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司马衍和他的舅舅们


摘要

司马衍(321年-342年7月26日),字世根,东晋第三位皇帝。晋明帝司马绍长子,晋康帝司马岳同母兄,母为明穆皇后庾文君。

(苏峻之乱 来源:网络)

(一)

司马衍是东晋这个割据政权的第三任皇帝。

325年,26岁、在位仅三年的晋明帝司马绍去世,其五岁的儿子司马衍继位,是为晋成帝。

司马绍是有晋一朝罕见的颇具魄力的一位皇帝,他平定王敦之乱,有意打破“王与马共天下”的门阀士族执政模式,启用皇室宗亲以重振皇权,去除王氏主政的黄老之道,代之以“刻碎之政”以法治国,但天不假年,在位仅三年即告病逝,临死前,庾亮入宫“泣血而诉”攫取辅政大权,导致司马绍的一片心血化为乌有,继琅邪王氏之后,颖川庾氏又起(详见  司马绍只恨天不假年 )。

和琅邪王氏不同的是,颖川庾氏不仅有世家大族光鲜的外衣,更有司马皇室外戚的身份。

司马绍的皇后庾文君,是庾亮的妹妹、司马衍的亲妈,也就是说,庾亮是司马衍的舅舅。

要说庾文君能嫁给司马绍,还是沾了庾亮的光。

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兴起,他们是玄儒双修,奉 “美仪容、善清谈、有学问”为圭臬,这是立足社会、博取声名、入仕为官的不二法门。

庾亮走的就是这条路子。

颖川庾氏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东汉时期的庾乘,庾乘精通经学,被当时名士郭太看中提携而跻身士林;到了曹魏时期,活跃于政坛的是庾乘的子侄辈庾嶷、庾遁,庾嶷仕魏,暗中投靠日渐崛起的司马氏势力集团,成为劝进的急先锋,为西晋立国立下了一定的功勋,打下了庾氏在西晋政坛飞黄的政治基础;庾峻是庾氏的第三代族人,《晋书》有《庾峻传》,庾纯是庾峻的弟弟,在晋武帝司马炎一朝时曾为河南尹,负责京畿重地安全,当时外戚贾充当权,庾纯与贾充发生激烈冲突,当面质问“高贵乡公何在?”揭开了贾充唆使成济杀害曹魏第四任皇帝、高贵乡公曹髦的伤疤;之后则是庾衮和庾敳,崇尚儒学孝义,《晋书·孝友传》载有庾衮的事迹,而庾敳则是庾氏家族由儒入玄的代表,为当时重臣、名士王衍所看重;其后则是庾亮,庚亮是庚敳的侄子。

庾亮秉承家学渊源,又相貌非凡,超凡脱俗,加之谦恭有礼,小小年纪就斐声士林,十六岁时,东海王司马越就要征召他为“掾属”,基本上就相当于司马越的私人秘书,但庾亮不知是看清了司马越难成大事还是真的不想当官,“不就”;307年,当时还在扬州任镇东大将军的晋元帝司马睿听闻庾亮的名声,征如他为“西曹掾”,两人一见倾心,爱屋及乌,司马睿听说庾亮有个妹妹名庾文君,就要下聘为世子妃,当时司马绍还是世子,庾亮再三推让,司马睿不允,最后成就了这门亲事,庾亮也就此进入仕途。

在司马睿、司马绍两朝,庾亮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很是爱惜羽毛,再加上自两汉以来,外戚屡屡专权弄祸,他也很忌讳自己外戚的身份,并不以此专权。

在司马睿时期,庾亮为中书郎,主要负责著作事务,并在东宫侍讲,也就是当太子司马绍的老师,与司马绍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司马睿当时也不满琅玡王氏压制皇权,加之立国之初,民乱纷然,想以法家思想治理乱世,就让司马绍学习《韩非子》,但庾亮“以申韩刻薄伤化,不足留圣心,太子甚纳焉”,庾亮认为申不害韩非子的刑名权术之学,严厉苛刻且有伤礼义教化,不应该把心思用在这些东西上,司马绍也很认可他的观点。

