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乡情】《家乡的小村庄》《老家的河埠头》《情归“荷”处》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蓝色字体思乡远梦,再点击关注,这样就可以继续免费查看本平台历史消息了。谢谢您的赞赏和分享!


家乡的小村庄

  一条小河流经家乡的境地,奔向远方。小河两岸有两个村庄,只是一河之隔,河北岸村叫彭河,以彭姓人家居住于小河边而得名;河南岸村叫高桥,多是高姓,又以河面上有一座古老的木桥而得名。历史上它们是一个行政村,一直到上世纪才分设成两个行政村。

  小村庄人家民风淳朴,向善向美,贫有尊严,富讲仁德,两村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源远。相传彭氏先祖彭重第二十六代世孙,于明万历年间从江西安福迁居湖广竟陵,其子彭然后又迁居沔阳,选址彭河村立庄置业、繁衍生息。高桥村的高姓后裔,是在明永乐年间从江西吉安府永丰县迁莺乡万岁里迁涉过来的,定居小河南岸,同祖同宗都姓“口字高”, 与一点一横、两竖两横的“梯子高”并不是一个宗族,所以家谱排列辈分不乱。

  其实高桥村原先不叫这个地名,也是以河起名,叫南河村。只因高氏家族在清朝出了一名高官,受到朝廷的褒奖,为报答桑梓,他捐款在小河上修建了一座木桥,高氏家族觉得脸面有光,为光宗耀祖,激励后人,特取“高”字开头,“桥”字起因,从此取村名为高桥。

  农民何以为生,一靠手艺,二靠老天。河北岸的彭河村,解放前不足百余户,村小人少,耕种沙地,土地欠收,生活贫困。荒年饿不死手艺人,所以村子里九佬十八匠居多,工匠们靠着一身手艺闯荡江湖,填饱肚子,维系着生活。彭河村有我一老亲戚,世代延传当屠夫杀猪,他家有个与我同岁儿子,也继承祖业,人称“彭师傅”,现在仍靠杀猪为生,衣食无忧。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杀猪这一门职业非常吃香,遇婚嫁喜事或杀年猪,前前后后好些塆子的猪都请彭师傅去杀。我见过杀猪,猪尖叫,被几个大汉按住,一刀捅下喉,猪血直飙。猪死后,接着是吹气烫开水刮毛,然后倒挂起来,开肠破肚,剔骨拆肉。

  他是一个屠夫,因为屠夫这名称听起来容易让人想起三国时代的张飞来,一脸的胡子,怒目圆睁。但人们看不出彭师傅脸上的有煞气,反倒是一脸喜气,若不是看到他身背三把刀,又谁知道他是一个“杀猪佬”。也许“士字头、口子腰,两点一挑,背里背着三把刀”的姓氏“彭”字,注定他这一辈子给人去杀猪,所以,人们才可以经常看到他那一幅厚道朴实的行头。

  高桥村人们也可能是受宗族那位朝廷高官熏陶,说善书、盘朝戏颇有功底,什么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都纳入了他们研究范畴,于是就有了乡土气息浓郁的地方皮影戏。皮影艺人们自己写唱本,自雕皮影,其演唱为民众所喜闻乐见。高桥皮影戏都是本村的艺人口授身传,艺人们在白色影幕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锣鼓等打击乐器和弦乐。歌腔中的“鸡鸣腔” 高扬顺畅、流板自然,源于东周时期楚国的《四面楚歌》 ,堪称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活化石”。

  孩提时我没有少看高桥皮影戏,只知道白脸奸臣、红脸忠、黑脸包公,那些绚烂之极戏文我则听不懂。真是看牛皮,熬眼皮,“强盗看皮影子——混阵”,图一个热闹。

  小小的高桥村有几个皮影戏班子,每当深秋农闲后,他们走村串户去演出,在当时极其匮乏文化生活条件下,高桥皮影戏曾红极一时。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高桥皮影戏不断推陈出新,继承发展,但不变的还是那浓厚的地方特色“鸡鸣腔”。

  家乡小河是宁静的,它清澈见底,波光粼粼。两岸绿柳垂丝,美丽的倒影印在水里,河水也变得碧绿。昔日的木桥变成了结实身板的水泥桥,形成了长桥卧波的壮阔风景,自然而安祥。

