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记忆碎片|哗嘣哔嘣,上桥买来下桥扔
------

 @郭子中老师 2022-11-14 

哔嘣哔嘣,上桥买来下桥用”,这是叙永城过去的民谚。

哔嘣,是一种圆葫芦形的薄薄的透明的玻璃制品,是玻璃作坊里匠人用玻璃吹制出来的。底部是平的,薄如蝉翼。通过另一头的玻璃管最吹气吸气,那底部就发出清脆好听的“哔嘣哔嘣”的响声。所以又叫“哔嘣子”,儿童最喜爱这玩具。

这点,你可以发给那些叙永老年人看,他们一定记得其中的趣事。

卖哔嘣的小贩子。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后,就绝迹了。

再也没有挑着一大挑哔嘣子在大街上叫卖的人了。

郭子中老师所画的“哔嘣哔嘣”外型模样,2022-11-15


@刘和璧老师 2022-12-26  

不是上桥买来下桥用,而是上桥买來下桥送!

什么意思呢,是说那玩意(玩具)你在上桥买了一个,刚走到下桥。嘣!一声吹暴了!呵,哈哈…再來一个吧!永宁春节城头喜庆风光而已!

从民国时期老照片可见,上下桥挨着不远,就像傅钟将军所讲:“哗嘣哔嘣,上桥买来下桥扔。这句俗语有两层意思,一是东西易碎,二是两桥相距很近。”照片为民国时期《叙永县志》所载叙永全城图。

@董代富老师 2022-12-26  

一呼一吸都要发出响声,有乐趣!儿童玩具,过去泸州有卖。

@罗文鹤老师 2022-12-27

我小时候玩过,吹起来滨嘣滨嘣地,一会儿就吹坏了;一个小玻璃瓶儿,低子很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叙永东城江西街上大箩筐装着的“哔嘣子“。摄/周世华老师

傅钟将军《征途集》的“在故乡”章节,也曾回忆到“哔嘣”:

上桥与下桥相距不远,不足一里,有句俗语:哗嘣哔嘣,上桥买来下桥扔。

“哔嘣”是玻璃制的一种儿童玩具,头像空心的荸荠,有细管可以向里吹气。顶部是一片薄膜,吹气向外一凸,吸气向里一凹,一吹一吸,来回振动,发出“哔嘣,哔嘣”的声音,因而得名。北方我也见过这个东西,只是名称不同。这东西很不结实,稍不留意就会吹破。这句俗语有两层意思,一是东西易碎,二是两桥相距很近。我们散步常常走上十几个来回。

北方的“玻璃咯嘣”,原料是玻璃,制成后可以吹出有趣的声音。它的原料虽然简单易得,工艺却精细复杂,从吹制到烤制,皆是对手艺人匠心的考验。@了不起的匠人

周世华老师在《故乡年俗杂忆》一文中提及的“哔嘣子”:

过年了,过年了!人们穿着新衣,笑容满面,在大街上来来往往。

沿街哔嘣作响的哔嘣子(叙永人读音为:bibengzi,二声)、五彩晶莹的玻璃弹珠、旋转升空的竹制蜻蜓、暗箱显得有些神秘的西洋镜、色彩鲜艳美丽的万花筒、还有孙悟空、笑罗汉等我们称为脸壳的面具,以及将糖熬化做出各种惟妙惟肖人物、动物的糖人。

哔嘣子,这是一种将烧化的玻璃吹制而成的玩具。整个造型前面好像一面鼓的鼓面,玻璃非常非常薄,后面连着一个吹管,将吹管含在口中,吹气吸气,使前面非常非常薄的玻璃,随着吹气吸气连续前后弹动,发出“哔嘣、哔嘣”、“哔嘣、哔嘣”的声响,故乡的人们,就根据它发出的声响,给它取名为哔嘣子。

现在,哔嘣子这种玩具,已经基本绝迹,很难看到它的踪影了。但只要一提起它,故乡经过那个年代的人们,都会脱口而出“哔嘣、哔嘣,上桥买来下桥送。”、“哔嘣、哔嘣,下桥买来上桥送。”从中找回儿时的许多记忆,也不难看出它留给我们的深刻印象。


周世华老师提及:哔嘣在我们那时,每年过年都是有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后就没有了,要等到第二年过年才有,一般在腊月三十就在街头开卖了。照片拍摄于大概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叙永东城的江西街八一厂门口的街边拍的,八一厂过去在民国时期叫花园饭店。摄/周世华老师。