日后庾亮掌握朝政后的所为,却正是大行申韩之术,这说明庾亮其实一直是有强烈的政治抱负的,他此时以儒玄面目示人,正是迎合当时的世家大族的利益需求,申韩之术强调集权行政,而东晋立国却是由世家大族扶持,他们当然不想看到皇权独大,庾亮在蛰伏之时,正是以迎合士家大族来默默积攒自己的政治声望。

庾亮不独有超然风姿,还有“巍然自守,时人皆惮其方俨,莫敢造之 风格峻整,动由礼节,闺门之内不肃而成”的一面,也可隐约见出庾亮与那些放浪形骇的玄谈名士有着本质的不同,还有非常务实的政治作派。

这一点,其实也被时人知晓,如琅玡王氏的带头大哥王敦。

有一年王敦驻军芜湖,司马睿让散骑常侍,也就是自己的随身顾问庾亮去找王敦商量一些政事,两人相对而坐,庾亮侃侃而谈,王敦听得入迷,不知不觉移动座席,几乎就凑到了庾亮鼻子底下。

事后,王敦发了一通感慨:“庾元规贤于裴頠远矣!

元规是庾亮的字,王敦说,你庾亮可比裴頠强太多了!

这听起来是句好话吧,但庾亮听了却是冷汗直流,因为王敦这是拿他和裴頠来相比了。

裴頠是谁?

裴頠是西晋武帝司马炎、惠帝司马衷时的重臣,其人“雅有远识”,和庾亮一样,彬彬君子、风度超人;更重要的是,他不是只知读书的知识分子,还是个实干家,当时的御史中承周弼就说他“若武库,五兵纵横,一时之杰也”;更更重要的是,裴頠还有一个外戚的身份,他的姨夫,是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的父亲贾充,熟悉西晋历史的同学都知道贾充、贾南风的分量,那是改变了历史走向的人物;但更更更重要的是,裴頠虽有外戚身份,并不以此自重,很有自知之明,绝不以外戚身份行事,“四海不谓之以亲戚进”,就是说当时舆论都认为,裴頠获得的官职并不是因为人家是处戚,而是凭着真本事得到的。

那为什么庾亮听到王敦拿他和裴頠比较就冷汗直冒呢?

因为他和裴頠太相像了,不仅同样“雅有远识”,名声在外,而且同样很有才干,能力水平不在裴頠之下,庾亮的政敌陶侃,就曾说他“非惟风流,兼有为政之实”,更重要的,前面咱们说了,庾亮也是外戚,而且他的这种外戚印记,可比裴頠强烈多了。

王敦当时已有叛逆之心,他拿裴頠来夸赞庾亮,是以裴頠为例,警示庾亮——同样身为外戚,你可要向人家裴頠学习,没事儿别乱掺和朝政!

可见王敦也知道庾亮并非仅仅是个“名士”,更有可能是自己篡政的强敌。

事实也确实如此,日后王敦叛逆,意图自立,正是庾亮任将军通盘谋划而平定了王敦之乱。

(二)

司马绍死,司马衍继位,尊母亲庾文君为皇太后,因司马衍年仅五岁无法亲政,庾文君遂临朝称制,“政事一决于亮”

终司马衍一朝十八年,庾氏始终掌理朝政,其间虽有庾文君死亡、庾亮出镇和死亡,但继之以庾亮之弟庾冰、庾翼,继续维持一门的繁荣,司马衍始终无力重振皇权,和他的舅舅们纠缠一生。

庾亮主政后,一改王导主政时的宽和之道,开始任用刑法,“欲以风轨格政,绳 欲四海”。

这一方面是由当时的朝局形势所致。

当时的东晋政权内部,有着士族和帝室、士族之间、 大士族和流民领袖 、中央和藩镇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矛盾,各种政治势力涌现,统治秩序十分混乱。

