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玛格丽特·卡文迪什和她的自然哲学
userphoto

2022.06.05 上海

关注

骆长捷

玛格丽特·卡文迪什(Magerate Lucas Cavendish)是17世纪英国女诗人、哲学家、科学家、科幻小说家和剧作家,也是首位参加伦敦皇家学会会议的女性。在她所处的时代,她以奇装异服、特立独行和发表怪诞言论而为人瞩目,被冠以“疯玛吉”(Mad Madge)的绰号。她生前一共出版了23部作品。在女性写作尚属罕见、且即便寫作也往往匿名出版的年代,玛格丽特在自己的每部作品上都署上了真名。这些作品当中,有6部为原创哲学著作。但值得注意的是,玛格丽特本人并未接受过系统教育,她的知识来源和思想发展主要得益于图书馆和身边的亲友,尤其是她的丈夫威廉·卡文迪什和他们吸纳的文化精英所形成的“卡文迪什圈子”(Cavendish circle)。

玛格丽特曾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坦称,她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持久的名望,从而赢得他人的赞赏,实现个人的尽善尽美。然而,她的哲学思想在当时看来可谓离经叛道。她所提出的生机主义唯物论与主流机械论哲学格格不入,甚至遭到知识界的挖苦嘲笑。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心灵哲学的不断发展,玛格丽特·卡文迪什的思想逐渐受到严肃对待,她的自然主义心灵观得到当代物理主义的回应;她对性别的论述也受到女性主义者的关注。2018年国际玛格丽特·卡文迪什学会正式成立,她的著作全集也在酝酿出版之中。这些都标志着她不但得到后世认可,而且还将被人们深入研究——这对玛格丽特来说,算是迟到的得偿所愿吧。

玛格丽特·卡文迪什的一生

玛格丽特·卡文迪什,原名玛格丽特·卢卡斯(Magerate Lucas),1623年出生于英国埃塞克斯郡一个富有的保皇党派贵族家庭。她幼年丧父,作为家中最小的女儿,玛格丽特性格腼腆,非常怕生。她所接受的贵族式家庭教育,主要内容是阅读、写作,以及舞蹈和音乐。在当时,贵族女子不宜抛头露面,外出读书更不可能。所幸她能充分利用图书馆吸收知识,并经常与她的兄长约翰一起讨论学术。值得一提的是,约翰是一位优秀学者,研究法律、哲学和自然科学,并且精通希伯来语、拉丁语和希腊语。他后来成为英国皇家学会的创始成员。

玛格丽特早年就喜欢写作,常常把她的所思所想诉诸笔端。在分析这种倾向时,研究者艾琳·奥涅尔指出,玛格丽特的天性中存在一种自相矛盾的东西。一方面她极端害羞,难以跟家庭之外的陌生人接触;另一方面,她又喜爱沉思,想法独特,渴望与外界交流并获得认可。写作对她来说是化解这一矛盾的最好方式。

1643年,20岁的玛格丽特在追求独立、渴望与外界接触的心态下,选择申请担任王后玛丽亚的宫廷侍女。但不久,玛格丽特就发现她的腼腆羞涩让她无法承受这个职位,因此请求母亲让她回家。但碍于这件事可能会给家庭和她本人带来不利影响,她的母亲并未准许。而当时的英国保皇党派与议会党派正处于激烈冲突之中,内战愈演愈烈,一年后她不得不随同王后流亡法国。

