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美食】《家庭菜园》《家乡的汗菜》《家乡的芋头》《家乡的瓜甜》《家乡的果香》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蓝色字体思乡远梦,再点击关注,这样就可以继续免费查看本平台历史消息了。谢谢您的赞赏和分享!

家庭菜园

  关于菜园的记忆,始终是我童年时光里最美的风景。

  菜园,老家叫“菜园子”。一个“子”字,其中包含着多少深意。

  记得小时候,我总喜欢独坐在自家房屋的青石门槛上,望着台阶下生机勃勃的菜园青枝绿叶,心里会平和许多。大集体年代,蔬菜不仅是缺粮家庭的替代品,吃不完还可以挑到街上卖了换点油盐钱。

  老家的房前屋后只要有一点空地,不是去栽树就是种菜。种有蔬菜为了防止鸡鸭的践踏,人们习惯用树枝、桔梗、渔网围成篱笆,篱笆外是走路。

  “一个篱笆三个桩”,打篱笆要先钉好桩,然后插枝,再用草葽或竹篾来把篱笆夹绞紧,在进出方便的地方留一篱笆门。

  春夏时节,栽瓜种豆,几场和风细雨,满园蔬菜长得绿油油、青嫩嫩的。蒜薹翘着尾巴,韭菜叶片肥硕,辣椒饱满发亮,茄子露出俏脸。洋芋挖过后,黄瓜、瓠子开始脱花结绺,油瓜、香瓜开出一层小黄花,南瓜、冬瓜、豆角爬满篱笆,丝瓜、葫芦、眉豆藤爬上了草堆,牛屋、猪屋顶….这些藤、芴寸土不让,抢占地盘,守护着牵满藤蔓的生存空间。

  冬季里,老家的菜园以种白菜、萝卜为主,还有菜薹。下霜的时候,人们用草绳把白菜捆起来,以防霜冻。叶菜的淡季,灶门柴草里放的南瓜、夏季晒的干豆角、干茄子、干薯片、干萝卜片,这些干货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也腌制各种咸菜。

  老家的甘蔗,浅绿色的皮布满一层白粉,虽没有其他地方的甘蔗那么粗,但吃起来很甜。那时,凡是有小孩的家庭,都会种上一晒垫大或一芦席大的甘蔗。霜降后甘蔗变甜,进入立冬后挖蔸下窖,埋在土里防冻烂。春节前后起窖,把甘蔗剥皮、剁根,再挑到城里去卖。

  记得小时候,在有月色的夜晚,三五个玩伴一起,钻进别人的菜园里去偷甘蔗。两只手抓住一根甘蔗,使劲地拽,甘蔗的根部就断了,然后剥掉叶子搬走,躲进牛屋里去吃甘蔗,把嚼过的甘蔗渣丢在牛的草料里,牛吃下甘蔗渣,大人查不出任何痕迹来。有时,甘蔗吃厌烦了,就去掰玉米、挖红薯、扯花生……想起来,那时的小孩个个都有“本实”,有时也干些无法无天的事来。

  记得自己在家时,住在集镇里,每次回家,总会在父亲种的菜园里扯些萝卜白菜,割些韭菜小葱,摘些豆角青椒,装满满的一大编织袋,用自行车带走,一家人足够吃好多天。自家种的菜,没打农药没上化肥,是真正的有机食品。炒菜时只是放些油盐,也不放调料,吃起来味道清爽、十分可口。但现在是很难吃到这些放心菜了。

  离开了家乡,离开了农村,篱笆变得陌生,菜园成为回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情绪漫上心头。这不,城里出现了屋顶菜园,阳台菜园,容器菜园,舌尖上的味道也激发了我的兴趣,免得一整天对着电脑或电视的,“都市农夫”的快乐生活吸引着我。

  我住城郊一层,后院有一个几十平方的空地,前些年一直是长着几棵椿树、国槐、榕树。我种过地,懂得庄稼少不了阳光和水分,为了种菜,我狠心地将这些树拦腰锯掉,种上了茄子、辣椒、西红柿、黄瓜、丝瓜、眉豆、生菜、油菜、苋菜……