庾亮要加强自己的主政基础,势必要改变这种混乱局面。

另一方面,虽然庾亮并不认为自己是以外戚身份而主政,自负“民望”颇高,但他确实具有外戚身份,这使得对外戚干政十分敏感的士人和民间都有所议论,如阮孚就说:“江东虽累世,而年数实浅。主幼时艰,运终百六,而庾亮年少,德信未孚,以吾观之,将兆乱矣。”民间也有传言:“成帝咸和元年五月,大水。是时嗣主幼冲,母后称制,庾亮以元舅决事禁中,阴胜阳故也。”

这些纷纷然的舆论,也给庾亮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庾亮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

当时东晋政权的军事力量,陶侃在荆州,其部队控制了长江中下游,随时可以顺水而下威胁建康;庚亮自身控制的只有中央禁军,大部分军事力量分散控制在历阳太守苏峻、徐州刺史刘遐、充州刺史郗鉴、豫州刺史祖约等流民领袖手中,这些流民军在平定王敦之叛时出了大力,因此得以纷纷封官,对朝局有很大影响。

在这些人中,只有郗鉴跟庾亮关系较好,但郗鉴把精力放在了防范石赵政权南下,并不能助力庾亮,而陶侃和祖约则因怀疑是庾亮在司马绍临终时使鬼,才把他们从辅政名单中去除了出去,因而对庾亮非常不满,庾亮则力图把中下游军事力量集中起来以确保消除荆州对建康的威胁。

咸和元年,也就是司马衍继位的当年,徐州刺史刘遐恰好病亡,庾亮看到了机会,想把这部分军力抓在手中,就下命令让郗鉴兼徐州刺史,又命郭默接收刘遐的部队。

但庾亮把事情想简单了,这些流民领袖的部队,大多是由自己的部曲和流民组成,相当于是私兵,流民领袖死后大多由其子侄或亲属继续统领部队,他们虽然在东晋因军功而得以封官,看似从属中央,实质上其部队仍是私兵,并非官兵。

庾亮当然也知道这一点,所以才以同样为流民领袖的郗鉴和郭默去接收刘遐的部队,希望减少一些压力,但“遐妹夫田防及遐故吏史迭等不乐他属,共立肇,袭遐故位以叛,成帝遣郭默等率诸郡讨之。

结果人家不从,以刘遐的儿子刘肇为首领,发动了一场叛乱,最后只能平乱作终。

庾亮并不以为意,把矛头又对准司马宗,要铲除皇族势力。

早在晋明帝司马绍病危时,因为庾亮的建议而剥夺了司马宗的兵权,这引起了皇族的不满,“司马宗怨望形于辞色”,而最为庾亮忌惮的是,司马宗“又素于苏峻善”,苏峻即历阳太守,也是流民领袖,据有一定兵力。

司马衍继位后,在庾亮的授意下,御史中丞钟雅弹劾司马宗要谋反,庾亮于是命赵胤“收之”,司马宗率乓反抗,被赵胤所杀,家族被贬姓马氏,随后庾亮又废西阳王司马羕,降封为弋阳县王。

庾亮为什么不惜陷害也执意要杀无兵无权的司马宗呢?

这是因为司马宗在明帝一朝时得以重用,是皇族势力的象征,他又与拥强兵近京邑的苏峻关系密切,还存在着和不满庾亮的人如陶侃等勾结的可能性。

庾亮也必须除之而后快了,严格来说,这是帝室与外戚矛盾斗争的结果。

但是,铲除宗室的做法是不得人心的,

“天下咸以亮剪削宗室”,对此也是议论纷纷,甚至传入宫中,小皇帝司马衍问舅舅,“常日白头公何在?”想必司马宗是一头白发,作为宗室经常出入宫中,很长时间没见这位白发老爷子来看自己了,司马衍于是问舅舅。

庾亮说,司马宗谋反以伏诛了。

从这些话中可以知道,庾亮铲除司马宗并未告知小皇帝司马衍。

司马衍一听哭了,“舅言人作贼便杀之,人言舅作贼当如何?”你说人家反叛就杀了,要是别人说你反叛呢?我怎么做呢?

