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1年春天到敦煌的见闻
userphoto

2023.06.01 陕西

关注

列车行驶道上,日在中天,换做以往,我早已经拉紧车窗帘子,闷头消遣了。但到此时,一路上看到的全是荒漠,像是正好进入了别样的天地,索性趴在窗边,一行看个痛快彻底。

从敦煌去往榆林窟的这条高速路,左近就是起伏的山峦,而另外一边是无垠的沙漠,山上光秃秃的,沙漠戈壁上偶然有枯草,道路修筑于山前,却与山相隔数公里,还是为了遮风蔽沙,没有径直修到山脚下,恐怕是为了避免山体滑动,引发事故,毕竟毫无植被的山坡,在陡峭处,倾颓是瞬息间的事情。

远看这些山头,都不太高,四面缓缓的坡势,山上也没有草木,黄白色的细沙都结成板块状,远看着很生硬,不过仔细看,山上有着条条小沟渠,仿佛是暴雨冲刷过的痕迹。山间偶有采矿的机车,翻起漫天的尘灰,透过这些灰尘,可以见到山体内部被翻出的情况,山内是巨石块,横七竖八的分布,显得嶙峋,不像山表面的细腻平顺。看惯了有草有木的山坡,再看这样的无草的山坡,总觉得像是遭受了陨石撞击,又像是火山爆发后山头自愈的阶段,还不能生长植被。

行车在这样的戈壁路上,足有一个小时,眼睛里看不到屋舍,看不到人烟,看不到植被,入眼的是一色的山和沙,可见荒寂的程度。越是看不到,就越是急于去寻找,总是盼望着前面所看到的物象,会是个村落,虽然好几次落空了希望,可是在这里只要看见了树林,也便就看到了村舍。远远看到村落(具体位置已忘)的时候,一并也看到了墓地,两者(墓地和村落)被列车所经行的这条高速道路分隔着。但村舍那边也零星的有孤坟,或许这条道路修筑之前,两边的墓地是连在一起的(即在村落这一段,道路之下以前是墓地),但是墓地的主体还是在靠山的一边,有比较豪华的树碑立丘的坟垄,且坟垄周围筑造矮墙用以区隔,也有比较草率的用石头堆成微型小丘状的用以标记(纪念),可见贫富的分化,养生丧死之中最能体现。

这里村落的住民都很集中,屋前屋后栽种着杨树(杨树长得很拘束,树枝成扭曲状的“S”形,开枝不多,四枝都紧紧的聚合到主干,或许是为了减少蒸发,植物生长成如此)、柳树、或者枣树、榆树等。房屋大多是平顶的,房屋以一层平房结构居多,不论是从远处看,还是从近处看,这里的房屋层高都比关中民居的层高要矮些,但是倘若走进去却也不觉得低矮逼促,或许这和平顶屋顶有关。因为这里雨水小也少,不会为檐上积雨不畅而担忧,所以屋顶几乎没有什么坡度,比较平坦,而屋顶倘若较平,远远望去,视角效果就显得低矮些,不如硬山顶的那般高大,但是屋内可供利用的空间,还是以门墙高度作为衡量标准,所以实际上室内空间差不多。

从列车行驶过的路边看这些民居,每家每户的房子都仿佛是用高墙连在一起的,有的屋舍要么没有门楼,要么门墙的高度和门楼齐平,而且这边房屋前的门楼很小,似有若无,所以临路的房屋,每家每户的前门就如同是在一堵长墙上依次开建的。就临路的房屋来看,民居往往有前院和后院,房屋进深较长,由于建造的是一层结构,纵向上高度只有一层,所以就往横向上铺排,以此获取足够的居住面积空间。

因为雨水少,很多屋顶不仅是平的,而且上面也没有覆盖瓦片,想想也是,屋顶已然是平的了,铺设瓦片可不就是多此一举了嘛!可见缺水少雨是敦煌的一大特征。在这里,地面蒸发大,存不住水分,天上又干燥,有时一年也下不了一场雨,所以这里的水主要来自雪山消融,形成河流,农业灌溉是通过干、支渠将水输送到各处田地,不仅浇地,也用来浇树。就比如,我们住宿的地方经常要过杨家桥,桥下面就是一条水渠,四月中下旬那会儿正是灌溉时候,所以这条渠里面水流湍急。据当地人讲,每次放水几个月后,就又关闸,这条渠道便会干涸,可是有时候我晚上从桥上过,发现水流却不如白天那么高涨,也不知道为什么。

就我所见过的敦煌的河水而言,党河由于是人工蓄水,所以水容量最大,而榆林河更水势奔猛,水流湍急些。说起党河,当地人都很有感慨,也愿意讲述这条河(敦煌市段)的“本生”故事,据说敦煌市段的党河,以前是一条“臭水沟”,人们倾倒垃圾,生活废水也排在这里,是以水质极差,后来这里被整顿开发,从敦煌的西大桥部横截水流,用以蓄水,这里由此转成湖水景观,党河简直成为了“党湖”,而且做了旅游开发,湖两岸还有停泊着的画舫,只消买好门票,就可以坐着划水游湖了。

