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玉润墨香说古玉?二十一

玉润墨香说古玉?二十一

现代古玉爱好者在对古玉鉴赏中的误区

这段时间神经性颈椎炎致使我半身几乎瘫痪,手指根本无法击键,作为一个喜欢写写的人,这是十分痛苦的一件事。好在我有比较丰富的藏书可看,同时也可以认真地查询一些资料给自己补课,故还不感到时间的无聊。对古玉灰皮的生成原因及各种不同的表现,我可能还需要写一段时间,因为这里面涉及到化学。这对于我一个学历较浅的人来说,是需要补课的。

言归正传,我认为我们现在在对古玉鉴赏中所运用的一些手段和观念是一种传承的延续,也就是说这些手段和观念是根据前者的经验代代相传至今的,这些经验都是历代古玉爱好者睿智的结晶,是在实物的基础上不断地总结,积累而成的一套较为完整的鉴赏古玉理论,这种理论在不断的完善中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但是,在现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这套体系正在受到来自市场经济作用下形成的仿古艺术品的强烈冲击。当我们还在津津乐道地沉湎与古人之说时,所谓的古玉鉴定仅仅还有一个虚无缥缈的神韵在朦胧中让人发挥着遐想。唯一可循的“形”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笔者熬不住想写一点,由于许多朋友没有与时俱进,因而仍停留在古人云的传承依据之中所产生误区的心安理得,其窘迫的实质。我每周五基本都到上海聚奇古玩城坐坐,也不时地钻入淘宝群体在地摊上浪迹。当聆听一些津津乐道高手的高论时,当看到这些高手沉湎与百把十元器物乐此不疲时,心里一个莫名其妙的反差油然而生。他们的高谈阔论是那么地熟悉和富有逻辑,他们的雅趣之物却是那么地让人看了眼熟而又凄凉悲戚,这种纠结让我久久不能平静那思绪的涤荡。

近来闲暇在家疗养,思绪却是仍在酝酿于古玉的诸多探讨、研究、交流之中,不时有海外和内陆的朋友通过邮件和短信、电话与我沟通交谈古玉鉴赏方面的零零总总。今天写了一些笔记感到手的情况好多了,故想写点东西抛砖引玉和大家交流一些古玉鉴赏的问题。

1、真古玉与假古玉灰皮的问题;我经常听到有人说真古玉的灰皮会反复地吐出,而假古玉吐几次就没有了。我认为这是一个误导。古玉的吐灰与玉质的疏密以及坑口环境的酸碱浓度,还有墓葬陪葬器物的属性,有机酸、碱,化学酸,碱通过溶剂中和后的程度有密切关系,和坑口的干湿度有密切关系。赝品在制作的过程中同样可以通过玉质的疏密来控制酸碱中和的浓度来侵蚀控制灰皮厚度和程度,并可以通过在玉质材料上附加涂层和腊质材料来减缓人造灰皮的释放。我有一件仿品在水箱中泡了半年,以后每个月都要入水数天,至今也有四年多了,仍在出灰。当我刮去封蜡后下面是一层白色粉末的涂层,再刮去白色胶状涂层后,见到了崭新的玉质地张。大家请注意崭新地张这个词,我想应该不难知道古玉应该在灰皮之下是怎么样的了。

2、古玉沁色深入机理过渡自然;这里我想把“深入”改成“渗入”,机理代表着玉质结构,结构的瑕疵才能创造“渗入”的条件,而只有根据玉质机理结构的瑕疵的沁入才会自然。低级的造假是以破坏玉质结构为代价的,这类造假比较好区别。而利用材料缺陷人为地沁色沁入在被沁入体结构疏松时同样会沁入机理过渡自然。这类其实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颜色的自然,也就是俗称的“活沁”这个“活”有两层意义,即盘变和颜色特征。一般来说,那种浑浊和过于鲜艳的沁色都要加以仔细斟酌。

