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晓荷】传世民歌《孟姜女》(散文)
userphoto

2022.06.10 上海

关注
对于中国人来说,孟姜女的故事自然是并不陌生的,它可是中国古代四大传奇爱情故事之一啊,口耳相传,流传千古,乃是中华艺术宝库中的一支奇葩,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中都有关于孟姜女的故事。不过,让我眼前一亮的却是王志信以民歌作为基础,以孟姜女的传说作为题材,创作出的艺术歌曲《孟姜女》。这首艺术歌曲整体婉约动人,情到深处给人凄凉哀恸之感,快板和慢板节奏糅合,词曲结合紧密,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孟姜女思念丈夫之情。要唱好这首歌曲不仅要领悟西方美学的发声方法,还要对于传统民歌有一定的了解,要将两者相互融会贯通才行,可以说,艺术歌曲《孟姜女》是真正来自民间,却又有着无限升华的音乐作品。
   其实,孟姜女的故事在汉族民间一直广为流传,根据一些专家的考证,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左传》,不过在《左传》中,孟姜女并不叫现在的名字,而叫做“杞梁妻”,《左传》赞誉她在悲痛之时,依然能够保持理智,处事以礼,所以值得称赞。不过,可以看得出来,《左传》中杞梁妻的故事和我们熟悉的那个孟姜女的故事存在很大的差异,民间传说中的孟姜女哭功了得,她因为丈夫的死而哀恸而哭,甚至还哭倒了长城,但是,《左传》中杞梁妻却并非如此,她与之相反,悲而不流泪,这样的转变究竟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据说在可考的资料之中第一次记录了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的,是西汉时期的刘向,刘向在他编撰的《列女传》中重新演绎了杞梁妻的故事,说她“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哭声感动了别人,而且“城为之崩”,最后还加上了投淄水而死的情节。刘向之所以会如此演绎,可能和当时的民间传说有关,或许在当时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人们渐渐地将那个以礼动人的杞梁妻转化成了以情感人的孟姜女,使得孟姜女的故事渐渐丰满,这才演变成了我们熟悉的这个版本。其实,除了刘向以外,还有很多文学作品都以孟姜女的人物形象为原型,例如曹植曾经在《黄初六年令》中引用过杞妻的传说,唐代贯休曾经撰写过诗歌《杞梁妻》,元杂剧中也有类似的故事,他们所描述的“杞梁妻”,其形象已经基本和现在流传的孟姜女传说相似了。不过,这些都是文学作品中的孟姜女,和乐曲歌曲还是有所不同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敦煌石窟曾经发现隋唐乐府中有“送衣之曲”,描写的是孟姜女送寒衣的故事,这或许可以看作是民间歌曲《孟姜女》的雏形吧,这表示在当时民间其实已经开始流传以孟姜女传说为题材的民歌了。在后世的不断发展中,孟姜女的民歌曲调渐渐成型,江苏、河北等地都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孟姜女》。
   为了能够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使得民间小调焕发出新的活力,在80年代,王志信和刘麟合作,由王志信编曲,刘麟编词,创作了一首具有民族风味的艺术歌曲《孟姜女》。
  
   王志信并非庸手,他乃是我国国家一级作曲家、指挥家,在担任中央民族乐团合唱指挥及艺术指导的时候,就曾带领合唱团体在各种比赛中获奖。在王志信从教的四十多年中,他曾经培养了万山红、陈俊华等多位优秀的歌唱演员,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著作等身的高人,曾经出版了教学光盘《民族声乐教育》等,为声乐和民族音乐的融合以及推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作为新编艺术歌曲《孟姜女》的编曲之人,他改良了曲调,让曲调能够和歌词融合在一起,更好地展现了悲苦无依的弱女子的内心独白。王志信不仅运用了西洋的编曲技法,融入新的表现手法,更从民间汲取养分,歌颂美好、鞭挞丑恶,所以他所创作的作品不仅与时俱进,具有现代性,更具有民间曲艺声腔的传统美。
