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习俗】《待客和做客礼仪》《祝寿习俗》《流水席》《劝酒趣事》《喝酒划拳》《改口钱习俗》《递烟和点烟的礼节》

待客和做客礼仪

  仙桃人素以热情好客讲究礼性著称。俗话说;出门三步就是客,走进别人家门即为客人。登门客人,到对方家门,扣门招呼,经主人应接后入室。客至拱手相迎,道“稀客”。若事先知有远方来客,主人应到车站、码头迎接。客人进入房间,主人必请坐,以烟茶招待等,陪客叙谈。有客在,不干手头的活,不打骂孩子,不扫地,不看钟表。客人走时,主人要送至门外,握手告别,并说道请慢走、有时间再来,再见等礼貌语。如有多位客人登门,讲究“前客让后客,行客让坐客”,一般不久坐,俗谓“会做客的不劳东”。

  主人对左邻四舍的近客人先问一声“吃嗒没有”;假如正在吃饭,客人说吃嗒,主人就加一句“来加啲尕”,客人会说“你郎请”,主人回答“有偏郎”。礼多人不怪。递茶用双手,端板凳要象征性的擦一擦,装烟要给火,“装烟不给火,还是得罪我”。

  过去平常接待家里来的远客,首先是请吃鸡蛋,也叫喝茶,即打荷包蛋,有时也拌有炒米。蛋的个数有讲究。一般的客人是四个;未婚女婿称为娇客,加了一个是五个。男女还没有定亲结八字之前,小伙子登女家门,准丈母娘大都会以打鸡蛋的个数,来表明对此门亲事的态度,打五个是表示没有意见,应允同意。四个即当一般客人,不管是哪路的客人,荷包蛋应避免打六个,因为方言"六"与"禄"谐音,斩禄,满禄,都是诅咒人活过月了,活到头了的话,所以犯大忌。

  仙桃人的礼行大的无法。客人吃荷包蛋“喝茶”后,还必须留客吃饭,必有酒,叫做“有酒无菜,客人不怪;有菜无酒,站起来就走”,意在强调酒的重要,并非不备菜饭。先酒后饭,不可先饭后酒,否则便为“犯上”(“饭上”谐音,意为犯死老人)。酒劝客人喝好为止,饭也要吃饱。客人是年轻人就这样去劝说客人多吃饭;“小伙子出门坎能吃三碗”,于是强添,有时趁客人不防从背后把米饭叩在客人的碗里,不能说赶饭,赶,不雅。有时,客人留“碗督子”,实在是吃不完有剩余,主人方才称心。这时主人到一碗清茶双手递给客人,会抽烟的还得饭后一支烟。

  对没有预约突然来到客人,就尽家里所有,诸如菜园子的蔬菜,鸡窝里的鸡蛋,过年的腊肉腊鱼,腌的盐鸭蛋都是专备这些碰客的;住街边醒近的就匆匆忙忙地赶街买菜。走在赶街的路上像在谤锣,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家里来了客,提个篮子喜笑颜开,像捡了和尚帽子的,碰见邻居就说;我娃的嘎爹爹,嘎嘎喇妈……来了!我去割两斤肉,买鱼,打酒…….过哈打你郎来帮我当陪客啊!尽管上街篮子里买的菜很丰盛,主人回家后,都会“假噶马噶”谦虚地说;街上散打场,没什么菜买,讨客人高兴。

  乡村民间间宴席有婚丧嫁娶,金榜题名,参军入伍;买卖开张,拜师学艺;大厦落成,乔迁新居等一些喜事,都是要设宴请客,俗称“整酒”请客必须先下帖子邀请。此外还有请年客,以及平时的亲朋好友聚会等。

  酒席,仙桃兴开流水席。摆席以正厅为尊,如扯起的棚子等居次。待亲友以一姑,二舅,三姨,四表为序,以老亲陪新亲为礼节。朋友则以外姓,远客及年长者为先。开二餐,过去是一般中餐吃作盒碟子,八碟卤菜,四碗烧菜,有面条米饭;晚餐为十碗,有三蒸;有的地方嫁姑娘,为了赶在中午发行,把正餐十碗安排在上午吃,叫做吃噢餐;讲礼性的两餐都是十碗。第六道菜出鱼,主人敬酒。东不饮,客不请。筛酒不必太满,七八分为宜,有地方用小杯子一口一杯。喝酒讲究好事逢双,还有饭到酒三盅劝酒的说法。