  孩子们住在城区,这里的交通方便,出门就是城铁,我把种的蔬菜送过去,青翠欲滴蔬菜他们吃起来高兴,我也很有成就感。

  原生态、新鲜的蔬菜比从农贸市场,超市买的要新鲜的多,自己种的菜知道不存在有农药和化肥,也没有经过长距离运输,而且可随时采摘,随时食用。

  就拿去年来说吧,栽的几窝扁豆生虫,摘来的扁豆里总是藏有虫,我用手电筒,每天夜里去捉虫子,后来,扁豆里就很少有虫害了。谈到施肥,我喜欢用饼肥,施到土里后劲足。

  北方干燥少雨,种菜少不了要经常浇水,虽说城里水费昂贵,但用家乡水库调来的水浇出的菜,吃起来总觉得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深情在里面,就再也不去考虑其中的得失了。

  种菜或多或少的都有着对儿女们的眷恋和疼爱,更多地使我欣慰地发现孩子们都立业成家,而自己却老了,只是安度晚年,随遇而安。但愿我今年种下去的瓜苗在盛夏时节,翠绿的瓜藤爬满枝架,金黄的小花绽放在瓜藤上,鲜嫩的黄瓜、丝瓜、冬瓜、葫芦、豆角……满院浓绿,挂满瓜藤。

家乡的汗菜

  这几天,下了几场的热雨,市场上卖的叶面蔬菜价格普遍涨高,于是想起老家的汗菜来。

  我的家乡位于江汉平原水网湖区的中心地带,境内陆势平坦。雨量充沛,地下水位高,水资源丰富。土质稍含沙性,疏松肥沃。主产粮食作物五谷丰登,种植的经济作物高附价值,养殖的鱼类、禽类享有盛名,栽培的瓜果蔬菜水灵可口。

  汗菜,就是苋菜,苋菜有多个不同品种,其中有一种称为红苋菜,属红色蔬菜。红色蔬菜一般是指红色或偏红色的蔬菜,如胡萝卜、红萝卜、西红柿、红辣椒、红菜薹、红苕等等。

  苋,正确的读音是“现”。苋菜,家乡人习惯叫汗菜,也把马齿苋说成“马齿汗”。汗菜在当地,除了有播种的红汗菜外,还有一种野生的青(灰)汗菜,常被人们称之为“土汗菜”。

  红汗菜,叶面蔬菜,春夏随时可播种。汗菜籽是先把留种成熟的汗菜割下来,铺开晒干、用连枷轻拍汗菜梗,借风吹初步地分离出梗屑,灰尘等杂物,然后把汗菜籽用细筛子筛,用簸箕簸出来。汗菜籽为黑色,极小的颗粒,如黑芝麻般。中药铺里,汗菜籽是门常见的药引,能清肝明目、通利二便。

  播撒汗菜籽要力求均匀,汗菜籽颗粒小,抓在手里不见形,容易播撒集堆。在汗菜籽里面去掺些散土去播种,播下的汗菜籽长出的芽苗,才不会拥挤或造成田块光秃。

  吃红汗菜通常以叶片和嫩尖为主,汗菜的根茎纤维比较粗糙,剥皮吃茎的较少,一般是掐去嫩尖后,留住桩让其再生。密植的汗菜,可以一边去定株行距,隔三差五地扯来食用。汗菜的叶分尖叶和团叶两种,阳光水分充足的田块,向上生长的菜头肥硕,菜叶阔大,菜茎、菜叶为紫红色。在家乡,农历的五六月是汗菜大量上市的季节。

  土汗菜叶阔株高,全身没有半点红色,根茎叶完全着有植物的绿,叶面带毛茸,人吃的少,主要是它没有红汗菜细嫩,嚼在嘴里粗糙,味道也短,难咽下喉。但它可是喂猪的好饲料。

  我对汗菜有一种特殊的爱,每当我见到汗菜,便会油然而生一股亲近感来。

  在家乡,苋菜之所以叫汗菜,是由于汗菜不耐旱的缘故。夏天气温高,造成土壤干枯,不常泼水它就是不长。家乡人种汗菜多为自种自食,菜园里种汗菜,也多是种在靠台坡、靠篱笆边一芦席大、一晒垫大,那些闲散的地方。汗菜很少去移栽,汗菜籽撒下后,芽苗在有叶有心期,间苗后,汗菜就会自然地生长起来。

