲极为相似,但是它还是有些部分异于MKV和MKVI。它的抬头显示器可以分辨将近五公里之内的目标,从而有着极为优异的侦查能力。而且,它获取的图像并不是以视频的形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而是直接传回盔甲穿戴者的脑中,因此它是可以被意识控制的。

该型盔甲表面的涂装为黑色而非其它动力盔甲常见的橄榄绿,这也是该型盔甲得名的缘由,黑色的涂装可以为使用者在阴暗环境中提供更好的视觉隐蔽效果。盔甲的一侧前臂甲中设置有被称为“审讯者”的装置,该装置包括了一个内置的麦克风和扬声器以及一个语言处理器,它可以很方便地将UNSC通用语与星盟语言进行互译,从而在审讯战俘的时候相当有用。该型盔甲还可以搭载第七代的人工智能以及其附属的三维投影设备。此外,和MKV型和MKVI型动力盔甲一样,该型盔甲也拥有可以自动充能的能量护盾系统。

作为一型原型动力盔甲,黑色雷神锤突击动力盔甲还是有着一些不足:它的高精度定位能力不足,使得三维追踪变得有些困难,而自动注射的止血泡沫有时候会把伤口固定在一个不太方便的位置。

雷神锤突击动力盔甲的变型:

舱外作战型雷神锤突击动力盔甲:

该型盔甲为雷神锤动力盔甲的一个变种,也称为舱外作战型盔甲,它被UNSC列入了正式的装备序列,是一种被设计用于在太空战舰舱外的真空宇宙环境中持续作战的盔甲。这种类型的变种在MKIV、MKV、MKVI和第二代雷神锤动力盔甲中均可以见到。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它虽然看起来和斯巴达三期战士列装的SPI护甲非常相似,但是实际上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装备。从视觉上来说,它的头盔比起SPI头盔来说在下巴的位置包括呼吸装置,要瘦削一些。而且盔甲的整体轮廓比起SPI头盔来说要更加地圆润一些。

该型动力盔甲在UNSC位于木卫三上李斯特城艾格布斯镇中的UNSC零重力实验设施中完成了开发与测试。在开发过程中针对许多实际中存在的情况做了专门的调整,比如“索玛深空事故”就是其参考的对象之一。该型盔甲专门为增强在大气层外持续作战能力以及运动能力做了改进,由于在太空中作战环境变得更加地立体化,该型盔甲的头盔还设置了一个后视摄像头,使得穿戴者能够随时观察背后的情况。此外,头盔中还包含了定向激光通讯系统。这型盔甲的许多改进被后来的马克VI型盔甲继承。

该型盔甲的护肩也比普通的雷神锤突击动力盔甲要大,在其中容纳了一根相当长的安全绳,这也是该型盔甲和SPI盔甲的另一个相似之处。该设计可以使斯巴达战士能够挂在飞船上不至于被拖进深空。此外,它的防护面积自然也超过了普通的肩部甲板。

该型盔甲的胸部甲板与常见型号的雷神锤突击动力盔甲相比多了一个小型的附属装置。推测可能也与安全挂钩有关。

该型号在盔甲的背部增设了一个推进背包,从而使得使用者可以在无凭依的情况下在太空中移动,不过,这样的移动有一定的危险性:一旦背包出现了故障,使用者就有可能就这样顺着惯性飘进无边无际的深空之中,几无生还可能。MKIV型的EVA盔甲依赖于推进背包进行运动,而MKVI型的EVA盔甲则更加注重于在不使用推进背包时在零重力环境下的运动能力。

MKIV掷弹兵型雷神锤突击动力盔甲:

MKIV掷弹兵型雷神锤突击动力盔甲是MKIV型雷神锤动力盔甲的一个变型,在它之上实验了包括能量护盾在内的许多的新的技术与设备,可以说它是后续的盔甲型号也就是MKV的原型。和普通型号的MKIV型动力盔甲相比,它的头盔、胸甲、肩甲以及护膝都显得更加的厚实,意味着它的甲板有着更好的防护力,不过它在防护方面真正的提升来自于首次搭载在雷神锤动力盔甲上的能量护盾系统。

MKV(B)型雷神锤突击动力盔甲:

和MKV(M)型和MKVI(A)型动力盔甲一样,MKV(B)型动力盔甲是由UNSC下属的私人研究机构设计并生产的。由于在资金方面遭遇了严重的问题,该型盔甲直到2551年才和正式的MKV型动力盔甲一同入役。不过仅仅作为第三特战组的标准配备列装,在贵族小队中的该型盔甲使用者包括汤姆-A293和斯巴达-B312。该型盔甲很可能是第一种可以与其它型号盔甲互换各种模块化组件以达到不同的性能的型号,而不是像之前的MKIV那样需要更换整套盔甲。该型盔甲已经装备了能量护盾,但是似乎仍然不具备加载人工智能的能力。

关于该型盔甲的(B)型代号的来源有数种未经证实的说法:B代表着海军军情局下属的Beta-5部队,因为该型盔甲的头盔和Beta-5的作战人员头盔相当像,B代表着它是MKV型动力盔甲的第二种型号或者干脆就是B的意思是“Basic基本”,因为它看起来更像是一型原型盔甲。

MKV(B)型的头盔大体结构和标准的MKV型头盔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在外观上看起来却更像是MKV型头盔和ODST头盔的结合体,它的后侧外形与MKV头盔相似,而正面则有着ODST头盔的经典造型。在实际战斗中,它还可以配备附加的装甲以及HUL记录仪,后者在执行军情局赋予的机密任务时不可或缺,除去可以让军情局执行部门直接了解到任务情况之外,记录仪中的信息也可以用作证据以避免或者制造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该型盔甲还可以使用一种轻量化的附加装甲,它是为了适应更加广泛的作战任务而被设计出来的。它可以有效地提高盔甲的防护能力,但是对使用者的灵活性影响却相当地小。

安保型雷神锤突击动力盔甲:

安保型动力盔甲是一种雷神锤突击动力盔甲的变型,在MKIV、MKV、MKVI和第二代雷神锤中均可见到此类型号。它的名称并非来自于其用途,而是因为设计者正好发现这款盔甲的外形和一款流行的电脑游戏中的主角“保安队长”非常相像。它在2528年(也就是MKIV型动力盔甲入役后三年)于火星上的米斯利亚兵工厂投产。该型盔甲的设计在其后经历了一系列的改进以使其能够与后来的新盔甲型号兼容。

该型盔甲最引人注目的外形特征就是那个大大的“8字形”面罩,看起来几乎和昆虫的复眼有些相似,或者和半个千年之前的喷气式战斗机飞行员头盔有诸多形似之处。此外,它那远超其它型号尺寸的肩部甲板也相当地显眼。该型盔甲的头盔同样可以装配HUL记录仪和附加装甲

近距离战斗型雷神锤突击动力盔甲:

该型盔甲为雷神锤突击动力盔甲的一个变型,该型盔甲以及后来的近距离作战型动力盔甲都专门为近距离的作战行动(比如登舰作战或是城市作战)进行了优化,拥有相比于其它型号的动力盔甲更加强大的抗冲击能力和灵活性,盔甲甲板的保护面积也更大,从而能够有效地提升斯巴达战士在此类任务中的生存率,在MKIV和MKV型盔甲中均可看见这样的型号。不仅是盔甲本身,在装具方面也通常为这种任务做了调整。它于2548年进入现役,在斯巴达二期和三期战士中都有配发,并在2551年时被整合到MKV型动力盔甲系列中。该型盔甲在部队中相当受欢迎,以至于在更新型号的近距离作战盔甲出现,该型盔甲已经停产的情况下还有相当多的人在坚持使用它。

该型盔甲的防护能力使得士兵可以顶着敌方火力快速突击缩短敌我双方之间的距离。该型盔甲的设计余量很大,因此它可以方便地在战地进行各种现场改装。有许多斯巴达战士在它已经被近距离作战盔甲取代之后仍然拒绝换装就是因为看中了它的装备通用性。

该型盔甲的头盔可以加装核生化三防空气滤清装置以及附加装甲和HUL记录仪。

近距离战斗型(CQC Close Quarters Combat)动力盔甲的后继型号近距离作战型(CQB Close Quarters Battle)动力盔甲的研发和测试工作由德国的埃森研究设施与韩国的城南研究设施合作完成,在研发过程中吸取了杰里科VII战役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由于在2552年服役期间的出色表现,该型盔甲的改进措施被整合到后来的MKVI型动力盔甲系列之中。