  在过年过节待客中,以春节拜年待客和新亲戚第一次过门待客最为隆重。在仙桃春节期间,从初二到初五,一般为女婿给丈人家,外甥给舅父家拜年的日子,为了便于招待,都约定一天为待客日。特别是刚结婚第一年,接媳妇的哥哥嫂嫂等,主家提早充分准备,酒席十分丰盛,接待隆重讲究,生怕得罪了新媳妇娘家的人。乡巴佬请年酒,吃了要还席啊!于是,今天是这家请,明天是那家请,直到年过完。平时亲戚之间相互走动,主家也都做花样饭热情接待客人。仙桃人在过客时,主人一般都要准备礼物或者礼金,称之为打发。也就是现在流行的红包。

  大凡是走人家做客,空手进别人的屋是不够意思的,应视情况带点见面礼,也叫接意(仪)。做客忌跷二郎腿,忌坐门坎,忌单人进卧室,忌坐床铺。应邀赴宴必守时,现在的请贴上都规定有入席的时间,有“做官莫向前,做客莫落后”之说。坐席不能超过桌子一方的一半。喝酒时筷子要握紧,拈菜时筷子对着自己的鼻孔尖,不要用筷子去敲碗碟,因为敲碗有叫魂之说,筷子也不能放在嘴里“嗦”;摆放筷子不要叉开,也不能插在碗里,搁在碗沿上。开席了,当东家(或代东的)举筷示意,才能下箸拈菜,这也叫东不引,客不请。酒过三巡,菜过六味,主人敬酒,做客的要站起来,感谢主人盛情款待。也要丢瓜子钱。酒席十碗菜,一般来说,每一碗一般只能拈两次,这叫名份。倘若把自己名份拈来不吃,用事先准备的荷叶,报纸,塑料袋包起带回家孩子老人做接意,可千万不要把别人的份子拈了。先吃完的人,不能马上“下席”,而要将筷子拿在手上,等一桌人都吃完后,一齐双手把筷子两头拿着放下,叫做"落箸"。然后听到写酒的一声散座,方可以散席。

  酒席散后,临走时叫个辞,客人要跟主人说些客套话:如“多谢嗯郎”泛泛地表示谢意。多为客人在临走时,对主人的套话。“承吵了”“吵嗒嗯郎哒”:吵,叨扰,受到招待,或者打搅了别个,感谢的客气话。遇吃下行来的客人:“叨嗒嗯郎的光”:叨光,沾了对方的光的意思。泛泛的恭维话。“把嗯郎退嗒后”:同在一处做客,自己已经吃过了,对后来者表示的客套。走在路上碰到人则说:“有偏嗯郎哒”:偏,谦辞。自己正在或已经吃过了,或者走人家“吃场合”归来,对他人表示歉疚的客套话。

  主人回答客人:“操打您郎的心”:操心,费心思。一般是表示谢意。“感激(念京jin)您郎”“难为(劳慰)嗯郎”:叨扰或者在归还所借东西的时候,表示的感谢。“得罪您郎哒”:赔礼道歉,对不起的意思。也是主人的谦辞。

  做师傅的接工钱时来一句:“真是不过意”。客人接打发:这客过的威武啊!你郎看我“又吃又逗,菜也好,酒也好,喝打个万寿无疆”……表示不好意思接受的意思。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荆楚腹地,人文荟萃的仙桃,几千年文化积淀,“礼性”讲不尽。乡村里人情往来,别人赶了你的人情,你要还别人的人情,虽然使人觉得繁琐、迂腐,但总起来看,充满了浓浓的乡情味,以诚待人体现出传统美德和淳朴民风。

祝寿习俗

  在仙桃,祝寿也叫做寿。祝寿和做生日即“过生”,两者都是庆贺生日,做生日大都是长辈出于对小辈的爱怜,而祝寿则是小辈对长辈应尽的孝道,也就是为长辈庆祝生日的典礼。祝寿的人主要是其子女和晚辈至近邻厚友。老沔阳传统的整寿有寿帐、寿衣、寿饼、寿桃等……祝寿源于何时何地,是哪位先人所为,还是约定俗成,我们并不知晓。总的说来祝寿这一传统习俗,它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

