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学讲座:世界上最重要的老师(上)

编者按:《国学与智慧父母》(又称《<父母规>讲记》)是根据李向东老师于2021年暑期在弘德义塾国学讲座(共八讲)所讲内容整理而成,目前已印制成书。现将部分内容在公众号内予以分享。

一讲  世界上最重要的老师

2021725日)

/母是孩子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家庭是孩子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学校。

现在开始我们的“国学讲座”,题目叫“国学与智慧父母”。其实,就是讲我们塾的《父母宣言》。

《父母宣言》是我们2017年年底做的,印出来已经是(2018年。我给大家讲一下,当时为什么要做这么一个宣言

我们义塾是(2017年下半年办的。刚开始的时候,可以说,来的人跟“走马灯”一样,很多人就来了一、两次,当然也有坚持时间长的。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大都或多或少有一些问题。我经常说,孩子越小,孩子身上的毛病就越是父母的毛病。因为等孩子长大了,外界的影响才能来。所以孩子越小,孩子身上的毛病,不用去找别的原因,往父母身上找就行了。而且,(2017年下半年,我到外面讲课也比较多,市里好多学校都去讲,讲完课有一些家长来咨询问题。这个过程中,也碰到了类似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就想,要弄一个给父母读的东西,这个东西就《父母宣言》。

《宣言》印出来之后,有朋友看完,说:你弄个《父母宣言》干嘛?现在是孩子有问题,应该弄'孩子宣言’!。我说:“'孩子宣言’早就有了,就是《弟子规》。也就是说,我们这《父母宣言》是跟《弟子规》配套的,一个是给父母的,一个是给孩子的。

其实严格来讲,这应该叫《父母规》。《父母宣言》这个名和里面的语言,是为适应现代人的习惯才用一些现代的词,但它的思路和理念都是传统文化的。

举个例子:前些年,有一段时间社会批评“三纲”和“女德”批得挺厉害。实际上,“三纲”的提法是有问题的,是法家的内容融入进了儒家。这里面讲“父为子纲”,最早的儒家不是这么讲的,它讲的“父子有亲”,也就是以前我们讲“礼”时讲到的内容。“礼”,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在父母子女之间也要有这种润滑剂。也就是说,对父母子女双方都要有约束。“父为子纲”,是只对子女有约束,对父母没有约束,父母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当然,反过来行不行?不行!这种情况我们也碰到。有一次,来了一孩子,在那屋跟小朋友们玩,后来起来,还闹到这边来。我正讲课呢,他拿着拳头捶桌子,不让我讲。问题出在哪乍一看确实应该去约束孩子,但是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做父母的平时没有让孩子在心里形成一个约束,养成一个规矩,这个时候就表现出来了。这种例子很多,我们不去多讲。

就是说,《父母宣言》实际上是从父母方面讲怎么把父母子女关系处理好,《弟子规》是从孩子方面讲同一个问题。昨天下午,我还说:下次再印《白话<弟子规>》,要把《父母宣言》放在后面,正式改名《父母规》。也就是说,它们是一套东西,是配套的——有约束孩子的有约束父母的。只有这样,双方的关系才能调整到一个恰当的状态。

这是讲,我们为什么要做《父母宣言》

下面讲具体内容。第一句,“作为父母,我知道:父/母是孩子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家庭是孩子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学校。”我们今天就讲这一句。