  记得年少时泼汗菜水,是很少从河里、沟里去取水的,一般用的是全家人晚上的洗澡水。洗澡,土话叫“洗汗”、“抹汗”,用桐油油过的圆木盆盛水。木盆也称“脚盆”,陪嫁的脚盆,大中小一套为“三圆”,象征圆圆满满。庄稼人洗脸用的是小脚盆,也叫洗脸盆子;洗汗用的是大脚盆。大人洗澡全靠粗布“袱子”(毛巾)去抹身,去纥(ge)背(搓背),抹了上身抹下身,最后洗脚。孩子则可以坐在盆子里去洗淋水澡。夏天出汗多,大人说自己小孩身上脏,往往用“洗澡水可肥几亩田”来形容。

  我不知道这洗汗水究竟有多少肥气,反正那时家家户户的洗汗水在晚上都是去泼了汗菜,这也许是家乡人把苋菜叫“汗菜”的缘由吗?天天泼,这汗菜一天天生长起来,翠色欲滴。不想去知道这汗菜是怎么来的,刨根问底,但我心里知道庄稼人着实的不容易。一把汗菜,一捧谷物,都是庄稼人一滴滴汗水换来。庄稼人,其实就是庄稼的亲人!勤劳、朴实,节俭、本分……尽展庄稼人之本色。

  打猪草是农村孩子每天要做到事,打猪草我们当地的话叫“挑猪菜”,就是拿着小铲一蔸蔸去挑地里野菜,如同“挑细米菜”。割猪草则是用镰刀去割。平原地带打猪草用背篓的少,多用竹篮。芝麻黄豆田多生长土汗菜,看青的“管湖佬”才不肯让你下田去割呢,怕孩子们损害青苗。我十有九次总被看青的管湖佬发现,“老不死的”他骂我,赶我,要踩烂我的打猪草篮子丢到河里。

  看青的老人辈分高,乡村的习俗,前辈骂晚辈“杂种”、“狗日的”,是不能还嘴的,否则,人们都认为你“不上线”(机杼上纱,意为不懂事)、少家教,说什么“有老子养,无老子教。”在我的印象里,湾子里长辈骂晚辈那不叫骂,而是喜欢你:“喜欢你,打一个疱;不喜欢你,捞都不捞。”都打得头上起疱了,还说是喜欢别人,什么鬼逻辑!长大才明白,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古训,只能是“祖祖孙孙打下去”了。

  土汗菜水分足,刀切细后捏得出水来,喂猪拌谷糠不需添潲水。想起来,家乡还有一种猪爱吃的莿(同刺)汗菜,长得比较高,沟边路旁到处都是。打猪草时用火钳夹着嫩尖割下,拿回来用刀或草皮铲去剁细,然后拌糠去喂母猪,不然手掌会扎进如麦芒的小刺,很焦疼。刺是软的,用针也难得挑出来。软刺都可以扎进肉里,这也许是植物刺的独特功能了。

  刺汗菜,也是野汗菜的一种。不同的是茎上有刺,叶面略小,也是红紫色的。宭迫的年月,把刺汗菜的嫩茎摘回家后,去皮炒着吃,味道虽说有些苦涩,但还是比土汗菜的茎那“木头味”要好吃的多。

  如今,乡下“挑猪草”、“管湖佬”、“洗澡水泼汗菜”这类名词,也随那段历史一同消失了,但自己却时常回想起那样的美好时光。

  汗菜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一碗菜,因为炒熟的汗菜汁是紫红色的,夹一筷子汗菜放进饭碗里,饭会被染得鲜红,特别惹人喜欢,很有食欲感。炒汗菜以清炒为好,汗菜易熟,炒死了即可,不用炒得太久,适当加些大蒜。

  小时候爱流鼻血,大人总叫我多吃红汗菜,说是汗菜补血,其实不然。一生的爱吃汗菜,也许是小时候吃多了的缘故。

  汗菜在乡村是一种常见的蔬菜,而到了城里却显得珍贵起来。每当见到市场上有卖汗菜的,自己总要买点拿回家尝尝鲜,因为市场上的汗菜很贵,卖菜的根本不与你讨价还价。

  家乡的汗菜,难忘的思乡味道,难忘的昔日生活!