如今,党河的东岸更发达些,西岸边较为僻静,每隔几十米就建造亭台,亭台上面以米芾字体题写对联,所以夜晚霓虹的灯光照耀着河水时候,从这里观赏对岸是最佳的地方了。若在晴朗的天气里,从党湖西岸的亭台向南边的沙山看去,视觉是三重的,一者是湖光水色,二者是长虹映波,三者是黄沙在望。真可谓近景是三月的江南,远景是大漠穷秋,不得不说景夺文章,此地胜哉!
党河上面的白马塔大桥和西大桥距离较近,中间隔着所谓的“党湖”,而西大桥那里更为繁华些,西大桥两边的道路宽广,且河水两岸各有一大酒店,人流量、车流量是白马塔大桥所不能比拟的,西大桥造型古朴,装饰性不足,或许是大量往来的过客已经将她的特色磨平了吧,看着很朴实!客观地来说,白马塔大桥更值得观赏,白马塔大桥略近于拱形,桥体呈现乳白色,桥两边独有各种伎乐天雕塑,这些雕塑并没有和桥连在一体,其各有支柱依托着。这些伎乐天富于敦煌文化特色,尤其在夜晚里,行走桥上,仿佛置身在烟柳畵桥中。
党河处于敦煌繁华喧嚣的城市内,榆林河偏于百十公里以外,前者热闹,后者冷清,前者被围堵成湖,后者任其流淌飘荡。榆林窟得名于榆林河,而榆林河得名于两岸的榆林树,河谷两岸凿窟,便是榆林窟的所在。窟下面是河水,身在窟中也能隐隐约约听到河水哗啦哗啦的响声,这种声音似乎和戈壁干旱的气氛不相恰,不过倘若真在洞中观赏或坐禅时候,有着这样的声响,也很宜人。榆林河的河水呈现青翠色,像碧玉般,说不上清澈,但似乎也没有遭受多大污染,反正与源头活水的河流能清澈见底,是绝对大不相同。很凑巧的是莫高窟与榆林窟前各有一条河流,莫高窟前的河床宽广,堤坝牢固,但是河水流量很小,到榆林窟那边,就正好与此相反。
我们跟随着沙老师,一行先是奔赴瓜洲县城,再由瓜洲前去榆林窟。瓜洲县城很小,夜晚就更见寥落了,不仅街上走动的人很少,店铺关门也都很早,不过晚上烤肉的商贩却很多,要吃点东西却不难,这些商贩支起帐篷,篷下架着火炉,炉锅里煮着沸水,他们快速地串着或者烤着牛羊肉,长条形的火炉前放着长椅,上面坐着三三两两的人,在这些摊贩前走过,帐篷下驻足,就饶有西北风味。
自瓜洲县城前往榆林窟大约需要个把小时,中间会穿过数个村落,这一路的自然风光很壮观,有广袤无边的戈壁沙漠,也有夹岸的陡峭的山峰,偶或还有路边潺潺的流水,只不过很快就看不到了(这些情景是在西路军纪念地址边见到的)。到了榆林窟处,车停后,还需要缓缓下坡,一直走到榆林河岸畔上,才算是真正到了目的地终点。
榆林窟单位的工作住址的建筑外貌与周围原始环境融为一体,都是砂石做面,褐灰颜色,可见匠心。这里的洞窟虽不太多,里面的壁画却很精美,寒假时候我生硬生涩地写了篇与第25窟相关的文章,这次切切实实的进入到了里中,感受很深刻,越发觉得自己的之前的写作很虚化,很多宏观方面的表述仅仅是把自己的意念中的想象传达出来,等到真正走入榆林窟第25窟的时候,是真是假、是实是虚一下子便无处遁形了。只觉之前所写的论文,真是虚设,至少有两点极大失判,即未来榆林窟时候,我把这个洞窟想象的比现实中的要大,也把其前甬道想象得更长,所以文字尺度感有了偏颇。
在榆林窟待了有两天多,我们一大早晨起,开青年工作坊会议,中午就是上面说到的看窟,最后一天中午看完洞窟后,沙老师带领着我们又去了锁阳城遗址,以前做这个名词整理的时候,我在许多文献上看到过对锁阳城的描述,这次终于能够置身其间,感受真切。锁阳城景区的面积很大,在里面游观是需要坐观光车来回的,就算是坐车也需要数十分钟。
现在的锁阳城只剩下残破的城垣,黄沙覆盖,里面长着沙漠中的植被,距城垣不远处还有几座佛塔(残破倾颓)。残破的城墙上有空洞,我还与同行者讨论这些空洞形成原因,当时认为是什么动物打的巢穴呢!回来学校后,偶然看到书上对此是这样解释的:以前筑城主要是夯土筑墙,两边需要夹板,夹板外纵向立着木桩,而横向也需要木桩以固定宽距,随着夯土累积,这些横向的木头就埋没在了墙里,等到拆除两边夹板和纵向木桩的时候,墙里面的横向木头就留在其中,岁月一长,其自然朽坏,形成小圆空洞,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小洞。
