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纪实散文中篇连载|张恩岱:穿越贫穷的隧道——追忆“六一”屯五十六载奋斗历程(7)

纪实散文

穿越贫穷的隧道(7)

——追忆“六一”屯五十六载奋斗历程

@张恩岱

续上(六)

一天晚上,吃完晚饭,他去到指导员张光吉的家里,把自己的“发现”和想法跟他说。后来,他与张光吉两个人各自带上手电筒,还带上几根新的麻绳,去到叔羽地这边。两个人一起又钻那个洞。这回是两个人,有人相互照应,胆子就更大了一些。他们把绳子连接起来,将绳子的一头绑在石缝外面的一块竖起的石头上,另一头绳子跟着人进洞里,一路放下绳子——人牵着绳子进洞,以防止洞进去太深或者进去的路转弯太多,返回时寻找不到原路。在转过很多块石缝后,他们看到一个大的岩洞——就是刚才在隧道看见的左手边的那块石板高上去所形成的容洞。可是,岩洞好像不是从正对着村子所在的方向进去,而是往左侧的方向沿伸,还往地底下深下去,看不见底。转弯太多,他们不敢确定,可大致上有那样的感觉。洞里太暗、太黑,手电筒的光亮只有微小的一个亮点,看不到太远。他两人不敢在岩洞的周围的石缝里多转,因为,一是带的几根绳子已经连接放完;二是他两人担心,岩洞里的氧气不足。所以,他二人不敢在洞里转得太久。

两人回来后,找队长说了,那时老队长农光会已经逝世,接任队长是卢世列。

第二任队长:卢世列,任期15年(1984~1999年)。卒于1999年,享年72岁。

三人合议后,决定以吃饭的名义,叫上村里几个队干和几个平时比较说的话的人一起,边喝酒边把两人的“重大发现”说出来。然后,提出,还想继续“探清岩洞”,如果还有石头岩缝往村这边的方向来,能“沿缝”开凿一条路,让其通往村里,只要人能够通过——那怕是只有一米宽或者是八、九十公分,人能钻得过就行。那是村里的一大幸事,是“六一”子孙的一大福气。经过饭桌上大伙的“充分议定”,决定就这么一帮人,一起钻一次洞。以便把洞探个究竟。

一伙人敲定后,选定在大家都有时间的日子,一起翻越过“叔羽岗”,来到裂岩处。钻进石缝,只凭着脑子的记忆与印象,以“印象定位”的简单方式,确定钻进石缝后,从岩洞里往村里的方向,向洞里探进。最后,大伙都确定,岩洞的自然进向,不是住村的方向走,而是偏往左侧进去,并且往地底下去很深,深得看不见底,但往下扔石头,可以听到清脆的回声。大伙都不敢下去,觉得下去不安全,意义也不大——那都不是大家想弄明白的。大伙很是失望。所幸的是,在往村的方向,都有些坚起的乱石,在乱石之间的缝隙里,有一些或是人可以钻过去,有一些是侧身走过去,在弯来拐去后,翻过两、三块直竖起来的石头的上面爬过去,又可以再次钻过或者侧身走过去。如此这般的往里进。可以进去有二、三十米之深——这也只是大伙共同感觉出来的大概数据。这时,就有人叹说:“可惜石缝没有通到村里那一面,如果能通到那一面,将石缝拓开拓高,只要人可以走得过去,那愿望也还是可以实现的。”

是呀。这山到底有多厚?还有多厚就可以通到村的那面?这对于他们,很是茫然。

这事就这样“隔滞”了一段时间。大家都想不出更好的办法。

后来,有人突然提出了一个“敲山测试法”。也就是说,再沠一帮人再钻到岩洞里,后然,让一个人在洞里头“喊话”或者用石头在洞里敲打,另派一帮人在村的那一面等待,贴山的这面细听。看是否能听到喊话的声音或者敲石的声音,或者能听到什么动静?以确定岩洞通到这面的深度,看看距这面的山还有多厚?如果能听到石头敲击的声音,说明岩洞距山的外面就不是很厚,如果能听到洞里人喊话的声音,岩洞距山的外面就更薄。这个建议,这个办法虽然很“土”,即很快得到大伙的同意。