家乡的芋头

  中秋节前后,又是家乡人吃新鲜芋头的时候。

  “此物叶大不寻常,如荷亭亭在院旁。”芋头在肥沃深厚、水分充足的江汉平原家乡大面积地栽培。芋头,老名字叫芋艿,为一年生常见的植物,其植株基部逐渐生长成椭圆形的块状,称为“芋头”。芋头的叶片盾形,叶柄长而肥大,绿色或紫红色。芋头的种类多样,家乡江汉平原的芋头多为白芋头,又分旱芋头、水芋头二种,顾名思义,旱芋头生长在白田,水芋头则生长在水田里。芋头一般是从清明前后种植,到中秋开始收获。

  秋天不冷不热,阵阵秋风带来稻香,芋头叶开始枯萎,但芋头地里依然潮湿。挖芋头要先找准芋苗靠根部的地方,去挖上一锹,然后连根拔起,再将一个个芋头从根部摘下,然后抹去泥或洗干净。

  芋头有“母字”和“公字”之分,即母芋头和公芋头,公芋头也叫仔芋头。连接在芋苗的主根上生长的芋头,是母芋头,个头较大;旁边长满的是鸡蛋大的仔芋。相比较仔芋头比母芋头要好吃。

  母芋头又是来年繁殖种苗的芋头,也就是芋头的种子。把种芋头埋在河沙里,一是可安全过冬,二是到开春后,有了温度和水分,芋头自然会生长出嫩芽来,再移栽到大田。

  烹调芋头方法多种多样,农户家吃芋头有红烧芋头、芋头炖汤等,而最具传统的是沔阳三蒸中的粉蒸蔬菜——蒸芋头,是一道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持芋头的营养价值的吃法。

  粉蒸芋头先将芋头刮皮,洗净后切成小块,拌米粉、加佐料,倒入甑锅去蒸熟,出锅后撒上葱花即可。其口感细软,绵甜香糯,如掺点肉末则味道更佳。

  芋头的黏液称为草酸碱,会使皮肤过敏,刮芋头时,可以蘸一点醋在手上或去涂抹生姜汁。

  芋头梗子去皮、焯水后是可以清炒食用的。不过,吃在嘴里这软绵的芋头梗子,也只是在田里蔬菜缺乏时的一碗接济菜,所食用的较少。

  穷苦而快乐的乡下孩子,有着独特的创造力,在野外玩耍时,我们刨来芋头,生起野火,把芋头埋进火灰里烧熟。掰开吃时,烧芋头晶亮通润、软糯香甜。柴火烧芋头的记忆,总令我回味悠长。

  中秋节吃芋头是源远流长的一项习俗,但各地人们在中秋节吃芋头的含义却各有不同。古时,中秋节对农民来说是个重大的节日。以煮熟的芋头装在盘子里,摆在供桌上,以此来祭谢土老爹(土地神)。

  中秋节吃芋头据说与纪念元末汉人杀鞑子(指元朝统治者鞑靼人)的历史故事有关。当初汉人起义,推翻元朝蒙古人暴虐的统治,是在阴历的八月十五夜晚。汉人在杀鞑子起义后,便以其头祭月。后来,当然不可能在每年中秋节用人头祭月,便用芋头来代替。至今还有些地方在中秋节吃芋头时,把刮芋皮叫做“剥鬼皮”。

  八月十五吃芋头也叫尝鲜。这个时候芋头还不是最佳的收获时节,但由于芋头有“余头”的谐音,人们为了讨个彩头,希望好日子有富余,所以,都要在中秋佳节挖点芋头来尝尝鲜。

  在老家的村子里,更有这样的传说,说是中秋节吃了芋头,头上不会长疮,手脚不会抽筋。这当属从芋头的营养价值,有利于身体的健康方面而言的。

  总之,八月十五吃芋头,寓意辟邪消灾,祈求五谷丰登,所以,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才得以传承。

