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直想去的西安(5)陕西历史博物馆,第三展厅

01.陕西历史博物馆




02.第三展厅,隋唐部分



东方名都
 随大兴城、唐长安城中轴对称,11条南北向大街和14条东西向大街将外廓城划分为棋盘式格局。京城北部设置宫城,其南另筑皇城以置中央衙署,使宫城、皇城与外廓城有了严格的区域与功能的划分。开创了一代都城的新制,是隋唐文化的象征。

 唐长安城含光门遗址
 含光门是长安皇城南面由东向西第三个门,始建于隋初,唐代重修,有三个门洞,上建楼观,北通宫城广运门,门南有大街直通郭城南墙内街、唐末中西两门洞被堵封,北宋元祐年以后亦被堵封。明代被包砌在西安城南墙之内。1984年修葺城墙时被发现,清理修葺,供人们参观。




03. 唐长安城含光门遗址



  三彩长方形两进院落。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大门,四角攥尖亭悬山式前堂、假山水池、八角亭和写山石后寝,两侧是进深较浅的廊房。中轴线对称布局,雕梁画栋,制作精美,是研究唐代民居建筑的极好材料。




04.三彩建筑模型 唐(618--907年)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出土




05.兽面纹方砖 唐(618--907年)馆藏




06.右下图为黄釉彩绘子母猪 唐 麟德元年(664年)礼泉县唐郑仁泰墓出土这样的造型很少见哦




07.彩绘陶骆驼 唐(618--907年)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出土



巅峰盛世  分寸巧心通万造--手工业
  隋唐手工业是中国古代手工制造业的一个高峰期。官营、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加剧,使手工业制造技术较前代有了显著的提高。大量的丝绸、金银器、色彩器、瓷器和铜镜展现了隋唐的丝织印染、金属铸造和陶瓷烧造等高超的技术水平。

金银璀璨--金银器
 唐代金银器器型多种多样,早期具有浓厚的波斯萨珊风格,之后从器形到纹饰才逐渐中国化。




08.左,金杯坯 唐(618--907年)西安市1982年西安市南郊白庙村出土
  右,五曲高足银杯唐(618--907年)铜川市耀州区背阴村出土




09.鎏金铁心铜龙 唐(618--907年)西安市南郊草场坡出土





10.鸳鸯莲瓣纹金碗 唐(618--907年)西安市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  国家级文物



   金碗高5.5cm,口径cm,足径cm,共出两件。敞口,鼓腹,喇叭形圈足。锤击成型,纹饰平錾,通身鱼子纹地。外腹部錾出两层仰莲瓣,每层十瓣。上层莲瓣内分别錾出狐、兔、獐、鹿、鹦鹉、鸳鸯等珍禽异兽及花草。走兽或走或奔,富有动态;禽鸟或飞翔或栖息,动静结合。下层莲瓣内均錾刻忍冬花草。碗内底中心,是一朵蔷薇式团花,外底中心则錾刻一只回首的鸳鸯,周围饰有忍冬云纹。圈足饰方胜纹,一整两破的菱形花纹图案,实为简化了的四瓣莲花纹。足底边缘饰联珠纹一周。这是唐代金银器中仅见的最堂皇的金碗。在圈足内的装饰主题是鸳鸯。




10a.鸳鸯莲瓣纹金碗唐(618--907年)西安市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  两件都是国家级文物



  女俑高30厘米,身体略略侧偏,头也随着微侧,手持镜,仿佛正在从中窥容。衣裙色彩鲜艳,面容秀丽,姿态优美潇洒,虽有残损,但无法掩饰其中散发出来的高贵气质。




11.持镜彩绘女俑 唐(618--907年)西安市长安区嘉里村裴氏小娘子墓出土



   绞胎是唐代出现的陶器新工艺,一般多用作器皿,绞胎俑则极罕见。狩猎是唐代贵族时兴的活动,也时唐代艺术中常见的题材。此俑用混揉好的双色瓷土切成薄片后贴于陶胎上,再上釉烧制,其工艺复杂,难度较大。马通体为褐黄色,除四腿外,布满木纹状花纹,是用毛笔在白色胎体上画好后再施彩釉烧制而成,呈现出绞胎三彩的效果。
 马鬃分梳于前额两侧,圆目竖耳,姿态矫健。骑俑戴黑幞头,穿圆领绿长衫、长裤和尖头毡靴。腰持长剑,侧身仰望,左手高举作握弓状,右手抱胸作拉弦状。表现出箭欲脱弦射大雕的生动形象,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在当时是比较贵重的物品。




