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个坚固又腐坏的王朝:大明帝国诞生即已老朽

摘要

我们太缺少洞察社会发展的政治家了。明朝已出现了小小的资本主义萌芽,但谁会相信这点萌芽能长成参天大树呢?谁又能允许它长成参天大树呢?

01

朱元璋是农民出身。

(这句话陈述的是事实,没有任何思想情感。)

朱元璋是一个有强烈农民意识的皇帝。

(这句话是事实,也有强烈的思想情感。)

所以,在陈述了没有任何思想情感和带有强烈思想情感的事实之后,那么最后的逻辑判断就是——朱元璋开创的大明帝国,从出生起即已腐朽。

奥卡姆知道很多人会反对这个判断,如果帝国诞生即已老朽,何以又能硬生生地支撑了二百余年近三百年呢?

只能说这是一个坚固又腐坏的王朝,就像一个整天病病歪歪、哼哼唧唧的人,很可能活得比那些整天活蹦乱跳、连医院的门都不知道朝哪开的家伙还要长。

活着和活着不一样,活着要讲一个生存质量。

大明帝国也活得够长久,但没有质量,从出生之日起就一直在倒那口气。

在历朝历代中,没有一个朝代能像明王朝那样,出了那么多奇葩的皇帝,几十年不上班的,做木匠的,炼丹的,恋母的,贪吃的,不一而足,即便皇帝这么折腾,这个帝国依然在二百余年的时间里朽而不倒。

这到底是为啥?

说到底,就是因为他们的老祖宗朱元璋,在农民意识的支配下,一手打造了一个坚固的社会运转系统,这套系统成熟耐用,根本不需要进步和创新。因为他的这套系统的核心理念就是,人人务农、人人缴纳农业税,在朱皇帝的眼中,这就是最完美的社会。

02

先讲一个故事。

我们知道,在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张士诚是他的一个对手,直到朱元璋掀翻元帝国的前一年,也就是在1367年,割据吴越一带号称吴王的张士诚才在苏州被朱元璋打败。

张士诚这个人也很有志气,当他得知自己要被押到南京去见朱元璋时,他选择了自杀,也绝对不再去受朱元璋的羞辱。

朱元璋的农民意识开始爆棚,哦,你不见我是吧?那好,看我怎么对付你!

对一个死人,当然是没有办法对付的;朱元璋开始对付活人。

我们都知道,张士诚长期盘踞苏(州)松(江)嘉(兴)湖(州)地区,元末各地频发战乱,张士诚却维持了这一地区的稳定,而他对老百姓也不错,轻徭役、薄赋敛,很受当地老百姓的爱戴。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开始对这一地区的老百姓下手了,他痛恨张士诚,连带着也恨上当地的老百姓,于是下令对这个地区收重税。

在他死后,朱元璋对待这个地区却是另一种做法。他怨恨这里的百姓爱戴张士诚,不及早归顺他,下令对这个地区施加重税。

重到什么程度呢?

这一地区的租税额,最高时竟然达到了普通农田税率的四十到六十倍,这基本上是让老百姓白白地为国家打工了。

这么高的租税额,让苏州一府缴纳的税收,有时比一个省的税收都高。

老朱的手够黑的吧?

老朱的农民意识让他认为,我拿了你们种地的全部收入,就是对你们最大的惩罚了。

对于当地老百姓来说,这确实是种严厉的惩罚,但老百姓也是人,是人就会计算利害得失。

大家一看这种地没活儿头啊,被老朱盘剥得太厉害了,既然种地没有利益了,那还种啥地啊,不种了,找别的活路去。

所以苏嘉嘉湖一带,经商做买卖的人特别多,这样一来呢,当地自古教育发达,又开始有了商业头脑,结果这一带不仅变得富了,还在文化领域崛起了。

有人做过统计,明清两朝,江浙出了二百零二名状元,苏州一府就独占了三十五名。

这个结果,是老朱的农民意识无法预料到的。

03

话说回来,老朱打造的到底是一套什么样的制度呢?为什么虽朽却也屹立了二百余年呢?

