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奇山秀水黄鹤营(一)--乡情紫云

乡情紫云(总第150期)

杨正美:省纪实文学学会会员,市作协会员,县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紫云作协理事、散文专委会主任,现供职于紫云县第二中学。

杨小刚:省纪实文学学会会员,市作协会员,紫云作协理事,现供职于紫云县民族高级中学。

张秀芬:省纪实文学学会会员,市作协会员,紫云作协会员,现供职于紫云县文艺学校。

余惠:省纪实文学学会理事,市作协会员,紫云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现供职于紫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奇山秀水黄鹤营(一)

——“美丽乡村”黄鹤营探访记

三月春正好,四野菜花香。
2018年3月21日,沐浴着暖意融融的春晖,县域内的文友们在县政协副主席金兴志、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黄朝勇等领导的带领下,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行进在调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旅途中。

我们惊奇地发现,位于紫云城北的猫营镇黄鹤营村,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悠久的历史文化、超前的经济发展意识,领跑着紫云“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工作——

黄鹤营村:一方充满发展活力的
热土

黄鹤营位于群峰环抱的喀斯特峰丛洼地中。“黄鹤营”这个名字,不禁让人联想到唐代著名诗人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相传很久以前,从长江下游西飞的一群黄鹤途经该区,因迷恋这里美丽的风景而流连忘返,长期栖息于此地,并在此地安家筑巢、繁衍生息,故黄鹤营因此而得名。
黄鹤营村系猫营镇所辖,位于紫云自治县北部,猫营镇东面,系紫云的北大门,高速公路紫云北站就设立在黄鹤营村,无论是经过紫云的第一条高速公路惠兴高速,还是今年开通的安紫高速,以及正在修建的紫望高速,都可以从黄鹤营村的“紫云北”上站下站。从贵阳走高速经惠水、长顺、板当到黄鹤营村车程约需70分钟,从安顺走高速车程约需50分钟,高速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全村面积21平方公里,辖11个村民组,共837户,户籍人口3127 人,主要居住着布依族、苗族。全村水田总面积1646亩,耕地面积1588亩,退耕还林1503.69亩,重点公益林4877亩。美丽的猫营河从村中蜿蜒穿过,绿水长流;新修建的黄鹤营大道,与猫营河相依相伴,形影不离,相映成趣。幢幢民居依山傍水,大坝风光吸人眼球。
其实,黄鹤营村原本不是这个名字,而是近年来依托黄鹤营旅游景区而更名为“黄鹤营村”,由原来的翁弄村和打扒河村合并而成。翁弄村和打扒河村现更名为翁弄组和打扒河组。黄鹤营村气候宜人、风景优美,民风纯朴、百姓热情,是一个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集乡村旅游、工业与农业并举发展的美丽乡村。

翁弄,是黄鹤营村名声在外、颇具影响力的一个组,以解放前开染坊、经营布匹和米粉(米线)加工而出名。早在1997年,当时的翁弄村就荣获了“省级小康村”的美誉,属于紫云第一个“小康村”。2013年,黄鹤营村首次被列入紫云“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示范点,通过实施“美丽乡村”项目,村内的各项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2017年,黄鹤营村被列入市级“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从此,这方既具有发展潜力、又充满发展活力的热土,迅速驶入科学发展快车道。


铜粉底和碾子:悠久历史的见证

“翁弄的染缸,鹞子岩的文章,聂不陇的姑娘,下翁弄的酒缸,牛场坡的刀枪……”这句谚语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翁弄的染缸”说的就是翁弄村数百年的染坊和布匹经营文化。
今天我们就去见识见识这个历史悠久的经商村。
从猫营工业园区穿过国际鞋城,驶上宽阔平坦洁净的黄鹤营大道,奔向翁弄,大道右旁翠绿的猫营河蜿蜒前行。约5分钟车程,我们便进入了翁弄。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座古老的石桥,石桥前方是进入村组的水泥硬化路。路旁杨柳依依,迎着春风婆娑起舞。田野里的油菜花,犹如一张金黄的地毯,一路铺向翁弄寨子。村寨道路两旁,坐落着一幢幢美观大方的砖混民房,有三层、四层的,也有五层、六层的。路两旁的路灯排列有序,照亮着村寨百姓的生活;亦如迎宾的队伍,在欢迎远方客人的到来。

在村里的休闲广场,我们随处看到老年人们三个一群、五个一堆地坐在一起晒太阳、拉家常,真是一幅幅和谐社会图。听说我们是来调研采访的,村民们十分热情,忙着给我们搬凳子和端茶倒水。张毕珍、王芝帮、黄成厚等都是八、九十岁的老人了,但身体都很好,记忆清晰、口齿清楚。几位老人分别向我们讲述了这个村数百年来生产经营布匹和人工加工米粉的历史。他们说,在解放前,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村里开染坊的有王、张、黄、金、窦姓人家,最多时有二十多近三十户,王姓人家曾把布匹生意做到广西白色。在老人们指引下,我们有幸见到了当时染布的碾子和加工米粉的铜粉底。见到碾子时,只见它完整无缺的静静地躺在油菜花丛中。现在它已经完成历史使命,如一位老人悄悄隐退在岁月的河流中。张毕珍老人说当时的米粉加工是用铜粉底压榨粉粑形成的。改革开放前,村民们还在温饱线上挣扎,村里的房子大多是几代人传下来的木结构瓦房和茅草房,又小又矮,有的成了危房。一套稍好一点的衣服,一家人轮流穿着出门。改革开放后,80年代初,村里一部分年轻人带上传统的做粉工艺走出了家门。他们主要到云南、贵阳、都匀、平坝、清镇、等省市县,由于生产的米粉劲道柔软、美味可口,并在所到之处占有一定的市场,带动了村里更多的年轻人到各地加工米粉。村里一幢幢矗立的房子就是改革开放后加工米粉致富最好的见证。

(染布的碾子)

据查,遍布云南各大城市的过桥米线,大半都是“紫云造”。
过桥米线,现在是云南著名的风味小吃。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如今大家去云南吃到的米线,绝大多数都是翁弄人加工生产的。据调查显示,翁弄人在云南生产的米线已经占了整个云南米线市场的半壁江山还要多。
翁弄村民一直有着加工米线的传统手艺,村民们的思想意识较为开放,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有村民离乡打工。一些村民到云南后,发现云南的风味小吃“过桥米线”的生意较为红火,便想到利用自己的手艺专门制作米线卖给“过桥米线”的店铺。由于他们制作的米线筋骨好,滑爽回甜,有大米的清香味,很快受到了食客及店铺老板们的欢迎。翁弄人的生意越做越红火,村民们将家里的亲戚朋友们叫到云南,纷纷做起米线加工。就这样,在亲戚朋友的带动下,翁弄越来越多的村民在云南发起了“米线财”,昆明、曲靖、大理、个旧……如今,紫云翁弄人生产的米线已遍布云南各大城市及一些县城。

起步早,有头脑,会经营,在生意上有超前意识,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这就是翁弄人获取全县“第一个小康村”的成功秘诀。

(待续)

主办:紫云自治县作家协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鹤乡情画
美丽的鹤乡情画
鹤之灵.鹤乡情
碾道上的乡情 转载
【云和梯田】
鹤乡情画 - 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