12.绞胎骑马狩猎俑  唐代使用的明器  唐  乾德二年(706年)乾县唐懿德太子墓出土



铜镜
  唐代铜镜是中国古代铜镜史上的第三个高峰,是铜镜铸造技艺发展的鼎盛时期。海兽葡萄镜是最早将高浮雕艺术使用在铜镜上的作品,具有开创性和观赏性。

 铜镜一周轮脊将镜背分为内外两区。伏兽钮,伏兽形体较为丰腴,肢体结构明显,肢爪劲健,背脊高耸,眼目犀利,造型巧致,显得矫健、灵敏。身披繁密华丽的鬃毛,工艺精湛,风格富丽华美。腹下穿孔,内区八只海兽姿态各异,或驻足或匍匐或就地打滚仰面朝上或戏耍打闹。
  瑞兽皆浮雕感很强,刻画细腻,形体丰腴,四肢矫健,鬃毛纤毫毕现,神态刻画细腻传神,目光炯炯有神,构图变化多端,极富动感。外区隐约一圈细轮脊,周围葡萄果实叶蔓缠绕,表现出一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田园风光情景;数只走兽和飞鸟掩映在葡萄枝蔓叶实之中,瑞兽丰满灵动,雀鸟翎羽飘逸,翱翔盘旋,姿态娴雅,更显婀娜多姿,果实堆砌,枝条漫卷,花叶铺陈,充满生命力的葡萄枝蔓叶实显示出优雅秀巧之美,契合了盛世时期的审美风格。
  




13.海兽葡萄镜  唐代 1980年汉中市西乡县出土,圆形,直径21.3厘米  国家级文物



   1965年西安市东郊长乐坡出土。直径22.7厘米。圆钮,钮座周围饰银片莲叶纹,两周金丝同心结联环纹之间有四只作展翅飞翔状金花鸾鸟口街绶带。纹饰均以平脱手法制成,“平脱”即将金银纹饰片用粘漆平粘于素胎上,空白处填以漆,然后打磨光滑,粘上的花纹与漆面平行。这种特种工艺制成的铜镜是唐代铜镜中罕见的艺术珍品。




13补.四鸾衔兽纹金银平脱镜 唐(618--907年)西安市东郊韩森寨出土



 文化灿烂  挟弹飞鹰霓裳曲
   受到少数民族和中亚、西亚及其他东亚地区影响的长安音乐舞蹈和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坐部伎、立部伎且歌且奏,曲调优雅;胡腾舞矫健刚劲'绿腰舞优美柔婉;勇猛激烈的打马球盛行。

 马球,世界上最古老的球类运动之一,曾在公元六世纪到九世纪在全亚洲广泛流行。在我国唐朝时期,马球成为了皇室贵族最喜爱的运动,并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和发展。马球的背后是一部厚重的历史。
  马球起源于何时?目前有几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起源于波斯,由波斯传到西域,再由西域传入长安;另一种认为起源于吐蕃,向东、西方传播;还有一种认为马球是由汉代的足球发展演变而来,在东汉后期我国就有了马球。




14.打马球俑 唐 景龙二年(708年) 西安市长安区南里王村唐伟泂墓出土




15.彩绘陶骑马乐俑 唐(618--907年)礼泉县唐墓出土 




16.绿釉瓶 唐 大足元年(701年)乾县唐永康公主墓出土



   五曲花瓣口,胎质较薄,釉色均匀凝润,光泽如玉。外壁存留绘有宫女的包装纸印痕。此器发现于法门寺地宫,为唐皇室供奉,其发现揭开了千古之谜--“秘色瓷”的神秘面纱。精美的质量,绝妙的烧造技术,堪称古瓷之珍!




