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孩子,我们能做什么?(下)

编者按:《国学与智慧父母》(又称《<父母规>讲记》)是根据李向东老师于2021年暑期在弘德义塾国学讲座(共八讲)所讲内容整理而成,目前已印制成书。现将部分内容在公众号内予以分享。

第六讲 教育孩子,我们能做什么?

(2021年8月29日)

(接上期)其实,跟古人比起来,我们现代人的一些意识是有问题的。这个话题也讲过很多次。现在人们家里孩子太少,父母把所有期望都放在这一个孩子身上,望子成龙——“你可不能学习不好,你可不能这儿不好,你可不能那儿不好!”不是这样的!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世界上,普通人是大多数!

我以前讲过,董仲舒写过一本书叫《春秋繁露》,汉武帝用它“罢黜百家”,把儒家提高到至尊的地位。这本书里有几个很有意思的词。我们经常讲“英雄豪杰”,什么叫“英雄豪杰”?董仲舒说:“十人为杰,百人为豪,千人为俊,万人为英。”这是在说什么?就是说,10个人里能选出1个人,叫“杰”;100个人里选出1个人,叫“豪”;1000个人里选出1个人,叫“俊”;10000个人里选出1个人叫“英”。也就是说,普通人是大多数,优秀人物永远是少数。

我们的孩子能不能成为优秀人物?不在于我们期望(值)大小,这本来就是个几率问题。这东西是谁给的?你可以说是遗传,也可以按我的说法——是“老天爷”给的,一生下来就是这样。

在这一点上,古人比我们清醒,他们知道,这个世界上英雄豪杰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并不像我们现在的想法——个个望子成龙,个个有自己的梦想,我们的梦想没有实现,就要在我们的子女身上延续。

错了,真的错了!大家一定要记住董仲舒表达的这种意识:一个人能做成什么事,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很少!管它叫“命”也好,叫“老天爷”也好,其实都一样。我不是讲迷信,我从来不讲迷信的东西!

说白了,回到“教育孩子”这个事上,我们一定要弄明白:我们能做什么?我们不能做什么?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应该先做?什么应该慢慢来?即便是我们能做的,也要知道:只要我们尽了力,也就行了。

算是回答上次家长的问题:小学阶段,孩子上什么学校,其实并不重要!这时候,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只要他(她)按照要求认认真真做,就可以了,没必要那么看重结果,考大学也不看小学成绩,更别提什么“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不是那么回事!

今天算是一个总结。说心里话: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不是每个人一生下来就会,需要学习。我们的目的也是想把这门学问里一些最主要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当然,我还是要说,所有这些都要靠我们在座的各位去做。

学校教育跟家庭教育最大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学校教育,是把孩子交给人家——可能是一个收费很高的学校——让人家教,你给人家钱,自己就不用管了,这是个“省事”的方法,也是个“懒人”的方法。但是,家庭教育不是这样。家庭教育需要我们陪伴,需要我们投入时间,需要我们投入精力,需要我们有耐心,需要我们有毅力,需要我们去做“我们应该做的”,这样才能把“我们能做的”做好!

我总结的内容就这么多。现在是11点——今天时间还是长了——还有半个小时的时间,大家讨论、沟通一下。(不仅仅是涉及到教育孩子方面,以前讲的内容也可以说。)

听众1:一说到这个问题,我就想起来,前一段时间特别火的北大数学天才教授韦东奕。我觉得,他属于那种智商特别高——看他的照片,感觉情商一般的人。他的爱好就是做数学题,没有其他爱好。