  仙桃民间祝寿,按照中国古代对人的各个年龄时段有不同的称法有:60为“花甲寿”、70为“古稀寿”、77为“喜寿”、80为“伞寿”、88为“米寿”、90为“卒寿”、99为“白寿”、108则为“茶寿”。这些寿诞尽管名称不同,来历也不同,但都需要儿女们用“祝寿”这一方式来体现晚辈对长辈的爱戴和孝心。

  “路隔十里,各有乡俗不同”,仙桃人喜欢给长辈祝整寿,即六十、七十、八十等大寿,也有五十岁诞辰的庆祝活动,谨称十大寿。但这种大寿并非正直逢十,而是虚岁,不满足岁,指四十九、五十九、六十九等……为什么选择逢九的岁数为祝寿日呢,因为“九”在十个数字中数值最大,如九州、九天、九霄等,所以人们习惯了选用祝虚岁;再有,人们传统的把“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接自己去”做为坎年,堪称是人寿命中的关口,因此有人把这些要“冲”的年岁,也作为寿日来庆贺。

  俗话说:“寿诞六十首”。仙桃民间有活到60岁的人,才有资格接受祝寿说法。“男不三、女不四”,意思为不三不四。即引申到20岁、30岁、40岁、50岁都不做寿的习俗,意味折寿不吉利。故老沔阳民间“不到花甲不庆寿”的习俗一直沿袭着。

  还没有听说过了生日那天已经过了,再做寿的。

  寿诞礼在民间都比较重视,大户人家更是有着比较隆重的庆典礼制。寿诞的活动一般都由子孙发起,除了要布置寿堂外,还要准备供品祭神拜祖,并准备寿宴招待亲友,寿星盛装坐在正厅接受子孙拜寿。祝寿形式也是五花八门,地域不同风俗各异,当然也有地位和条件的不同。仙桃流行在做寿当日要祭拜家中神明及祖先,感谢神明及祖先的庇佑,祭拜完神明及祖先后,子孙依序向寿星跪拜,并道贺祝寿,祭寿星菩萨和祭祖宗时都要燃放爆竹、鞭炮。

  教书时,我做过支宾先生,也为别人主持过这样的寿礼,回想起过祝寿客来,依当地习俗,其程序大致有:

  发帖寿诞前十天左右,由其主事的晚辈征求寿星的同意后,向亲戚朋友发出请帖,仙桃叫“接客”。请帖的一般书写方法,同老沔阳书帖中的其他书帖大致相同,关键词有:X月X日为严父(或慈母)古稀寿诞,略备薄酒一盏,敬请赐教,恭候光临,XXX顿首拜。也是用大红纸来书写。

  寿礼寿诞不比其他酒席只需赶人情,凡邀请的小辈和至亲都要给寿星送礼,出嫁的女儿除了人情寿礼外,还要特地缝制一套衣服,还有帽子、鞋袜之类。寿庆用的礼物,一律冠以“寿”字,如寿袍、寿袄、寿衣、寿桃、寿面、寿饼、寿酒、寿烛、寿杖、寿画、寿屏等等。每件寿礼必须缀上用红纸剪出的“寿”字。

  寿堂寿庆一般在正屋厅堂举行,正中摆放一把太师椅,并着的两张方桌上供寿糖、寿桃、寿饼等几小蝶食品,大门两边贴着对联,有点还悬挂气球、彩带。寿堂上张灯结彩,桌子点着写有“寿”字的寿烛。

  祭祖祭祖燃放鞭炮,有条件的还请有吹鼓手。寿星身穿寿服,先请寿星菩萨,然后敲钟拜祖先,烧香焚纸,作揖磕头。请祖宗羹饭时,还要斟酒。

  拜寿至亲宾朋,那些抹牌的也散了,都到祝寿堂后,拜寿仪式正式举行。支宾先生宣布拜寿仪式开始,寿星上坐,亲朋好友一一入坐,鸣炮奏乐。然后介绍寿星简历、功绩、子嗣情况,支宾先生散文体祝词的写作格式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结束语、落款五部分组成。家中晚辈按辈分顺序和亲疏远近,依次向寿星行“三跪九拜”礼,拜祝时要口念“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吉祥语,并送上寿礼。寿星受拜时,要赠送“寿礼包”,俗称“子孙钱”。拜寿仪式完毕,主宾同吃寿桃和寿面,吃面寓意长寿绵绵,吃桃意谓长生不老。