小小司马衍,此话可谓诛心,庾亮无言以对。

奈何司马衍太小,也只能任由舅舅去了。

(三)

因防范陶侃,庾亮最终激起了苏峻、祖约之乱。

同样是在咸和元年,“亮既疑峻约,又畏侃之得众。八月以丹阳尹温峤为都督江州诸军事、江州刺史,镇武昌尚书仆射王舒为会稽内史以广声援,又修石头以备之。”作出了初步的军事部署。

但这些只是防范的措施,因为庾亮此时还没有足够军力制约陶侃。

庾亮能借重的,只有那些流民领袖。

庾亮想到了历阳太守苏峻,于是想征他入朝。

历来对庾亮征苏峻的原因,大多囿于史载,说是庾亮担心苏峻拥兵而反,于是许以中央政府高官,让他到中枢任职。

但这只是表面原因,更重要的是,庾亮确实想拉拢苏峻,增强自己的政治势力,以对抗其他士族和地方势力。

我们看庾亮给苏峻许以什么官职——“征峻为大司农,加散骑常侍,位特进,以弟逸代领部曲”。

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货币之官,位高䘵厚却无实权,这么安排,是为了让其他士族相信,征召苏峻,确实是要解除他的兵权,而非引入流民帅入辅,更不是为了增强我庾亮自己的政治势力。

士族大臣们最终同意征召苏峻入朝,但他们根本没有到的是,如果苏峻入朝,那他的部队归谁呢?由他的弟弟苏逸代管!

这不还等于这部分兵力在苏峻手中吗?

庾亮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这是他给苏峻发出的信息——你尽管到朝中来,先给你一个闲职,以后怎么安排,还不是我说了算?况且,部队还在你手里,你怕什么?我庾亮只要你到朝中,我们同心一力,共同振兴东晋王朝!

这可能是庾亮真实的想法。

纵观庾亮的成长过程、家学渊源、政治背景,他还是有一定的政治抱负的,而且,他急于想甩掉外戚的标签,必须要建立一番功业,而他所能倚靠的人,也并没有几个。

他确实是想把苏峻拉到自己这一边来。

但坏就坏在苏峻没有深入理解庾亮的用意,他也把征召自己入朝简单理解成了要削夺自己兵权,因而并不奉召。

苏峻在平定王敦之乱中立有战功,但并未得到应有的封赏,因而心中时常忿忿,庾亮下诏征他为大司农,他更是“疑亮欲害己”

从苏峻的角度考虑,大司农毫无实权,一旦进京,则意味着脱离了追随自己的青州流民群体,只能任人宰割,这是他不能容忍的。

庾亮投之以桃,却并未获得苏峻的报之以李,庾亮再三征召,并开始做防范苏峻起兵的准备,苏峻见此忍无可忍,便联合祖约,起兵了!

祖约,即祖逖的弟弟,祖逖死后,其领部曲,也参与了平定王敦之乱,祖约自视甚高,觉得自己和郗鉴同样是流民领袖,同样立有战功,郗鉴却获重用,自己只能被安排到寿春作为东晋的北部屏障,因而对中央政府早有不满之意。

苏峻祖约起兵,后面的事儿就简单了,由于庾亮战略的失误,政府军在没有作什么抵抗的情况下便告失败,苏峻在攻占建康之后,“遂陷宫城,纵兵大掠,侵逼六宫,穷凶极暴,残酷无道”。

苏峻攻占建康后,“亮携其三弟怿、条、翼南奔温桥”“吴郡太守庾冰奔于会稽”,情急之下甚是仓促,叛军一路高奏凯歌,打到京师,庾亮连像样的反抗都组织不起来,庾亮狼狈而逃,把庾皇后、小皇帝司马衍都丢到了宫中不管了,庾皇后和司马衍落入苏峻之手,一开始还有王导作为护佑,后来王导也受不了,抛下他们不管带着家人逃了出去,庾皇后就是在这期间忧郁去世的,在这场叛乱中,始终保护小皇帝司马衍、陪伴在他身边的,只有钟雅一人。

