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禀性与教养,先天与后天?

编者按:《<三字经>讲记》是李向东老师2017年10月至2018年11月在弘德义塾所讲,日前己整理成书,并交付印制。现将部分内容予以分享。

性相近,习相远。

说是讲《三字经》,其实也没怎么准备,想到哪儿讲到哪儿。是不是有点乱?没有(听众答)!大家客气!说心里话,我也没当成课来讲,就算跟大家一起聊天,说说我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上一次呢,我们讲了“人之初,性本善”,主要是对“人性”怎么看。我们说到,人必须过群体生活,人的身体也发展出很多跟群体生活相适应的结构,比如“镜像神经元”。

当然,人的身体还有很多方面跟群体生活相适应,比方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之情,人的很多身体结构是和这种情感相适应的。

这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孩子很小的时候,白白胖胖,脑袋大、身子小,圆圆呼呼,肉肉头头。这种外形,人们看到后就会喜欢。大家想一想,如果有什么动物长成这样的形象,一定超级可爱,讨人喜欢。比如:大熊猫。我们国家当成国宝送到世界各地,说明世界各地的人都喜欢它。还有很多卡通形象也讨人喜欢,就是因为设计得跟小孩子的外形差不多。

小孩子生出来,长成这个样子,就会让人心里有愉快的感觉。不会说,孩子一生出来,看着他(她)长得难看,嫌它丑,把它扔掉。这就是进化过程中的一种适应。

另一方面呢,母亲分娩的时候,身体里会分泌一种激素,叫催产素。母亲身体里这种激素多了以后,就会对孩子特别牵挂,精心照顾。

当然,很多其他动物也是这样。我们可能都有这种经验,如果一个动物正在哺育后代,你离它近了,它会特别凶,不让人靠近,这里面就有类似催产素的作用。

实际上,这种激素不仅仅母亲身上有,孩子身上也有,只是量很小。国外有科学家测量过,如果母亲跟孩子之间的关系比较亲密、融洽,孩子身体里这种激素就会增加。

更有意思的是,不仅母亲和孩子之间有这种现象,成人之间也是这样。比如:热恋中的男女,身体里这种激素的含量也会比正常高。所以有人管这种激素叫“亲情激素”。

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会引起身体里相应的变化。我们经常说,情绪可以“传染”,为什么能传染?这是方式之一。

还更有意思的事,估计大家都没听说过!

大家注意没注意过类人猿、黑猩猩的眼睛?它的眼球里有没有“白眼仁”(白眼球)?就是黑眼珠后面的“眼白”?没有(听众答)。大家回去可以找视频看一看!它的黑眼球后面白色部分露出来得很少,很难看到,就是看到的话,也是棕色的,根本没有“白眼仁”。

为什么会这样?“白眼仁”的作用是什么?

这跟人类的合作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知道,类人猿、黑猩猩、猴子主要以采摘野果为生。它们采摘果实后,会不会和同类分享?不会!动物学家观察了很多年,雌性的类人猿、黑猩猩、猴子会给自己的婴儿喂奶,但婴儿长大后,它们一般不会把采摘的果实给自己的孩子吃。偶尔或许有例外,但大多数情况下不会。母子之间都是这样,成年动物就更不可能了。所以,一个猴子在树上看到野果子,肯定不愿意让别的猴子看到?如果它们长着“白眼仁”,“白眼仁”会“出卖”它们。人就不一样了,人是高度合作的动物,很多时候需要眼神的交流,甚至用眼睛指示物体,这时候“白眼仁”的作用就表现出来了。电影、电视剧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两个人处在危险境地,对面是匪徒或者敌人,两个人互相一使眼色,就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了。如果没有“白眼仁”,像刚才说的猩猩之类,你往一个地方看,旁边的人根本不知道你在看什么,更别说合作了。