3、玉质材料的次生变化:玉没有新老之分,成器后只是在器物形成的概念上有新老之分。这也就是说,玉质本身无论是表面和内部都可能存在材料的次生变化,材料的次生变化在前,成器工艺痕迹在后,工艺痕迹会破坏材料次生变化的原始状况。成器工艺在前,材料次生变化在后,材料次生变化会破坏工艺痕迹。鉴赏古玉后者比较靠谱,前者还需要确定成器工艺的年代,解决老与新的痕迹问题。但仅仅在表面或单面出现材料次生变化,在痕迹中没有(诸如;烂塘斑、蛀孔,阳起石、透闪石的各种结晶体),这是需要谨慎对待的。

4、好玉无沁与传世玉器的沁变;有句名言谓“白玉无瑕”,针对古玉许多人谈到一个无沁的问题,这种无沁其实和玉质的密度以及搁置地点的状况有关。传世玉器和高古玉器中的一些优质材料制作器物的确看上去完整如新,但有一点我们是不可忽略的,那就是他们都经过了数百年数千年的应力释放过程。这个过程会使优质材料发生许多肉眼所看不到的细微变化,会形成疏松与致密的不同应力释放,会形成许多顺着解理构造的绺裂。不管是入过土还是没有入土,这些细微的绺裂都会积淀不同的物质与其中,在不断的盘玩或其他外界条件的影响下,不同的物质在这些绺裂中发生着不同的反应,就会形成乱柴纹、牛毛纹等的沁变。故沁变需要多种条件,条件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沁变的程度。对某些优质古玉无沁的见地,这是肉眼远距离观察的错觉,古玉必有沁,怎么样的沁或者称氧化层,取决与材料本身和外部条件的相互影响与发展。不存在赝品越盘越淡,真玉越盘越深的概念。但是不可忽略的是有一部分收到过天灾人祸摧残过的老器物,他们的解理很可能受到外力的破坏,但是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以上这些问题我在《溯源鉴真高古玉》一书中都有较为详细地提到。

5、古玉工痕;古玉碾琢痕迹没有蹦口,都是慢速坨机或者是比玉质硬的材料加工的。古玉的加工发生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浩浩荡荡数千年。无论是工艺水平、设备材料、玉质质量等等都有着许许多多的千古之谜,有些人老是那清晚民国的坨机说事,我感到这是极不负责任的。根据现在有关资料,我们从以柔克刚的角度展开研究我感到比较实际一点。其他的说法例如宽砣细砣等等的那些说法根本没有考古报告支持其数据,没有技术数据的支持只是想象,极不可靠。据说有上博在搞类似的实验,据查根本没有此事。但浙江省考古队、安徽省考古队,杨建芳师生古玉研究会的确进行过类似实验考古,并有专题论文发表。碾琢痕迹的蹦口与砣具的转速和玉质的疏松有关,现代仿古艺术品完全可以拿晚清实物相片展示的原型机制作,唯一不同是根本不知道那时砣具材料的成分。

6、玉料的沁与皮;现在大家一般把籽料上的颜色称之为“皮”,把古玉上的颜色称之为“沁”。其实新玉也有沁,现在在玉龙河地底下挖出来的有颜色的地方都应该称沁。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它是地底下挖出来的。它的表面没有经过长期的光合氧化和水流冲击以及鹅卵石的磨砺。真正的皮是活的,覆盖在籽料上薄薄的一层,而挖出来的籽料无疑没有享受过这个待遇。挖出来的籽料和踩出来的籽料其最大差别就这样“皮”与“沁”的不同,在于材料纯净度的不同。我们现在追求的是“白而润之”,完全忘了“湿而润之”其实和田玉追求的是致密和温润。一白就是羊脂白玉,根本不考虑其密度和脂份,更不要说是其他玉种了。还有一个现象及一亮就是玻璃光,这里因为下一篇我要专门谈皮壳的问题,故不在这里过多地叙说了,但我可以明确告诉大家,有机酸性(酸性)坑口和碱性坑口出土的包浆(氧化层)是不同的,它们的光也会不同,光和材料的密度,打磨工艺,观察的地点和条件都有着关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玉润墨香说古玉二十八
何为玉的包浆(图组)
藏友古玉交流分析(24)
鉴别古玉之次生更重要
古玉一周一说(六)
怎样辨别古玉的岁月痕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