  古人云,君子“和而不同”。一河之隔的两村庄之风土人情、文化习俗也有差异,彭河村人请客坐席为十人,十碗菜肴是“四大六小”,喝酒用小酒杯;而高桥村是席坐八人,吃“酢盒碟子”,用盅字喝酒。彭河村人过端午是过五月初五小端阳,而高桥村是过五月十五大端阳。嫁姑娘时,彭河村兴“送亲”,而高桥村则不兴送亲,认为是送亲是“送给人去轻视”。称谓方面的差异如彭河村人习称祖母为婆婆,外祖母习称嘎婆婆;而高桥村习称祖母为喇妈,外祖母习称嘎喇妈。再就是吃饭时间,彭河村人早中晚一日三餐;高桥村吃“拗三餐”,即上午十点多一餐,下午四点多一餐,晚上饿了就随便去弄点吃食……真可谓一处乡村一处例。

  时光,如流水般潺潺而过,小时候村子里的许多趣事,浮现于在我的脑海,勾起我的思念。远离了家乡,游子才明白,家乡的小村庄她牵着感情,牵着幸福,是我累了倦了时的依靠。

  家乡的小村庄是古老的,也是年轻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小村庄发生了深刻变化,到处呈现出一派殷实农家景象。我爱家乡人物美,我爱家乡的小村庄!

老家的河埠头

  我所知道的仙桃域地,以埠头命名的地名,如毛嘴的船埠头村(原和平大队)和三伏潭夏市村(原夏家埠头)。毛嘴船埠头村因紧靠汉江,江边有个船埠头,而得名;三伏潭夏家埠头因有夏姓人家居于此,又紧靠通顺河,岸边也是有个河埠头,故名。

  船埠头,河埠头,池塘、沟渠埠头,泛称水埠头,但与码头的规模要小得多。有渡船的河埠头,多叫渡船码头,也俗称“渡船口”。大型轮驳停靠,用来上下车辆、货物和游客的地方,则叫轮船码头。简陋的水埠头除了迎来送往人们乘船过渡上下外,也是两岸的人们挑水、淘菜、洗菜、浣衣服的地方。

  立脚淘洗的水埠头,多是搭建在池塘、沟渠和小河上。搭建埠头以木桩最为常见,用两根等长木料,做一梯形的架子,加几根横木,有如梯子,插在靠离河边二、三米的水里钉牢。再用几根粗木棍搭起活动的小栈桥,木棍用铁抓子连起,以防滚动。小栈桥的一头搭在架子上,另一头搭在岸边,河水上涨时,栈桥的木棍往架子的横木上移;河水退时木棍则下落。也在河边固定一艘旧船,船头和船艄用绳子拴在岸上的树木上,人站在船头或船舱不摇不晃,手可以轻易地够着河水。当然也有借助水边倒树的躯干,排灌剅闸的进出水口的水泥面,来代替这河埠头使用的。桥有桥头,埠有埠头。顺河坡挖出土坎,也有在其上垫些碎砖或石块,错落有致。土坎一直延伸到水边,可让用水的人从岸边径直下到河里。

  在我的老家,茂密的树林中,掩映着一条清澈的小河,上连汉江,下通长江,是老家水利排灌和生活用水不可少的水源。蜿蜒小河从我的家门前静静地流过,两岸田畴广袤,柔美秀丽。早先的小河,绿水长流,层层涟漪;波光粼粼,鱼翔浅底。打渔船在河面上舟来船往地劳作,橹声自语。横跨在小河上的木桥,静谧而安详,人们跨着轻盈的碎步,来来往往。河埠头随处可见,吻在离岸的深水处。陡坡的河岸,雨天里,土坎上多是垫有杂草。青砖黛瓦的村子倚河堤而居,一缕炊烟,一条小河,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景。人们过着“忙中谈风月,闲时看流云”淡雅的生活。

