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习俗】《乡愁也叫春运》《过小年》《桥头的塑像》《明天就回家》《过年不回家》《打捞过年的美食记忆》《仙桃含数字的地名》

过小年

  过小年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区称腊月二十三的祭灶节为小年,而南方则是腊月二十四的祭灶节为小年。有些地区称元宵节为小年,也有地方把冬至叫作小年。

  小年也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民间传统的祭灶日的传说:灶王爷(也叫灶君老爷、司门老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小年这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祭灶时,还要把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回到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最后是祭拜祖宗。

  过完小年,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年前要打扫室内外卫生,俗称扫尘。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为的是除旧迎新,扫去不祥。各家各户洗衣服、晒被子、扫墙壁、擦窗户、出牲畜圈等等。

  老家的人们则习惯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在我小的时候,小年这天,台坡和堂屋里铺新土是我每年都要做的事情,一筐筐的挑来土,捣碎洒些水,绳子系着大板凳,背面朝天,双手拉扯着绳子,一下一下地夯实。

  随着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过年的规矩也简单了,年也过“滑”了,如今已没有人再去祭“一家之主”的灶王爷了。想起老家小年司门口供奉给灶王爷的麻糖,在梦里,依稀是那么的香甜……

打捞过年的美食记忆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春节一年年,来了又去,去了又来。

  一年光景浑如梦,可惜人生忙处忙。春花开谢,夏云飘过,秋草又枯,腊梅绽放。进入腊月,就又要过年了!伴随着严冬的寒冷,无论是大街上,还是超市里,到处都散发着喜庆、浓浓的年意。春联、爆竹、鱼肉、汤圆、新衣、团年饭、压岁钱......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可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吃、有穿、有玩,每一天都像在过年。过年的习俗也正发生着改变,过年比原来变得很随意了,也失去了往日的魅力。

  然而,传统的春节,仍旧是每年、每一个在外游荡的人,心中无法抹去的一份期盼!

  过年回家,家是一个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是你心灵的栖息地,还有那些你一直牵挂的人。进入腊月,就想要回家了。当你裹着寒风,带着疲惫,回到温暖的家,与分离的家团聚,于是,一切都会美好起来。

  回家过年,俨然成了世世代代传承的一个仪式。庆祝新年的来临,而年货又是这个仪式中,不可或缺的物品。似乎是一个经久不变的传统,平日里再穷再苦,过年也要穿一套体面的衣服,吃些平时吃不到的美食。

  小年祭灶神、写对联;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买鱼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开卤锅;二十九、打烧酒;三十晚上守一宿。初一初二拜父母,初三初四拜丈母;串亲访友走亲戚,吃喝玩乐聊往事。一年的劳累紧张、离乡痛楚的亏欠,都在这春节短短十几天里,得到最大的弥补,如愿以偿。

  凡与年相关的习俗,一桩桩、一件件,都有着非同平常的意味。年俗,满溢着喜庆和吉祥,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几千年来都是如此。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新年,就在这冬去春来中悄然过去。年年过年,年年一样。春节,它不仅仅是自然界的冰雪消融、草长莺飞,更是生活中新的一天、新的一年。

  打捞关于过年的美食记忆,走南闯北,吃过大鱼大肉,尝过山珍海味,对于我,也不是觉得十分的稀罕,我还是最爱家乡的“沔阳三蒸”。无菜不蒸的蒸食,制作简单方便,每一道蒸菜都蕴含着一个温馨的故事,令人回味无穷。

  母亲一年比一年老了,背驼得像一把弓,人老眼花,耳朵也不张事。我这么大声地喊,也没有引起她的警觉,她还是原地不动地靠桥墩站着,像一尊桥头堡的塑像。

桥头的塑像

  老家村里有个叫丑儿的年青娃,在我认识他时,还骑在他爸爸的肩上顶“丫马”,好多年没曾遇见他,可能他走到我的面前也认不出来。

  感谢网络,有了QQ交谈,于是这几年我俩有些接触。前不久他与我聊天,说我写的那些博文他一篇不漏的都看过,我很惊讶,为自己写的那些乡土记忆,固然还有年青人在浏览而感到高兴!

