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习俗】《仙桃人过小年习俗》《温酒细说新年、秉烛漫谈旧俗》《手写对联记忆》《小镇年关》《莲花落》

  在中国民间,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廿三,百姓家的是腊月廿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廿五。

  具体来说: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廿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廿四;而沿湖、海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廿五。

仙桃人过小年习俗

(腊月廿四)

  小年也叫祭灶节,灶王节,是腊月里较隆重的节日。

  传说在这一天,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功过,让玉皇大帝赏罚。民间传说中,如果房主犯了大错,玉皇大帝就要扣300天的阳寿,犯小错要扣100天阳寿。送灶时,老百姓在供奉灶王像的桌案上供上一块麦芽糖,封住灶神的嘴,恳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天降吉祥”。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句古话,说的是男女有别,意思为男人不拜祭月神(嫦娥),女人不祭供灶神(传说灶王爷俊美风流),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灶王爷的官衔叫: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每家在灶台附近贴有灶神画像,有时还有灶王婆婆画像陪伴。经过一年烟熏火燎,画像破旧,面目黢黑,要把旧像揭下烧掉,换上新画像。除点香烧纸钱,作揖磕头外,人们还为了贿赂他,用一块糖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在玉帝那里只说好事,不讲坏话,不打小报告,故称为辞灶。在吃团年饭祭祖的同时,也要将灶神爷迎回过年,叫接灶神。当家的把司门口收拾干净、洗净手后,虔诚地跪拜,燃烛敬香、烧纸钱和疏文,这些都是接灶神要讲的礼性。

  小年又被称为“扫尘日”,在这一天,家家户户清扫蛛网尘土,俗称“打扬尘”。老百姓们相信腊月扫尘是可以除病消灾、扫来福气的,这一习俗传递着人们除陈布新,祈求安康的美好愿望。

  写春联也是小年的民俗活动。春节时,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神灵前、大门、房门、厨房、牲畜圈、谷物粮仓、树上,处处需要贴春联,内容丰富,妙语连珠。尤以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如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水神联:“水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等等。其他春联,则都是表示庆贺与希望之意。

  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一过小年,离春节只剩下五、六天了,人们开始选购灯笼、春联、食品等传统年货,迎接佳节的到来。“廿四扫房子,廿五做豆腐,廿六割年肉,廿七宰年鸡……”每一天都有特定的“年事”要忙,直到大年除夕夜。

  过了廿四这天,民间认为诸神都上了天,百无禁忌。于是各种请客就不用择日子了。选日不如撞日,如结婚称为赶乱婚,所以结婚的特别多。

  老沔阳过小年这天,有杀猪过春节的习俗。猪杀好后,主人挑选出最好的肉,又是炒、又是蒸,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杀年猪后的第一顿新鲜肉,光勉(冕)话叫做喝“心肺汤”。

  剃个头了好过年。小年前后,大人、小孩抽空理发,缘于正月里不理发的传统习俗。

  炒辣锅,或叫“炒腊锅”,以干河沙炒制炒米、蚕豆、花生、玉米泡等。过小年忌炒辣锅,传说这一天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民间有“你吵它一天,它吵你一年”的说法。即动了炒锅帚,家里老鼠会多,晚上也会吵得你无法安宁。

  “归乡凭远梦,无梦更思乡。”唐朝诗人周朴在《秋夜不寐寄崔温进士》中深深地感叹着思乡之情。提起家乡这个字眼,我这个远在他乡的游子,与诗人有一样的感慨,经常出现在梦中的故乡总是有回忆不完的人、事和物。

温酒细说新年、秉烛漫谈旧俗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江汉平原,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才算年过完。在春节家家户户以开展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春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带有浓郁的地方风俗。

  春节来临,忙碌的是家里的大人,他们为新年的到来,利用自己一年的收成,用自己收获来的农产品制作各种各样的食品,如炒米熬糖打豆腐,煎炒油炸打糍粑,推磨舂米做汤圆,干坑挖藕宰鸡鸭**虽然忙得熬夜,但他们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喜悦的神情。最高兴的是孩子们,他们一个个蹦蹦跳跳,兴高采烈,有好食品吃,有新衣服穿,还有的等待着过年的压岁钱。

  打阳尘是当地的叫法,就是打扫卫生。家家都要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洒扫庭院的尘垢蛛网,室内屋外,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