李老师:这是天生的,是一个极端。西方心理学算是把这件事研究“透”了,他们把人分成两种人格类型——起了个名,我现在忘了——一方以男的为代表,一方以女的为代表,就是两个极端。我们大部分人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有的可能偏这边一点,有的可能偏那边一点。对于我们来说,要是真有一个这样的孩子,一定要记住——“聪明子弟教之以诚”,这是老祖宗总结了几千年的经验。这样的孩子不要耍小聪明,不要自以为是,要懂得孔老夫子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实际上,现在社会上有些职业是靠智商的,有些是靠情商的。一个人哪怕是分到一个研究所——那里本来是靠智商的——但是,如果总是以自己为中心,那跟身边的人肯定搞不到一块。这样的人,最大的问题是什么?自我膨胀!我经常说,权力可以让自我膨胀,财富可以让人自我膨胀——你突然变成省委书记,别人看你的眼神都变了,你自己马上也就变了,不再是原来的“你”了;你原来没有钱,突然让你住上一个好几万块一平米的大别墅,开着世界上最贵的车上街,这时候“你”看旁边人的眼神马上也就变了;一个极端聪明的人,谁都做不出来的题,你轻松就“弄”出来了,你看别人的眼神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聪明同样让人自我膨胀,这是人性!人就是这么一种动物,太聪明就容易恃才傲物,人际关系容易出问题。总觉着自己聪明,所以什么都要以自己为中心,什么事都得听自己的。凭什么别人都要听一个刚毕业大学生的?天底下有这样的事吗?你再聪明,也没人听你的。所以,这样的人从小最需要加强的是情商,智商方面不用管他(她),已经是顶尖了。这么聪明的人,如果情商再能提高,前途真的不可限量。我以前给大家讲“中庸”:子路脾气急,应该怎么办?往回拽一拽;冉有脾气慢,应该怎么办?往前推一推,其实讲的是一个道理。

我们把传统扔了,教训其实挺大的。在古代,人们看到特别聪明的孩子,往往并不怎么看好,反而经常会说,这孩子将来不一定能做成什么事——“小时了了,大未必好”嘛!还举曾国藩的例子。曾国藩智商并不怎么高,也就是个“二流”智商的人,科举考了一次又一次,岁数挺大了,才勉强考中进士,殿试排名也比较靠后。不要说跟同一年考中进士的人,就是把前后10 年、20年、50年所有考中进士的人放在一起,做出成绩最大的是谁?曾国藩!曾国藩就是按照我们传统文化里讲的,一点一滴、踏踏实实积累起来的。即使成名之后,家业很大了,孩子们也是严格按照《朱子治家格言》——要“清晨早起”,女孩子在家里必须做家务,干不过来,最多雇个老妈子帮着干。家风正,所以到现在曾氏家族还是人才辈出。你说:我聪明!不行,灵光一闪,很快就过去了,保不住。保得住的是什么?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智慧。孩子,只要有一个好的引导,就能行。这种引导,我们在历史上看到很多,特别是中国古代一些特别伟大的母亲,比方说孔子、孟子、欧阳修的母亲,她们的家庭条件并不好,但是最后孩子都教育得非常好,所以母亲是非常重要的。我小时候在农村,经常听一些有头脑的老人讲:一个家庭最重要的是什么?娶一个什么样的媳妇!最重要的不是长相,不是有多少钱,而是贤惠不贤惠,将来能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是我亲眼瞅着这么过来的。有的人家——说起来还是“当家子”(本家)——当年三乡五里,没有比人家条件好的,但是教育孩子太成问题,孩子20来岁就在外边沾花惹草——你猜他妈说什么?哪有猫不沾腥的!现在再去看一看:真得非常可怜,几辈儿都翻不了身!这是说做母亲的重要性。所以,教育孩子母亲太重要了。父亲不能说不起作用,但是最主要的还是母亲。因为孩子十三、四岁之前跟谁接触最多?还是当妈的!

当然,这些要长久地传承下去,需要形成一种家风。这不是我们在这里随便说一说,历史上这种例子很多。大家看一看:历史上能一代一代长久传承的家族——孔子的家族、孟子的家族、范仲淹的家族、曾国藩的家族,他们传承的是什么?不是物质,而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也可以叫家风。

我感觉,在我们现在的社会里,这些东西肯定要回来,必然要回来!为什么?人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混乱之后,会有一个返复,就像钟表一样,往一边摆到极端之后,肯定要往回摆,这是一种必然。就是说,只要我们的社会不出大问题,和平年代再延长四、五十年,传统文化必然要回归。因为大家族的传承,离了它“玩不转”。不是说,你有钱、有权就能怎么着。没有这些——富不过三代,这是“铁律”!

又变成我一个人讲了(笑),大家看看还有什么要说的?

听众2:我觉得,城市里的孩子特别不快乐。(向另一听众)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你们家儿子就不快乐?他脸上没有笑容,孩子面无表情。我昨天回老家,侄女家两个孩子,一个上三年级,一个上幼儿园,一个男孩,一个女孩……(玩得都是特别简单的游戏)那种家庭氛围,孩子特别快乐。

包括叶叶(化名)。你(叶叶妈妈)今天来得稍微晚点,我特别愿意跟你聊两句!