  我很少去看年轻网友的日志,因为隔着代沟,理性和感性根本不在一个层面。有一天,我点击打开了丑儿的空间,想看一看他的日志。其数量不多,篇幅也短,每篇三五百字,但绝不是到处转载的,每篇日志都是他的原创,很合我的胃口。其内容有写他工作、生活的,有写他亲情、友情的,也有写家乡风土的等等。

  因为同村,丑儿家里情况我还是了解一些的,他爸爸是个木匠,母亲是一个哑巴,耳朵好像不聋。他还有一个姐姐,依我的推算,他姐姐至少要大他十多岁,他是在他父亲快五十岁望来的一个娇宝儿子。

  丑儿的母亲虽说不会言语,但心孔开窍。栽秧割麦打连枷样样都行,擀面熬糖打豆腐件件都会。养鸡养猪、缝补浆裳,烧火做饭,编织渔网。家屋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责任田活安排得井井有条。还会给村子里的小孩们挑疳哩。

  其实,丑儿姐弟俩一母所生的还有一个哥哥,叫大丑,估计丑儿也只是听说过,他姐姐是有印象的。大丑在读五年级时,夏天里在小河里打鼓泅,腿子抽筋,沉下去了就永远也没有起来。乡亲们用滚钩在节制闸的拦渣处,才捞起大丑的尸体。真是“丑儿的姆妈哭丑——丑死哒。”他妈妈哭得跳河!

  从他的日志中,我也了解到他的近况。姐姐早已出嫁,就在他姐姐出嫁之前的几个月,他父亲因车祸去逝。姐姐出嫁那天,母女俩哭得死去活来。她想起去逝的父亲,还有那无缘兄妹的哥哥,更舍不得她不会言语的亲娘和正在念小学的弟弟丑儿。是牵姑娘的硬把他姐姐拽上婚车的。

  这些年,丑儿一直在广州打工,都二十大几的人了,看他空间的相册来分析,也好像还没有谈朋友结婚。相册中,有他母亲的照片,昔日“”咿咿呀呀“”比划着,爱与我笑着打招呼的哑巴幺爷,如今她老了!穿一件大襟衣衫,头发雪白,已是一驼背,眼睛眯着,拄着拐杖。算来,他母亲也七十多岁了,孤零零的一人在家过活。

  往事如云烟,家乡的父老乡亲在我眼前浮现,我的心充满思念。我一篇篇地读着丑儿的日志,看完一篇《常回家看看母亲》的情感倾诉,我的心更是冽冽地痛。真人真事,都是我熟悉的环境,也把我带回到曾经生活过的家乡。写得太好了,感动得我眼泪止不住一次次地流了出来!

  又到了过年回家的日子,我把丑儿写的《常回家看看母亲》这篇美文转载给大家去欣赏,愿那些在外奔波打拼的为人子女,找点空闲、找点时间,回家看看父母守着的那冷冷清清的老屋,回家陪着父母睡上几夜,说说儿女情长,正如教育人的那首歌中所唱到的:哪怕是捶捶背、洗洗碗,千万不要扯之乎说时间都到哪里去了。

  日志全文如下:

  前几年春节回家,母亲先打听好我们湾里,在广州打工的同伴,告诉她我会在近二三天到屋,母亲都是在汉沙公路旁去接我。当她看到一辆辆停靠的长途客车,她就拥了过去,看看下车的人群中有没有我。有一年冰冻,火车在中途停了二天,延迟了我回家的时间,我母亲顶着寒风,在汉沙公路旁久久地望我,久久地望我!后来,听街上的人对我说,你母亲接你有四五个日子,天天在这里等你回来。怪只怪那狗日的火车,不说春节一票难求,就连冰冻都要临时停车,说是怕雪崩,造成山体滑坡,到处都冻得死死的,滑你个头,尽坑人。