  “芦刀夜鲙红鳞腻,水甑朝蒸紫芋香。”月光如水,秋虫鸣唱,将我的思绪带回家乡,不由思绪连绵。儿时的中秋节,一是吃月饼,二是吃芋头,那温馨时光,现在只是在梦里。

家乡的瓜甜

  我的老家,过去离集市远,那时家家户户自留地里种的瓜菜,都是自给自足,很少有人挑到街上去卖过。蔬菜的旺季,郁郁葱葱的瓜菜,把自留地每一个角落覆盖得严严实实。豆角的藤爬满了篱笆,结出又长又绿的豆角;红彤彤的辣椒形态各异,有的像灯笼;圆溜溜的白茄子、鲜嫩水灵的黄瓜、光滑的葫芦、半红半绿的南瓜……充满了生机。

  在老家,蔬菜的淡季则有干菜,如干豆角、干茄子、干萝卜、干红薯、干南瓜、干辣椒等等,故乡的干菜,其滋味依旧鲜活可口。

  又到了盛夏季节,又到了吃瓜解暑的时候。打工在外,在城里吃着西瓜,便不由得想起了故乡的油瓜、香瓜、灰瓜、甜瓜、黄金瓜……想起了在家时,故乡那绿油油的瓜田和故乡普通的种瓜人。

  江汉平原的故乡,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雨水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这里的气候环境,对瓜蔬的生长有独天得厚的优势。

  大集体时,农户家自留地面积小,很少有多余的菜地去种西瓜,生产队种西瓜,也只是选择在河滩地沙坡地这样些粮食低产地里。沙地长出的西瓜水分足,瓜瓤甜,皮薄个大,吃起来,美味可口,心里沁凉。

  西瓜属于经济作物,生产队种植还得经过上级的批准。西瓜成熟季节,生产队把一车车的西瓜送往城里,卖出的钱作为生产队副业收入,只是把那些卖不出去的“卷园瓜”才分给社员。

  那时候生产队分粮食是按工分算的,除了分粮食,分柴草、瓜蔬也是按工分,我家人多劳少,每次分西瓜也只能分上那么几个。记得,母亲有时用褂子把西瓜兜回家来,一个西瓜分成八块,给我们姊妹一人一块。

  各家各户的自留地种的油瓜、香瓜、灰瓜、甜瓜、黄金瓜,是在菜园里的黄瓜、瓠子、洋芋吃完后,新栽的瓜秧拔节、开花、结榴长出的各类瓜。农户菜园里,又以油瓜种的最多。

  油瓜,也叫菜瓜。油瓜可以生吃,可以炒着吃,也可以做成酱油瓜。过去,农户的菜园里多施鸡粪、猪粪、人粪料之类有机肥,油瓜秧栽下后,不出半月,瓜秧呼啦啦上窜。有一种螟虫爱吃油瓜秧的叶,在嫩叶上洒撒些石膏粉就可以有效地防治。油瓜个大,产量高,除做菜外,多是生吃解暑。瓜老熟后,就闻到一股油瓜的香味,瓜肉丰满,入口甜脆酥绵。

  “双抢”大忙季节,正是吃油瓜的时候,庄稼人把油瓜带到地里,解渴饱肚。每当一趟的秧苗插到田头,妇女们拿起放在田埂上的油瓜,在抽水涧沟里洗后,用拳头捶开,甩掉瓜里的瓤籽,互相分着吃。休息一会,然后再“下弈”(即转田头)去继续插。