在苏峻之乱中,那些被庾亮打压的司马氏的皇族也趁乱而起,纷纷投奔苏峻,包包括西阳王司马羕、彭城王司马雄、章武王司马休等,苏峻也乐得以他们作为皇权的代表和号召。

到达江州后的庾亮“与峤推陶侃为盟主”,陶侃在温峤的幹旋下,终于同意出兵平叛,在多次战败之后,329年四月,温峤、陶侃联军才得以在三吴以及会稽等地区的豪族武装的支持下平定这场席卷东晋半壁,历数年的流民叛乱,苏峻也在战乱中被杀死。

待苏峻乱平定后,投靠苏峻的那些王爷被彻底铲除,宗室势力由此更为不振。

(四)

战后形成的政治格局,“以征西大将军陶侃为太尉,封长沙郡公;车骑将军郗鉴为司空,封南昌县公;平南将军温峤为骠骑将军、幵府仪同三司,封始安郡公。而庾亮“又泥首谢罪,乞骸骨,欲阖门投窜山海”,几乎丧失了所有的政治资本。

当然庾亮的这种政治表态只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他毕竟还是皇帝司马衍的舅舅,接下来他“乃求外镇自效,出为持节、都督豫州扬州之江西宣城诸军事、平西将军、假节、豫州剌史,领宣城内史。”,接替原来苏峻流民部的领地。

咸和九年(334年)六月,陶侃逝世。朝廷任庾亮为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兼领江、荆、豫三州刺史,进号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假节。庾亮推辞开府之职,移镇武昌。

咸康五年(339年),后赵皇帝石勒逝世,庾亮有收复中原的想法,于是将豫州刺史之职授予辅国将军毛宝,让他与西阳太守樊峻领一万精兵,共守邾城。又任命陶称为南中郎将、江夏相,率部曲五千人进入沔中。庾亮之弟庾翼任南蛮校尉、南郡太守,镇守江陵。任命武昌太守陈嚣为辅国将军、梁州刺史,进入子午道。又派偏师伐蜀,进入江阳,擒获成汉的荆州刺史李闳、巴郡太守黄植,将他们押送京师。

庾亮则率十万大军,据石城,为诸路大军的后援,向朝廷上疏请求北伐,但由于朝中大臣反对,于是此事作罢。正值后赵大军进犯邾城,毛宝向庾亮求援,庾亮认为邾城城池坚固,没有及时派兵。同年九月,邾城失陷,毛宝、樊峻投水而死。

邾城失陷后,庾亮忧闷成疾,咸康六年(340年)正月初一(2月18日),庾亮去世,享年五十二岁。

(五)

庾亮去世后,其弟庾冰、庾翼相继出相入将,主持朝政,也有一番政绩,兹不详述。

咸康八年(342年),晋成帝司马衍病重,两名皇子仍是婴儿,庾冰为延续庾氏势力,建议由司马衍的弟弟琅邪王司马岳继位,司马岳同样是他们的外甥,同年司马衍逝世,司马岳继位,是为晋康帝,庾冰进车骑将军。

司马衍虽在位十八年,但终其一朝一直活在舅舅们的阴影之下,并未展露出多大的政治抱负和能力。

当真是可叹了。

庾氏一门的荣耀则一直持续到建元二年(344年),晋康帝司马岳驾崩,太子司马聃继位,即晋穆帝,并由母亲褚蒜子以皇太后身份临朝,庾氏这才与司马氏皇族渐行渐远。

344年12月29日,庾冰逝世,享年四十九岁;第二年,庾翼去世,享年四十一岁,庾氏一族由此渐渐没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两晋南北朝 东晋:苏峻、祖约之乱缘起:流民帅、门阀士族及外戚之间的斗争!
激荡四百年修订版(69)主少国疑(附音频)
权臣不归路,巨头绞肉场
[野史乱弹]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14
狼殿(十五):反击
陶渊明的曾祖 东晋镇国柱石 权臣王敦都敬畏三分的寒门名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