  寿戏拜寿仪式结束后,大户人家也有请专雇的戏班上演寿戏。寿戏的剧目大多为喜庆、欢快、圆满的传统沔阳花鼓戏,戏的结尾必以大团圆邀锣,以图吉利。放一场电影也是寻常事。

  看寿戏时,寿星坐在中间主桌、上司及地位显赫者围坐两侧,儿孙等家庭成员坐在第一排,然后按辈分依次坐定。戏班在演正戏前,开场戏演《八仙庆寿》,正戏一般点《杨家将》等等。大户人家做寿戏一般连续演出三天。

  寿宴寿宴,仙桃请客一般为二餐,上午吃酢盒碟子,下午一餐酒席丰盛,有沔阳三蒸,四大六小的十碗。前来祝寿及送寿礼者依次入席,按辈分大小和身份高低或事先划分好的位置坐定,共同举杯祝贺寿星。“喝了寿诞酒,能活九十九”,娃儿老小一起出动都去喝寿诞酒,欢聚一堂,主人家热闹非凡。寿宴结束,主人家以糖果、花生、水果、瓜子打发小客,也少不了包封筒。

  现在,人们通过易风移俗,祝寿旧俗逐渐被破除,为老人祝寿,请来亲朋好友在家或饭店聚会一堂,一宴招待,并向寿星致祝寿词,祝老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同时播放些喜庆乐曲,有条件者可向老人点歌曲,摄录像,同老人一块合影留念等,日后也将成为珍贵的家族历史资料。这样,既节约省力,又文明健康,使整个活动过程处于—个欢乐喜悦的气氛。

流水席

  仙桃人遇红白喜事,接了就要赶人情,赶了人情就要喝酒。东家请喝酒,俗称坐席,问你喝酒没有,也管叫坐哒席没?

  流水席,顾名思意,像流水一样的酒席。因为五八杂姓的都接,不就是一张请柬吗?所以送恭贺的客人多,一行(xing)又安排不过来,于是就采取分批坐席。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吹吹打打,热闹非凡。

  印象中,以前仙桃下面的小城镇都是吃的流水席,特别在乡村,因为条件简陋,桌椅餐具,特别是菜碗借的不够用,流水席在这里吃了很多年。屋小摆不下,就在外面扯个棚。

  客人一般都喜欢吃头席(行),干净分量足,又不用排队。当然排队等喝酒也不是丢人的事。经常是前行客人最后的一碗榨菜炒肉都还没有上,下一行的乡亲们早就围在桌子旁,眼巴巴地看着桌上的人吃喝,有时还在桌子上抢一块发鱼边啃边等。前排人吃完刚要起身散席,后行的人就蜂拥而上,管他上席下席的,留出个泻酒的位置,抢个座位了再说,这地方有人…….

  每到这下半年,农村里做好事的人家多,一天跑好几处都喝不过来,只有全家出动请假关门去喝酒,大人不够就派连幼儿园都不去的小孩去顶,所以餐桌上经常有流鼻涕,求不够桌子站倒吃的小孩碰杯喝啤酒,也不讲么礼性,和大人抢着吃抢着喝。小孩坐席,人小职份大,东家也不敢马虎,毕竟是客,代表的是某某人一户亲友。

  仙桃赶人情,一般的朋情,隔壁两哈的,情要轻一些,叫送恭贺,百日情。亲戚就赶的重一些,也分姑爹舅爷,嫡亲叔伯。人情不比债,顶哒锅去卖。家再穷,生活再困难,遇到该赶人情的时候,即使卖粮食,贷款找人借,也得赶,别人发了请柬,你不去,那就叫做了厚脸皮。人不在家,短信接了你,这人情千里之外都要打回来。像白喜事,加补都不能行,得按时还不能迟到。

  礼尚往来。你赶的我,我回的你。赶多了,就成了经济负担。这几年,这涨价那涨价,就这工资不涨价,农副产品开支大,小孩读书又不听话……这要交,那要交,用钱像在打水漂……你是不是每年总要有几个月,工资不够赶人情的;你是不是卖的几千斤棉花皮子的钱,不就是赶人情喝光了吗?!

  可叹的流水席!