  这二年,家乡通了火车,离家不远的汉江边就是客运火车站,从广州一车可以径直地坐到家。我的家在通顺河南岸,通顺河桥是回家的必经之路,母亲都是在桥的北头,像团鱼望儿似的,等我、接我。

  到了家乡的火车站往家走,还得坐几里路的麻木。家乡的是平原,一望无际,麦苗出土了,没有积雪,田野上泛着绿。道路的不平,麻木的遮阳棚铁皮震动得像在打雷,也牵动着我的思绪,让我回想起那金色的童年。儿时,每当冬季来临,就领着家狗,在篷棉梗的田埂去追寻野兔;也在热季的下雨天拿着渔具,同小伙伴一起,在稻田的放水口去施泥鳅鳝鱼……施鱼回家时,少不了挨父亲的教训。父亲就怕我玩水,就连牛脚板窝的水也不让我下。

  麻木蹦到了通顺河桥北头,我招呼司机要下车了。麻木刚停稳,当我站起身来,眼前我的老母亲拄着拐杖,靠着桥墩,向着这条路上抬头张望着。我的泪水不知是咋流出的,像在筛茶,真的是娃儿见到了娘。我大声的喊着:“姆妈,我是丑儿,我回来了!”我急忙地挎上背包,朝我母亲奔去!

  又是一年没有见到我“照叶”的母亲了,母亲一年比一年变老,背驼得像一把弓,人老眼花,耳朵也不张事。我这么大声地喊,也没有引起她的警觉,她还是原地不动地靠桥墩站着,像一尊桥头堡的塑像。我来到她的面前,她也没辨认出对面站着的,就是她日夜翘首盼望的儿子。

  母亲穿着好几年前她自己缝制的那件大襟衣服,去年我给她买的毛帽也没有戴出来,光着头,白发被风吹得纷乱,眼眶里盈着泪水。姐姐给她买的那根拐杖,在她手里已磨得光滑铮亮,支撑着母亲佝偻而瘦弱的身子。

  “姆妈,我是丑儿!”我知道,就是我喊破喉咙,她也不能用语言回答我一声,但我要喊,偏要喊我的亲娘!我的泪再一次喷涌而出,不由自主地扑向她的怀抱,紧紧地抱住我的母亲,我的脸庞也紧贴着母亲的皱纹道道的枯脸,母亲这时才认出我,用手捶打着我的背,我也知道,这是母亲与我唯一的对话方式。

  我岔着母亲的膀子,接过她的拐杖款起背包,掏出纸巾擦一把母亲的热泪,理顺她那被风吹散的白发,顿时,我的喉咙里像一块棉团咔着,声音带着几分呜咽。母子俩冒着风寒,一步步的向家里走去。

  我不知道母亲曾在这桥头守望我有多少个日子,但在母亲那双木讷的眼神中,老人的孤独、凄凉与对儿子的期盼尽显无遗。我的心如刀绞!姐姐的出嫁,父亲的离世,为了赚钱起房子,找个媳妇结婚,我不得不离开我含辛茹苦一生的母亲,违心的背井离乡去打工,把母亲一人孤单单地留守在家里。羊跪着吃奶,以喻人敬母之美德。母亲,请原谅儿子的不孝,这辈子我欠您的,母子如有下辈子也要偿还。但愿您无病无灾,再活个几年,一定让您住上楼房,抱到孙子。

  不管我有钱无钱,过年过节回来能和母亲在一起,母亲就有了依托,有了靠山,有人有世界。过二天我去把姐姐接来,割肉买鱼,过一个热热闹闹的春节,有我们陪在一起,母亲不会孤独,也不会想起父亲而难过,我也不会受到邻居们的指责。

  母亲知道我肯定会回来,老早就给我准备好了干净的铺盖,那一晚,我抱过来被子,挤在母亲的怀里,陪母亲睡了一夜。

  走出了村头,远离了家乡,常回家看看,别让家乡通顺河桥头的塑像成为永恒!