该型盔甲的肩甲位置较为靠下,从而使得肩部的活动更加自由,不过也增加了肩部受伤的风险。

该型盔甲的胸甲部分增设了一个小型的罐头型容器,具体作用未知,可能和掷弹兵型动力盔甲胸前的容器相类似。

近距离作战型的头盔为了进一步增强近距离作战的能力做了一些改进,首先是相比于近距离战斗型头盔而言更加广阔的视野(使用了T型视窗),其次是近距离使用的集成传感系统,此外,在头盔的顶部还有额外增设的加强筋。该型盔甲的头盔可以配用远距离探测-指挥通讯系统或是HUL记录仪。

高危任务护甲:

即使是对于全副武装的斯巴达战士来说,在任务中有时候也会遇到着动力盔甲难以阻挡的危险。并不一定是在防弹性能上的问题,高辐射、极端温度、真空、特殊的剧毒环境等都有可能抓住盔甲防护的弱点从而危及使用者的生命,该型盔甲即是为了应对这样的状况而专门优化过的型号。

该型盔甲的头盔可以配用核生化检测仪和HUL记录仪,以及一型名为CNM-I的看起来像是某种目视探测仪器的配件。

排爆型雷神锤突击动力盔甲:

该型盔甲于鲸鱼座天仓增廿一IV星球上的大马士革测试场设计出来。其头盔与盔甲的射击均经过修整以更好地分散冲击波进而保护使用者。对于该型头盔来说,则不仅仅是要分散冲击波,而是还要确保分散后冲击波的方向不会扯掉使用者的脑袋。该型护甲使得斯巴达战士可以更安全地执行布雷/扫雷、爆破、布弹/拆弹等任务。该变型在MKV,MKVI以及二代雷神锤动力盔甲中均可以见到。

该型盔甲的头盔取消了大型的面罩,代之以两个微小的视窗,这样做会极大地削弱视野,即使有各种先进的仪器辅助也是一样,但是却能够保证头盔的整体强度,从而更好地保护使用者的面部。头盔在鼻口部也覆盖有楔形的装甲板,在头盔的两侧还设置有两个长条状装置,应该是保护下颚骨的装置或是延长的空气滤清管道。

该型护甲的护肩和胸甲轮廓也被设计的尽可能圆滑而极少钩挂,从而在面对冲击波的时候可以尽可能地将其分散并且不会因为表面过多的起伏而承受更大的冲击,以免盔甲在面对爆炸时破裂或是解体。此外,胸甲的甲板还专门经过了补强,从而有着更高的强度而较不容易因为冲击而变

空中突袭型雷神锤突击动力盔甲:

空中突袭型雷神锤突击动力盔甲由乌斯怀亚兵工厂设计制造,它搭载了具备视频传输功能的实时卫星通讯系统,并且拥有精确坐标定位装置,从而可以方便地标定敌人进而呼叫一次精准的空袭。该型盔甲最早于2535年开发出了MKIV型的变型,在通过了乌斯怀亚的希欧福克靶场测试之后,空中突袭头盔就成为了MKIV系列盔甲中的一个可选部件,它同时也作为空中单位作战成员的标准装备被配发下去。在2551年的时候,该型头盔经过了一些修改以适应新型的MKV型动力盔甲。该改型在随后的第二代雷神锤动力盔甲中也可以见到。

贵族小队的成员斯巴达凯特-B320在佛米若勒战役以及随后的战斗中使用了该型盔甲,在地球战役中ONI也派遣了装备该型盔甲的特种部队前去组织星盟控制位于地球和月球的低轨道上的天钩轨道防御体系。

该型盔甲的头盔可以装配指挥通讯系统和HUL记录仪。

宪兵型雷神锤突击动力盔甲:

该型动力盔甲仅在UNSC的极少数部门中被装备,比如说属于ONI极密的Beta-5区。它的传感系统经过了种类繁多的升级,使得它在识别和扫描物体或个人时有着独特的优势。它在外观上最为显眼的特征是印着“基地警卫”字样的胸部与肩部附加装甲。