劝酒趣事

  “是客不是客,打个“流黄撤”。沔阳人好客,无论是亲疏贫富,只要来了客(男性客),酒菜是少不了的。敬酒劝酒在酒桌上发挥得淋漓尽致,人与人的关系,感情往往在酒桌上得以体现。沔阳人敬酒时都想让对方多喝点,以表示自己尽到主人之意。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客人看得起自己。如果客人不喝酒,主人就觉得没有面子。因此,为了让客人吃好喝好,酒桌上气氛热烈,就采取多种敬酒方式。通常有文敬,武敬,回敬,互敬,甚至罚敬等等。这些做法有其淳朴民风遗存的一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陋习。

  文敬,是传统酒德的一种体现,也是有理有节地劝客人在饮酒,不要客套,能喝多少就喝多少。酒席开始,主人往往先讲上几句客套话;真是稀客,酒不好,菜不好的。便开始端盅,相互举杯试意,东不引,客不请。主人带头,客主第一杯酒清了。喝完第一杯酒后,主人便开始第一次敬酒。这时客主都站起来,主人将酒杯口朝下,说明自己酒杯已喝完,表示对客人尊重,接着把自己的酒杯满上,客人的酒杯也满上,主人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叫先干为敬。客人一般也要喝完,如因客人确实不胜酒力,但必须征得主人同意,少喝点也行。敬酒多少由主人确定,叫做端人家的碗,服人家管。原则是好事逢双,饭到酒三盅。

  回敬,则是客人向主人敬酒以示谢意。来客大多是有求于主人的,如帮忙办事等,为了使对方多喝酒,客来一个借花献佛回敬,会找出种种喝酒的理由,若主人无法找出拒绝的理由,就得喝酒。在这种双方寻找论据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得到升华。所托之事就好办了。

  互敬,是客人与客人之间的敬酒。沔阳人通过喝酒交朋友,交上了朋友再喝酒,这种朋友往往是一个耿脑壳,耿朋友,同船过渡,五百年修。在酒席上交上耿朋友,实在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双方为了让对方瞧得起,够哥们,有时二杯,四杯,六杯的……也不为多,舍命陪君子。

  武敬,是一种不太高雅的敬酒方式,但它能使酒席宴上的气氛更浓。仿佛有一种都喝麻了的感觉。不管是客人还是主人,还是客人与客人,在互敬时,对方确实能找出种种拒绝的理由,敬酒者在对方无理可争的情况下,就采取武敬行为。有的跑到客人面前,端起对方的酒杯,强行让对方喝下,不喝酒不让吃菜。有的还按住对方,把酒往对方嘴里灌。这种武敬的方式,往往会红脸,产生矛盾,忆起成见发酒疯。

  代饮,则不失风度,又不使客主扫兴,是一种逃避喝酒的方式。本人不会饮酒或因喝高了,而主人或客人又非得敬上几杯表示敬意。这时就可请人代酒。代酒的人一般与自己具有特殊关系,如上下级等,但在酒席上酒量大的人,往往是代酒的主要对象,因为都是酒朋友了。

  罚酒,是沔阳人敬酒的一种独特方式。罚酒的理由五花八门,最为常见的是酒席迟到者的罚酒,洒漏滴酒罚酒,猜问题回答错了罚酒等,为的是调节酒席上的气氛,有时也不免带点开玩笑的性质,如把前辈称哥们。

  为了劝酒,酒席上有许多趣话,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厚,喝不够”;“感情浅,舔一舔”等。

  沔阳人喝酒并不是情绪的宣泄,也不是应酬的必须,沔阳人喝酒完全是一种智力综合游戏。通过喝酒了解对方的为人,观察对方的修养情操,检验着对方在自己心目中的位置。也体现了沔阳人精明的一面。

喝酒划拳

  划拳又叫猜拳,即饮酒时两人同时伸出手指并各说一个数,谁说的数目跟双方所伸出手指的总数相符,谁就算赢,输的人喝酒。此乃我国古传至今仍时尚流行的饮酒游戏,它增添酒兴,烘托喜庆,是一种民间的酒令。

  划拳口令:双方都是称0叫宝一对,依次为:一心敬,哥俩好,三星照,四逢喜,五魁首,六六顺,七个巧,八匹马,九连环,满堂红。划拳口诀,一个地方一个叫法,各地各种场合各有不同。

  划拳伸出的手势分别代表着零到十这11个数字,而每个数字及其衍生的呼词中都包含着一定的历史文化内容:

  零——双方不出指头,只握拳头,呼作“宝一对”。宝,即元宝之意,以人的拳头像元宝的形状取之。出“宝”为空拳,不计输赢为平局。

  一——与一般伸手指不同,而是伸出大拇指,呼作“一心敬”。伸大拇指本是对人夸赞敬佩的表示,表示对你的“一心”敬重,体现出礼貌和亲切待客的意义。

  二——常常起拳时便以双方辈分、称谓呼出“哥俩好”、“爷俩好”等,表现出友情亲情,关系密切。

  三——呼作“三星照”。传说中的天官星座、紫徽星座、南极星座为“福、禄、寿”三星,能给人们带来幸福、财产和健康长寿。以天上的“三星”作呼词,寄寓着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四——呼作“四逢喜”。“四喜”指“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关于四的呼词很多,如“四季财”等,都是寓意美好事物,也表现出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所形成的不同的审美观念。

  五——呼作“五魁首”。“五魁首”者,系指古人苦读儒学经典著作《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五部经籍著作,以求功名,夺得魁首。明代科举以“五经”入仕,“五经魁首”当然是金榜得中,高官厚禄,飞黄腾达了。

  六——呼作“六六顺”。《左传》云:“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此数者累谓六顺也”。六六大顺,取义顺利。

  七——呼作“七个巧”。“七巧”演变于“乞巧”,是我国由来已久的民间风俗。相传农历七月初七,天上牛郎织女相会,民间妇女比穿针引线,斗巧取胜,祝贺织女喜会牛郎。俗称乞巧,因“乞”“七”谐音故之。划拳用作呼词,寄予了对夫妻美满、家庭和睦的祈望希翼。

  八——呼作“八匹马”。传说周穆王常驾八匹骏马四处游玩,相传曾在昆仑山瑶池与西天王母诗酬谢唱。今人划拳常呼“八仙庆寿”以取代八匹马。民间传说中的“八仙”都是多才多艺,不受清规戒律束缚,很有人情味的风流神仙。在民间的宗教心理上,他们似乎既不具体掌管人间的祸福,又在风流潇洒间惩恶扬善,显得可亲可爱。

  九——呼作“九连环”。九连环是中国民间玩具。以金属丝制成9个圆环,将圆环套装在横板或各式框架上,并贯以环柄。游玩时,按照一定的程序反复操作,可使9个圆环分别解开,或合而为一。传说九连环由诸葛亮发明,划拳用作呼词,象征着聪明才智。“九”、也作天长地久,引申为“酒长”。

  十——呼作“满堂红”。意思是全来了、合家欢、十全十美等,表示祥和美满的意思。清朝乾隆皇帝自诩文治武功,福禄寿俱全,自称十全老人。今人常理解为十全十美。

  “无酒不成席”,酒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酒席宴上,衣服一脱,袖子一挽,开始吆喝。划拳人喜欢一开始声音很低,慢慢的声音高起来,这样显得有气势,抑扬顿挫。喝酒喊拳时声音太大,会影响四邻。现在很少人喝酒时再去划拳了,除非遇到一帮自己非常要好的朋友,酒兴时才会有。喝酒划拳的形式,只能留存在老沔阳人那些渐行渐远的记忆中。

递烟和点烟的礼节

  递烟:递烟给对方时,应将烟包开口,弹出数支,露着上半截,由对方自己取出一支。如果在家中,可放在盒中由对方自取,等对方取好烟,自己才取出一根烟来吸。

  不吸烟的人,别人将烟递过来时,只要略微摇手示意,说声“谢谢,我不会”,对方不该强求。男子在招呼女子时,如果不知对方会否抽烟,就不必递烟给她,对方会抽烟的话,不妨递上。

  点烟:几个人同时点烟,年轻的应给年长的先点,男子要给女子点,主人给客人点。一支火柴点两支烟就得熄掉。用打火机,点完两支后应熄灭一下,切忌连点三次。

  年长者向年轻者借火,年长者可先划火点烟,然后年轻者接过燃着的火柴点自己的烟;男子向女子借火,女子不必替他点火,把火柴或打火机递给他就行了;女子向男子借火,不论这男子是否比自己年纪大,都不能从他手中接过燃着的火柴,应由男子划着火柴或打着打火机,女子俯身就火。借火时,应把嘴上的烟拿下来,取过对方的打火机时,再把香烟含在嘴中。

