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苑★散文】刘禹锡与竹枝词
userphoto

2022.06.10 上海

关注
唐朝大诗人刘禹锡,字梦得,据说他出生在江浙一带,缠绵的江南烟雨,造就了刘禹锡那细腻而又真挚的文风,使得他的诗歌大多都是一些简洁明快的绝句,每每有箴言警句夹杂其中,使人感受到了他的睿智。不过,旖旎的江南风光,却并没有将他的豪情壮志磨灭掉,在他的诗歌中,一样可以读到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首刘禹锡的《秋词》,就一反寻常诗人的悲秋之感,写得豪气干云,一扫秋日给人的衰败、颓靡的感觉,显得骨力甚健,展现了刘禹锡独立寒秋,励精图治的侠情。
   的确,刘禹锡的诗歌虽然清新,但是却不绮靡,绝不会给人一种香艳的感觉,而他本人,也是一个崇尚改革,一心想要匡复社稷之人。他的诗歌,也给中晚唐的诗坛,带来了一种豪杰气,难怪白居易会称呼他是“诗豪”,说他的诗歌乃是“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这可是极其高的评价啊。
   刘禹锡出生名门,他的家庭,乃是一个儒学世家,书香门第,他自称乃是汉中山靖王后裔,在政治上,他崇尚改革,投入王叔文派,参加了“永贞革新”,积极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的势力。王叔文对他十分重视,每每招他入禁中,和他商议国家大事,言听计从。只可惜,朝廷之中,大多都是谄媚之人,真正能够支持他们的大臣,那真是凤毛麟角,于是,王叔文自然遭到了排挤,而刘禹锡也自然被贬官。
   不过,生性豪爽的刘禹锡,又岂会被这么一丁点的挫折就打倒呢,所以,当他在扬州遇见了自己的好友白居易的时候,依然显得豪情万丈。酒席宴前,白居易写下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其中有两句乃是“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的句子,算是他对于自己好友的一种规劝吧。不过,刘禹锡却偏偏是一个强项令,他的性格是宁折不弯的,于是,刘禹锡便作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用来答谢白居易,这其中有几句便是家喻户晓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由此可见,他在被贬之后,非但没有自甘沉沦,反而还愈挫愈勇。
   在被贬巴蜀一带的时候,刘禹锡虽然落魄,可是,正所谓“贫贱不能移”,对于生性豪放的他来说,这一切的挫折,都不能拿他怎么样,虽然说,他所处的地方相当偏僻,远离中原,不管从人们的言语方言来说,还是从当地人的风俗习惯来讲,都和中原大地截然不同,蛮俗好巫,“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若是普通人,恐怕会生出迁客之悲。可是刘禹锡呢,他却迅速从自己悲伤的情绪中解脱了出来,他在巴、渝、沅、湘一带生活了多少年,就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乡歌民谣研究了多少年,他不仅大量地采集了当地的民歌民谣,而且还积极地投入到了诗歌的创作中去。刘禹锡那著名的《竹枝词》,就是其中的精品。
   这些竹枝词,都是刘禹锡在仔细研究民歌之后,依骚人之旨,倚其声而作的,武陵溪洞间悉歌之,而刘禹锡的诗名,也随着这些流传甚广的竹枝词一起,传了下来。
  
   说起竹枝词,那可是由来已久了的,它是诗歌中的一种诗体,乃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而来的,流传在四川、湖南一带。竹枝词的历史悠久,最初只是在民间传唱,而使得它成为文人诗歌的一种,则是从刘禹锡开始的。竹枝词从其来源来说,可以大致分成这么三种,第一种乃是文人搜集整理得来的地道的民间歌谣;第二种乃是文人吸收、理解了竹枝词的诗歌精华之后,自己创作出来的,富有民歌特色的诗歌;而最后一种,则是假借竹枝词的格调自行创作出来的,具有浓厚文人气息的七言绝句,仍然冠以“竹枝词”这样的名字。
   至于“竹枝词”因何而得名,这恐怕已经很难讲得清楚了,有的人认为,竹枝词来自四川,而四川乃是熊猫的故乡,竹子甚多,所以便有了竹枝词这样的一个名称,这话听起来倒是有几分道理,不过,是否真的是竹枝词得名的原因,还未尝可知。白居易诗中尝云:“幽咽新芦管,凄凉古竹枝”,由此可见,竹枝词不仅已经从唐朝开始就已经有了,而且,就算是在唐朝,也已经属于一种“古”调了。除了白居易以外,还有很多诗人曾经提起过《竹枝》,比如张籍,就曾经在《送枝江刘明府》中提到过“向南渐渐云山好,一路唯闻唱《竹枝》”;而顾况也曾经写过一首诗歌,名字就叫做《竹枝曲》,其中有“巴人夜唱《竹枝》后,断肠晓猿声渐稀”之句,也提到了《竹枝》;李益的《送人南归》中,也曾经提到“无奈孤舟夕,山歌闻《竹枝》”。这些诗句都明白无误地证明了,《竹枝》的确是当时流传的南方民歌,至少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广为流传了。而《云仙杂记》中又曾经提到:“张旭醉后唱《竹枝》,反复必至九回乃止。”这张旭乃是盛唐时候之人,饮中八仙之一,由此可见,这《竹枝》民歌,或许早在盛唐的时候,早就已经流传开来了。