  炒油瓜,先洗净切成片,准备好辣椒、姜和蒜。锅里的油热后放入菜瓜,翻炒几次再放辣椒等调料,炒至半熟就可以出锅了,吃起来脆嘣脆嘣的,清甜爽口。

  酱油瓜是一道在夏天开胃的小咸菜,与普通的酱菜制作一样。酱油瓜靠的是酱(小麦酱),酱不咸加盐,这样才不容易变黑,时间长了也不会变质。

  故乡的香瓜、灰瓜、甜瓜、黄金瓜也广泛种植,夏天,菜园里是一片新绿。梅雨季节的来到,菜叶肥厚,瓜蔓蓬勃地生长。

  香瓜黄色的皮,外表有棱,香瓜肉厚、肉香、肉甜、肉脆。吃香瓜先削去皮,用刀切开后,一股瓜香扑面而来。

  灰瓜形如羊角,瓜的顶部稍粗,根部稍细,皮呈浅灰色,橘黄瓜瓤。灰瓜很脆,用手一掰就开,瓜香扑鼻。

  甜瓜因味甜而得名,甜瓜椭圆形,果皮乳白色,外形美观,香甜可口,老少皆宜,风味极佳。

  黄金瓜黄澄澄的外表,纺锤形的腰身,切开来,尝一口,满嘴浸溢着清香。

  瓜熟蒂落,甘甜多汁的瓜,人们在劳作时吃着,也不忘去留些来年的种子,把瓜籽撒在斗笠上,待瓜籽晒干后保存好。

  在农村,有“偷瓜者不算贼”的公认,那时,农村长大的孩子估计都偷过瓜。大集体年代,每个村都有农科所,种有大面积的瓜蔬。我们村农科所每年都种几十亩地的西瓜,专卖给江汉油田,作为职工防暑降温之用。

  孩提时,放暑假了,我曾随村里几位比我大的伙伴偷过农科所的西瓜,不过我胆小,多半只是放哨,注视着看瓜地的老人。“下定决心偷西瓜,不怕牺牲跳篱笆,排除万难摘到手,争取胜利拿回家”,儿时偷西瓜的打油诗至今不忘,回想起来甜滋滋的。

  故乡的瓜甜,身在异地,故乡的风物经常闯入我的思绪,有时也对家人和朋友说起,我老家种的瓜蔬是最好吃的。除了瓜蔬,对老家湖里、塘里长出的菱角、莲蓬、荸荠也爱得深沉,特别是那嫩嫩的藕带,吃在嘴里,有着母亲那无比香甜的乳汁的味道,万缕千丝。

  故乡啊!我生于你的怀抱,喝着故乡的水,吃着故乡的五谷杂粮、瓜瓜菜菜长大。故乡的特色菜“沔阳三蒸”,其中蒸南瓜算得上是以最简单的方法做出美味营养的佳肴。

  儿时的故乡,那美丽的自然风光,让我终生难忘,魂牵梦萦!

家乡的果香

  看到城里水果超市摆放着各种各样的水果,便想起家乡的果园来。

  我的家乡在江汉平原的汉水之滨,原名沔阳县,后升格为湖北省直辖市,改名为仙桃市。虽说只是一座小城,但有她的特色和魅力。家乡物产丰富,风景秀丽,为鱼米之乡。

  有媒体说仙桃产的“仙桃”论个卖,此事也在理。因为“仙桃”要三千年开一次花,三千年结一次果,超凡脱俗,可见仙桃才是名副其实的“桃乡”。“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民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也许有家乡光彩夺目的画面,世外桃源也可能就如我的家乡那般。

  家乡的除了桃多,其它水果也多,质量也好。常见的果木还有梨子、枣子、柑桔、柿子等多个品种。

  我的家乡也遍种油菜,春天来到,油菜花开,一片金黄;蜜蜂采蜜,蝴蝶飞舞,整个村庄洋溢在花香醉人之中。这时,果园里的桃花、梨花也竞相盛开,桃花像喝醉了似的,满枝绯红;梨花如云似雪。春雨绵绵,杨柳吐芽,池塘里蛙鸣响起,“布谷”声声,家乡的春天如此生动,充满诗情画意。

  家乡的桃树很普遍,房前屋后,田间地头举目可见。栽种桃树很简单,把吃过桃子的桃核埋在土里,就可以长出一棵桃树苗来,到来年的春天,再去把它移植在栽种的地方,桃树苗很快就能成活。桃树三至五年就可以开花结果,“胭脂红”是家乡桃树的一个常见的品种,果皮有红色条纹,果肉紫红色。

  家乡的桃有五月桃、六月桃、七月桃,分别是以月份(农历)来判断成熟上市的桃子(其样子、颜色、味道)。叫法又分:五月是春桃、六月是油桃、七月是水蜜桃。

  五月桃呈椭圆形圆头带尖,个头不大,上面带有绒毛,即使是手摸落掉,也要削皮,吃起来很硬,而且不脱核(方言:音“肥”)。五月桃爱长虫子,且身形佝偻,吃多了就会肚子发痛,记起小时候,自己是很少吃五月桃。