在巴黎,她遇到了比她年长30岁的威廉·卡文迪什侯爵。他作为保皇党派的一员在英国内战中败阵,也因此流亡到了法国。他后来在王朝复辟后被册封为纽卡斯尔公爵。经过一段时间的书信往来,她于1645年与卡文迪侯爵结婚,成为卡文迪什侯爵的第二任妻子。威廉·卡文迪什是艺术、人文学科的赞助人,在早年曾和他的兄弟查尔斯·卡文迪什一道,接受哲学家霍布斯的指导。他写作诗歌和戏剧,还拥有望远镜和炼金设备,对当时的哲学争论也充满兴趣,算得上个业余学者。他和兄弟查尔斯对玛格丽特的哲学兴趣大加鼓励,并帮助推进她的哲学教育。1645至1648年间,他们在巴黎举办沙龙,召集一批哲学家定期聚会,其中既有拥护自然哲学的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底格比和查雷敦等人,也包括当时持有机械论思想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伽桑狄。哲学家们对原子、微粒等话题的热衷显然吸引了玛格丽特,并促使她开始尝试哲学写作。在其丈夫威廉的帮助下,她于1653年出版了第一部作品《诗歌与幻想》。同年出版另一部著作《哲学想象》,并首次提出了有机论学说来取代当时的哲学机械论观点。两年后,她又出版《哲学与物理观念》,较为系统地阐释她的有机主义唯物论立场。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年37岁的玛格丽特和她的丈夫从法国返回英国。她开始花大量时间研读这一时期的哲学家比如霍布斯、笛卡尔、托马斯·莫尔的思想。她同时也关注科学家伽利略、哈维、波义耳等人的论著。在1664年出版的《哲学信件》中,她对照霍布斯的机械唯物主义和笛卡尔的二元论,指出她的有机主义唯物论所具备的原创性,并以此来反对以上哲学家的观点。然而,玛格丽特几乎未得到她所期望的男性哲学家们的理论回应。为进一步反驳这些哲学家,阐释她本人的哲学思想,她于1666年发表学术评论《对实验哲学的观察》,并于1668年出版《自然哲学的基础》一书,作为其哲学观点的最终版本。

由于女性写作在当时极为罕见,玛格丽特一度被谣言包围。这些人指控她的作品不是其本人所写。玛格丽特不得不与这些谣言做斗争,而她的丈夫威廉则出面证明并维护她的作者身份。玛格丽特后来为其夫立传,宣称她与威廉·卡文迪什的结合决不是为了他的头衔、财富和权力,而是被他的优秀、正直、感恩心、责任感和忠诚所吸引。

1667年,她的哲学工作终于获得某种回报:她成为第一位被男性同行们邀请参加皇家学会会议的女性哲学家。这对她来说无疑是一种荣耀,尽管她可能仅仅被当作科学或哲学之外的一道风景。在当时的大多数哲学家眼里,玛格丽特的哲学观点非常古怪。皇家学会会员塞缪尔·佩皮斯在读了她的自传之后,认为她是一个疯狂、自负而又荒唐可笑的人。另一位学会会员波义耳提到当时皇家学会向玛格丽特所展示的实验,认为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东西。这也从侧面表明,皇家学会对她的到来未作严肃对待。在这些人眼中,玛格丽特不是自然哲学家玛格丽特,而是纽卡斯尔公爵夫人,仅仅是一位贵族夫人。耐人寻味的是,在她所有作品中,人们称赞最多的是她为丈夫所写的传记,它被誉为“再昂贵的宝盒都难以与之相配的珍宝”。

1673年,玛格丽特逝世,被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她终生未育,没有自己的田产和嫁妆,唯独将写作和思考作为生平最大乐事。在维护女性的写作权利方面,玛格丽特指出,女性并不缺少男性所具备的才智,但却往往缺少男性所拥有的受教育机会;如果女人愿意花时间读书写作,就会避免更多的行为失当,也省去了各种蜚短流长的传播。她把自己的书比作孩子,称它/他天真年幼、羞怯敏感,恳请读者如果对它不满意,要怪就怪她这个作者,而不是书本身。可惜玛格丽特的 “孩子”并未受到同时代人的重视。如果说她在当时获得了某种声名,那也主要来自她的地位和性格,而非来自她的思想——停留在多数人脑海里的玛格丽特·卡文迪,是驾着马车、穿着骑士服,言谈荒诞不经却又骄傲自大的女性形象。