现在一说到学校,一说到教育,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培训机构(听众答)。有人说是培训机构,是,这是一部分。更主要的是什么?学校教育!无论是小学、中学、大学,甚至幼儿园,都是。现在政府要约束(教育“培训机构”,我认为约束的对,方法可能有点粗暴,但是方向绝对是正确的。现在的孩子们,不要说从小学,从幼儿园开始都是负担。这种方式,对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绝对是一个大问题,太应该约束了!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根源就在我们刚才说的这句话里。现在一说到学校,一说到教育,大部分人想到的就是这些。但是,这些教育——我们去想一想——教的是什么内容?数理化,还教英语,甚至于我们经常读的《论语》。学校里怎么教《论语》?我们都上过中学,都经历——拿一段《论语》,或者拿一段文言文、诗词歌赋来,然后告诉你,要弄明白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或者每一段话是什么意思,之后要总结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然后考试。是这样吧?这就是现在学校里教的所谓“传统文化”。这种内容跟我们平时在这里讲的完全是两码事!我经常说:大家来这里上课,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我为什么要讲《论语》?我们又不考试,又不做论文,又不搞研究,为什么要做这些?因为我们完全是用另外一种方式讲《论语》、学《论语也只有用这种方式去讲、去学,《论语才是“活”的,才能体现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体现在我们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过程中。朱熹老先生说,要“学一句受用一句”。也就是,我们学一句《论语》,要把这句话的意思返回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在日用中去体现它。

《父母宣言》也是这样,这里面任何一句话都要返回到生活当中,把它用在处理父母跟子女的关系上。如果我们学了半天,对我们生活没有任何影响,那我们看它干什么?学它干什么?

所以,无论是《论语是《父母宣言,我们学完以后,必须要对我们的言行、对我们的心——对我们每一个学习的人的心——有影响,那才是真正的学、真正的教育

其实这种意思在中国古人那里是非常明确的。

东汉有一个人叫许慎,写过一本书叫《说文解字》,到现在将近两年了。这本书里讲“教育,跟我们现代讲的就不一样。“教育”在古代不是一个词,是两个词,是分开的,也“教”是什么?许慎说是“上所施,下所效也,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成语“上行下效”。“上所施”,就是在上位的人——父母也好,老师也好,或者说当官的也好,想让下面的人——孩子也好,学生也好,自己的部下也好,去学一样东西,或者想去影响他们,怎么影响?自己要把这件事做出来给下面的人看,然后让他们去效仿。这样的方式才是“教”。

比方说:《弟子规》,我们在这里也读,学校里有时候也读。学校或者一部分家长怎么让孩子们读?就是把《弟子规》扔给孩子,让他去看、去背,然后让孩子按照这个去做。这就完全错了,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没有孩子能不用老师,完全自己就完完整整地把《弟子规》学好。如果是那样的话,根本就不需要一代又一代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了。比如读经典——有人叫“读经”。他们说:“读经”有什么作用?读到一定程度,你自然而然就什么都明白了,就开悟了,就什么都懂了。我说:这是胡说八道,从来没有这种情况发生。如果是这样的话,要孔子干什么、要孟子干什么、要朱熹干什么、要王阳明干什么?按这种说法,读书最多是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拉倒了!

这其实就是文化的传承,这里面需要“教”,需要做给学的人看。

大家看我们的《白话<弟子规>》,前面有个指南……(略。这里面讲的其实就是这个意思——这些内容需要我们做给孩子们看。或者用我经常跟大家沟通的话,就是我们在这个地方诵读经典,不能说领着孩子来读一两次,甚至坚持一段时间,就能对孩子有多么大的影响。我不是说,这种影响没有。更主要的,我们是给大家做一个示范,告诉大家传统文化应该怎么去学。家长如果想让这种教育发挥作用,就需要把这种氛围带回自己家里,需要自己坚持。也就是说,教育孩子是一种陪伴,需要家长在这个过程中付出。如果没有付出,仅是来这里念20分钟,回家之后该怎么样还怎么样,那对孩子的影响,其实效果是非常小的。

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传统文化里面讲的内容,需要用刚才我说的这种方式去教,不能拿学校里教文言文方式去教,这完全是两码事。这也就是许慎讲的“上所施,下所效”。

那么,“育”是什么?许慎说,“育”“养子使作善也”。“养子”——就是让孩子吃好、喝好、玩好,是不?按我们现代人的观念“养子”养到这儿就为止了——孩子吃好、喝好、玩好,再给他(她报个“课外班”,就算尽到父母的责任了。但是,许慎说的“育”后面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大家不要忘了,还“使作善也”,也“要学好”。孩子不仅要吃好、喝好、玩好,还要有一个好的品格、健全的人格。

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的“教”跟“育”。如果从这样的角度理解“教育”,现在的学校能提供这样教育吗?根本不可能!