  别人为自己点了烟,一般应轻声表示谢意。

改口钱习俗

  这古话说的好: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构成了特有的人文景观。所谓民风民俗,都是源于那里的地域文化,但更多的是源于区域生活。说到谈婚论嫁,现在生活好了,这改口费也涨价了。先是101元,意为百里挑一;后又是1001元,意为千里挑一;现在已是10001元,意为万里挑一。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意识,意识影响了风俗,风俗文化也是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所谓改口钱,在这逢上好年代的好日子里,就是图个喜庆,取个彩头,给了这个钱就说是认下了你这个孩子了?但仅仅只是个仪式而已,你还真指望这笔钱发么财!就和贴在门上的喜字一样,贴两个是娶一个媳妇,贴十个也是娶一个媳妇,不可能娶回十个来。

  上世纪六七年代,在我老家沔阳地区,儿女结婚之前,家乡婚俗就是要进行订婚,就跟买东西要先预定一样。男方父母到女方接亲家那天,女孩端茶给男方的父母,直接就叫爷爷姆妈了,男方的父母茶钱、改口钱就一起给了女孩,数量多少不一,还有的只把两块洋钱。发八字订婚后,即使未到法定年龄,只要订了婚,就代表那女孩生是那家的人,死是那家的鬼了。也可以这样说,女孩已经成为那男孩子家中的一员,对于男孩的其他亲人,女孩就应该全部改口跟随男孩一样叫的。但这叫并不白叫的,也是要给点改口费的。二十、五十就打发了。与现在一样,在没有结亲家,发八字前,女孩开始叫男孩的爸妈是大爷、叔子、大妈、幺爷幺婶娘的,但是在订婚后,女孩子就应该叫男孩的父母为爷爷(爹)姆妈了。就这么简单,不信你去问。

  现在,改口钱多在隆重的结婚典礼上给,连女婿都有了。每家都只有个把娃,看的重,家长给儿媳或女婿改口钱是一件较为普遍的事。即使婚庆公司不安排,新人家庭自己也会提出来。很多婚礼都有这个程序。当然,也有的不在婚礼现场给,而是在其他时间给。如结婚登记时等。

  就现在看来,改口钱以数千元的居多,上万元的也不少,甚至比你想象的还要多。但给改口钱要量力而行,千万不要打肿脸来充胖子(我是冇得)。仔细想起来,毕竟从儿女结婚开始,他(她)们也是主动承担家庭责任的一个开始。而给改口钱,给女婿也好,给儿媳也好,双方家长给的数目最好能够统一,以免为儿女婚姻增加心理负担,多的多,少的少,扯皮拉筋。

  唢呐是乡间的最强音,悲悲喜喜,聚在心头。

  唢呐在农村广为盛行。那些陈旧的仪式,古老的民情,不知延续了多少年,让人追忆起来,仿佛就在昨天。逢上娶亲嫁女、贺寿搬迁,那必定会有唢呐来助兴。要是谁家亡了人,也总要请吹鼓手来吹唢呐,为亡灵送行。

  “呜呜啦啦”的唢呐声,或欢快激越,或婉转苍凉。那声音高亢嘹亮,吹尽人生的得意与欢乐;那声音凄切苍凉,吹尽人生的辛酸和苦难。

  “铜头木管七个眼,妙曲全在巧手间”。乡里“吹鼓手”吹唢呐,用一根细芦苇杆剪成的一厘米长的“筒子”,拽扁后套在唢呐的金属口上,方能吹出很高的音调。它音域宽广,旋律粗犷,具有明快、强烈、奔放的独特风格。

  在乡下,唢呐吹着一个女人的命运与爱情。出门、进门、迎亲、送别,不同的时间场合,唢呐吹奏出不同的调子。

  唢呐声托起送葬人的生离死别,更催人落泪,伴随着一路哀思者缓缓慢步。

  “把豆芽看成音符。”唢呐吹出一方风土,一方乡俗;一种音乐,一种文化。只要唢呐在老远老远的地方响起,地方人就能分辨出它是红喜事或白喜事来。

  作者思乡远梦,原名张才富,湖北仙桃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自由投稿人。曾任教师,企业负责人等职。现任某公司图书编辑。苦恋文学多年来,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此个人微信平台发文均为原创,享有著作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散文||乡村流水席
农村吃两天的流水席,主家一次花了五万多,来吃的人可以不给彩礼吗?
“劝”出来的皆大欢喜
郜灿 || 唢呐
坐席
酒宴上的礼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