对于叙永“哔嘣子”何时消失,周世华老师做了补充 2022-12-26:

八十年代中期基本上就没有看到了。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当时扩大酒的生产,装酒要用玻璃瓶,都拿去生产玻璃瓶去了,二是哔嘣与生产玻璃酒瓶相比,价格太低。为生产玻璃酒瓶,叙永当时还在胜利桥下面的犀牛沱开办了一个玻璃厂,生产玻璃酒瓶供不应求。

当时是农村的手艺人吹制的,用大箩筐挑着进城卖。由于后来生产玻璃酒瓶,碎玻璃都非常紧缺,估计农村的手艺人也就无法收到玻璃制作这种哔嘣玩具了。

哔嘣除了前面的玻璃很薄,其他整个玻璃也是很薄的。因此一不注意就吹坏了。而且也不安全,只是当时人们的安全意识差,今天的大人是绝不容许小孩玩这种玩具的。

------
叙永的“哔嘣子”不见了,但是在北方的山西,还有一种叫“琉璃咯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两者能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搜狐网: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省级非遗琉璃咯嘣,技艺传承待后生》 2018-03-28 

据《山西通志》记载,公元424年,定都山西大同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听说能炼出琉璃,遂下令制作产品。“帝召百官当殿观之,惊曰,神明之作。”这就是“琉璃咯嘣”的起源,距今约1600年历史。此后,唐、明、清等历代均有相关记载。“琉璃咯嘣”,有的地方称琉璃响、琉璃蹦蹦等。琉璃咯嘣头大,呈扁圆形,中接细长管,用嘴吹吸,极薄的玻璃在气流鼓动下发出“咯嘣、咯嘣”的声音,清脆悦耳。全国各地类似“琉璃咯嘣”的手工制品都源自交城县,2007年,交城“琉璃咯嘣”制作技艺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夏家营镇覃村是“琉璃咯嘣”的原始产地,已有四百年历史,但令人遗憾的是全村现在只剩下这一个全年生产的作坊了,高世俊是作坊里唯一的琉璃匠人。

40年来,无论刮风下雨,高世俊一天都没有休息过,每天都开炉制作琉璃响器。照片来源于搜狐网: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省级非遗琉璃咯嘣,技艺传承待后生》 2018-03-28





高世俊从16岁开始学艺,经多名老艺人传授经验,如今已有40年,他的技术已经炉火纯青,做出的琉璃响器最远的销往英国等地。

据高世俊介绍,如今的“琉璃咯嘣”主要原料是废旧玻璃,捣碎后加入铜屑、铁屑等辅料,在1000℃高温下熔化。随后,高世俊给记者演示了“琉璃咯嘣”的制作过程,只见他先蘸取熔液转接到玻璃吹管上,然后边吹边利用自然下垂形成蛋形空管,将蛋形空管的末梢吹成球形,用剪刀轻轻一拉,转一转,吹一吹,一个葫芦状器型就出现了。将器物底部在玻璃上压一下,再用火烤一下,“琉璃咯嘣”就做好了。“看似简单,但其中火候的掌握可是个硬功夫,手法、眼力、气息都要配合,有一点不到位就废了,每个工序的误差都是以秒计算的。”高世俊说。

琉璃咯嘣儿由玻璃液吹制而成,上部细长的空管连通下部的葫芦状薄壳,外平面极薄,噙在口中吹、吸,气流带动薄壳的外平面振动,发出“咯嘣、咯嘣”的响声,所以人们叫它琉璃咯嘣儿。文字、照片来源于搜狐网:山西工艺美术集团公司《琉璃咯嘣》2018-11-24 


河南省滑县的00后杨同学也提及到“琉璃咯嘣”,看来不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叙永就消失的“哔嘣子”,在北方的“琉璃咯嘣”存在时间更长些。

@河南杨同学提及:

琉璃咯嘣,我们这里也一个读音。我爸妈小时候还有,我小时候已经没有了;琉璃beng,下面的底很薄,一吹会蹦个蹦响。

我们这里古街,古庙会那里有卖的;有一年过年的时候见了一次。

------

对于叙永“哔嘣子”和北方的“琉璃咯嘣”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有前辈老师提到以下说法:

@郭子中老师 2022-12-27 

春秋祠是陕西盐商修建的会馆,供奉关羽,而关羽又是山西人。估计是陕西人把这个玻璃咯嘣带来了叙永。记得挑着卖的,还有玻璃小号(喇叭号),有玻璃水烟枪。全都是透明的玻璃制品,无色的。