  童年的记忆里,水埠头村子里最为热闹的地方,那“笃笃”的捣衣声仿佛总在耳边响起,回音悠悠,水埠头留给我太多难忘的回忆。村子里的人捣衣用的是棒槌,家乡土话叫“胖头”。木制的棒槌长尺半许,手捏的棒槌把处比棒槌部分要细,钻有一小孔,穿一根带子,棒槌用完后可以挂起晾干。棒槌拍打衣服的接触面呈弧形,头部刨的光滑,不伤衣物。小时候家里用的棒槌,多是用断了的木扁担的锯出一段后,再砍出手捏的把来,就成了经济适用的棒槌。

  庄户男人长年累月劳作在泥里、水里,衣服粘满泥浆。女人把要洗的衣服用木盆端到河埠头,先打湿水,放在埠头上,用棒槌槌出泥浆,再摸肥皂或撒洗衣粉边揉边槌,然后在潺潺的流水里漂净,端回家晾晒在篱笆或竹篙上。

  河埠头多是女人的舞台,每天的淘米、洗菜都在这里,她们三五成群,挤在同一个埠头,有说有笑地谈着家常,亲情浓浓。村子里有许许多多的故事都是从这河埠头编出来、又很快地传出去的。

  夏天的河埠头,是孩子们最爱去的地方。会水的男孩把河埠头当跳台,跃入水中摸螺蛳蚶子、抓鱼虾螃蟹。也有的趴在埠头上学游泳,玩起打水仗,追逐嬉闹,享受着盛夏的清凉。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偶尔回到老家,总会循河而上,去寻找我当年那些熟悉的河埠头,可令我大跌眼镜。光阴荏苒,如今的乡村,生活用水有了自来水,洗衣服用上了洗衣机,曾经的河埠头已褪出了人们的视线。褪出的不仅只有这风情的河埠头,还有昔日那缓缓流淌的清凌凌的河水。工业发展、城镇化提速、生活污水的增多,给老家的小河的水质也带来巨大的损害,一洼死水,污泥浑浊,令我说不清!

情归“荷”处

  身居西域,看惯了大漠黄沙、长河落日、高山雪峰、牧场羊群,梦里能见到美丽而诗意的荷花,好似漫步在湖塘游历了一番,梦醒会感到无比的自慰。

  说起荷花,当然要说到我的家乡——湖北仙桃那无边无际湖塘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清新淡雅的莲花,是仙桃的特产,充满生活情趣。家乡的荷花,尤以老沔城莲花池里的荷花最为艳丽,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前天,无意中看到仙桃社区“探访梦里莲乡,领略古韵沔城”的帖子,让我的思绪滋长出情归“荷”处之感,于是我跟帖了。网友“云闪”回复我:“张伯伯,您到过沔城没有?”实话说,我身为仙桃人,一生中只到过沔城一次,也只是短暂的停留。

  沔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为昔日沔阳郡、道、府、州、县制的治地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说起沔阳改仙桃的蠢事,成为凡沔阳籍人士至今也难以接受的事实。

  那是在二十多年前,我来到沔城走亲戚,好奇的在大小莲池转了一圈,欣赏了沔阳八景之一的东沼红莲池奇异的神韵。春阳的照射下莲池,杨柳依依,燕子剪水。春风荡起微波,碧光闪烁,静静地,没有一点声音。嫩嫩的荷叶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立在上面,展现出它的绰约风姿。与莲池相映成趣的是池边的亭台楼阁,廊桥画舫,桥拱如虹,雅幽曲秀,好一幅妙趣横生、情趣盎然,浪漫的画卷。诗人杨万里的笔下那番胜景:“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令我身临其境。实可惜,我去的季节才刚立夏,荷叶也是才出水,要看“无穷碧”的荷叶和映日绽开的荷花还为时过早。

  2015年7月,40周年的同学会,我回到仙桃。在市区的流潭公园,在我多年没有见到家乡的荷花时,幸福地见到了公园的池塘里盛开的荷花。

  流潭公园水域宽阔,在我的心目中它不像是一个潭,倒像一个湖,这湖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的,我不知道,我也不想去知道这些。湖中的仙女、湖边的垂柳,远处的亭阁,还有那巍巍矗立的烈士纪念碑,这些对我都没有任何的兴趣。我关注的是在梦里千百回,家乡盛开的,那争奇斗艳、竞相开放的荷花。