乡愁也叫春运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默诵(唐代)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诗句,让我想起一年一度的春运来。

  口语中的“春运”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春节前后发生的一种大规模的运输现象,二是以春节为中心,共40天左右“春运期间”的简称。春运因春节而生,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养成的习惯。过春节最讲究的是全家团圆,即使有天大的事儿,哪怕路途遥远,历尽千辛万苦,也难以阻挡人们渴求回家的步伐。

  每年春运开始,春节也快到了,此时你会看到全国各地汽车站、火车站、机场等地到处是潮水般的人流,然而,买票难、坐车难、回家难等一系列问题,却一直影响着人们的回家之路。因此,每年的春运,成了游子们的一种无奈、一种乡愁,使我们回家的路变得非常的曲折而漫长,乡愁成了一张方方的车票。

  谈到春运时“一票难求”火车票,笔者是深有感慨的,因为在家曾是个体户的我,一度与火车站联网销售过多年的火车票。春运期间,电脑上根本见不到那些常规列车的硬卧、硬座票,只是临客有硬座票,车站票务中心放票数量也有限制,也不定时,且又不是各售票点分配的计划票,一出来就被抢光了,剩余的只是些无座。

  我地外出打工的人很多,尤其是南行,春节民工返城期间,我家门口每天都是排着长龙买票的人,有的排好几天的队想买一张临客的座位,却仍两手空空,我心里非常难受。后来我想出一个办法,就是在车站不定时放票时,多抢些座位票放在抽屉里。好在那时铁路部门售票不是全程联网,如汉口发南方的临客,必停武昌站,我就抢些汉口至武昌的票,价格一般是3元,当然有座位。卖给外出打工的时,再去补张无座,这样就可以坐到要去的城市。虽说一张票多花了3元,但比“黄牛”出手的票要划算得多。

  车站人满为患,就是手里有票想挤上车厢也不容易。有一件与我卖的票不相干之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火车每节车厢的定员是108人,临客车厢少说也有两三百人,到处是站着或坐着或蹲着的人,过道里也挤得水泄不通,两节车厢连接处、盥洗台、厕所里也坐满了人,就连座位的下面也躺着人。旅客的大包小包的行李塞得连脚寸步难移。有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不满周岁的小孩出门,男的举着小孩挤上了车,而女人没有挤上去,得中签后走第二天同次列车,而且无座。二十多个小时,途中小孩要吃奶,男的没有办法,小孩只好以水充饥,饥寒交迫地熬到终点后去喂奶粉。母亲在这头,小孩在那头,真是欲哭无泪,苦不堪言。

  春节是万家灯火阖家团聚的日子,但说起春运的日子,却总有一种苦难让人承受不起。春节回不回家成为人们的一种心结,成为一分难解难分的情感。如有些人害怕了春运,原本想春节回家的,但想起买票的困难和坐车的艰辛,只好决定不回家了,春运成了一缕浓浓的乡愁,乡愁也就成了那张难求的车票,车票里有渴望,有温情,有梦想,但也有踌躇、周折和不可预知的痛苦。

  又是一年春运时,又是游子们乡愁最浓烈的时刻,无数旅客带着对家的思念踏上返乡路。为了团圆,总有力量和勇气去面对漫漫旅途。如今,中国式春运也悄悄地变化着,很多年轻的外来务工人员,已经会用手机娴熟地上网购票;买得起动车、高铁票的打工者也越来越多,坐临客的也少了;坐飞机也变得寻常;高速公路建设,乘坐长途客车回家也能通往团圆。近几年,不少企业办在家门口,有的地方青壮年就地就业,再也不为乡愁拖着疲惫的步子而千里奔波了。