玛格丽特·卡文迪什的自然哲学

就哲学建树来说,玛格丽特尝试提出了一种不同于机械论的自然系统理论。按照霍布斯的机械论立场,自然和人都好比机器,自然是由因果链条所构成的物质运动,人的生命也只是肢体的一种运动,具有像钟表一样用发条和齿轮运行的“自动机械结构”,而国家和艺术也不过是这种机械结构的延伸罢了。物质的东西是唯一的存在,它的本质是广延,而人的感觉不过是物理对象对感觉器官施加压力,并且通过人的神经和经络抵达大脑和心脏,从而引起的抗力、反压力的倾向。玛格丽特反对这种机械论解释,虽然她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物质,但却主张物质并非是惰性的、无生命的,而是能够自我运动并且具有生命、感觉和认知的东西。这是因为,在整个物质界,有一种自然的精神或物质的原则弥漫其中,这些精神是由一些微妙的运动所形成,它们变化多样且无穷无尽。

根据玛格丽特的论述,人们通常将她的自然哲学概括为三个基本特征:唯物论、有机论和泛灵论。首先,玛格丽特坚持一种唯物论立场。在1655年出版的《哲学与物理学观念》一书中,她将自然看作是一个无限的物质的东西,对此她称之为“无限的物质实体”。这种无限的物质实体是由拥有无数不同程度的运动的无数物质成分所构成。这些运动的本质是相同的,只是在速度和方向上有所不同。因此,从本质来说,世界只由一种材料所构成,这就是物质或运动。在这样的世界中,没有非物质的实体或性质的位置。在《对实验哲学的观察》一书中,玛格丽特进一步區分了无生命物质和有生命物质,或者将被动物质与能动物质。这种能动物质类似于她在早年所提到的自然的精神或原则。

人们认为,玛格丽特的观点跟古希腊斯多葛学派的普纽玛(普遍精神)很相近。但是玛格丽特对能动物质的阐释要深入和具体得多,其本质与普纽玛并不相同。她认为,能动物质本身是由感觉物质和理性物质所构成。她将感觉物质的运动比喻为人类世界的工人,其功能是与无生命物质一道产生自然构成的多样性。而理性物质则像是自然的设计师,在自然内部作用并产生出幻想、思想、想象和构想。

其次,玛格丽特对自然的物质的描述是一种有机主义(organicism)或活力论(vitalism)。玛格丽特不满意于霍布斯和笛卡尔的机械论,这种理论将世界的本质解释为统一的物质,而这些物质只能被动地接受和传递运动。玛格丽特认为,如果是这样的话,它们所构成的宇宙要么是完全同质的,要么是完全无序的。她认为,这种哲学观无法解释自然世界的多样性和秩序性。相反,运动不是一种外在的物质间的传递或碰撞,而是一种内在于物质的自发运动,她将之比喻为一种“舞蹈”。它是物质根据自身独特的内在原则而产生的。后来她又用 “模仿”和“理解”来代替“舞蹈”比喻。这种物质的内在原则归根结底是她所谓的能动物质,正是这种感觉或理性物质造就了丰富多样而又秩序井然的物质世界。

与霍布斯和笛卡尔将几何学作为自然哲学的样板不同,玛格丽特倾向于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解释自然现象。她认为,机体的一部分像整个机体系统一样,拥有它所具有的本质和运动。不但如此,它还有自由来选择它自身的运动。这种自由有可能破坏整个机体系统的和谐——这就是机体疾病或不健康的由来。植物、动物和人类虽然都是由物质构成,但是它们都拥有各种不同样态和不同程度的运动。

最后,玛格丽特的自然哲学也包含了泛心论的要素。玛格丽特将物质的运动看作生命,认为生命遍布整个自然世界,即使在无生命物质中,也即被动物质中也有生命存在。只不过它们拥有的是较低等的运动,因此也只具有较低等的生命。她同样认为,知识如同生命一样弥漫在自然界,只不过不同的物质享有不同程度的知识罢了。而且,知识指导物质的运动,这是一种先天的、内在的力量。缺乏这种力量,运动就不可能是有规则的。而且,玛格丽特进一步指出,如果物质缺乏对自身运动的知识,就不可能存在知觉。比如她在《对实验哲学的观察》一书指出,“自我知识是知觉的根本原因,要是没有自我知识,就不可能有知觉。”玛格丽特这里所谓的知识并非等同于人类的认知,而更像是物质运动所构建的镜像,用以塑造或反映它的环境。比如在岩石中虽然包含了大量惰性物质,但是也有感觉物质甚至理性物质存在其中,使岩石具有某种自我知识和知觉,从而决定了它的各个部分的结合或分离。这种认为万物都具备不同程度的知识和知觉的说法从根本上是一种“万物有灵”论,或者叫作泛心论。

