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美食】冬日里的温暖味道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蓝色字体思乡远梦,再点击关注,这样就可以继续免费查看本平台历史消息了。谢谢您的赞赏和分享!

  天气渐冷,冬日已至。在此季节,每天过早吃一碗馄饨、汤面,喝一碗藕汤、猪肝汤,捡几个水煎包、猪油锅奎......御寒又美味。那温暖味道,开启一个温暖的冬季。

  仙桃早点种类很多,除此之外,还有包子、发糕、油条、欢喜砣、馏粑、火烧粑等;汤类有肉丝汤、蛋花汤、腰花汤、鳝鱼粉汤、海带汤等。下面为您推荐几种仙桃的暖心美食。

  鳝鱼米粉

  鳝鱼米粉是仙桃市当地的著名小吃,早餐必备,相当于武汉的热干面一样,细滑爽口、老少皆宜。

  追溯仙桃鳝鱼米粉的来历,传说起源于郑场古渔泛峰,距今已数百年历史。

  传说在清朝末年,沔阳一位寒门孝子,无钱为卧病在床的母亲抓药治病,听老人说黄鳝(鳝鱼)吃了可以补身体,补血气,于是自己下河堤捉了十几条。买了一点骨头,生姜熬成汤给她母亲喝,来调养身体,他母亲喝后说:儿啊!这是什么汤这么鲜美,儿子听后非常高兴说,这是儿子自己捉的黄鳝加骨头熬的汤。

  于是,有孝心的儿子就天天下河抓鱼熬汤给母亲喝。这样,半年过后母亲竟然病好了,康复后的母亲,将自己田里的收的米磨成浆,做成米线,将鳝鱼汤加入米浆和儿子开始在街边叫卖糊汤粉。由于味道特别,鲜味十足,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渐渐成了沔阳家喻户晓的风味早点。

  一锅鲜浓稠厚的汤汁,由猪筒子骨、鳝鱼血、鳝鱼骨架、米糊熬制而成。汤汁直至乳白色才满意,一把细腻的粉丝必是当天制作的新鲜湿粉。细如发丝却韧性不断,吃上去滑爽无比,再加上哨子便是一碗鳝鱼粉。鳝鱼剔骨爆炒,浇汤汁、捞粉、担粉、敲捞子,一气呵成。撒上新鲜清香的葱花,热气腾腾端到桌上。挑起一筷子,粉丝粘着厚厚的糊汤,吹一下送入口中,一抿就化,尽享丝滑。

  仙桃鳝鱼米粉,它不仅是一种食物,一份早餐,而是一种情怀,一种乡情。其美味从舌尖回味到心头,久久不散。

  煮包子

  鏊锅柴火当街烧

  剁肉刮藕切蒜苗

  水煮油煎现场包

  两面酥黄透着焦

  捡三四个来过早

  面活肉香赛佳肴

  有缘相聚毛家嘴

  饕餮名吃水煮包

  仙桃毛嘴的煮包子用馅以猪肉加蒜苗为常见,也有包藕或萝卜、粉条的,馅里面掺入即剁即拌的辣椒、芹菜等,但都少不了有蒜苗。柴火灶用油水煎煮至两面焦黄,锅铲敲煮包子反弹为煮熟。边喝着“包丏”(混沌)汤,边吃煮包子,肉烂无腻味,蒜香又微辣,煮包子的两面的焦壳脆,很好吃,是当地人早晨过早,中午垫肚子首选食品。毛嘴的煮包子与我们现在在街上看到的小煎包有些类似,但煮包子比小煎包大多了,小煎包可一口一个,可毛嘴的煮包子,即使你是“嘴大吃四方”的男人,不来一个三四口,是吃不完一个煮包子的。

  上世纪70年代,仙桃乡镇老饮食店都有这种水煮包子卖,以藕馅煮包子最常见。当地的习惯用语,买煮包子不说买,叫“捡”,一捡就是三四个,或放在盘子里坐在馆子里吃,或用竹签子穿起来带走。仙桃人把“吃食字”(食品),不像外地人搞的丑,要吃就随意“捡”,吃了多少个,跟老板一说就行了,那时是五分钱一个煮包子,结帐走人,下次再来!

  面  窝

  关于面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的清朝。

  在江汉平原乡镇,卖面窝的遍布大街小巷,且都是小摊,一张条桌、一个篓子、一只油锅、一把勺子,就可以开张了。窝形中凸的圆铁勺,内浇用大米、黄豆磨成的细浆,佐有葱、姜和黑芝麻,放于滚油中烹炸。很快,即成一个两面金黄、边厚中空、外酥内软中间脆的圆形米饼。因其中间凹成窝状,故取名面窝。