  回家,永远是中国人的过年情结。乡愁也叫春运,归心似箭的游子乘着各种交通工具,一路唱着《常回家看看》动人的歌,回到他们日夜思念的地方。

明天就回家

  人在异乡,对家乡那份情、那份爱、那份牵挂,往往不能释怀。

  年关逼近,白天里看到好多同事都陆陆续续地回家了,今夜里也不知道怎么了,睡在床上辗转反侧,心生薄淡寡凉,彷徨感伤之情。我知道:是自己想家了。

  离开家乡已有十余年了,身在异乡的我则很少回家,时间一长,就连电话问候的次数也少了,真的是对不起家乡的亲朋好友!曾几何时,我也很想回家,只因旅程太远,千里迢迢,隔重重山水,于是,家乡便成为我梦回的地方。

  人在异乡,逢年过节往往会想到家乡的父母,骨肉相连的兄弟姐妹,儿时的伙伴,困境时曾帮助过自己的人,还有家乡的一草一木,乡音乡情……是因为我的根深扎在家乡的那片厚土之中,我的血液和灵魂在家乡那难以割舍的的情结里。

  俗话说“远走不如近爬”,尽管我已经喝惯了异乡的水,习惯了异乡风俗,可我总觉得,无论异乡再好,总取代不了我对家乡那一方水土的思恋。

  梦里的家乡过年时,家家户户的年货都准备得很多,有腊鱼腊肉,叫做无“腊”不成年。磨豆腐,打糍粑、晒汤圆粉,团年饭还有丰盛的“沔阳三蒸”。过年春联自然是不能少的,房檐下也挂上大红灯笼。正月初一凌晨放鞭炮庆祝春节,霎时,村庄院落处处是僻僻啪啪的鞭炮声,火药浓香,烟雾绕绕,呈现出一片喜庆祥和的气氛。

  家乡过年热闹,有花鼓戏、皮影戏的演出,有舞狮、玩龙灯、玩蚌壳精,划彩船,家乡民间文化娱乐多种多样,足够我去回味一生。

  彩船又叫采莲船,是用竹木精心制作而成,下为船形,上是宝塔亭阁型盖顶,船身皆用彩纸裱糊。一支彩莲船安排六至七人跑船,由一少女(或一青年男子)扮成采莲女,一男子扮成梢公撑篙,牵引彩船跑圆场或作荡船状,船后一梢公婆手握破芭扇随船而行,还配有敲锣打鼓、拉琴伴奏等。家乡采莲船以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构成了春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花鼓戏也是水乡独特的文化风景,由不得人不听不看,“草台”班子每到一地,十里八乡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台前的观众黑压压一片,热闹非凡,展现出无穷魅力。

  过了腊八就是年,花鼓戏从腊月月初八一直上演到正月十五。我从小是随父母看花鼓戏长大的,对花鼓戏情有独钟。民间流传着“听了花鼓戏哟喂哟(即悲腔),害病不吃药”的美谚,我也特别喜欢听悲腔。身居异乡,我时常通过网络来听家乡的花鼓戏,那声声饱含着乡情的唱腔,是融入我血液的乡愁。

  夜色笼罩着异乡的城市,窗外雪花飘落满地,静静地夜,静静地雪,那一刻,我仿佛听到遥远的地方一曲锣鼓点响起,我知道,家乡的花鼓戏演出即将开锣了,梦里我对自己说:明日就回家!

过年不回家

——写给过年不回家的人

  漂来荡去了又一年。

  想起在家乡过年的日子。想起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来来往往那拜年的人群;想起耍狮子、舞龙灯、采莲船,想起花鼓戏、皮影戏那优美动人的唱腔……

  陌生的城里没有村头,没有土戏台,也没有会唱“哟歪哟”的人。

  喧嚣的城里听不到鸟叫,自然也就看不到像在老家,有鸟在湾前屋后树林里的枝叶间飞来飞去。

  我呀我!为什么要离开那一片厚土清风?离开它了又想它!