@周世华老师 2022-12-27

方的“琉璃咯嘣”和叙永的“哔嘣”,应该是大同小异,就连制作方式都基本上相同。只不过文中所介绍的玩具看起来还要精致一些,玻璃好像要厚一些,吹管看起来要标准一些,叙永的哔嘣比较起来就显得没有那么标准。而且纯粹就是白玻璃,非常薄。叙永哔嘣估计是外来的,至于是出自哪里,好久在叙永出现,恐怕难考了。但有一点,就是玻璃的出现,是在明清时期,当时的玻璃是非常珍贵的,不可能用作制作哔嘣。制作哔嘣的时期,应该是玻璃非常普及了。至于是不是来自于山西,有这种可能,因为叙永春秋祠就曾经是山西、陕西盐商集资修建的会馆,文化的交流极有可能。个人的看法,仅供参考。

叙永春秋祠,同时也是今日叙永博物馆所在地



------
在一位山西人前辈回忆中的”琉璃咯嘣“也提及了”琉璃咯嘣,起源在北魏年间,流行于明代,尤其是晋商分布密集的地方,几乎到处都能见到“,看来叙永的“哔嘣子”或许真有可能跟山西、陕西商人在叙永有密切联系。

@公众号”山西人在四川“《琉璃咯嘣,吹出来的童年记忆,你还记得吗?》2020-06-10

儿时,每逢春节前后,总是能看到一些走街串巷的手艺人,挑着两个大竹筐,里面放满了大大小小的琉璃咯嘣。不需要吆喝,只要口吹咯嘣,“咯嘣,咯嘣”的声音就能吸引很多孩子来围观。手艺人一般会招呼大人,不要让孩子靠的太近。一是人群拥挤,怕孩子摔倒,砸坏琉璃咯嘣。二是防止一些调皮的孩子往竹筐里扔石子儿。这些琉璃咯嘣,经常玩不到一天就碎了。

那时候,有一句童谣:琉璃咯嘣儿,只耍一会儿。磕巴打了,不得耍了。这些温馨的画面,如今都成为了我们的童年记忆。

琉璃咯嘣,起源在北魏年间,流行于明代,尤其是晋商分布密集的地方,几乎到处都能见到。到了400多年前,山西交城县的覃村,更是家家户户都能制作琉璃咯嘣。这个覃村位于吕梁山脉云梦山脚下,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比如黄钢黑钢,是耐火材料。往西,交城山里,有紫石、石英石,经高温一熔化就是玻璃。还有蜡石、耐火黏土等,也是制作琉璃咯嘣需要的原材料。在黄河流域,一些百姓还把琉璃咯嘣作为“河灯”,祭祀河神。

这些琉璃咯嘣,形状各异,大小不一。有的是锤形。有的是葫芦形。还有的是檀香壶形状。小的可放于掌心。大的能有一米。

一端是细长的管口,一端是封闭的平底小球。不过平底的部分非常的脆薄。气息轻了,吹不响。气息稍重,又会碎。呼气吐气之间,那一层脆薄的玻璃就会发出“咯嘣、咯嘣”的声音。“琉璃咯嘣”这个称呼也是由此而来。



制作上,琉璃咯嘣也大有讲究。要先将废玻璃、纯碱、银石等原材料熔化,再通过吹、推、烤、修口等技术重新将溶液塑型成型。过程看起来简单,其实非常需要功夫,无论火候、吹制、手法、切割,都需要多年的磨炼才可以做到薄而不破、吹之响亮。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遗憾的是,如今这门工艺已经面临失传的危险,会制作的人也是寥寥。最大的原因是制作琉璃咯嘣只能手工,不能机器,而且学习难度极大。白天干了10个小时,晚上还得看火,因为炉子多年都不能熄灭。过去的手艺人,为了学习琉璃咯嘣,不回家,睡地下,艰苦了好几年才算是入了门。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都吃不下这份苦了。再加上琉璃咯嘣的生产成本高,利润低,靠这个做生意,可能还没有办法糊口,现实的问题也不得不考虑。


...  The End  ...
欢迎交流讨论
叙而永之
让我们慢慢去发现关于山河&岁月的故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似乎失传的琉璃喇叭,童年玻璃玩具今朝山西汾阳老艺人展现技艺
姿势小时候玩过琉璃咯嘣儿的请举手
《草根春秋》第一章 五十 从那时候的“牛璃咯嘣”说起
武汉市清凉寨玻璃桥赋
手工裡的中國,故宮琉璃。
北平风物 (下)(选登)--陈鸿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