事情就这么定了。

最终,他们选定了一个日子。原定由三、五个人在村里山的这一面候着,可是,后来,去了一大帮人——当然,他们当中,有的是出于好奇或看热闹,可是,都是没有女的——在当地的风俗,像这些事,刚开始起头,一般女人都是自动避开远远的,她们认为,男人们的事,她们不便于参与,更不会去干扰。另一帮人,是往叔羽洞那边去,这回他们也许是有了上次的经验——经过两、三回的钻洞,都认为已经是那样的“熟门熟路”、“轻车路熟”,所以,他们走得是那么的轻松自如。当他们刚翻过山岗,这边的人,就已经来不及等待,坐在山脚侧耳恭听,有的甚至是做出把耳朵过分地贴着石头倾听的样子。

也不知过了多久,就有人跳起来,兴奋地说:“听到了!听到了!”

确实,不需用耳朵贴着石山听,便能够听到“喋、喋、喋”的声音。

“上帝之声!”

有人随之呼出了这么一句话。

那时候,没有人有意去推演这句话的用意。

直到后来才明白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快乐之声。

这是一个很有诱惑,也很有鼓动人心的声音。

后来,“六一”的男人,只要有胆量的,都轮番般地或亲自爬上石缝,钻进岩洞去敲,或亲自走到山的这一边倾耳细听。然后,每一个人都发表自己的见解。

此后,“上帝之声”和“岩石的厚度”,成了“六一”人,确凿地说是“六一”男人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话题。

“从洞里面,到山这一侧,不会很厚,可是,也不是很薄。要不,听到的声音就是咚、咚、咚的声音;而不会是喋、喋、喋的声音。”这是村里很多人一致的看法。可是,到底有多厚?有多少米?没有人能说得清,更没有人能给个确凿的数据。

“饭桌”会议又多次地在几个队干和几个在平时比较说的话的人举行,“上帝之声”和“岩层不是很厚”在他们十多个人的“小范围”那里得到了共识:岩层不会很厚,可是,也不会很薄,要不,听到的声音就是咚、咚、咚的声音;而不会是喋、喋、喋的声音。然后,又讨论着如何打通这个“隧洞”?没有很多文化的他们,尽管没有能定出一个让人看得见的“书面方案”,但是,在他们每个人的脑子都形成这样的“初步方案”:

一、这个洞一定要开通;在每年农闲时,每家出一个劳动力参加开挖、凿洞;

二、每个农闲时,大家一起开工;

三、先用原集体尚余下的一些资金,集体资金用还,以后再筹集;

四、集体统一购买钢钎、铁锤、手持凿岩机、矿灯、雷管、炸药。

五、洞子开挖的宽度与要求:最难挖、难凿的地方,只需要凿出能让一个人走得过去就行,以后有条件,再慢慢地扩大。

本来,“方案”形成后,他们就想召开全村人的群众大会,交由大家讨论。可是,队干们还是不放心,他们觉得,尚有多数的群众对洞里的“现状”还不是很了解,因而,对可否打通“隧洞”他们是否有信心,他们不掌握。他们担心在群众会议的讨论没有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害怕没有得到多数人的同意。一旦那样,以后再做大家的思想工作,那就难了。(七)

(未完待续)

【主持人语】张老师这一部关于一个村庄的纪实,窃以为可以给更多的村庄打样,让每一个村庄的人们都重视自己生长的地方,拿起笔来,把这个村庄的过去和现在记录下来,让更多人走近村庄,了解村庄,留住村庄。(李承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道县楼田惨案:血与泪的控诉
穿过这个怪洞,发现《桃花源》相似的地方,村民都还穿着古代服饰
北威Lützerath煤村清场:地下隧道亮了
贵州深山发现洞穴城堡,内藏古瓷片无数,村民还穿明朝衣服
民间故事:荒村诡旅
中国传统古村落(第二批) 江西省—-— 景德镇市乐平市涌山镇涌山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