  贴春联,春联也叫对联,对子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算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有一则民间谜语:“两姊妹,一般长,同打扮,各梳妆;满脸红光,年年报吉祥。”谜底是春联。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贴上福字。春节贴“福”字,福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人们把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到了,福气到了。贴门神,据传说;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平安无事。李世民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除了贴门神,还贴年画,剪纸,不管贴什么,都是一种寄托,一种希冀,一种期盼!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游子不远千里回到家里和亲人们团聚。除夕吃团年饭,我的家乡如兄弟多的,从二十七八就开始团年,每家一天,人多热闹好几桌,持续好多天。过年啊过年!团聚是春节的宗旨,祝福是春节的语言。

  春节最能体现热闹的就是放鞭炮。春节燃鞭炮声以此避邪驱鬼,祈盼来年吉祥幸福。从除夕团年饭开始,一直是此起彼伏,响声不断。吃团年饭放鞭炮叫接年,初一零点左右放鞭炮迎年,初一的早晨那一阵阵是烧清香的,到处鞭炮声不绝于耳。初三送年后,鞭炮声才慢慢隐去。

  团年饭吃了就开始除夕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守岁,家家户户通亮通亮的,有多少灯就燃多少灯,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打牌看电视,过去是坐到天亮。守岁,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拜年是不问亲疏的,称为拜年无大小。家中来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麻叶子,京果麻枣相待。俗语叫喝茶。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把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最欢快的心情,最热闹的是活动。彩船、龙灯、狮子出动了,戏剧也开始粉墨登场了,你听,到处都是铿铿锵锵的锣鼓声,咿咿呀呀的胡琴声,还有和着时而高亢激越时而悠扬清婉的唱腔,还有不时传来的阵阵的鼓掌声、喝彩声,鞭炮声,欢欢喜喜,热热闹闹。

  正月十五元宵节,花灯高挂,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手写对联记忆

  时间如水,往事如风,很多的记忆已经模糊。但写春联的情形却依然那么温馨,那么的令我怀恋。过春节,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帖春联。春联意味着沾喜气,除晦气,营造节日的热闹场面,寄托吉祥美好的愿望。

  如今的春联摆满了大街,叫卖声传遍了整条街道。什么喷金的,绘龙凤的,挂式的……虽印刷精美,雍容华贵,但内容千篇一律,没有内涵!还有些春联来得更方便,不必你到街上去买,自有各行各业免费派送,都是具有广而告之作用的,什么电信、银行、保险……往往能看到十几户人家都是一模一样的春联,让人腻烦,更让人淡化了年味,淡化了那一份珍藏在心中对年的渴望。不知不觉间,一种无形的茫然爬上了我的心头。

  上世纪,春联一般是手写的好,手写的春联透着墨香,洋溢着吉祥,才有个性。生长在新社会的我,不管是写的自己家贴,还是帮别人写,其对联大都是宣传党的政策,劳动致富,过上幸福生活,田园风景,吉祥如意等方面的内容。

  我爱好书法,字写得虽然不是那么的漂亮,但还写得苍劲有力。本村不论谁家有红白喜事,一般都喜欢来找我写对联,在没影响教学的前提下,我很乐意地上门帮忙。

  每年过春节,乡亲们都买来红纸上门叫我写春联。张老师,我爸叫您给我家写对子;张先生,请帮我写几副春联;大门,上引,后门,烧火屋的………凡是上门求我写对联的乡亲我都热情接待,并满足他们的要求。

  教书十多年,年年如此,都是从二十五六开始,一直写到大年三十,几天下来,虽然有点累,但得到了乡亲们的好评和尊重,而自身也是一种锻炼和提高,感觉是一种美的享受。

  有时候,大年三十的爆竹声已经响起,自家的春联还没有写。我急忙打开红纸,首先写大门两边门槛上的对联:创和谐社会建平安乡村辞去辉煌虎年;观中国盛世看迎春晚会迎来吉祥兔岁。横批;新年快乐;然后写上席的对联:迎新春事事如意;接鸿福步步高升。横批:国泰民安;最后写厨房的:米酒甜汤添暖意;下联:萝卜白菜保健康。横批:五味调和。物质匮乏的年代,萝卜、白菜咋调也是那个味!