首先,他继承了元代的行省制度,也就是三级政府的管理体制。

所谓三级政府,也就是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州(郡)政府。

当然老朱元朝的三级政府并非全盘接收,也做了一些改良,特别是在省一级政府机构上,实施分权制。

按我们的理解,那时候的行省,自然就是省长一人主管全省的事务了,省长就是当地的老大嘛,但明朝的管理体制不是这样的,他把省政府分为了承宣布政使司,主管行政;都指挥使司,主管军政;提刑按察使司,主管监察和刑罚。

而且明确,主管这三司的三个官员没有大小之分,不存在隶属关系,由中央直接调遣,这就是一种分权的手段,为的就是避免三人勾结,在地方坐大而威胁到中央。

分化了地方政府的权力,朱元璋开始打起了科举的主意。

作为一个农民,朱元璋深知士家大族在地方的势力,他可不希望在他的治下能冒出几大家族来,这太危险了。

于是他开始把科举变成了通关游戏,通不了关,你就一辈子一官半职也混不上;即便少数人幸运地打了通关,还有更严厉的官员管理制度等着你呢,绝对不会让你凭籍官职而成为士家大族。

咱们简单捋一下明朝的士人学子们艰难的通关之路——

你首先要参加县试,通过后去参加府试,两次都通过了,就拥有了“童生”的资格。

童生可以参加由各省组织的院试,通过后称为“秀才”,也只有秀才,才是国家认可的读书人,可以享受一点税收上的优惠。

但秀才这一关,就很难了,一辈子通不了这一关的大有人在,白发苍苍的老童生并不鲜见。

秀才就可以去省里参加考试了,虽然是省里的考试,却叫乡试,通过后就是举人了。

只有举人有资格去京城参加考试,叫会试;会试通过后,再参加殿试,殿试就算是有了进士的身份,而进士的第一名才叫作状元。

这套繁杂的考试制度,比现在的高考可复杂多了。

想当官吗?只有这一条路可走!

地方大族再有势力也突破不了这个规定,假以时日,很多大家族就萎缩了,而富(官)不过三代的现象开始出现。

严格的科举制度,其实是为老朱设计的中央集权的统治模式服务的。

04

中央集权的统治模式,必然会将社会变成保守和封闭的社会。

说实话,元代时,蒙古统治者的统治方式其实是很粗糙的,虽然蒙古统治者被广为诟病,但在社会管理上,他们粗糙的管理方式反而使社会有些活力,有点开放型社会的意思。

老朱则是相反,他把能收的权力尽可能回收到自己手上。

一开始,明朝还设置了中书省丞相一职,丞相对皇帝负责,而政府六部则统归中书省所辖。

到了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制造书省丞相胡惟庸谋反案,取消了中书省这一机构,自然也没有丞相了,这样一来,六部直归皇帝领导,所有事务都由皇帝处理,皇权独大了。

这种做法,相当于英国没有了首相,女王掌握了治理国家的实权。

至于军事和监察机构,朱元璋当然也不允许他们独立的存在,与中书省一同废除的,就有主管军事的大都督府和主管监察的御史台,皇帝把所有权力集于一身,君权独断。

那这是不是意味着只有皇帝一人干活儿了?

当然不是,累死老朱,他也管不了这么多事儿。他废掉的是不受他信任或控制的职位、官员,然后又找来一些地位不高,更易控制的来替他做事情。

比如他创建了大学士制,这些大学士职级很低,但可以帮着皇帝起草诏书什么的;

废除大都督府,然后分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主管统兵,五军都督直接对皇帝负责,他们也没有调兵的权力。

废掉了御史台,又创建了都察院,当然后来还有著名的厂卫组织,这种特务统治模式是明朝统治的一大特色。

05

中央的事儿理清了,那么老朱又是如何管理百姓的呢?

管理百姓,其实就是财政税收这套支撑帝国运转的经济管理制度了。

老朱理想中的制度,就是一个人人务农、人人纳农业税的社会。

老朱创建了最为严密的户籍和土地制度,这套制度确实严密,比如针对户籍的黄册制,针对土地的鱼鳞册制,和现在的户口本、土地证差不多,这些是征税的依据。

农村以“里”为单位,每一里一百一十户人家,十户税额最高的担任里长,剩下的一百户,每十户为一甲。

在城市中则把“里”称“坊”、“厢”。

每一里编一本黄册,不仅登记人口信息,还登记每一户的财产和土地信息。

然后丈量全国土地,编订一种带有图示的土地登记册,画出土地的形状、分隔和归属,同鱼鳞,所以叫鱼鳞册。

这其实就是数目字管理,放在今天科技发达,不算什么,但在当时,纯依靠人力去做这些工作,就成了一项很重大的工程。

一直到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基本上花了十二年的时间,朱元璋才完成了这项浩大的工程,统计全国户籍共计一千零六十五万二千八百七十户,六千零五十四万五千八百一十二人;土地面积则达到了八百五十万七千六百二十三顷。

