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材料题作答思路的一点示范
userphoto

2023.10.16 陕西

关注

其实,在上次推文里面《高一月考带给我的思索》,我已经介绍了一种方法,主要用于针对历史材料分析题的作答,但限于上文仓促写就,难免疏漏,所以再整理成文。

之所以会对这个问题重视起来,源于我所带的班级通过月考测验以后,发现学生们普遍对材料题的答题稍显稚嫩。所以就做了几个材料题的作答示范。

就我所批阅的历史试卷来看,材料题目的审题呈现不清楚的情况。学生不看清楚根据哪则材料就任性作答;另外,题目中的一些限定词语也不仔细分别就下笔。

由之产生的结果就是答非所问,偏离题目设问的本来面目。或者,不注明所答题目的标记,讲好几问题的答案胶着在一起,让阅卷难度增大,最大危害的其实还是学生(胶着在一起的答案,阅卷者容易忽略其中要点。)

上面所述的问题,主要是态度端正的问题,只要临场注意,仔细分别,很快就可以得到纠正。但是,阅卷中还发现有一个普遍性的毛病,就是答题语言单调,囫囵话、笼统话来回写,作答用词不规范,偏日常口语化。这是涉及历史素养,历史语感的问题,不容易在短期内骤然扭转。需要给出方法,多加训练。

针对这个问题,我想到了个办法。其实也是我此前学习政治和历史等文科科目经常用的方法。说白了,就是模仿历史课本中的话语,尤其是模仿总结概括类的语言,根据具体历史情况,置换词句,自己重新组合。

为此,我花了大半天时间做了示范,选择示范的题目主要是月考试卷中的材料。因为,月考试卷中这些材料题他们思考了许久,印象更深,也好讲一些。

以第一道材料题第(2)个问题中的“这一时期(三国至北周)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影响”为例。

首先民族问题都具有相似性,即共性。那么先从课本教材中寻找叙述民族的内容。我把历史课本前六课中有关民族的段落句子都找了出来,并标注了具体页码,方便学生后续查找。

接着,主要结合所要回答的问题的具体史实,对课本原文原句进行改装,最终形成自己的答案。我的示范如下:

历史教材是集合众学者之力,出自名家之手,文笔流畅、用语的考究,遣词的斟酌,都是仔细推敲过,慎之又慎的,正好作模仿学习的范例。

通过这种拆分组合课本话语的方法,基本上使用课本就可以作答大部分高中历史材料题。而且可以灵活迁移,通过模仿编著专家们的语言规训学生作答用字用词,长久练习,以达到规避口语化的问题

但这模仿需要史实清楚(任何题目问题都是具体的,史实掌握很关键),也必须具体问题具体运用。除了上面示例的民族方面的题目外,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也可以依据这种思路作答。

即:先从课本教材中寻找叙述某一方面的内容,然后结合所要回答的问题的具体史实,对课本原文原句进行改装(需要改换的课本原文用红线标注了。),最终形成答案。(训练到一定程度,让学生自主总结,前后回顾,并且将各方面内容记在心里,从而达到迁移知识,灵活运用。)

随后,我还以同样的方法示范了月考第二道材料题,和练习题中的一道大题。

月考第二道材料题的(2)问,汉代儒学成为官方正统学说的原因?示范如下:

除了,对月考测试材料题目的示范之外,还挑了《优化方案》第6课的材料题,进行了示范训练,强化一下这种思路。题目:汉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影响。示范如下:

通过这三个案例示范以后,我在课上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依据秦朝的统一和灭亡原因,写出隋代的统一和灭亡原因。(课本教材中详述了秦朝的统一和灭亡原因,但没有隋朝的。)以此锤炼思维,也正好补充一下课本本就不充实的内容。
通过课堂讲述材料题和讲课中遇到的情况,该课件得到补充,也就是说,到当前为止,我的这个课件尚在修改完善过程中,还需要增删修改,最终成形,但是思路基本就是上述这些啦。
坦率来说,这种作答方法是最基本的,也就是限于学生手头只有教材作为学习历史的资源情况下。如果还有其他书籍或者资料的话,那么补充出来的答案就会更加饱满且内涵丰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主观题的解题方法有哪些?
中考历史选择题题的类型与解题技巧
如何快速提高文综成绩
北大学子经验谈:赢在高考 文科综合篇
初中阶段特别是中考历史,基本题型解答要领及材料题解题四大套路
再谈历史开卷考试技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