我们都知道韩愈写的《师说》,里边有一句话“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想一想这三个词——“传道”,的是什么“道”?韩愈是唐朝人,唐朝没有数理化,没有英语,有西域语言,但不包括在教育里面,个人私下愿意怎么学就怎么学。韩愈是儒家,也不要往佛家、道家上想。所以韩愈讲的“传道”,就是(墙的)这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也是刚才讲的《说文解字》里 “教”和“育”的内容。“授业”,是学一门本事,要吃饭。“解惑”,主要是解除人生的困惑。孩子们长大之后遇到问题怎么办?靠谁?靠老师祖宗一又一代传下来的人生智慧。当然也可能有其他方面的困惑。起码,这三项中多一传统文化有关。而这些现在由谁来教?

我经常说一句话:我们现在的人,可能是因为科学发展了,几乎每个人都自我膨胀——不膨胀的人很少——不仅对老祖宗看不起,对任何人、任何事都看不起!很多路,别人走过一遍,付出了代价,为什么还要再重新走一遍?大家看看我们周围,是不是这样?特别是一些年轻人不服不忿,哪有服的地方,只有自己了不起!这种情况下,只能撞个头破血流。

上一次,我讲过人对爸爸的认识过程。小时候,我们总认为爸爸是伟大的。大一点,就感觉爸爸也有不太好的地方。再大一,到青春期,就认为爸爸也有说错的时候。上大学以后,就说:这老头嘴里没几句是对的!等到30岁,就会想:当时我要在他的位置,肯定做得比他好多了!到40岁的时候,就会觉得:老爷子说的对,他说的有合适的地方!到50岁,你就会说:我怎么没早听老爷子的话!

其实,任何一个人,在人生、在历史面前,在人生经验面前,都是极其渺小的,我们每个人能经历的事都少之又少。如果我们能从父母、从上一辈人那里传承一些非常有意义的内容,我们的人生会少走很多弯路。可是,现在很多人对传统文化是极其看不起的。什么时候才能看得起?只有在社会上碰得头破血流,才会回头说:敢情有人早就说过,不能这么办!

也就是说,我们讲教育、讲学校,在古代不是现在的理解方式,完全是两码事!

现在的教育是怎么回事?我们都是从学校里走过来的,都知道学校教育什么样。比方说,我们学物理、化学,里面有很多定律,是吧?什么焦耳定律、牛顿定律、热学定律,等等。所有这些,不管学得好还是不好,我们回想一下,当时怎么学?就是老师跟我们讲:这个定律是怎么回事,然后举例子,反复验证是不是这么回事。学好之后,出题,让我们按照这个定义去解题。是不是这么个过程?为什么这么学?这当中有它的道理在。

我们都知道,现代科学是在西方发展出来的,所以这些定律都是以外国人的名字命名的——牛顿定律、焦耳定律、安培定律,也就是这些人发明了这些定律。如果明白了他们是怎么发明出来的,也就知道这些(定律应该怎么学。