我们说,人类是合作的动物,合作让人类能做很多其他动物做不到的事,而人的身体在合作过程中也往这个方向进化。

上一次讲完之后,我就想,这种例子其实挺多,所以又给大家补充了几个。

结合上一次讲的,我的意思是说,我们不要单纯讨论什么人性善还是不善,因为很难说清,基本属于信仰一类——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讨论半天还是在原点,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不如换个角度看问题。这是讲“人之初,性本善”。

下面接着讲“性相近,习相远”。

上次我说过,这两句话是孔子在《论语》里说的。这两句话,相对好理解一些。小孩子刚生出来,只要足月,都差不多,白白胖胖,没什么大差别。但长大以后,差别会非常大。有的人当领导,有的人种地,有的人做生意挣很多钱,有的人只能做个小本生意,有的人甚至沿街乞讨。这就是“性相近”——刚生出来差不多;“习相远”——到后来差那么多!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距?原因是什么?是先天脾气秉性造成,像人们经常说的“性格决定命运”,还是出生以后的教育、教养造就?

这个问题跟上一个问题一样,争议也非常大,答案也类似,不能完全说先天决定,也不能完全说后天决定。因为先天、后天有一种互动,有时候这一方面起主要作用,有时候另一方面起主要作用,不同的人表现也不一样。

当然,先天那一部分我们无能为力,影响不了。那么,后天的呢,我们能不能做点什么?

民间有句老话,叫“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又说“三岁看老”。这是人们经历很多年观察到的结果:一个小孩子,三岁以后,脾气禀性很少发生改变,或者说,有改变也非常小。

这里有个问题:三岁之前能不能改变?也就是说,在孩子神经发育成熟过程中能不能影响?答案是能。比如:盖房子,砖有了,灰有了,设计图有了,但具体盖成什么样,还是有很大发挥余地。

从出生到三岁这段时间,类似于刚才说的盖房子阶段,是能够影响孩子人格形成的一个关键期。对于人的一生来说,这段时间非常重要!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没有用适当的方式对待孩子,跟孩子没有一个良好的互动,孩子大脑的神经系统固定下来了,孩子的脾气秉性、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方式也就大体上确定了。这之后,像刚才说的“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三岁看老”,再想影响孩子就很难了。

当然,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我在这里只是点一点。

请大家记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时期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会深深“刻在”孩子大脑里,孩子将来就是用这个时候形成的应对方式跟别人打交道。

举个例子:国外科学家研究发现,如果母亲患有忧郁症,孩子由这样的母亲带大,大多数情况下人格会有一定的问题,无论情绪、智力、情商、智商都会受到明显影响。原因就是这种情况下母亲和孩子的交流方式会有很大障碍,严重损害孩子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我们自己的孩子,从怀孕晚期到二、三岁以前,家庭经历了怎样的事件,主导家庭的是怎样一种氛围,孩子目前的脾气、禀性和这种氛围有多大关系?

当然,这里面也有孩子的先天遗传。有的孩子可能适应力超强,他(她)不只是能准确感受母亲(忧郁症)的喜怒变化,适应这种变化,还可能学会取悦母亲。这种技巧在孩子长大后肯定大有益处。

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不同的孩子要用不同的方式对待。郭德纲说,一个猴一个拴法。话虽然粗,但理是一样的。比如一个孩子先天是那种比较害羞、比较胆怯的气质,用不同方式对待,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

这样的孩子天生胆小,这是老天爷给的,是身体构造的原因,他(她)自己没法选择。

有的家长说,孩子胆小,得锻炼,要练得不胆小了。怕见生人,就多带他(她)到生人多的地方,怕什么,就给他(她)什么。

这种方式只能起反作用,让孩子更胆怯,实际上是一种恶性循环。

人的大脑里有一种结构,叫“杏仁核”,专门管情绪反应。“杏仁核”情绪反应的紧张度,每个人都不一样。有的人低,怎么刺激,反应都不大。有的人特别高,稍微有点刺激,反应得就特别厉害。

