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家书简]王超逸:背影·父爱·朱氏范式               ——致蔡景玲老师函

朱自清,1898年11月生于江苏东海县,1948年8月逝于北京。著名文学家、教育家。生前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名家书简

           背影·父爱·朱氏范式

                   ——致蔡景玲老师函 

景玲老师:

     你写的以纪念父亲为主题的文章——《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人》一文,我看了两遍,由于时间关系,你的其它文章我只大致浏览了一下。从文本阅读、作品赏析的角度,仅以此文为例,我大略谈谈我的阅读体会和收获。

     文章表达的情感是真挚的,是散文的路数。 

     你对令尊的怀念情感是饱满的,令尊抚养六个儿女,都成家立业,各司其职,自食其力,这在一个县城,是极少数家长才能做到。源于邓公改革了高考政策,源于你和你的兄弟姐妹的天份、努力和充分用好了政策资源和机遇资源。能有这样的家长,值得骄傲,值得永远怀念!     

     一个有趣的比较主题是——朱自清(字“佩弦”)先生的《背影》一文,与你的文章可做一比较解读。

     相似处,两文都是怀念严父;都是歌颂父亲;都是尽为子女者之人伦孝道。

     不同处,朱先生是在求学阶段,在北平(徐州、南京浦口与北平形成了空间距离和情感距离,为抒写离愁别绪蓄了势,形成了铺垫)。是个由穷学生到穷教书匠。他是儿子(男性)歌颂父亲。父亲还在世。写出了时代的动荡不安,民生凋敝。

     你的文章是在教书就业阶段,在你的家乡,是由苦读的穷学生到小资(中产阶级)的经济基础。是女儿身(女性,更方便抒发情感,男性写男性不易出彩,哪怕是子与父!)。是父亲刚去世。

     朱先生文的风格和情调是“中和之音”、“中和之美”。《背影》一文,弃正面,择侧面(背影),写背影是两实一虚。文章的情调是淡淡的哀愁,是“愁”的况味,这种况味,易唤起人类记忆深处最脆弱的泪泉,是以共性的美感穿越了时代,跨越了空间。你的文章是“痛”,或者说是“悲”。其实,令尊89岁仙逝,已属于高寿。子女个个成家立业,总之子女们是有了社会角色,令尊幸福指数并不低。

     以佩弦先生的《背影》为镜,树起了其中创作一格的美文标准。

     朱先生文之所以成为经典,原因有四——

     1.中和之美。驾驭节制情感,哀而不伤。

     2.选材严格。只写传主的一个侧面,不写完整,不写全面。只逮灵魂。截取一个横断面(瞬间)。

     3.追求真实。写出时代的动荡,家境萧索,父悲子惆,时代感强,现实意义蕴涵其中,是士阶层和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作。历来写奔丧,悼亡的主体,写悲痛,往往写的近于痛不欲生;写惆怅,又往往写得易流于失魂落魄。朱先生以事后追忆往事的角度,运笔节奏从容不迫,营造了一种“淡淡哀愁”的美感意境,而避免此类主题写作的气象虺隤(hui  tui——绍兴方言)之通病,(引自孙伏园:《孔乙己》,收《鲁迅先生二三事》。全书收《鲁迅回忆录》(专著,上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出版。)

     4.艺术创新。朱先生苦心孤诣,精心结撰,善构思、善白描、善造境。在朱先生笔下,工笔摩写下了父亲费力过铁道买橘子的情景,从“走去”——“探身”——“爬下”——“攀下”——“移脚”——“倾身”------,一一写来,如一个个特写妙镜,历历在目,如临其境。仅是一浪一花,一枝一叶,已呈现出了朱先生散文艺术综合创新的卓越素养。它的绘画美、音乐美、动态美,浑然一体,镕铸一炉,炉火纯青。内在的草蛇伏脉是作者的心境、思想、器识、神宇。如果沿着朱先生的散文作伏脉,可追溯到他的学术抱负和志业。创作是他的娱乐,学术和教书是他的职业。他自1930年起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的系主任(那一年,朱先生32岁),他的志趣就主要转向了“诗歌史”、“批评史”的研究,自此以后基本没有“娱乐”(创作)。他以仅仅半个世纪的生命历程,高密度走完了“诗人——学者——思想家——教育家——躬行者”的旅程。是难得的集创作、学问、事功于一身的知行合一者,是有真学问的思想,有真思想的学问。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朱先生仅仅以十年的探索,形成了美文高峰,以散文创作的实绩,标识了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生命力。而像《荷塘月色》的写景散文,引读者走入梦幻仙境,陶然忘机,妙不可言,更被誉为是“古典文学”与“白话文风”的有机融合,在发表的当时就被看作是圆润运用白话文字的典范。

     对比之下,你的文章,与令尊(传主)的三个距离没有拉开,一是时间距离,二是空间距离,三是情感距离(尚未过滤、升华)。

话题还是回到你的文章,从艺术的角度分析,在立意、选材、结构、铺线、想象、语言、风格等方面你都结撰尚浅,笔力尚嫩。

     你的写作风格或者说你的艺术观、美学观、哲学观尚在一个磨练、探索、成长、成熟过程中,而朱先生那时已经形成了(或者说成熟了)他的美学观、艺术观、历史观、哲学观。

     所以,还是古人说的“功夫在诗外”,“穷者而后工也。”

     朱先生的大学时代是在我校哲学门度过的,是我系同仁的前辈。系里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朱先生求学的美好的故事和佳话。

     本来是赏析解读你的大作,结果是神往于佩弦先生的“背影”及其学术抱负,不知是不是离题太远?朱先生的为人为文是有信仰有坚守的知识分子共同敬仰的,是民族乃至人类的良知。

     今天与你一起重新回望这座文学与学术、思想的高峰,也是为时下的文风立起一杆标尺,取法乎上,攀登不止。当然,文无定法,不定一尊。朱先生的文风也只备一格。后人也有论者指出,朱先生的文风偏于柔性美,阴性美,语言过腻,而旷达、疏野、高古不足。其原因究竟就不再述列了。如果朱先生在世,他看到后来者若能超越于先生,神州大地的文学创作、学术研究的园地百花争艳、百鸟争鸣,我想,以先生的胸襟与境界,他当含笑于九天之上的。

     你的地望济宁,是礼仪之邦,世界儒学的发祥地。是孔老师(孔子)、孟老师(孟子)、王老师(王粲)的故乡。上述大贤,皆是思想巨人,文章高手。景玲老师得地望之沃,沐江山之助,当绍续前贤,磨砺器识,锻造神宇,道术兼修,不让前贤。至诚恸天,道不远人。

     祝教学、创作双丰收。

                                     王超逸

 注:蔡景玲,山东济宁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2020年6月,团结出版社出版其《一路等待》散文、教育论集,怀念散文《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入选该书。王超逸的书信体散文《致蔡景玲老师函》收入该书。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王超逸先生剪影

王超逸,北京大学当代企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新文学学会姚雪垠研究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连云港朱自清研究会名誉会长。

《红杉树下》,一部中国千万知青必读的文学经典,一段撼人心灵的千古绝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广东】蒋馥蔓《有一种爱叫父爱》指导老师:孟凡启
语境解读在散文解读中的运用 ——以解读朱自清《背影》为例
读朱自清的《背影》|那渐渐远去的背影,饱含着潸然泪下的父爱
写给父亲,感恩父亲!
父爱如山(一) 父亲的背影
致父亲节,名家文字里的父爱瞬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