  清澈的湖水里,荷叶满湖,密不透风。绿叶上,娇美的荷花盛开着,五颜六色的缬晕,像电焊弧光似的,灼伤了我那双渴望已久的眼睛。并蒂莲挨在一起,像一对双胞胎少女,脸上泛着淡淡的红晕。白色的荷花如同穿着白裙的仙女,立在水中,让人如入仙境。粉红的荷花在荷叶中冒了出来,有的已经全部开放了,有的还是花骨朵儿。水面上的蜜蜂围着荷花转,好像在点评哪一朵荷花最美丽。

  正值炎炎夏日,市区的街道没有一丝风凉,踏着流潭公园一脉荷香,不觉心旷神怡,神清气爽,暑气全消。

  人走累了,图片也拍摄了不少,总觉得还没有看够,还没有拍够。我坐在湖边的长椅上,看着水里的游鱼嬉戏,听着蝉鸣,默默地点燃一支烟,对着那盛开的荷花沉醉。眼前浮现出关于摘莲蓬的往事来。

  生长在湖乡的我,当然知道莲藕分为藕莲、子莲、花莲的几种类型。流潭公园当属是人工种植,以其绚丽的花姿、花色供观赏的花莲。只有子莲,才会收获莲蓬密擎的莲子。老沔阳排湖子莲中的白莲,是江汉平原有名的土特产。

  有荷花必有莲蓬,小时候,经常到荒湖里去摘莲蓬。野藕上生长的野莲蓬稀疏,个也小,但吃起来清香扑鼻,味甜可口。荒湖里水浅,莲蓬好摘。摘的吃够后,把多余的用裤子一装,扯湖草将裤管一扎,用肩膀把莲蓬驮回家,全家人或吃、或送人、或卖钱。

  渔场的莲农收获子莲则是另一番风情,秋荷深处,小舟翩翩,青年男女泛舟湖里,犹如徐徐展开的一幅纯洁、质朴的爱情画卷。

  “菱叶萦波荷飐风,藕花深处小舟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水面上碧波荡漾,风中的荷叶舞动,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想打招呼又怕人笑话,便低头羞涩微笑,一不留神,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白居易这首《采莲曲》所描绘的精美绝伦的优美意境,给人遐思。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蓝印花头巾,粉红的脸庞,动听的歌声,让人羡慕,令人痴情。

  情归“荷”处?在沔城莲花池,在流潭公园莲湖;洒尽乡思,带着绵绵的牵挂,幸福着迷茫的期待。想你,家乡的莲!

  “探访梦里莲乡,领略古韵沔城。”今夜,再一次伴着荷香入梦......

  月下司马桥

  浩渺长空临千古

  千古此月光

  古桥多少寒霜夜

  岁月化沧桑

  雁叫声声云烟过

  枯藤绕桥梁

  青石桥面留辙痕

  路客思茫茫

  

  一湾河水交相映

  柳叶送清香

  盛夏月夜人驻足

  弦歌声悠扬

  翘盼伊人来牵手

  少女待桥旁

  深拥缠绵在堤岸

  堤岸卷细浪

  

  抬头仰望银河边

  繁星泛青光

  云随月处粉梳妆

  泪眼会牛郎

  云遮月处细语唤

  相见鹊桥上

  怎奈相聚又离别

  相思在天壤

  

  乌云遮住弯弯月

  残梦已渺茫

  草丛蟋蟀弹琵琶

  柳下禅虫唱

  河面薄雾轻风拂

  四野何凄凉

  司马桥上明月光

  照我独彷徨

  

  月儿依然旧时月

  故人知何方

  人世枯荣朝复暮

  桥狮映斜阳

  历史感叹兴与亡

  回首心忧伤

  司马桥上明月光

  千古此月光

  司马桥位于仙桃市沔城,建于清代道光年间,现保存完好仍在使用,桥上的石护栏石雕精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记忆中的河埠头】
西湖美景:曲苑风荷
早晨偶遇家乡路边树林中那一池含羞的荷花
皇上,还记得当年雅都村的夏与荷么?
我在汉中六一村赏荷花,你在哪里?
秀美联阳 荷花盛开 美不胜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