17.秘色盘 唐(618--907年)扶风县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




18.素胎黑花碟 唐(618--907年)铜川市耀州窑遗址出土 



   1986年6月,陕西省西安市东郊长乐路40号榆林地区驻西安办事处内发现一座隋代舍利墓,出土了27枚棋子状物。其中13枚为玻璃质,绿色;另14枚为玛瑙质,除一枚乳白色外,余均为褐色。均平底,尖顶,略呈圆锥形。27枚棋子中,24枚高2.7厘米、底径2.6厘米;另二子较小,一枚玻璃子高1.6厘米、底径2.6厘米,一枚玛瑙子高1.5厘米、底径2.2厘米;另一白色玛瑙子略大,高2.8厘米、底径2.7厘米. 这批棋子状物因形状奇特并极为罕见,出土后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被长期陈列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厅,并多次被选赴境外展出。




19.琉璃棋子 玛瑙棋子 隋 开皇九年(589年)西安市东郊长乐路隋舍利墓出土




20.乐舞图壁画  苏思勖墓  摹本。接片 




21.



   女俑身材颀长,削肩蜂腰,以朱红点唇,白粉涂面,色彩稳定沉着、疏淡自然头梳双鬟望仙髻,柳眉凤目,高鼻朱唇,颈戴项链。身穿阔袖襦,外罩贡领翘肩半臂,下着曳地长裙,衣褶的线条流动条贯通;前腰佩绣花蔽膝,臂饰钏镯,双手抬举至胸前,食指伸出,神态虔诚。雕塑家捕捉住了她飞舞游移之中静止的一瞬间,呈现出飘逸流畅的气势,如音乐一般富有节奏感,极具东方女性的神韵是研究唐代舞蹈艺术和服饰文化的重要资料。




22.



   鹦鹉纹提梁银罐,高24.2厘米,口径12.4厘米,足径14.3厘米,重达1789克。银罐外观大口短头,罐腹圆鼓,喇叭形圈足,饰有菱形图案的提梁焊接在罐肩部的两个葫芦形附耳内,底部为圈足,足与罐体的连接处加焊一圈圆箍,罐体为纯银锤击成型,花纹平錾,鱼子纹地,纹饰鎏金。罐身通体装饰以鹦鹉为主体、周边环绕折枝花,组成两组均衡式圆形图案鹦鹉展翅于花丛间,灵动可爱,栩栩如生。银罐上錾刻的鹦鹉振翅欲飞,鲜活而丰满,恰好与圆浑的外型,饱满的团花相配,给人以富贵喜庆的感觉。是迄今已知唐代银罐中最大气和精美的一件。





23.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 唐(618--907年)西安市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  国家级文物




24.绿釉架鹰骑马俑  唐 神龙二年(706年)乾县唐懿德太子墓出土




25.彩绘釉陶笠帽女骑俑  唐 龙朔三年(663年)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



   女骑俑高45厘米,骑者穿圆领窄长袖衫,袒胸,系红色长裙,头戴黑色帷帽高顶宽檐笠帽。帷帽是标准的“胡装”,这位女骑手所戴的帷帽还是帷帽的最初形制----用长面纱兜头罩下,把整个人形笼在里面,一如今日阿富汗女性所披的“波尔卡”。这位女骑手的装扮可以说是相当时尚的。
  


     

26.彩绘帷帽女骑俑 唐 显庆二年(657年)礼泉县唐张世贵墓出土





27.