孩子胆小,“杏仁核”紧张度高,禁不住外界刺激,父母却反复给强烈刺激。这种情况下,会引发恶性循环,孩子“杏仁核”紧张度会越来越高,胆子会更小。

有人说:这么做不行,那就反着来。孩子胆小,那就不让他(她)跟外界接触,减少刺激。接触得少,“杏仁核”自然就不紧张了。

确实,不让孩子和外边接触,“杏仁核”是不紧张了,但不能总闷在家里呀!等他(她)一出门,遇到生人,还会紧张,可能更紧张。跟刚才一样,也是恶性循环。

那应该怎么办?慢慢来,首先不能过度刺激,要一点一点和外界接触,就是“脱敏”。用术语说,叫“暴露疗法”。这个过程,做父母的一定要有耐心。像走路一样,一次只往前走一点点,试着慢慢接触孩子害怕的环境,让他(她)的“杏仁核”紧张度慢慢降下来,胆小的气质自然也会慢慢改变。

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陪伴,陪伴孩子慢慢长大、成熟,能独自应对各种情况,这比多少金钱、多少课外班都重要!

讲这些,是想告诉大家,孩子在零到三岁这个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需要跟人交流、互动。如果忽视他(她),不和他(她)交流,孩子大脑里需要搭建的神经通路没有搭起来,或者按照一种不恰当的方式搭建,他(她)就学不会跟人正常交流。

就是说,在孩子脑神经发育过程中,要有一个健康的引导,忽略他(她),他(她)就学不会,也不懂怎么跟人交往,成了社交盲。

社会上经常遇到这样的人,不懂得怎么跟人打交道,不知道怎么跟人说话,别人心里想什么,不关心也看不明白,更看不透别,完全自我中心,自我以外视而不见。这里面很多是放任自流、不管不问的结果。

也有这样的父母,为了让孩子“更好”适应社会,锻炼孩子的自立,孩子所有要求一概拒绝,还美其名曰——“狼式”教育。

其实,自立也好,坚强也好,都不是用极端方式训练出来的。我们一定要记住,孩子就是孩子,不能把孩子当成人对待。因为孩子成长的过程,需要父母的呵护,需要跟父母沟通、学习。如果每次有要求都被拒绝,父母指望不上,孩子就只能靠自己了,用自己的方式适应神经的生长。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可能会有意识地避免跟别人沟通交流。跟刚才说的不一样,刚才说的是不懂,完全没有学会。这个是有意识回避,把自己封闭起来,表现得特别自我,做事只考虑自己,根本不考虑别人,就是人们经常说的“独”,很难融入社会。

各种情况千差万别,因为时间关系,简单讲这么多,也不系统。

讲了半天,教育是什么?外国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摇动另一片云,一颗心摇动另一颗心。非常形象!对于零到三岁的孩子,更是如此。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掌握跟孩子沟通、交流的正确方式,既不过分溺爱,又让孩子得到锻炼,既不过分拒绝,也不把父母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相信这样做,孩子的情绪智力一定会得到健康发展。

最后,再强调一下: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先天气质,用一种适合孩子气质的方式教育孩子。

有人可能会说:这还是讲《三字经》吗?这些跟《三字经》有什么联系?实际上,传统文化离现代社会已经很遥远了,这就需要跟现代生活、现代经济、现代科学技术有一个沟通,这样它才能跟我们当下的生活有联系,才能“活”起来。否则的话,它就是图书馆最角落里满是灰尘的古书,各位不会感兴趣,我们讲它也没多少用处。

刚才讲的很多涉及到心理学、神经学,可以说是我们的一个尝试。我们目前的机构叫“弘德新国学”,“新国学”的意义也在这里!

就像今天讲“性相近,习相远”。为什么“性相近,习相远”,古人没有现代科学知识,讲不来。对他们而言,只是一种经验。现在我们能很好地了解这个过程,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样我们对《三字经》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更多《<三字经>讲记》:

《<三字经>讲记》代序及后记

人之初,性本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英语三字经,让孩子瞬间记住500个单词
父母之教 教之根本
决定孩子命运的五大先天气质
当今孩子不好教育的原因在那里?——熊老师来回答你!
(23)德慧智经典诵读讲义 系列九 熊春锦 中
论体质与疾病的关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