  米  粑

  米粑粑是江汉平原常见小吃之一。米粑粑是碎米磨成米浆制成,是很有特色的一种早点。又以成对出卖而称对粑,小孩则叫粑粑。

  传统做法是把把大米磨浆发酵,加上面粉、白糖、纯碱等调匀,用小火慢慢炕熟而成的一种小饼,外焦里嫩,带有淡淡酒香。

  刚出锅的米粑粑外壳金黄焦脆,内肉洁白软润,吃起来糯糯甜甜,十分可口。

  欢喜坨

  “欢喜坨”,它是糯米粉滚成圆团,再裹上一层芝麻,炸熟后呈网球状,外脆内软,咬一口,一声脆响后糖汁四溢。

  欢喜坨又称麻鸡蛋,为江汉平原传统风味小吃。为么事叫欢喜团呢?据传,清末有陶姓一家,在战乱中走散,历尽苦难,终于又阖家团聚。陶姓老人庆幸一家人没有丧生战乱,找出所存的糯米,淘洗、磨浆、沥干后,掺入适量面粉和红糖,搓为小团,再蘸满芝麻,炸制成熟。没想到,成品十分甜美,一家人吃得十分快乐。为了纪念团圆,就此称之为“欢喜团”。

  骨头藕汤

  湖乡仙桃,一片美丽的湿地,鱼蟹满池,莲藕满塘。

  阳春三月是栽种藕芽的季节,藕农把先一年挖出,用沙土埋着,以免冻坏的小藕,待长出藕芽来,然后拿到水田或池塘里去栽种。种藕一般分浅水藕和深水藕两种,其栽种所选择的藕种也不同。浅水藕种在水田里,一般是早熟品种,耕整施肥后去放藕种,用泥巴压好,合理密植,勤加管理,一般在仲夏时节可吃上新藕。深水藕是种在浅湖、河塘,放藕种时,人下到水里去,用脚捅开淤泥开成一条槽,然后去放藕种。藕种往往是放在水中央,藕成活后向四周蔓延。

  湖塘里生长的藕叫深水藕,也叫迟藕,冬天采挖。深水藕也有湖藕和塘藕区别,湖藕,当地也叫野藕,外表粗糙,藕型较细;塘藕,也叫家藕,藕型粗壮,藕肉厚实。

  莲藕是多年生宿根植物,生命力极强,一年栽种,年年都可以挖出藕来。俗话说,挖不绝的藕,只要留有几个藕结巴和藕的小偏枝和站枝,来年春天,它也会发出藕苫,长出藕来。

  也有在鱼塘套种莲藕的,水里的荷叶过密会遮掩阳光,影响鱼苗的生长,解决办法是在炎热的六月,用镰刀去割掉荷叶,这样,泥里的莲藕就会“气”死在鱼塘里,再也不会长出莲藕来。

  再也长不出莲藕来只是暂时的,还有那些在水里漂浮着的,淤泥里埋着的,千年不烂的莲子,也能生长出莲藕苗。

  家乡的湿地也长着野生茭白,俗名“蒿芭”。从四月起开始一直可吃到八月,记得小时候,在湖岸剥几个蒿芭回来,削几片腊肉去炒一碗蒿芭丝,味道鲜美,蒿芭吃在嘴里嫩脆脆的。

  广义莲藕,其实是两种东西,莲是莲子,藕是做菜的藕。莲藕本是一个品种,在人工的培育下,各其所长,莲以结莲子为主,藕则以长藕为主。

  藕带,也叫藕梢子,是莲藕幼嫩根状茎,为根状茎顶端的一个节间及顶芽,就是还没形成的藕,也是最嫩的藕,。吃藕带是在端午前后,是家乡餐桌上一道夏日时令菜,生吃微甜微脆,熟食清香四溢。扯藕带,人下到水里,一手捏着露在水面的藕苫,一手顺着苫茎摸到水下的泥土里,顺着藕苫的根部,慢慢地往上提,就能扯出一根完整的藕带。要是用力不均,藕带就会扯断。

  “六月荷花香满湖,红衣绿扇映清波。”荷叶伸出水面很高,像那婷婷的舞女的裙,荷花千姿百态,又像害羞的小姑娘,有的躲在碧绿的荷叶下,有的探出头来,环视着这美丽的湖面。藕适应在炎热多雨的季节生长,夏天开荷花,秋季长成藕,故六月也是断藕的季节。

  流火的七月,荷花开始凋谢,莲子成熟,是采摘新鲜的莲蓬的季节。莲蓬要选择那些不大不小的去摘,莲米籽粒才饱满,生吃起来脆嫩甘甜。采莲姑娘划着小船,唱着采莲曲,风景是那么的浪漫、惬意。

  已是秋季的八月,池塘里的菱藕成熟,即可采收。菱角,有水中板栗之美誉,生吃,生津止渴,熟吃,口感粉香。

  踩藕是湖乡人一种传统的挖藕方式,为的是尝鲜和间藕苗。踩藕人潜入水中,在淤泥中用脚来代替手和工具,去踩出一支支的莲藕。踩藕要会辨别出哪是长藕的荷叶,粗壮的荷叶往往长在藕的尾部,朝粗荷梗下脚,是踩不到藕的。有藕的荷叶较小,荷叶边沿开始变枯萎,荷竿也细。踩藕人脚在水中探摸,捅开淤泥触到藕,脚尖顺着藕身将周围的淤泥掏空,把藕节尾部踩断,然后几次地扎猛子,用手拽着藕的龙头往上提,整支的藕便浮出了水面。