参观考察锁阳城镇后,又加紧去了破城子遗址,这处遗址管理很松懈(几乎没有管理工作者),在锁阳城那里,想要进去还得安检和门票,到了这里,出入很随意,可以说想进便进。破城子也真如其名,很破的一个城子,四面是高墙,土墙下面有大大小小好几个洞,可容出入,有的墙体早已坍塌。城中是高低不平的荒沙地,长着红柳、骆驼刺等等一类植物。我们在这里呆的时间不长,其实也快近黄昏了,所以匆匆坐车又返回到瓜州县城。
这次敦煌之行,余下的几天时间,都是在敦煌市和莫高窟之间辗转,从敦煌市内的住处到莫高窟距离二十多公里,一路上平坦顺遂,所以很快就能赶到。莫高窟的洞窟十倍数于榆林窟,用时多也情有可原,剩下的七八天里,我们跟着沙老师、谢老师等老师们,带着手电筒,进进出出,上上下下,有侧重的考察,仔细认真的观赏,通过直观地、近距离地接近壁画,受益很多。沙老师每到一个洞窟,只需看一下,便能悉数讲出该洞窟的前世今生,以及壁画的关联和意义,让人神往和佩服,而谢老师对于佛像、佛典人物的辨识如数家珍,使我这个旁观者惊叹之余,又学习到很多。
对我而言,内心触动比较大的是自己对观看洞窟的认识变化,很多洞窟从外面看并不起眼,但里面却很宏大,很多洞窟的外面很粗燥,但是洞窟里面的绘饰却很精工细致。没来到莫高窟之前,在印刷书籍上面,看到的都是分解好的壁画片段,旁边标注好该片段的内容,看得多了也容易觉得烦躁,可怕的错觉使我以为应该多去看洞窟。但是现在来到了洞窟,也观看了,那种全幅的壁画一下子映在眼睛里,冲击很大,自己的“硬件配置”根本解读不出,卡壳严重,一刹那就觉得应该是要认真读与洞窟相关的文章,这才紧要的事情。
来到敦煌后,首先就是天气让人消受不起,鼻血常有,实在是太干燥了,空气干,地面干,人的皮肤也干。以北京时间为标准来看,敦煌的晚上天黑的很迟,4月份的西安不到八点,夜幕就降临了,可是在敦煌,或许九点多,外面还是很明亮的,所以每天没法早睡。估计到了盛夏时节,敦煌一带无论怎样,十二点以后睡觉都算是早睡得了。
白昼增长,倒是很惬意的,我看到许多本地的人,会把自家的沙发径直放在屋外面,傍晚时分,三三两两的人,就坐在门口的沙发上,大人们聊着天或者玩着手机,小孩们蹦蹦跳跳地走动,他们的家门口总会种植着一两株树木,以枣树、榆树居多,盛夏日长,树叶繁茂,坐在门前,也是一件享乐的事,不由得喜欢起这样的小城生活。可真如果要生活在这里,那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首先必须面对的就是干燥少雨的气候,其次就是要有平静安逸的心灵,少些物欲的汲汲追求,回归安宁。
与当地人交流、扯淡,他们都很热情,喜欢讲述自己的城市,他们的话语,我基本能够听得懂,毕竟陕西和甘肃风土人情重合部分较多。但据敦煌的人说,他们这里的方言分为河西话与河东话,两种方言体系难度不同,河西话较难听懂,而河东话比较容易沟通,但他们说起方言,还会有一些字不明白,这听不明白的就是他们方言的特色之处。可喜的是,北方人比较豪劲开怀,敦煌也是如此,民风醇厚,人与人之间没有过多防备,只要起了话头,很容易漫天漫地地聊到一块儿。
敦煌市区面积不大,近距离的出行要靠步行,流行于其他地方的小黄车、摩拜单车等等共享代步工具,在这里全看不到,这是一奇观。所以,出去吃饭往往步行,敦煌的物价、饭价都比陕西贵些,这是一个第三产业比较发达的城市,依靠旅游业,带动了其他服务业,其中就包括餐饮行业,吃饭是不能不贵。再说这里的旅游业有淡旺季的显著区别(莫高窟夏秋季节人多),我们又是在疫情影响下,即将要到旺季了前去的,自然会贵些。但是当地水果很甜,倒不太贵,另外,敦煌的饭菜总归是面食或以牛羊肉为主,就不一一具说了。
十天时间用于考察,说短不短,说长不长。等到离开敦煌的时候,就如同离开沙漠中某处村落一般,身处其中时,感觉风帘翠幕、绿柳如阴,离开越远,回头望的时候,越发现其渐渐被沙漠包围和吞噬,最后像沙海里的一块绿玛瑙,发出光辉。
        ——是篇旧文,写于2021年暮春时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敦煌城布置信息
敦煌旅游全攻略!
一个甘肃境内最神秘的县域!
甘肃之行:这些景,那些人
敦煌深度游~帮你节约2000块的纯干货攻略!详细路书分享
始建于汉朝,王昌龄诗中的“孤城”,有着你想不到的苍凉之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