   竹枝词源远流长,可是,真正让竹枝词这种古老的曲调焕发新的光彩的,乃是刘禹锡。刘禹锡曾经在自己的《竹枝词序》中说:“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取多为贤。”当时,他在长庆二年担任夔州刺史的时候,曾经在这一年的春天来到了建平一带,在当地看见了老百姓吹着短笛,敲打着鼓,唱《竹枝》,他们一边唱一边跳,载歌载舞,还颇有赛歌的意思,这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刘禹锡。于是,他便侧耳倾听,虽然词句听不明白,可是,那悠扬的曲调,却深深吸引了他,他一下子就想起了当年的屈原,屈原所创作的《九歌》等楚辞,不也是从民间歌谣中汲取了营养的吗,于是,他便开始仿造屈原作《九歌》的方式,尝试着创作了九篇《竹枝》。“其音,中黄钟之羽,其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伫不可分,而含思婉转,有淇、濮之艳音。昔闻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辞多鄙陋,乃为作《九歌》,至于今,荆楚歌舞之。故余亦有《竹枝》九篇,俾善歌者飏之。”
   这是根据当地的民歌创作出来的新词,既有着鲜明的民间歌谣风格,又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一下子就流传了开来。他的《竹枝》清新活泼,引得当时的文人竞相模仿,就这样,竹枝词便一下子从只在民间流传,变成了雅俗共赏之物。
   要说起刘禹锡的竹枝词,就不能不让人想起这首:“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天下间的竹枝词有千千万万,可是,若是要在这其中找一首最具有代表性的诗歌的话,或许,还得说是这首诗,它可真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呢。
   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歌,真是将一个陷入了爱河的女子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她那位心爱的“郎”在江上或许是有心,或许是无意地歌唱着,牵动了少女的心思,拨动了她的心弦。或许,他们之间早就已经认识,可是却彼此没有说破,所以,那少女的心情,七上八下的,她怀着一丝羞怯,怀着几分忐忑,思索着那男孩子究竟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自己。这很容易让人想到了这样的一个画面,一个豆蔻年华的少女,坐在河岸边,听着江上传来的悠扬的歌声,于是,她便有意无意地掐下了一朵花,一瓣瓣地剥着花瓣,嘴里喃喃念叨着,“他喜欢我?他不喜欢我?”嘴里说着,脸上已经泛起了红晕,羞怯地低下了头。这是一个多么动人的场景啊,那少女甜蜜而纠结的内心,跃然纸上。
   刘禹锡是一个非常善于学习民歌,并积极从民间歌谣中汲取营养的诗人,或许,这首诗歌之所以如此脍炙人口,和它的口语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南朝乐府民歌。南朝乐府民歌之所以真诚感人,也是因为它吸收了很多俚俗歌谣中的用语和创作手法。比如“双关”,这就是民歌中很常用的手法,乐府诗歌也大量使用了这种方法,如“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这“丝”,和“思念”之“思”谐音,而最后的“匹”,不仅仅只是指织布成“匹”,也是指两人“匹配”,成双成对的意思。刘禹锡的这首《竹枝词》中,也使用了这种手法,“东边日出西边雨”,这是夏天常见的现象,那么这究竟是有晴还是无晴呢,这个“晴”字,谐音“情”字,这才是女孩子心中彷徨的原因呢。
   刘禹锡的竹枝词,是十分美妙的诗歌,它没有晦涩难懂的词句,也没有艰深隐晦的典故,它所用的都是人们能够听得懂的词句,甚至还常常在其中夹杂民间的俚语。这说来容易,可是,真正要创作一首好的竹枝词,还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呢。正所谓“过犹不及”,如何把握好“文”与“俗”之间的界限,做到雅俗共赏,这可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呢。
  
   其实,喜欢竹枝词的诗人,可绝不仅仅只是刘禹锡一个人,白居易、李涉、皇甫松、孙光宪等人,都对竹枝词情有独钟,也都曾经创作过竹枝词,不过,要说起将竹枝词改良创新,并发扬光大的人,还得说是刘禹锡。刘禹锡的竹枝词,诗名远播,不仅在当时受到了众人的喜爱,对于后世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宋朝的黄庭坚曾经赞扬刘禹锡的竹枝词,说是:“刘梦得竹枝歌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以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无独有偶,就连才高八斗的大诗人苏轼,对于刘禹锡的竹枝词也是赞不绝口呢。据说,当黄庭坚为苏轼朗读刘禹锡那九首竹枝词时,才读到其中的第一首,“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苏轼就感叹道:“此奔轶绝尘、不可追也。”苏轼的大才,独步天下,能够得到他的赞扬,的确是不容易。