叶叶之前来过(义塾)有半年多,后来隔了一段时间再来的时候,我个人判断——因为我是旁观者——叶叶的状态实际上没有那么好。这次再来一段时间之后,我觉得孩子好多了,包括今天她上去领读,她的节奏、她的状态、她的胆量又都可以了。我总是摸着她的脸,跟她说:要嘴角上扬,面带微笑。我感觉,孩子跟我接触的时候,还是挺轻松的。

上一次,我挺有感触的。李老师在这边讲课,我们在那边吃葡萄。叶叶拿着特别小、特别熟的葡萄,跟我说:景老师,你来吃,很甜。我吃了,确实挺甜的。我们俩在那边都挺高兴的。一会儿,她看见妈妈往这边走,就跟我说:景老师,我能不能拿个葡萄给我妈妈?我说:可以。孩子高兴得脸成了一朵花。然后,妈妈过来了,孩子拿着葡萄说:妈妈,你吃葡萄!结果,妈妈说:“看你那手,黏黏糊糊的,拿着葡萄干什么!在家里不吃,来这儿吃!”我看着心里都凉了,孩子那么高兴地惦记着妈妈,但是妈妈没有认真关注孩子的状态,我看见孩子的脸色马上就拉下来了。

我们对待孩子有一个态度,要用心跟孩子交流,我觉得这挺重要的。我们到这里,不仅仅说我们的孩子要改变,我们自己也要改变。作为家长,我们自己的状态也是要调整的。刚才读《父母宣言》的时候,说“不要把(咱们的)负面情绪带到家里”。其实,读的感觉跟实际生活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就像我跟你聊了以后,你再试着读一读。我们要反思:我自己是不是错的?因为意识到这些,我们才能改变。

听众3:是!今天早上出来的时候,桥东那边下雨了,下得还挺急。我就问我们家孩子:咱们还去吗?孩子特别坚决地说:去!

听众2:孩子来这里还是感觉比较轻松。我们家孩子小的时候,特别愿意被抱着,实际是他会有安全感。我不知道在哪儿看到的,五、六岁以内的孩子吧,要多跟他(她)有肢体上的接触,抱着或者背着会有安全感,就像咱们这本书(图书室内育儿类图书)说的那样:竖着抱孩子,就不如用手托着、背冲上那样抱,是不是?就像猴子从树上掉下来的时候,是最不安全的……

李老师:这是因为有一种反射,就是大脑下意识的反应,那种姿势(注:脸冲上、四肢悬空)给人造成恐惧。如果用那样一种方式抱孩子,孩子实际上感觉是不安全的。

有人到巴布亚新几内亚原始部落搞调查,发现那里的孩子——跟我们小时候一样——没有人心理是不正常的。为什么?因为他们养孩子的时候都是抱大的,大一点了就背着。这种养孩子的方式是最科学的,他(孩子)的大脑——就像我说的——是一种正常的“搭桥连线”,孩子长大之后有安全感,很少有心理问题。这是心理学家特意跑到那里去研究的,就是要找这种很原始的东西。研究完之后,他们就在西方提倡,孩子小时候要多抱。孩子不愿意走路也没事,稍微大一点就不会整天磨着大人了。

听众4:有些老人说:养孩子的时候,不能一哭就抱起来。不然的话,他(她)就养成习惯了。其实,这个过程应该是正确的,他(她)需要那么抱着他(她)。

李老师:这其实是两回事。孩子六个月之前,还是尽量少抱起来,因为脊柱的生理弯曲还没发育好,而且抱多了,就放不下了,看孩子的精力要多费一些。但是,孩子哭的时候,是需要关怀的,不抱起来,也可以有肢体上的接触。六个月之后,就不一样了……

听众4:上次的书,我刚看了前面一点。有些孩子比较喜欢跟着妈妈,我外甥女家孩子就这样,他妈妈不在、爸爸带着的那几天,吃饭、睡觉、穿衣服样样都行,等妈妈一回来,就都不会了。这是不孩子跟妈妈有足够的安全感,跟着奶奶或者其他人就可能稍微差一点,缺乏安全感,所以就要表现得好一点、乖一点……