28.彩绘贴金武官俑  唐 麟德元年(664年)礼泉县唐郑仁泰墓出土



丝路繁华  泱茫瀚海闪遗珍--丝路遗存
  长安是丝路的起点,也是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中心。丝绸、茶叶、纸张源源不断运往西方的同时西方各国的物产也大量传入长安。因此产生出多姿多彩的隋唐文化。




29.彩绘贴金铠甲男骑俑  唐 神龙二年(706年)乾县唐懿德太子墓出土



   鸂鶒(xīchì )酒卮(zhì)高6.7厘米 .白胎,平底。鸂鶒是一种水鸟,形似鸳鸯。卮为我国古代酒器名。此器呈椭圆形、鸂鶒做浮游状。鸂鶒圆眼、扁嘴,冠毛后曲,双翼舒张,神态真切,器体小巧称手,釉色斑栏鲜丽。
  高足钵高23厘米,口径18.5厘米,胎色白,釉白色略微泛青。钵为圆球形,敛口,底部承以喇叭形高圈足,口沿下有印压的弦纹,弦纹下堆贴有圆形和方形的宝相花,腹下部雕圆肥的仰莲瓣,在莲瓣之间的空隙处堆贴等距离小圆花,高足饰覆状莲瓣花纹。装饰瑰丽,造型饱满,气势雄伟。采用印花、雕花、贴花等技法,在唐代白瓷中极为罕见。




30.上左,玛瑙臼  唐(618--907年)西安市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上右,蓝玻璃盘、中,黄玻璃杯唐(618--907年)扶风县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下左,三彩鸂鶒酒卮  唐(618--907年)西安市东郊韩森寨出土;下右,白瓷贴花高足钵 唐  乾封二年(667年)西安韩森寨段伯阳墓出土




31.三彩马 1984年出土于西安市西郊,通高52.5、长50厘米



  胡人成气候,是在十六国时期。当时,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入驻中原,纷纷建立政权。所以,这一时期习惯上又被称作“五胡十六国”。这一时期,也是胡汉矛盾冲突最激烈尖锐的时期。胡只是对居住在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的一种泛称。




32.彩绘胡人文吏俑 唐  麟德元年(664年) 礼泉县唐郑仁泰墓出土



   白瓷人形尊通高23.5厘米,口径5.3厘米,腹围33厘米.胎质白,与白瓷贴花高足钵一样,这件白瓷人形尊的釉色白中微微泛黄。整个器形的造型是一名来自于西域的胡人形象,卷发、深目、高鼻,面带笑容,神态安祥而略带俏皮。身穿圆领短衫,前额和衣领上装饰着具有明显波斯风格的连珠纹,双手斜抱鱼形瓶。鱼形瓶瓶口为荷叶形,瓶腹部嵌宝相花,瓶口直接通入人形尊的内部,集美观与实用为一体,是件难得的早期白瓷艺术精品。




33.



丝路繁华  流沙昆仑涉越勤--异域使者
  在空前繁忙的丝绸之路上,无数吃苦耐劳、部位先祖的使者驾驭着沙漠之舟----骆驼穿越戈壁,为东西方的文化经济交流做出贡献。
“边城暮雪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臼练到安西。”----《凉州词》唐张籍 




34.左,彩绘胡人骑马载物俑  右,彩绘袒身胡人骑马俑  唐大足元年(701年)乾县唐永康公主墓出土




35.彩绘釉陶胡人骑马俑  唐  麟德元年(664年)礼泉县唐郑仁泰墓出土



   骑马胡人高40厘米,深目虬髯,体态硕壮,神态自若,骑在一匹体圆膘肥的马上。骑马人显示出欢快、豪爽的神态,是胡人形象的生动写照。这种彩绘的部分施釉陶俑,也可以看做是唐三彩的“简化版”。




36.彩绘釉陶胡人骑马俑  唐  麟德元年(664年)礼泉县唐郑仁泰墓出土




37.彩绘骑卧驼俑 唐(618--907年)宝鸡市出土 



38.彩绘生肖俑 唐(618--907年)西安市郊区出土



   生肖俑身均高42厘米,一组十二件。均穿交领宽袖长袍,拱手端立,站在不规则的基座上。头部分别塑成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等十二属相的形象,而头部以下则姿态统一。虽然都是兽面人身,但是这些生肖俑所穿着的彩绘交领宽袖长袍,双手拱于胸前或双手捧物的动作,无一不是一副文士气派。而其头部则保留了动物的不同神态和区别,牛的憨厚、羊的温顺、鸡的优雅……有趣而不失庄严,是难得的艺术精品。




39.从来没有见到这样有趣的拟人生肖哦




40.