  记得那一年,在一个骄阳似火的午后,我睡在那一片草地上,梦到了城市。解梦说:梦见城市,会发财。于是,就背起行囊离开了故土。

  那时,我还年轻,也不懵懂。但爱幻想、爱执着、爱冲动,想好了的事就去做,不后悔。

  走出了村头,远离了故乡

  故乡的云,没有随我走,就在我头顶的正上方,抬头仰望,总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朵云。金色光中,河水淙淙流淌,朝无边方向,也不懂我的远行。

  城里人追求现代生活,注重生活享受,房子、车子,出国旅游……乡里人老实、苦干、忙忙碌碌地干活,我突然想起了那喜欢早起啼叫的鸟: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回不去的是时光,回不去的是心。梦想故乡,梦想平畴沃野的田园风光。

  一辆辆汽车在平直的城里公路上快速行驶,一个人行走在人行道上,我品味着没有人陪伴的忧伤。

仙桃含数字的地名

  地名是一个地方的地形地貌、历史文化及风俗民情的缩影。要我说,一个地方的地名文化就是一本乡土教材,去读它,就能唤起你对家乡的热爱,欣赏家乡的地名胜景,你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我是土生土长的仙桃人,其中有很多地名既没听说过,更谈不上去过,去查阅《仙桃地名网》,有些地名很是稀奇古怪,也搞不懂。一个地方的取名、得名折射出它的发展轨迹,叙述着其历史、文化等,背后都是有故事的。仙桃地名文化也让我大开眼界,长见识了!

  如西流河有个炒米村,那里的炒米可能是其特产;郭河的罗家冢(生僻字、上面是“尸”、下面是冢字的下半部、“du”“都”的读音),就连字都不认识,还有彆家场,这个“彆”字又如何去发音;长埫口有个村叫胡花,这个村肯定是很富裕,用钱可以“胡花”;龙华山有个纱帽村,纱帽不是“傻帽”,无疑是戴乌纱帽当官的多;最好听的是庆丰村、不好听的是倒口村,还有那个一屋嘴村,老人说:细饮水长流,坐吃山也空,也不好听。

  三伏潭苏湾村有一个湾子叫“卵子台”,太低俗了,让人叫不出口,其实是被人误解。很多年前,这里有两小块高地,分别住有高姓和王姓两户人家。“卵子台”是后人约定俗成。只能说地名在各个历史时期,有着各时期的特色。

  再如像尤拔村、油合村、吊堤村、一家大湾、杂八湾村、鸭网岭村、鳊鱼嘴村、皮条洲村、打字号村、铁脑垸村、……这些听起来也很特别。

  水乡仙桃,沃野广阔,长江、汉江旖旎而过,湖汊沟渠纵横。先列举几个带“湖”字的地名,如沙湖镇、五湖渔场、排湖、潭湖、滩湖、王脑湖(农科)、边湖塆、周家湖、荣家湖、鲁家湖、后湖堤、下湖堤、狗尾湖等。

  湖垸不分,仙桃带“垸”的地名有九合垸、赵西垸、刘家垸、小寺垸、大寺垸、田家垸、上小垸、鲁小垸、白小垸、刘小垸、朱小垸、王小垸、许大垸、马家垸、陈家垸、万宝垸、丰实垸等。

  湖水引灌河水,也有百川灌河。仙桃带“河”的地名真不少,如干河办、剅河镇、郭河镇、西流河镇、叶家河、新河、赵河、蔡河、陈河、梁河、双河、高河、刘河、潭湾河、剅河岭、金河、邵家河、三汊河、协新河等。

  有河必有桥通过,仙桃水乡素以桥多著名,以桥命名的地名灵气浩渺。如千桥、三桥、石桥、彭桥、陈桥、金桥、易桥、戴桥、杨桥、南桥、黄桥、左桥、南洪桥、蓝水桥、刘家桥、冯家桥、太平桥,渔樵的“樵”不是桥,也就算了。