听众3:对!您说,像这样的问题怎么办?你一回来,两个孩子就啥也不会了,老二也开始哭,老大也不听话了。

李老师:这跟“安全感”没有多大关系,是我一直说的“爱孩子”跟“立规矩”是两回事——爱是爱,关心是关心,规矩是规矩。看见妈妈就开始撒娇,啥也不会了,这是妈妈惯的,有那么一点溺爱。还是那句话:规矩要立,但是不要太多。比方说:自己穿衣服,可以想办法引导,让他(她)自己练,练成之后,就不要再“坏”规矩。这跟关心孩子、爱孩子是两码事。我们有时候分不清“爱”跟“溺爱”,这里面有个“度”。什么叫溺爱?溺爱也是爱,只不过爱得太多了,也就是该立的规矩没有立起来。孩子愿意跟妈妈,为什么?好多规矩不用遵守!那不行,该立的规矩肯定要立,该给孩子体贴的时候要体贴。

孩子有问题了,首先要关心。我们家孩子小时候,晚上不爱睡觉,怎么办呀?我就抱起来,晃啊晃,摇上十几分钟,把他晃困了,再放下就睡着了。为什么?这是一种生理反应。人为什么要弄摇椅呢?是一个道理。相反,孩子晚上不睡,在那里哭、玩,弄得你不高兴,打孩子两下,或者扔下不管,孩子就会没有安全感,将来可能会出问题。

最后,还想说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讲修养、讲修心,“修”的是谁?不是“修”孩子,是“修”我们自己,是我们带动孩子去改变。直接“修”孩子,是“修”不了的。我们学传统文化,需要改变的首先是我们自己。“境随心转”,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些信佛的人听我讲课,听完之后说:李老师,你讲的里面有佛教的道理(“佛法”)。其实,很多道理是相通的。“境”,怎么能转呢我们的“心”变了,看一件事的角度就不一样,做出的回应肯定也不一样。而环境是根据我们的行为做出回应,原来的行为引起的是这种效果,现在改成另外一种行为,效果肯定跟以前不一样,这样“境”自然也就变了。

“养孩子”也是一样的。刚才景老师说叶叶的事,其实就是用什么方式跟孩子打交道。我们这里面(《父母宣言》)讲“不居高临下,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孩子本来挺高兴,突然一盆凉水倒在脑袋上,心情肯定好不了。这个事需要改变的是谁?父母,父母的心要变!父母当时可能只是看到孩子的手脏了,还得父母去洗,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这种事如果经常发生,孩子跟父母的沟通就会有障碍。

就是说,我们讲的这些(内容)不是“虚”的,是“实”的,要跟现实联系起来;不是“死”的,是“活”的,要在我们身上体现出来。刚才说叶叶的事,其实就是拿一个现成的例子给大家讲。

今天就到这里。我们暑假的“国学讲座”也到此为止,下一次恢复正常活动。

附:

德义塾《父母

:《父母宣言

作为父/母,我知道:父/母是孩子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家庭是孩子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学校。从现在起,我会努力做到:

用行动影响孩子,而不仅仅用言语说教。让孩子从我的身上学会知书明礼,关爱他人,诚信待人,平和处事。

不一味批评孩子,也不过度赞美和表扬。不溺爱,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不把工作、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带到家里,家庭和睦,永远不在孩子面前争吵。

尊重孩子,多聆听孩子的心声,不把我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不居高临下,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尽量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交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做孩子的好朋友,给孩子与年龄相适应的自由空间,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让孩子理解,世界不以他(她)为中心,困难和挫折都是生活的必然,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对人生都有利有弊,必须学会感恩,学会等待,学会选择,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用心陪伴,和孩子一起成长。让孩子体会到,无论欢乐和痛苦,批评和表扬,我的爱都与他(她)同在。

我必须做到!我一定能做到!

更多国学讲座内容:

“天吏”与天道

性不可以强合

人之初,性本善?

理学(道学、新儒家)的兴起

人,为什么会有信仰?

炫富,是一种“社会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位妈妈对伏羲教育的认识过程
3类家庭的孩子难过青春期这道坎!破解之道,就在这个公式......
【家长微课堂】做有原则的父母,培养懂规矩的孩子
妙语连珠 如沐春风——第二十八期国学公益大讲堂陶妙如《妙说易经》_教授
【讲堂心声】一位20岁年轻人的生命蜕变
不可不看的家庭教育十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