从玛格丽特的这种自然哲学所衍生出的是对上帝、性别和动物的独特视角。根据玛格丽特的唯物论,自然界中的一切包括人类的思想都是物质。因此,玛格丽特不承认任何非物质的东西存在。但她又并非是无神论者。她认为,上帝的确存在,只是超越于有限的自然世界,完全无法为人所设想,因之,任何从自然的角度对上帝的思考都是对神圣性的一种亵渎。在这个意义上,玛格丽特把上帝完全放入了信仰的领域。这种理解可谓18世纪休谟、康德的宗教观点的先声。17世纪人们对自然的想象很多时候是一种女性形象。从女性主义哲学的视角来看,自然概念与女性身份之间始终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与霍布斯、波义耳等人将自然贬低为惰性的、被动的物质不同,玛格丽特对自然的有机主义解读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女性身份的一种新的理解和提升。此外,玛格丽特对自然有机体的泛心论解释存在万物平等的视角。在她的自然哲学中,人类、动物、植物,乃至岩石都分享不同比例的感觉物质和理性物质。因此,在对待动物方面,她反对人类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她对于那些被人类狩猎的动物也给予了极大同情。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动物权利理论的萌芽。

玛格丽特的当代影响

玛格丽特的自然哲学在她同时代哲学家的眼中或许是幼稚可笑的。但是玛格丽特认为,她是为后世写作。她写回忆录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后来人更好地了解她的身份和生活。就这一点来看,玛格丽特无疑具有某种时代前瞻性。三百年后,她的哲学果然被重新发现,而她的回忆录也的确帮助人们更加了解她的人生。

与17世纪的学者相比,当代学者对玛格丽特的哲学思想往往带着同情的理解。早在20世紀下半叶,美国环境史学家卡罗琳·麦钱特(Carolyn Merchant)就曾为玛格丽特哲学的命运哀叹,她指责哲学史家们完全忽略了17、18世纪这些从事哲学研究的女性们。在麦钱特的工作以及一批历史学家的努力下,玛格丽特的哲学系统重见天日。在世纪之交,她的一批著作被重新编辑、出版。近二十年来,有几十篇关于她的哲学的著作和论文问世。从最近的研究现状来看,人们不光关注和讨论她的自然哲学,而且认识到她在政治哲学方面的建树,尤其是她对宗教和性别方面的论述。同时人们还将她的“会思考的物质”观点与当代心灵哲学联系起来。另一方面,研究者们也尝试将玛格丽特的哲学与其他哲学家的思想相比较,以确定她在哲学史上的地位。

一些研究者认为,玛格丽特的哲学在英国早期近代哲学中占据着独特的位置。一方面,她受到霍布斯哲学的影响,坚持一种唯物论立场。同时却拒斥霍布斯的机械论观点,认为物质的机械运动不能产生有秩序的世界。她提出了一种活力论或有机论观点,主张运动、知觉、生命和理性内在于自然的每一部分。这就使她的哲学与当时的机械唯物论区别开来。另一方面,一般的有机论哲学通常将物质之间的连续性归结为某种非物质的性质。但玛格丽特虽承认有机论,她所谓的自然精神或原则从根本上仍然是物质的。在这个意义上,她的有机论与其他有机论是不同的。再者,对非物质的精神、心灵或灵魂的排斥使她的哲学与一切具有柏拉图主义传统的哲学思想,比如笛卡尔派、莱布尼茨学派等也都有着明显区别。

历史是公正的。玛格丽特哲学的独创性一度使她被贴上思想荒唐、骄傲自大的标签。但也正是这种独创性使它进入当代哲学的视野,并为人所欣赏和研究。她特立独行的创新精神虽经历史的掩埋却始终发光,也使当代女性主义者将之尊崇为理论先驱和行为的典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及宇宙构造论
为什么说这个女人是自然哲学的瑰宝?
浪漫派自然哲学:一种美学现代性方案
摘自《苏菲的世界》——笛卡尔篇
古希腊的哲学
西方哲学史纲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