该型盔甲所配备的头盔可以通过装配集成扫描组件来快速识别各种核生化威胁,而远程扫描系统和指挥通讯系统则可以迅速发现远处的可疑目标并且立刻向上级报告(在UNSC的外围殖民地中,通常前者会比较常见,因为外围殖民地的各种反政府恐怖主义从来就没有彻底消失过,但是在内环殖民地中,后者的用处会更大一些,因为主要的安全威胁来自于“较为和平”的各种渗透手段)。除去这些额外添加的扫描和传感系统之外,它倒是和UNSC海军陆战队和陆军配发的标准全封闭型CH252防弹头盔没什么两样。

侦查型雷神锤突击动力盔甲:

侦查型雷神锤突击动力盔甲通常简称为侦查型(Scout)盔甲,它是由ONI主持开发的一型动力盔甲改型,它主要是依靠先进的材料来提供隐蔽行动的能力,而与之作用相近的“侦察”型(Recon)则更加注重通过减少盔甲本身的红外和辐射特征来使其不易被发现。在MKV系列中的该型头盔还配备了一个增强的光学探测组件。在MKVI和第二代雷神锤动力盔甲系列中也可以看到该型号。

侦查型动力盔甲是与侦察型动力盔甲同时开发的一型改型,它的目的是开发一款对盔甲的耗能没有影响的“隐形”盔甲,然而,这就意味着它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先进的隐身材料本身来达到这个效果。该型盔甲在澳大利亚西部珀斯的斯温伯恩的ONI Beta-5军械试验场完成了测试。

该型盔甲的肩甲轮廓显得棱角分明,和其它型号的肩甲位置不同,它被设置在仅仅略高于肘部的部位而不是肩膀上。

该型盔甲的头盔总的来说和UNSC海军陆战队的全封闭型头盔有些相似。它有一个帽檐状突起,沿下颚骨方向还有一圈突出结构。它可能是最适宜用于狙击的头盔,因为它那细长狭小的头盔视窗相比其它型号的头盔在视觉上更不容易被人发现。该型头盔可以配用远程传感装置,以及核生化三防检测仪和指挥通讯装置。

侦察型雷神锤突击动力盔甲:

侦察型雷神锤突击动力盔甲是和侦查型动力盔甲并行开发的一种为了使斯巴达战士能够更加隐蔽地行动而改进的盔甲型号,它与侦查型动力盔甲一样都是在在澳大利亚西部珀斯的斯温伯恩的ONI Beta-5军械试验场完成了测试。与依靠隐身材料的侦查型相比,它更加依靠减轻自身的红外,反射与辐射特征来达到隐蔽效果。该改型在MKV,MKVI和第二代雷神锤动力盔甲中均可以见到。该型盔甲的头盔也可以被整合到ODST的护甲系统之中。与许多其它型号的头盔一样,它可以配用附加装甲和HUL记录仪。

特种行动型雷神锤突击动力盔甲:

特种行动型雷神锤突击动力盔甲是专门为ONI的Beta-5下属作战单位执行的不对称打击任务而设计的,虽然ONI下属的非斯巴达战士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不对称打击行动装备,ONI还是决定为斯巴达战士设计一款相同功能的雷神锤动力盔甲改型。该型盔甲由ONI的Beta-5军械试验所和查里布斯测试场地共同开发,并且最终在后者那里完成了测试。该型盔甲可以通过无法被星盟监听到的秘密频道和ONI的执行部门时刻保持联系。该动力盔甲变型在MKV和二代雷神锤动力盔甲中均可以见到。

 该型盔甲的头盔在额头位置配备了一部B5D-O光学仪器组件,而原有的标准光学仪器组件则被带附加装甲的HUL记录仪取代。此外,行动中的指挥人员还配备了指挥通讯装置。

与其它型号的肩甲相比,该型盔甲的肩甲看起来较为狭长。

突击队员型雷神锤突击动力盔甲:

该动力盔甲的变型在MKV以及二代动力盔甲中均可见到,在致远星之战中,贵族小队的队长卡特-A259一直穿着它执行任务直至阵亡。除去较为紧凑的头盔之外,该型盔甲的弧形板状肩甲较之基本型号的MKV也显得相当地扁平宽阔。

该型盔甲的头盔可以配用HUL记录仪,核生化三防检测仪和指挥通讯装置。

联合火力引导员型雷神锤突击动力盔甲:

该型盔甲于位于德国埃森的机动武装系统测试基地开发出来,用于观察并引导陆基以及海基的火炮攻击以及近距离的空袭。它的生产厂家与近距离作战型动力盔甲是生产厂家是同一家,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它们的面罩结构和形状非常相近,有利于迅速投入生产。有意思的是,曾经有痴迷于地球时代旧漫画文化的厂家员工惊讶地发现这种盔甲头盔的面罩和一部名为钢铁侠的漫画主角的盔甲面部十分相似。

该型盔甲的头盔可以配用升级版的HUL记录仪或是附加装甲。

奥丁神枪型雷神锤突击动力盔甲:

奥丁神枪型雷神锤突击动力盔甲由汉尼拔武器公司生产制造,相比于普通型号的雷神锤动力盔甲,它在外观上的主要变动在头盔,肩甲以及护膝上。该型盔甲的名称并不是来自于其用途,而是和雷神之锤这个名字一样都来自于北欧神话中诸神的武器。该变型在MKV型动力盔甲和二代雷神锤动力盔甲中都可以见到。

该型盔甲的肩甲板是一块硕大的穹顶型甲板,遮盖了肩部和上臂的绝大部分,它与安保型动力盔甲的肩甲有些相似,不过并没有像后者那样完全地包覆肩部。UNSC的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也经常使用这种类型的护肩。

该型盔甲的护膝也有着很大的防护面积,通常情况下这种类型的护膝在ODST中会被广泛地配发以在空降的冲击中更好地保护膝部。

该型盔甲的头盔则可以说是相当地具有特色,可以说是对使用者的面部防护的最为严实的一种头盔设计了。它的装甲板完全地覆盖住了头盔的前半部分,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开口供摄像头使用。在通常人的认识中这种设计会严重地妨碍使用者的视线,不过先进光学仪器的发展还是在绝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个不足。该型头盔可以配用核生化三防检测仪以及远程传感装置。

HALO(High-Altitude Low Opening)行动组件,专门为高跳低开空降行动设计的装甲组件。

附录1:生物医疗泡沫:

通常被称为止血泡沫,它是一种自密封式的抗菌凝结剂,可以为伤口止血,保持其清洁并促进伤口处组织再生,它被UNSC用于医疗急救。这种泡沫会黏合伤口处的组织使伤口不再扩大和失血,它的适用伤包括:撕裂伤、擦伤、挫伤、穿刺伤、热或电烧伤创面。它在不使用的时候被分成两种化学药剂分别储存,在把这两种药剂混合起来之后就会产生大量地混合细胞泡沫。这种泡沫会渗入皮肤并且作用于深层组织,换言之就是在用它的时候你会觉得非常的疼,至少刚使用的时候是这样,这种疼痛通常被描述为“像是无数着火的蚂蚁在伤口上爬”或是“成千上万的小刀子在挖你的肉”,奇怪的是,在官方对它的描述中,这种泡沫反倒是具有能够缓解疼痛的效力。

这个看似矛盾的说法可能是由于这种泡沫的麻醉作用并不是立即生效的,而是要在被伤口吸收之后才能起效。而且,在未受伤的组织上施用这种泡沫时并不会引起前述的那种剧烈疼痛的反应。在周围没有医疗兵的时候,UNSC的士兵就经常靠着它来挺过应急阶段的治疗,不过就算有医疗兵,他们在战地环境下也多半是直接掏出医疗泡沫给伤兵来上一针。这种药物在每一个标准的医疗包里都可以见到。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泡沫封闭伤口的时间是有限的,通常在几个小时之后就会失效,为此,被它处理过的伤者在随后还是需要接受正规的治疗。

止血泡沫的标签,上面写着“把端头对准伤口,然后按下把手直到内容物完全喷出为止。”

医疗泡沫的使用图例:

附录2:“这不是斯巴达!”——赫仑汀/生命之树MKI型原型机械外骨骼

MKI型原型装甲防护系统也称为赫仑汀计划或是世界树计划是一种实验性的双足动力外骨骼作战系统,它由位于大陵五的T12A武器研究设施下属的先进材料开发小组开发完成,目的是为陆战队提供一种功能强大的单兵载具。它的开发资料源自于两个独立存在的项目:赫仑汀和生命之树,可以说这种机甲和后来的雷神锤动力盔甲也有不少的关联,比如它的设计和在2500年研发出来的MKI型动力外骨骼就有很多相通之处。