上一次,我讲什么是科学,在座大部分都不知道。其实,科学是一种假设,任何科学都是一种假设,牛顿定律、焦耳定律都是一种假说。比方说我看到了一种现象,对于这种现象我设想出一种解释方式,就拿这种方式去验证这个现象。这种解释对不对?看验证的结果。如果是对的,这就是一个基本的定律。如果不对,我就要回来修改我假说。什么时候修改到假说能解释这个现象了,这就是一条定律。后来又有其他人发现一个新现象,拿着原来的假说去解释,解释不通,怎么办?修改假说,把假说再修改一下。如果修改以后,又能解释新现象了,这个定律就又往前“走”了一步。比如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其实就是对牛顿定律的一个修正。因为有些现象牛顿定律解释不了,所以爱因斯坦又发明了一个假说,包括了牛顿定律,所有的现象又都能解释通,它就代替了牛顿定律。这就是科学,西方科学就是这么一层一层、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我讲这个意思,不是说让大家学科学、学这些定律。大家想一想:这样发展出来的科学,我们在学校里应该怎么学?只能重复这个过程,人家一开始就是这么做的,设这个定律,就是为了解释某一个现象。我们只能先弄明白这个定律在讲什么,之后再把它解释的现象举出来。如果能弄明白解决,再找类似的例子验证如果也能解决,我们也就学会了。这是不是我们现在学校里用的教学方式?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学校是用来学习西方科学知识的,这些知识必须用这种方式去学。用传统文化的学习方式行不行?不行,那就全错了,学不会的!

现在很多人脑子里其实是一团“浆糊”,根本不理解科学是怎么回事——科学是一种可以推翻的假说。也就是说,任何科学都是有条件的、有限定范围的,离开了这个条件、这个范围就不是科学了,“科学”更不能当成形容词使……(略

的有点远了,回来说现在的学校教育。它本来是教西方传来的那些知识的。这样的地方,教这样的事,跟我们老祖宗讲的“教”是不一样的!我们原来的“教”是怎么个教法?传统文化里的内容应该用什么方式去教?

大家知道,清末民初以,很多家里堂供着一个牌位——年轻人可能不知道,电视剧里有时候能看到——牌位上写的是什么?天地君亲师!“天地”是老天爷,”是皇帝,“亲”是父母或者祖宗。牌位上供他们,现代人能理解,心里没有疑问。这个“师”,是现在学校的老师吗我们能去这么敬他、给他磕头吗?不可能!现在学校的老师,从小学到大学,我们不否认里面有相当多的好老师,但是有多少不好的老师?!弄个牌位,把所有老师——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的都供,让我们给他们磕头,能磕得下去吗?磕不下去!很多人恨死自己的老师了,甚至说教授是叫兽。更重要的,现在的老师或者教授教给我们的是“知识”,是上面那些定律。我上次说:现在的学校里有学生吗?都是考生,根本不是学生。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才有真正的学生。不客气地说,现在相当一部分老师其实就是卖东西的“小贩”,批发一点“知识”来,再“倒卖”给学生,这是一种“买卖”。是不是这样?大家想一想:现在好多办“课外班”的,跟小卖部里卖东西的有什么区别?我给你交钱,你教给我这个题怎么做、怎么去考试、怎么考个高分,这就是“小贩”。把这样的人摆在“天地君亲师”的位置,是极不恰当的!当然古代的老师是可以摆的。我们可以想一想:孔子怎么教学生?有人说,孔子教书的目的是为了那几条“束脩”——束脩就是腊肉或者干肉——只要给几条干肉,孔子就会教你。这其实是一个进门的礼节,我们到老师这里来,跟老师学东西,总要表示一点恭敬之心,“束脩”不在于物质的多少,而是尊重。而且孔子教的那些学生,至少主要的学生,是要天天跟在身边的。这样的老师跟父母有什么区别?还有古代的书院,学生们也几乎天天跟老师在一起的。当然,有人可能会说:私塾里也用这方式教吗?这一点私塾可能书院但是教的内容跟现在是不一样的,比如《弟子规》,里面的内容都是要求做到的。也就是说,“至先师”——孔老夫子代表了一个群体,这个群体教给我们的是什么?我们在这世上怎么去生活,这一辈子的路应该怎么走。也只有这样的老师,才配“供”到那个牌位上。现在的老师,还是刚才的话,我不否认有个别的好老师,但是大部分老师是做不到这一的。我们把孩子送到学校,指望老师教给我们的孩子怎么做人,能行吗?如果谁真有这个想法,我感觉,他可能有点疯了!一个老师“对”好几十个孩子,能想办法让这些孩子不闹事就行了,哪里孩子身上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毛病!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可能有的老师还能尽到这种责任,也就是说传统的“师道”在老师身上还有一定体现。比如,我们经常听说,村里的老师看着某个孩子学习挺好,结果因为某种原因不上学了,老师会去找家长说,你的孩子必须得上,甚至家长,家里没钱上不起,老师说,我给你出钱,这个孩子必须要培养。只有这样的老师才配得上“师”的称呼,而不是一个商人