  下面两件国宝,我们去时不曾展出,特从网上找到图片向各位介绍,窃以为不看是十分可惜的。

  镶金兽首玛瑙杯长15.5,口径5.9厘米,唐代酒器,国之重宝,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更是陕西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
 这件玛瑙杯是用一块罕见的五彩缠丝玛瑙雕刻而成,造型写实、生动,杯体是模仿兽角的形状,杯子的前部雕刻为牛形兽首,双眼圆睁,炯炯有神。兽嘴处镶金的酒杯的塞子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头上的一对羚羊角呈螺旋状弯曲着与杯身连接,在杯口沿下又恰到好处地装饰有两条圆凸弦,线条流畅自然。细微处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至今所见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其选材、设计和工艺都及其完美,是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在我国是绝无仅有的。
  这件玛瑙杯的产地目前学术界仍有争议,但其造型是西方一种叫“来通”的酒具却成为专家学者的共识。“来通”是希腊语的译音,有流出的意思,大多做成兽角形。一般在酒杯的底部有孔,液体可以从孔中流出,功能如同漏斗,用来注神酒,当时人们相信用它来注酒可以防止中毒,举起“来通”将酒一饮而尽是向神致敬的表示,因此也常用于礼仪和祭祀活动。
  这种造型的酒具在中亚、西亚,特别是萨珊波斯(今伊朗)十分常见,在中亚等地的壁画中也有出现。在我国,从唐代以前的图像资料来看,这种酒具常出现在胡人的宴饮场面中,唐朝贵族以追求新奇为时尚,而这件器物的出土也是唐朝贵族崇尚胡风,模仿新奇的宴饮方式的见证。(网载,谢谢!)



41.镶金兽首玛瑙杯 唐(公元618—907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国家级文物  网载,谢谢



  三彩骆驼载乐俑造型新颖浪漫----骆驼体态雄健,昂首张口驼背部架一平台,铺方格纹长毯,上有7男乐俑1女8个乐舞俑。乐俑环坐平台四周,分别执笛、箜篌、琵琶、笙、箫、拍板、排箫7种乐器专注地演奏;女舞俑婷婷玉立于乐俑中间,轻拂长袖,边歌边舞,显然是一个流动演出团。这组乐舞俑是典型的盛唐时期的作品,舞乐者均穿着汉族衣冠,使用的却大都是从西域传入的乐器,表现的是流行于开元、天宝时期的“胡部新声”即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舞乐。釉色鲜明亮丽,协调自然。唐代艺术家用浪漫的手法将舞台设置在驼背上,具有强烈的艺术生命力和巨大的感观吸引力。可谓匠心独具。堪称唐三彩中的极品。(网载,谢谢!)
  


   

42.三彩骆驼载乐俑 陪葬俑(仿制品) 唐(618-907年) 陕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出土。国家级文物



   阿弥陀佛(梵文音译),又称无量寿佛等;在大乘佛教信仰中,认为他是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他方佛。大乘佛教各宗派普遍接受阿弥陀佛,藏传佛教中,班禅喇嘛被认为是阿弥陀佛的化身。
  阿弥陀三尊像通常以观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为其胁侍,而与此二尊并称为西方三圣。




43.白石阿弥陀佛造像  唐(618-907年) 礼泉县出土




44.丝绸之路



  唐代是我国及汉代之后封建社会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无论是从它的经济规模、军事实力,还是从它的外交影响、文化传播来说,唐代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都是首屈一指的。规模宏大的长安城,绵延万里的疆土,流传下来的万余首诗歌,八荒来服、四海无波的外交,七世纪至九世纪之间的大唐帝国,像一块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着文明世界的注意力。强大的国力造就了灿烂的文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陶瓷(二)
陕西历史博物馆
大唐珍宝!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陶瓷:唐三彩
唐代潮流:养马、铜镜、波斯风!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陶瓷:唐三彩
大唐子民如何“吃喝玩乐”?国博新展告诉你!
亚洲文明的长安表情:木一古美术分享陕博石陶造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