操纵这种动力外骨骼并不需要进行人体改造,不过它的头盔依旧具备通过神经植入物将盔甲的武器系统和瞄准系统与使用者直接相连的功能。它的通讯系统则由激光定向通讯和无线电通讯系统共同组成,至于它的武器装备也在设计之时就直接装配在盔甲之上,由于考虑到要执行多重任务的缘故,它的武器种类相当地繁复。尽管如此,它在造价上也还是要低于昂贵的雷神锤动力盔甲,但也绝对称不上便宜。

尽管这种动力外骨骼能够算得上是一种强大的武器,但它的设计思想还是被迅速地摈弃了,因为它的使用者本身相对于动力外骨骼具有的机动性而言非常地脆弱,而若是只把它配发给当时的斯巴达二期战士的话,为这数十人再开一条相当复杂的武器生产线又明显得不偿失。该型动力外骨骼唯一的原型以及其开发数据在大陵五之战被遵从科尔协定完全地销毁。

不过,大型动力外骨骼的概念本身并未被抛弃,并且最终诞生了正式代号为MKIX的螳螂机甲,詹姆斯·埃克森上校在此计划中显然起着相当程度的作用。

武器装备:

该型动力外骨骼的外层甲板由钛合金制成,但它的主要防护能力来自于一种和泡泡护盾的原理相似的能量护盾。该护盾在启动时可以承受大量的伤害,甚至可以抵挡一发电浆炮的直接命中。

 由于该动力外骨骼本身十分地庞大沉重,为保证其在战场上的机动性,它被设计装备有可以进行短距离跳跃的推进背包,该装置在盔甲的胸前与背后总共设置了四个平衡喷口以及四个推进喷口,而平衡控制则交由处理器控制。在不使用时,推进器的喷口会隐藏在甲板之下以免遭受意外的外部损坏。

不过,该型动力外骨骼真正的威力还是体现在它那种类繁多功能齐全的武器系统上,这些武器都直接被设计成了盔甲的一部分,因此它在启动之后就不需要像普通的小兵那样再去军火库领取自己的步枪了。

该型动力外骨骼的右臂搭载了一门六联装的T261路西法20mm口径转管机炮,并且附带有容量850发的弹仓,该机炮还设置有一个供左臂使用的把手,以在发射的时候获得更好的稳定效果。除此之外,在机炮的外侧还设置有一门40mm口径的榴弹发射器。

在动力外骨骼的右肩位置则设置有三联装的LAU-1810/SGM-151导弹发射架,不过只能作为一次型武器使用,不能重复填装。

在动力外骨骼的的左肩设置了一门M149 Magellan RCL 105mm口径的无后座力炮,它在使用时需要动力外骨骼操作者人工参与瞄准锁定。它发射的高爆弹在对付步兵的时候效果拔群,敲开星盟载具的时候也有着可观的威力。

该型动力外骨骼的左臂部分为仿人体结构的机械臂,主要是为了操作武器(比如左侧裙甲位置设置的三枚18型磁性/穿刺型手雷,该武器可以通过磁性吸附在载具的金属表面,或是干脆用蛮力将其穿刺固定在载具的表面上再爆炸摧毁之)或是进行其它精细动作而设置,在左臂上也同样设置了两具导弹发射架,其型号与在右肩位置设置的导弹相同。

最后,该型动力外骨骼还配备了当量为300兆吨级的自爆系统,该系统通过使反应堆过载而创造出一场足以毁灭一切证据和资料的核爆炸,以此来防止该型动力外骨骼的情报落入敌人手中。在激活该系统之后,动力外骨骼会开启一个倒计时系统,并且在最后时刻向其操纵者要求提供语音激活的指令。

该型动力外骨骼各武器开火的场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古代罗马角斗士的资料
《雷神4》女雷神造型遭剧透,穿戴面罩头盔,碎掉的雷神之锤被修好了
银河系面临“中年危机”
未来战士什么样:防弹液体盔 子弹百发百中|未来战士|液体盔甲
关于外骨骼装甲 美军一直都没有放弃 钢铁侠梦一直都在
青铜时代的“钢铁侠”:古希腊重装步兵的战斗力怎么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