   自从刘禹锡开始创作竹枝词以来,有不少文人也开始进行竹枝词的创作了,这竹枝词的创作,其实也并不容易,文人创作诗歌的时候,很容易就会犯一个毛病,那就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文采,为了使得诗歌显得富有古趣,便使用一些文词。这可是创作竹枝词的大忌啊,要知道,这竹枝词乃是从民歌之中蜕化脱变而来,既然如此,那其中就应该有大量的民间口语和俚语,要给人一种朗朗上口的感觉,典故之类的应该要尽量少用。就好像清朝的王士祯所说的那样:“竹枝稍以文语缘诸俚俗,若太加文藻,则非本色矣”。可是,再反过来说,毕竟这是文人创作的,所以,有些过于低俗、粗俗、俚俗的句子,便不适合使用,要做到雅俗共赏,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
   此外,文人作诗,往往注重格律,无论是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固定的格式,可是,创作竹枝词的时候,就不能这样了,民间的歌者,大多不懂韵书,他们全都凭借着唱歌时候的语感,随性编写,所以,写竹枝词的时候,也大可不拘平仄。当日刘禹锡在创作竹枝词的时候,所写的诗歌,虽然看上去很像是绝句,可是仔细看的话,却很少有完全符合格律的。所以,有人在考证竹枝词的格律之时,曾经说,竹枝词“以民歌拗体为常体”,以绝句为“别体”,还有人说“至竹枝词,其格非古非律,半杂歌谣。平仄之法,在拗、古、律三者之间,不得全用古体。若天籁所至,则又不尽拘也”。不过,竹枝词虽然格律自由,却并不代表它不具备诗歌的韵律美,正相反,竹枝词的韵律,乃是创作者通过抒发自己的感情,自然而然地就具有的音韵美。
   纵观刘禹锡的竹枝词,大多写得诗风明快,诙谐幽默,这一方面和刘禹锡本人豪放的性格有关,而另一方面,也是竹枝词这种民歌本身决定的,竹枝词“能以嬉笑代怒骂,以诙谐发郁勃,昔人所云善戏谑而不为虐也”。刘禹锡的竹枝词,大多写得细腻真挚,富有情韵,正所谓“诗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淡”,他总是使用诙谐幽默的语句,用看似俚俗,看似平淡的句子,深入浅出,表现自己的情感。歌颂美好的爱情,是他诗歌中的一方面,可是,却不独仅仅如此,他的竹枝词中,也有发人深省,表现人情世故,抒发自己内心愤懑的句子,“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这样的诗句,和李白的《行路难》,是不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呢。而且,刘禹锡用竹枝词的形式来表现,用俚俗的民间语汇来展现,使得诗歌变得更加耐人寻味,意味深长。
   刘禹锡的竹枝词,在民间更是广为流传,据说,一直到宋朝的时候,民间还都能听到普通的老百姓传唱竹枝词呢。在《苕溪渔隐丛话》中,提到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的时候,曾经有这样的一段记载:“余当夜行苕溪,闻舟人唱渔歌,歌中有此后两句,余皆杂俚语,岂非梦得之词自巴逾传至此乎?”作者所说的苕溪,在浙江流入了太湖,他所说的“俚语”,恐怕也是指江浙一带的吴语之类的,但是,在浙江的渔民,唱渔歌的时候,居然有“此后两句”,也就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真是足以可见,刘禹锡这首竹枝词的影响之深远了。
   竹枝词原本是巴蜀一带的民歌,巴蜀一带,交通不便,李白曾经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来形容,可是,这竹枝词却不仅在巴蜀一带流传,甚至还传播到了江浙一代,这除了让人感叹民间艺术的强大生命力以外,刘禹锡为竹枝词的传播所做的贡献,恐怕也是不容忽视的啊。
   不仅如此,据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竹枝词非但没有湮没在历史之中,反而还传播得越来越广了,它所写的题材,也越来越广泛,不仅仅只是写风土,写恋情,就连重大的历史事件,也都写入了其中。乾隆年间,甚至在京城都广为传唱,有人曾经编撰了《清代北京竹枝词》,专门收集流传在京城的竹枝词,就连弘历皇帝也曾经写过竹枝词呢。
   刘禹锡,虽然他在“永贞革新”中,是一个失败者,可是,他在诗坛,却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是他让竹枝词走遍了大江南北,走遍了千家万户,给诗坛,吹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竹枝词:巴蜀民歌演变而来,如何能在中国盛行一千多年?
月明竹叶最高枝
巴蜀文艺蠡测
刘禹锡寄情巴山蜀水,从民歌中得到灵感,创作出千古绝唱竹枝词
刘禹锡根据民歌改编的一首诗,最后一句一语双关,惊艳了千年
竹枝词创作小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