朱元璋以此为依据征税,税收大为增加。

但人口和土地是在不断变动的,时间一长,政府就掌握不了真实的数据了,所以朱元璋规定每十年清查一次。

但他能完成的事儿,他的子孙可完成不了。他执政时凭着自己的威严还能使行政效率高些,他的那些后代们,可就没这本事了。 

明宣帝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在朱元璋第一次清查三十年后,明政府再次普查人口和土地数据,但得出的数据却意味着政府已出现了很大问题了。

人口回落到了只有九百九十一万八千六百四十九户,五千一百九十六万一百一十九人。土地数据只剩下了四百一十二万四千六百二十六顷,不到朱元璋普查时的一半。

土地数据下滑严重,意味着政府财政收入出现了困难。

出现数据下滑的原因有很多,简单来说,土地直接和税收相关,所以人们更希望注册在籍的土地少些,可以少缴税嘛,所在大家并不实报土地,而政府也没有那么多人员去一一核对,而土地归属一旦有变化,政府官员们还得重新绘制鱼鳞册,更加麻烦,所以政府官员们根本没有动力去做这项工作。

老朱制定的套制度,也就他能玩儿得通,他死后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驾驭这套制度,每十年查一次户籍和土地的制度,就直接演变成了数据造假,随便添添而已。

这样在民间、官吏的共同努力下,这些制度虽然名义上在执行,但却如同一团乱麻,也使得明代财政一直处于混乱不清的状态。06

朱元璋是个制度天才,他设计的制度成熟耐久,框死了所有人,让人连反抗的余地都没有。但它又很稳定,稳定则来自于简单,明朝的财政制度从历史上看,就是一个倒退,退回到了中央集权帝国最原始的模式,他征收的都是最简单易行的税项。

其实唐宋以来,中国的财政制度已有了很大发展的革新,但老朱的农民意识,让明朝退回到了原始的模式。

由于土地数量、人口数量等等的变化并不太大,这就造成了在两百多年里,明朝的农业税收基本上也差不多,没太大变化。

那么问题来了,收入固化了,开支呢?开支可是越来越大的。

老朱开国时,官员的数量不多,政府也是个小政府,老朱自己也是个节俭的人,很会抠着钱过日子。

所以他认为,只要政府保持这个规模,税收就绰绰有余能养活这个政府。但没有想到的是,在他死后政府规模越来越大,官员越来越多,而不知节俭的子孙则是一个赛一个的能造,帝国的财政状况只能是越来越糟,但谁也不敢改革老朱留下的制度,也没能力去改,就这么将就着。

有人说不是出了个张居正吗?张居正不就改制了吗?

张居正是万历时代的内阁首辅,他的所谓的改革,其实只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了些许的调整,以使这个衰老的王朝方便收税而已,并未有什么根本性的变动。

比如他的着力点总是围绕在如何更多、更快、更好地征收农业税上,而非推动社会进步,创造更多的财富。要知道,在张居正改革的年代,英国伦敦的皇家交易所已经正式开张了,整个世界正在由农业文明向着商业文明转向。

而我们伟大的改革家张居正,依然在为如何多收点农业税而绞尽脑汁。

当然,这不能怪张居正。

我们太缺少洞察社会发展的政治家了。明朝已出现了小小的资本主义萌芽,但谁会相信这点萌芽能长成参天大树呢?谁又能允许它长成参天大树呢?

所以张居正最多是做了一些理顺式的变革,也就是由于皇朝已经运行了两百年,许多问题已经缠成了一团乱麻,张居正并不是要将这一团乱麻彻底烧掉,而是在保留这些线团的基础上,解开一部分疙瘩,让制度运行得流畅一些。

但即便是这点理顺式的改革,又为大明王朝续命了几十年。

几十年之后,大明王朝终于走向了灭亡,这架自出生起就已定了型的机器,已千疮百孔,再也没有办法运转下去了。

于是,又一轮的农民起义和外族入侵,再一次上演了中国历史上最为熟悉的一幕,推翻一个旧王朝,再建立一个“旧王朝”,循环而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元朝为什么灭亡这么快?网友:活该被灭亡(上)
朱元璋靠“准计划经济”稳固了明朝,但也为其掘了坟墓,自作自受
0.1%的权贵,圈走70%的土地!明朝百姓已成穷鬼,再无油水可榨了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二十六) 朱元璋清洗功臣集团 (二)
明朝老朱设计的政治制度到底是比汉唐宋等朝代先进还是落后了?
胡惟庸为何成为大明最后一任丞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