   在改编《孟姜女》曲谱的过程中,王志信在曲调上从原来“四季体”的结构中突破了出来,他非常巧妙地将原本的曲式改成了二段体,同时加入了D徵清乐调式等几个不同特色的调式。要知道,《孟姜女》原来是一首民歌,所以它在曲调上自然就具有民歌的特点,那就是格局对仗工整,讲究起承转合。当然了,作为一首民歌,具有这样的特点自然是有好处的,因为它结构严整,更容易让人记住,作为一首口耳相传的民歌的确需要具有这种朗朗上口的特点。但是,这样也使得乐曲在变化性上有所不足,而且也不足以突出全曲的高潮部分。王志信改编了这首曲子之后,将第二段改编成主题变体,第三段也有一定的变化,改变了调高和调值,在第四段的时候更是掀起了一个高潮。整首曲调在调式上具有多变性,第一段的D徵清乐到第二段的D徵六声加变宫,而第三段则又转变成了D羽清乐,最后第四段则成了F徵六声加变宫。如此一来,整首曲子就和原来的“四季体”具有了不同的特点,它虽然依旧是以原来的曲调为基础的,但是在旋律方面却显得更加丰满了,在这基础上再加上王志信精心设计的加花润饰,使得徵调式起承转合完整,韵律循环往复,令得整个音乐体现了如泣如诉之感。不容否认的是,当七声性级进旋法突破了原来五声限制之后,整首乐曲都更加富有动感了,自然也更能够展现歌曲所要反映的主人公的内心变化。
   当然了,好曲子还要有好歌词来配才行呢,一首好的歌曲,歌词和曲调不应该是各自为政的,而应该相互融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作为一首优秀的艺术歌曲,《孟姜女》不仅在曲调上有过人之处,刘麟在歌词上改编也使得这首歌曲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原本的民间歌曲《孟姜女》用的是“四季体”的结构,比较整齐划一,因此歌词上和传统的七言诗比较类似,格式单一,但是王志信在编曲上却有所突破,让曲调呈现出长短不一的变化,所以在歌词方面刘麟自然也不能保持原来的严整性了。刘麟在重新编词之后,每句歌词的字数随着曲调的变化而有了新的变化。例如“秋季”的“九月里来九重阳,菊花煮酒空相望,空相望,落叶飘,秋风凉,窗前月如霜……”里面,就运用了长短参差的词句,很好地反映了孟姜女在深秋思念丈夫的过程中,心绪不宁的情感。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刘麟的歌词虽然富有长短变化,却依然能够让人感到民歌的独特魅力。《孟姜女》的歌词词句通俗,和中国古代思妇诗中的主人公不一样,孟姜女只是一个普通的民家女子,她口中的言语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只要能够感动人心就足够了,如“正月个里来是新春,家家那个户户喜盈盈”等句子,就很通俗易懂,而“针针线线密密缝”、“再把心口一丝热,絮进寒衣伴君行”等句子,更是情真意切,很好地反映出了孟姜女对丈夫的期盼。值得一提的是歌词中随处可见“个、那个”这样的插入语,更为整首歌添加了口语的特色,让人感到朗朗上口。为了更好地体现民族风味,刘麟在歌词上还引用了其他民间传说故事,例如他用了牛郎织女的传说,用它来和孟姜女的处境进行对比,试想一下,牛郎织女虽然也很悲惨,但是他们至少一年还能够见面一次,但是孟姜女和自己的丈夫却是天人永隔,这样的引用更加反映了孟姜女的凄凉。
  
   对于音乐来说,演奏者或演唱者的二度创作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好的演唱者能够通过自己的声音将词曲的妙处尽情地展现出来。以《孟姜女》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它的节奏比较自由,音域相对来说较为宽,而转调、弱起小节、旋律变化等经过了技术处理的地方也很多,演唱者要将曲调中的这些特点和歌词融合起来,通过对歌词的演唱展现出曲调的特色,这样才算得上是真正完美的演绎。
   《孟姜女》和普通的民歌不一样,它是一首艺术歌曲,所以在演唱的时候歌手不仅要体现紧拉慢唱等戏曲的风格,也要利用西方声乐气息使用的特点。歌手要注意自己的呼吸,运用西式演唱方法,更要注意从中国传统戏曲曲艺之中吸收营养,例如京韵大鼓和岔曲中就很讲究字词的声调和曲调之间的结合,通过“卧牛”等技法能够更好地体现曲调特色,在演唱《孟姜女》的时候,演唱者也要注意这一点,要做到字正腔圆。
   说起字正腔圆,就不得不提到汉语和其他语言不同的音韵美了,记得《最强大脑》中有一位外国专家在谈及绝对音感的问题时曾经说过:那位具有绝对音感的中国小选手之所以能够练出这样的绝技,和他使用的语言是汉语,那是分不开的。因为汉语本身就带有声调,是有平仄的,所以中国人从小就是沉浸在富有高低音律的语言环境中的,相对外国人来说,更能练出绝对音感。同样道理,在演唱艺术歌曲的时候,歌手也要将汉语独有的平仄声调和乐曲的音调结合起来演绎。举一个小例子,歌曲《孟姜女》的头一句“正月里来是新春”,开篇第一个字“正”在汉语里是多音字,作为“正月”的“正”,应该要读成阴平而不是去声,阴平给人的感觉绵长悠远,但是不够有力度,如果演唱者不注意的话,就会使得整首歌曲在开篇的时候显得疲软,毫无生气。因此如果要演绎得更好的话,就必须要在演唱的时候要使气息始终处于饱满状态,注意鼻咽部位和口腔的共鸣,声音要慢慢地释放出来,这样的话,不仅能够使得演唱显得字正腔圆,而且还更具有艺术表现力。这个就是传统戏曲曲艺中所说的“咬字头”,也就是说,不能将音节吃掉,而应该干净利落地将字的声母部分爆发出来。我们可以发现,《孟姜女》这首歌有很多和“正”类似的弱起,这些弱拍弱位起音如果不能控制好的话,就会使得演唱疲软无力,失去艺术感染力。如果要让发声更完美,就要注意快速换气,也就是抢气,演唱者要注意用腰部,尤其是腰部两侧有弹性地吸气,使得弱起不弱。