  当我贴好红红的春联时,孩子们已经把挂好的红红的灯笼,点上了红红的蜡烛,妻子摆上了让我垂涎欲滴的团圆饭,还有那香喷喷的沔阳三蒸,热气腾腾的莲藕汤……

  鞭炮声里,梅花香中,新的一年开始了……

小镇年关

  小镇的年关是热闹的,随着小年的到来,新年在零星的爆竹声中拉开了序幕。

  年关的小镇高铁西站,一辆辆飞驰的动车打这里经过,在外打工人员背着沉重的行囊坐动车回到小镇,在小镇做生意的外地人也来到高铁站等车回家,平时冷淡的高铁西站,此时热闹了许多。

  车站的“黑的”,平日里生意较清淡,到了年关生意便红火了起来。从外地归来的打工人员,风风光光地租辆“黑的”回家,行李往后备箱一放,免得背着、扛着,既方便又省事。至于租车费,当然要比平常的价位高。

  小镇年关的街市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超市人头攒动,门前手提食油的,肩扛米面的应有尽有。集贸市场更是热闹,人挨人,人挤人,卖什么的都有,商贩的吆喝叫卖声和采买者的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浓厚的乡音中,好一幅过年置办年货繁忙的的喜庆景象。

  腊月二十四是扫尘、祭灶神的日子,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室内收拾得清洁卫生。祭灶神过小年,为的是祈求合家平安。

  过年的前一天开卤锅是小镇年关的重头戏,所谓“卤锅”,就是不论荤素都可以一锅卤。吃卤菜是小镇人的食俗,主要有卤猪头肉、卤口条、卤猪蹄、卤猪肚、卤鸡鸭、卤鸡蛋、卤豆腐豆皮、卤海带等等,用于过年时自家品尝或招待来拜年的亲戚朋友,烹调时简单方便。各色卤菜也是极佳的下酒菜。

  卤藕是卤素菜的一种,用先卤过肉类的卤水去将藕煮熟,卤水中含有大量油荤,所卤制藕的味道才会绵软鲜甜。

  年三十下午,家家贴上了鲜红的对联,挂起了灯笼,鞭炮声响起,人们吃着团年饭,小镇上的人也渐渐稀少,商铺都关了门,只有理发店和澡堂还在正常经营。过年理发缘于“正月剃头死舅舅”的习俗,人们普遍是在腊月理一次发,然后等到二月二“龙抬头”才会再进理发店。三十洗澡是为了洗去一年的秽气,也为新的一年讨个好兆头。

  除夕夜,小镇灯火通明,一派喜庆气氛。“守岁”的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家乡特产,谈论着有关年的话题。小孩们身着新衣,手提灯笼,在街巷里兴致玩耍,灯笼被蜡烛烧着,意味着红红火火日子的到来。

  初一子时,小镇四周鞭炮声接二连三地响起,五光十色的焰火也冲天而起,染得小镇上空万紫千红……鞭炮声声不断,一直鸣放到天明。

  元宵节一过,小镇恢复了以往的平静,打工的外出,读书的上学,做生意的迎客,耕牛出现在了田野,庄稼人开始播撒着希望的种子,去收获五谷丰稔。

莲花落

  尊声列位听端祥,

  家住沙湖沔阳洲,

  庄稼十年九不收。

  水灾年,闹饥荒,

  家家户户尽缺粮;

  夫妻们苦难当,

  离乡背井奔他方。

  走黄陂到孝感,

  云梦应城到红安。

  安陆府不能久站,

  夫妻二人到京山。

  ——《逃水荒》

  莲花落灵活自由,早期莲花落艺人的活动一般多以“沿门”(即“沿门乞讨”)为主,其次也参与“赶酒”和“赶会”。它可一人演唱,也可二人对唱,或与“莲厢”组合演唱。

  一人演唱时,艺人左手操两块“竹瓦”,右手操一块“竹板”,自打自唱;两人演唱时,一人为主,一人为辅。为主者左右两手“操板”,为辅者左手操竹板击节。由两个艺人交替颔唱、对唱,然后“帮腔合唱”。后期的莲花落逐渐发展成为一男一女,“一旦一丑”,对口演唱。当与“莲厢”组合演唱时,男打“竹板”,女打“莲厢”,或以夫妻相称,或以兄妹相称,既有叙述,又有代言,极大地增强了莲花落的表现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过小年啦,有啥讲究你知道吗?
春节张贴对联最佳日期是哪天?
关于小年的7个习俗你知道吗?
读史:史上最著名的对联,大开眼界!
史上最著名的对联
史上最著名的对联,大开眼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