  六月油桃,果面光滑无毛,摘下用衣角稍稍擦后便可以塞进嘴里,香脆味甜。油桃是野生桃的变种,那时的家乡家家都栽有油桃树。桃树主干常流出黄色的树胶,偷桃的孩子们才懒得爬树哩,捡起砖块,去扔向挂满桃树的油桃,惹得树上黄蜂窝的黄蜂四处扑腾,然后趁机捡走。

  七月水蜜桃为晚熟,是当时农村走亲串友的礼品。姑娘“热歇”回娘家,篮子里最不能缺少的就是蜜桃了。我家篱笆边栽有一棵水蜜桃,到了七月,桃子挂满枝头,只要有下地劳动的人在门前经过,母亲就请乡亲们吃桃子,我也时常带着桃子到学校给要好的同学尝鲜。家乡的水蜜桃,果面超级鲜红,果肉超甜粘口,吃后绵甜挂嘴,蜜甜味持久。

  家乡种桃,以桃来起人名的也不少,桃花盛开生人,男名叫“桃生”;桃子挂满枝头生人,女名叫“桃枝”,还有桃该、桃华、桃林、桃舫,桃秀、桃香、桃娥、桃英、桃红等等。男孩用桃字来起名,也可能是五行缺木,加一“桃”字长寿延年;女孩则是取寓意甜美、温馨之内涵。这些都折射出家乡人种桃爱桃的心境:桃树美、桃花美、桃更美。

  “早生贵子”是家乡婚嫁喜事中一句祝福语,也在碟子里放有枣子、花生组成果盘,因“枣”与“早”谐音,取花生的“生”字,寓意“枣(早)生贵子”。

  那时,家乡种枣以普通枣为主,枝上有刺,枣叶呈椭圆形,枣花蜜堪称蜂蜜中的上品。“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能上树千回。”秋天枣子熟了,大人们爬到树上.用竹竿一打,枣子就像下雨一样掉落下来。深红色的枣子又大又甜,但多为生吃。

  家乡有一梨园村,因这一带梨子种得多,故取名。既是表兄,又是同学的家就住在梨园村,在我念高中时,经常到他们家去吃梨子。我最爱吃的是黄花梨,梨子的皮薄,肉脆,汁多,甜得腻人。土地转型,昔日梨园村的梨园早已不在,那挖有护园沟,栽有荆棘的防盗林变成了新型工业区,至今我总想念那片甘甜的梨园,还有在梨园村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党支书的老表哥。

  柿子树算得上是一古老树种,老家人在菜园当头、沟沿(方言:音“弦”)上去栽它,寓意“事事如意”。柿子树苗靠嫁接而成,那时赵西垸林场苗圃基地就嫁接有柿子苗出售。柿子树3月开花,8月果实开始成熟,当地的柿子没有北方柿子那么大,形状呈棉桃一般。人们往往来描写挂在枝桠上的柿子,像吉祥的红灯笼,实在是不敢苟同。在我的家乡,人们习惯于在霜降前后,柿子为橙黄色、皮圆鼓时摘下来,然后去做熟后才为晶亮的红色。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柿子半生不熟的,吃起来会有涩口的感觉。现在柿子催熟用的是催熟剂,传统的方法则是在柿子上去插一根细竹签,然后放进米糠里,等待它去果皮变软,颜色变红,变得果肉细嫩,几天后就可以吃了。

  柿子果脯,当地叫“柿饼”,柿饼吃起来甜中透香,是精品店年货,也孝敬老人首选的食品。做柿饼要选择小而圆的硬柿子,人工做柿饼工序复杂,其中“上霜”是关键。做好的柿饼的表面有一层白色的粉,叫“柿霜”,放进口里就会自然融化。小时候常用口去舔柿饼是的白粉,甜津津的。