我讲这些什么目的?大家一定要明白,传统教育里有科举的成分,有跟现在的高考类似的成分,但是一大半内容是讲我们墙上这些字——“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跟现在学校里教的是两码事。也就是说,这种内容其实民国以后就几乎缺失了,我们现在的教育至少缺了一半内容。我认为,老祖宗给我们传下来的传统文化的内容在我们生活里起的作用,应该比现在学校里的教育还要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那些能在科学知识方面做出贡献的是少数人,我们大多数是平庸的,学这些(科学知识)不过是为了谋一口饭吃,它只是一个技术的东西。老祖宗给我们传下来的那些才能跟我们一辈子,起的作用也更大。但是,我们现在很难接受这一点。现在很多孩子出问题,为什么?原来的家庭孩子多,一家可能有四、五个,父母可以想着——哪个孩子适合干什么,就去给他安排。但是,现在家里就一个孩子——现在刚允许二胎,头胎跟二胎差得岁数挺大,也闹出好多问题、好多矛盾——父母把所有希望都放在他(她身上,望子成龙嘛!我们都是普通人,怎么能生出“龙种”来?很多人不接受!就这一个孩子,期望又高,所以在孩子身上投入的多。孩子实现不了父母期望,孩子焦虑,父母也焦虑。

最近,大家都说焦虑的事。为什么焦虑?大都跟孩子上学有关。如果没有了学校,我估计焦虑得消失80%。跟大家讲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事:前两天跟一个同学聊天,他老家的一孩子,正在上初中呢,突然跟家长说,郁闷了、抑郁了。家长说,怎么就抑郁了,一开始也没当回事,没理他。后来又跟家长说,我抑郁了。父母就带到石家庄来看病,拿了不少药。家长才注意到,孩子一天到晚离不开手机——

大家记住啊,手机是“毒品”!我以手机像'毒品’”,现在说得越来越厉害了——(拿起手机)这就是“毒品”!它跟毒品起的作用是一样的。大家记得抽大烟嘛!原来人们叫“芙蓉膏”,这名字起得还挺好听。为什么叫“芙蓉膏”?在古代,财主家有房子、有地,孩子稍微大一点以后,老实还行,如果不太靠谱,整天到外面胡闹,财主看着不行,这样下去,有三、五年家产就折腾没了,富不过三代嘛!你知道财主想什么招儿?让孩子吸大烟!那会儿的大烟,不像现在的海洛因或者冰毒是烈性的,吸上俩月,瘾就严重得不得了。大烟纯度低,毒性也低,成瘾慢,用烟枪抽,也要不了多少钱。抽上大烟,什么精神都没了,也就不到外面瞎折腾了,一天到晚闷在家里,娶个媳妇,生个孩子,收的租子就够吃喝了,这样房子和地就都守住了。这是真事,我们现在离着远,不知道还有这回事,我也看书的时候才发现的。这是鸦片一想不到的功能。其实,手机(成瘾)跟鸦片差不了太多,它们起作用的原理一样的,只是可能比鸦片稍微轻一点。

刚才说到的那个孩子就是这样,离不了这个东西(手机。后来吃了一段时间的药,管一点后来又不行了要自杀,就弄到石家庄来住院。这孩子,最后让手机弄成这样了!

