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一)

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

          ──淡然静看世间名与利(一) 

 

 


 

             

 

前言

  人生在世,谁不为名?谁不为利?古语云:「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能看破名利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据《清代皇帝秘史》载,一次乾隆皇帝下江南,来到江苏镇江金山寺,看到山脚下大江东流,船来船往,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便问旁边一老和尚道:「你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可知每天来来往往有多少船?」老和尚回答说:「在我看来只有两艘。」乾隆皇帝觉得很奇怪:「一天到晚这么多的船只往来,为什么只得两艘?」「一艘为名,一艘为利。」老和尚缓缓地说。此可谓一语道尽世间真相。

 

  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谓人生的真实写照。名利如此迷人,以至于天下之人皆为名奔波,为利忙碌;然而真能得到美名、实利者,毕竟不多,即使得到了,亦或不一定长久,更无法永远拥有,因为依佛法来说,世间任何事物都是因缘和合,都不是永恒的,而且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所以面对名利,我们必须要看清楚它的本质,如此才不会被它迷惑、被它束缚。

 

  若以世间法去看,「名」有所谓善名(美名)与恶名(臭名);虚名与实名;所谓「三代之前唯恐好名,三代以后唯恐不好名」;真正好名者,忠孝节义、慈悲喜舍,皆为善名;若能服务社会、贡献人群,则必能更加为人所敬重。只是,世间上大部份人都是只好虚名、只重假名,甚至不顾身后被人批评的恶名,这就绝非智者所当为了。

  所谓「计利应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这句话讲得很好。世人对名与利的态度,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境界:

 

 

 


 

 

 

(一) 先名后利.即使是骂名

   如今,社会越来越重视「名」,因为先有了「名」,「利」自然会随之而至。演艺界或娱乐圈便是最好的例子,多少名星为求出名,而做出许多令人「瞠目结舌」或令人「刮目相看」的言行,千方百计的「自我炒作」方式,目的无非为求博出名,通过「出位」的言论,不惜背上骂名;因为即使是骂名也是「名」,有时候尽管被骂得全城轰动,可是身负如此「严重」的骂名后,反而更加人气急升,马上就红起来了。在物质化的今天,所有的「名」,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马上兑换成「利」;「名」值多少钱?出名后,自然会有各种各样的商业代言、商业广告的演出;对于企业来说,花钱把这些「红人」请过来宣传一下,就能吸引人气,让自己的产品像火烧一样红起来了。这就是名星效应。甚至是在政界之中,情况也是一样,名与利往往如影随形;然名利就像把双刃刀,有其利就必有其弊,名人的影响力有多大?这就难以估计了。

 

  翻开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从古到今有多少人因名利而毁灭了自己。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表面上假装屈颜归顺,暗地里却卧薪尝胆,励精图治,训练军队。又采用了用范蠡和文种两位辅助大臣的意见;其时文种为勾践灭吴制定了称为「伐吴七术」的七种方案,分化吴国,诬害忠臣伍子胥;赠送美女西施和郑旦,使吴王迷恋美色,不理政事等;和范蠡一起为勾践的复国立下赫赫功劳;最后大败吴王夫差,夫差自尽。灭吴后,文种自觉功高,不听从范蠡劝告,继续留下为臣。

 

 




  范蠡辅佐勾践多年,深知他可与共患难而难以共安乐,日久必然骄横多忌,疏远忠臣。因此,在勾践成功后不久,就决心激流勇退,悄然离开越营,乘小舟泛波而去,对功名富贵毫不贪恋,宁愿隐居田野,过着闲云野鹤一般的生活。他到了齐国后,内心不忍,写信给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读毕便称病不朝,但却为人诬陷有谋反之心,勾践便赐剑给文种说:「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文种自知为勾践所不容,自刎而死。(《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这就是为名利所害的最佳例子。(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悟◎做人也要多“留白”
为人处世别太贪,做了皇帝想当仙;生来只有二只手,世间名利抓不完
古代中国最著名的五大谋臣,功高震主却能善始善终!
范蠡真是一个睿智的人啊!
历史上功高震主却能善终的四个人:郭子仪第三,第一被尊奉为神
史上最善良的皇帝:一生未杀一位功臣,死后举国痛哭,名字很耳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