  那时,供销社副食品厂有机器加工柿饼,计划经济年代,柿饼要计划才能买到,看到无牙的老人用碗里的热水泡着柿饼,慢慢地嚼着,自己是垂涎三尺。挂霜的柿饼,肉有丝丝韧劲,味如砂糖,嚼起来余香绵远悠长,至今那味道还留存在嘴边……不管是柿子、柿饼,总觉得还是家乡的甜。

  最难忘的当属柑桔,小时候,只知道有“川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乡种植甚少。九合垸林果场大面积种植较早,柑桔春天开花,10月果熟,柑桔先是青色的,随后变成淡黄,最后变成金黄。柑桔收获季节,每到九合垸,总要买回几大袋回家,或送人或自己吃,把剩下的桔子皮晾干留着,腊月熬糖掺炒米去切成麻页子。

  故乡的果香,是我最美丽的回忆。如今,我虽然很少回到故乡,但那里却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是为之向往的精神家园。

仙桃地域特色

  仙桃属古云梦泽,地势低洼,长江、汉水(亦名襄河)、东荆河(亦名南襄河)汛期,经常洪水泛滥成灾,有“十年九水”之说。因而仙桃地名有着鲜明的地域、地方特色。

        1.江汉水乡特色

        仙桃古今地名绝大部分与水有关,光叫“沟”、“河”、“湖”的地名就不知其数。村子沿河而居的叫“湾”、“滩”;河中土岛叫“洲”;两河之中叫“夹洲”;伸向水中的尖形陆地叫“嘴”;淹水溃口之处和江河交汇处叫“口”;洪水冲成深坑叫“潭”;低湖锅底叫“蔸”、“塌”、“埫”、“海”等,都比较形象地刻画出地名的水系、水面、水形、海拔等方面的特征。

  2.平原地貌特色

        位于江汉平原中部的仙桃,总体地貌平坦,具体地貌不平,正所谓“大平小不平”。高出于平地的叫“台”、“岗”、“岭”、“山”(实为柴林荒洲)、“峰”等;湖边叫“岸”;高地的头叫“垱”、“脑”;民垸叫“越”、“垸”;垸堤叫“堤”;堤斜面叫“坡”;拦河筑坝叫“坝”等,以地貌所命地名也多如牛毛。

  3.经济生活特色

        仙桃水面多利渔业,荒地多利农垦,田地稀少人口密集地区以手艺为业,用谋生职业命地名不胜枚举。还有与水利、建筑、特产等有关的地名比比皆是。

  4.宗族宗教文化特色

        姓氏合族而居,以姓氏命名的村湾名是仙桃地方显著特点之一。历史上各种宗教在仙桃农村盛行,如儒教的“庙”、“阁”,佛教的“寺”、“庵”,道教的“宫”、“观”,基督教的“堂”,伊斯兰教的“寺”等遗址地名,各地都有。

  5.历史事件特色

        沔阳自古楚以来,历史事件颇多。如:周昭王率兵伐楚时,在毛嘴东北角乘坐当地人用胶粘拢的渡船过汉江,船在中流瓦解,昭王等溺水身亡,尸体打捞上岸后横排在江边,此地初名横丧口,后改为横口。陈友谅是元末生长在沔阳,与朱元璋争夺江山的农民军领袖,足迹遍布沔阳境内,与他行军作战有关的众多地名、传说十分精彩。沔阳是“辛亥革命”著名策源地之一,也是老苏区后成为白军、红军、日军及地方武装“拉锯战”地区,与这些历史有关的地名也相当多。

  6.神话传说特色

        仙桃人民勤劳勇敢、纯朴善良,在漫长的旧社会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敬天尊神,崇巫重祀,富于想象,到处都有与美妙神话传说故事有关的神话地名。

  7.祈福心理特色

        “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农民盼望老天爷风调雨顺,农田得以旱涝保收,人们丰衣足食,然而这只是皂泡幻影。尽管如此,一个个趋吉避邪、祈求福祉与五谷丰登的垸名、村名,人人叫得响,代代乐意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妈妈的菜园 (附:旧作二篇)
中秋节三
一碟咸菜,一碗白粥满足了多少茂名人
空中菜园2012花果瓜菜集锦
七月,老家的菜园
葛晔军|父亲的绿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