是不是就完全不让孩子玩手机?那也不对!因为越不让他(她玩,他(她越认为这东西有吸引力,这是人性。网上黄色小说、视频什么的,为什么流行得那么快?为什么有人能用这样东西传播广告?这是人性的弱点。

一点上,人跟猴子是一样的。我看过一个实验:有弄了一条蛇,放在一个箱子里,然后放到动物猴山旁边。猴子看到箱子,就在旁边转,总过去看看,然后一点一点地接近。蛇,是人跟猴子都害怕的东西,这种害怕已经“印”到基因里,只要看到跟绳子一样的东西就害怕,特别在草丛里。猴子不知道箱子里面是什么,好奇让它们一会儿一下,一会儿揭一下。最后,有个胆大的猴子掀开一看——是条蛇。“哗”!一下子就都跑了,再也不敢去。这就是好奇之心。

人也是这样,越不让他干什么,他越要干什么。对孩子来说手机这东西要适度地玩,要掌握控制,不要让他成瘾。

其实成人也一样,也会成瘾,现在有多少人离不开手机!我到外面讲课,有人明明听得挺专注,但手还是会时不时、下意识地摸下手机。再比如,如果我们上班时把手机忘在了家里,大家去想一想:那样上班是什么感受?这鸦片的作用是一样

后来同学说:他还有一个亲戚的孩子,在上海上大学,毕业想在上海找个工作。他父母不愿意,非让回石家庄找工作。结果,现在工作不理想,工资也低,郁闷了,后悔当初不如留在上海。其实,留在上海也可能郁闷,只不过是因为别的事郁闷。

也就是说,现在社会上让人焦虑的事太多、太多,而这种焦虑在孩子身上估计80%跟学习有关。孩子们为什么玩手机?一方面是前面说的好奇心,一方面就是家长整天逼孩子,他(她这个,逼他(她那个,他郁闷啊,然后就玩手机。这人郁闷之后吸毒是一个道理,可以从心理学或者生理学上解释。一个人心里郁闷的时候,要摆脱郁闷,就需要一个外界的刺激。刺激之后,人身体里就起变化,会有一种兴奋,这样就摆脱了郁闷。但是,如果找的这个东西是能成瘾的,比如吸毒,比如手机游戏,这个新的郁闷就代替了原来的郁闷。

讲得有点远了,我们回来说教育。现在的社会里,这种人与人之间怎么相处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国家其实也意识到了。为什么要整顿校外辅导班孩子们不能再这么下去了!我经常说,孩子们在十三、四岁——也就是青春期以前,主要应该接受什么教育?我们今天在这里讲的这种教育。这些做好之后,再去学那些科学知识,就容易。因为青春期以后,人的大脑会一个快速的发育,发育后的大脑再去学数理化,跟原来学完全是两码事。我上一次讲课也说到了这一点,原来上小学、上幼儿园甚至于初中低年级学的那些内容,等孩子青春期以后再去学,根本不是事儿。这也有实际例子。(待续)

附:

德义塾《父母

:《父母宣言

作为父/母,我知道:父/母是孩子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家庭是孩子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学校。从现在起,我会努力做到:

用行动影响孩子,而不仅仅用言语说教。让孩子从我的身上学会知书明礼,关爱他人,诚信待人,平和处事。

不一味批评孩子,也不过度赞美和表扬。不溺爱,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不把工作、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带到家里,家庭和睦,永远不在孩子面前争吵。

尊重孩子,多聆听孩子的心声,不把我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不居高临下,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尽量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交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做孩子的好朋友,给孩子与年龄相适应的自由空间,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让孩子理解,世界不以他(她)为中心,困难和挫折都是生活的必然,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对人生都有利有弊,必须学会感恩,学会等待,学会选择,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用心陪伴,和孩子一起成长。让孩子体会到,无论欢乐和痛苦,批评和表扬,我的爱都与他(她)同在。

我必须做到!我一定能做到!

更多国学讲座内容:

性不可以强合

人之初,性本善?

理学(道学、新儒家)的兴起

人,为什么会有信仰?

炫富,是一种“社会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日分享:父母宣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不懂感恩的孩子,成人后比狼还可怕!
国学第一课:孝为根本
辛意云回忆母亲
吴迪校长:把经典带进校园,让校园书声琅琅,让经典永流传
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国学?(组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