   此外,在原本的民歌《孟姜女》中用的是大九度,而在这首新编艺术歌曲《孟姜女》中,用的却是十四度,而且其中有三次转调,再加上王志信在编曲的时候大量使用了切分音、弱起等艺术处理方式,所以使得这首歌曲的难度变得很大,如果不进行很好的吐气换气的话,是很难完整展现这首歌曲的。这就要求歌手拥有深厚而扎实的声乐功底,要掌握西式歌剧的演唱方法,将气息的运用落实到每一个字上。
   艺术歌曲《孟姜女》还有一些随处可见的拖腔,例如在“我与杞良哥何日能重逢”这一句歌词所对应的曲调上,用了一个四度音程,而且在句子末有一个扩展句,在演唱的时候就应该要使用拖长腔,这样的话就能反映出孟姜女对于再见丈夫的渴望,对于丈夫的深切思念。对于这些歌曲中随处可见的那些拖腔,也要很好地处理,如果处理得不自然的话,就会让欣赏者感到突兀,甚至有做作的感觉,歌手也要注意到运用腰部的抽气来稳定气息,使得自己的气息始终处在饱满的状态。
   正所谓“同声相应,同气共求”,要更好地展现艺术作品,就必须以情动人,由于《孟姜女》讲述的是一个悲切的爱情故事,歌中充满了孟姜女对于丈夫的爱,所以,在演唱的时候要注意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进去。歌手光有一流的演唱技巧,但是却没有深切的感情投入,甚至嘻嘻哈哈的,那自然是不行的,但是如果一味地愁眉苦脸,其实也同样无法创造高潮,所以在演绎的时候要注意在悲恸之中加入感情的细微变化。歌曲的第一段是“春”的部分,这一段描写的新春佳节,家家户户点红灯,合家团圆,虽然说丈夫不在身边,而是去造长城了,孟姜女的心中怀有无奈和悲凉,但是这个时候心中至少还应该有些期待的,所以演唱者在表现的时候不应该过于激动,情绪应该把握得稍微平稳一些,尽量反映出一个独上重楼看月明,在万家灯火中深情思念丈夫的少妇情怀。而第二段的部分,乃是“夏”的部分,要注意到在这一段的乐句是有很多切分音的,而紧接着又是一个四度音程的出现,这样的乐曲变化最适合用哭腔,也就是拖腔调的方式来展现,这样可以展现出孟姜女的心绪突然变化,表现出她发现美好的生活因为丈夫的离开而突然降到了谷底,因此心情突然黯淡了下来。下面就是第三段,第三段中有很多的小跳音,再加上羽调式的柔和,使得乐曲具有凄凉的感情,这个时候已经是“秋”的部分了,看见秋风乍起、黄叶飘零,任何人都会心生悲凉的,更何况是走投无路的孟姜女呢,这里可以适当地展现她内心的恐惧和不安情绪。第四段就是整首歌曲的高潮部分了,孟姜女千里寻夫,看见了一路上凄凉的冬景,当她得知丈夫的死讯后,心情应该是绝望、悲切、愤慨等种种负面情绪都融合在一起的。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个时候的乐曲在节奏、速度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节拍层层递减,但是分音符音阶却极速上升,这样的曲调很适合反映内心的伤痛,演唱者应该配合曲调,将自己的情绪推动到顶点,用真情实力来展现孟姜女此时内心的悲愤。由此可见,以情动人,在演唱的时候投入自己的情感,并融合一定的演唱技巧,这样做才能够更好地演绎出完美的艺术作品。
   《孟姜女》的成功很好地体现了小调民歌曲风在艺术上的升华,《孟姜女》突破了传统民歌单调、缺少变化的弱点,在保留传统艺术的精华的基础上将西洋美声唱法中的精髓融入了进来,使得整首歌曲的风格变得独树一帜。我们可以看到,《孟姜女》既有中国戏曲伴奏中常见的摇板和由慢到快的垛板的表现手法,也加入了转调、扩展音域等现代音乐编曲中常用的技法,这让原本单调俭朴的民间小调变成了震撼人心的大制作,成为了令人震撼的多段体曲式结构的大型声乐作品。或许可以这么说,原本的民歌《孟姜女》是小家碧玉,而经过了艺术升华之后的《孟姜女》则成了能够登堂入室的大家闺秀,它展现出了足以征服世界的艺术魅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孟姜女哭长城》民歌
汉族民歌(下篇)——空中艺术课堂(第418课)
笛子吹奏《九九艳阳天》优美曲调是一种享受
月儿明,风儿静——中国第一摇篮曲
体验民歌地方色彩区及其唱腔比较
从《花妖》说起,谈刀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