  沙湖沔阳洲,它滨江介湖,以水为盛,洪水患乱,堤溃坝毁,“口”是指有水流出入通过的地方,仙桃带“口”的地名也着实不少,如长埫口镇、通海口镇、里仁口、冯家口、黄家口、河口、头潭口、二家口、沟口、王老口、郑仁口、马口、潘口、潭口、北口、堤口、挖口、何家口、解家口、横口、小桥口、留名口、新口、小口、木兰口、朱排口、壕口、新河口等。

  那些带有潭、沟、坝、剅、闸、垱、港、咀、渡、湾、滩、台等字眼的地名也举不胜举。

  潭,水深之处,与渊相近。仙桃带“潭”字的地名如流潭、潭口、姚潭、三角潭、柳口潭、游潭村、八潭村。

  沟,原意指流水的浅槽。如木桥沟、回洲沟、李家沟、莫沟、夏家沟。

  坝,巩固堤防的构筑物。如何坝、南坝、许坝、沙埂坝、魏河坝。

  剅,指堤坝下面用于排灌的水道。如凤凰剅、束家剅、傅家剅、曾家剅、黄剅、金家剅、剅东、剅西。

  闸,常指水闸,是拦住水流的构筑物,可以随时开关。如新闸沟。

  垱,指便于灌溉而修筑的小土堤。如官垱。

  港,江河的支流。如麻港、洋港、西港。

  咀:在地名上,人们习惯将“嘴”写作“咀”,特指形状突出象嘴一样伸向水中的陆地。如沙咀、毛嘴、李咀、印嘴、三角嘴、张家嘴上。

  渡:原意指有船或有筏子摆渡的地方。如高家渡、邵沈渡。

  湾,泛指村庄。铁匠湾、绿湾、笆篓湾、欧家湾、别湾、刘湾、胡湾、赵湾、鄢湾、连渔湾、棕树湾、枯树湾。

  滩,水浅水急的地方。如张滩、苏滩、马滩、盘滩。

  台(墩):指平而高的土堆。其村落有杜台、何台、冯台、杨台、老台、文家台、曾家台、桂花台、九十墩、十一墩。

  地名各具特色,不一而足。排列一下仙桃含数字的地名(一至十、百千万)。

  带“一”的有:一屋嘴、幺塆、头号、头潭口。

  带“二”、“双”的有:二老坡、二羊、双龙、双桥、双半,双胜、双剅。

  带“三”的有:三伏潭镇、三元寺居委会、三塆、三桥、三岭、三角嘴、三福、三垸、三合、三江、三沟、三汊河、三同、三步、三元寺村、三益垸、三角湖。

  带“四”的有:四号、四合、四合沟、四屋塆、四丰、四丰垸。

  带“五”的有:五道湾、五号、五丰、五同、五行、五岭、五七、五业潭、五湖渔场。

  带“六”的有:六号、六合埠、六合垸。

  带“七”的有:七号、七红、七里。

  带“八”的有:八屋台、八号、八潭、八步、八台、八广、八城垸、八合垸、八塆。

  带“九”的有:九家台、九十墩。

  带“十”的有:十姓湾、拾潭、十一墩、十全垸、十合垸。

  带“百”的有:百亩塆、百胜、百石垸。

  带“千”的有:千桥、千丰、千秋垸、千昌垸。

  带“万”的有:万塆、万厢垸、万丰、万古垸。

  数字地名因其易记,受民众欢迎。仙桃的数字地名源远流长,它构成了一个地域的一种特色文化,从这些数字地名中,我们可以读出很多趣味的故事来。

  仙桃地名文化极富水乡平原特色,它就像一张张书签,引导我们去读、去看、去了解这些乡镇村落(湾)的风景特色、民俗魅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春运母亲
我的家乡石潭村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盛开
213 安徽-古镇和村落 ( 二 )
【凤凰源景点介绍】
花鼓戏名家经典:仙桃严爱军《赶子放羊》
站在家乡的桥上| 庄彩建散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