  挖藕,是个力气与技巧并重的活。冬天里,双脚插在刺骨的冰水中,手持铧锹、铁锹,弯着身子,一揪揪地去甩泥,十指伸入淤泥去抠出藕,苦累之极,挖一天藕下来,从头到脚全是泥水。摸鱼踩藕气死人,吃亏受累都不说,就怕挖不到藕。

  冬天挖藕,先确定那些长有藕的枯荷败叶后,用锹去打破凌冰,铲除荷梗,达到挖藕“大开场”的范围,然后筑起围埂,用脸盆舀出积水后,就可以动锹挖藕了。有时舀出积水,还能捉到几条泥鳅鳝鱼。

  藕的生长是有方向的,挖藕的方向弄反了,就只能挖到藕肠子,也叫“赶后把”。池塘埂子边,藕喜欢顺着埂子坡往上爬着去长,但埂子边挖出的藕,长得细小,藕的表面附有泥土的锈斑。藕也生长得的有深有浅,有的藕长在另一枝藕的下面,且成片生长,错中交叉,挖藕人称之为“箸皮底”,在这样的淤泥下,一般会挖出几十上百斤的藕来,挖藕人称之为“运气”好。夕阳西下,挖藕人把所挖的藕,用稻草洗净后,然后打捆扛上岸。

  藕,是丰年的菜肴,又是荒年的主粮,昔日,湖乡若遇荒年或主粮青黄不接时,下湖去摸鱼踩藕寻野菜,以来充饥。江汉平原的藕较出名的是沔城莲藕,沔城藕粗壮肥大,肉质松脆,纹理细腻,味道鲜美。吃生的,甜津津,凉丝丝;吃熟的,粉扑扑,香喷喷。当地人吃藕品种繁多:淖藕、藕片、藕丝、藕夹、卤藕、粉蒸藕,真是应有尽有,各具风味。

  从记忆中总能找到一碗热乎乎莲藕汤,回味悠长。天寒地冻的早晨,在家乡的小吃店去过早,看到沙锅里熬着香喷喷肉烂脱骨的藕汤,你会因想喝藕汤而流出口水。舀上一大碗藕汤,骨头的香味、藕的香味、蒜苗的香味,扑鼻而来。擦把吹过冷风流出来的鼻涕和眼雨,夹一藕块吃起来,口感粉糯又不失清脆,抱着碗去喝一口原汁原味的藕汤,寒冷的胃顿觉温热,一股暖流从心底升腾。骨头藕汤尤以排骨藕汤最具美味。

  骨头藕汤是家乡的记忆,是岁月的记忆,是乡愁的记忆;它的温度,是乡情的温度。当一小勺藕汤舀起,一块煨成粉色的藕,拔着细丝,热气腾腾被送入嘴里时,我又想起那百里排湖的湖光,想起那沙湖湖泊上的风,想起水下的鱼群,想起童年在淤泥里摸鱼踩藕的日子……

  包丏汤

  包丏的“丏”字读miǎn,如作家夏丏尊。“丏”字同“沔”音,字义是遮蔽、看不见的意思。“丏”字与乞丐gài的“丐”字,虽形体相近,但这两个字不仅读音不同,其意思更是大相径庭。

  包丏,沔阳人也习惯于书写成“包面”,而外地称其为馄饨、清汤、云吞、抄手等。包丏是老沔阳民间传统面食之一,用薄面皮包馅,沸水锅里煮熟后带汤食用。沔阳人过早,老幼妇孺都喜欢吃包丏,又以鲜肉馅心最为盛行。老沔阳传统包丏,皮薄馅大,又软又滑。老板盛上一碗,端在客人面前,食者用汤勺一搅,香油、葱花、生姜和五香粉等调料味,鲜香四溢,诱人食欲。

  早先,沔阳集市街道上那些地方国营饮食店,就是大集体时期专营的包丏馆。那年代,能上馆子去喝碗包丏汤,是很奢侈的事。农业生产力低下,收成不好,由于粮食紧缺,买吃的都要粮票。印象中,到饮食店买水煎包,一个是一两粮票五分钱,砍一块炕锅盔是二两粮票一毛钱,只是这包丏不收粮票,且价格便宜,才五分钱一碗,一碗丢十个肉馅的生包丏下锅。

  上世纪70年代初,在我念中学时,学校附近的集镇上就有一家饮食店,负责下包丏的是一位身材墩实胖婆婆,面庞大有几颗麻子,耳朵上缀有金环子,头发挽一个髻罩着网子,胸前抹一个布兜子,说话像刀子,走路像鸭子......也难怪,别人在公家单位工作,就是跟农村女人梳饰打扮不一样。

  来到这里买吃食顾客,先得在收钱窗口去换一个小竹牌子,竹牌子上刻着不同的痕道,只有饮食店内部的人才知道这其中的奥秘。顾客拿着竹牌子,再去不同的炉灶或案台前排队领取。

  如是在胖婆婆案前来端包丏,她收取竹牌子后,有现成包好的,只需得等一会才能煮好端走。没有包好的了,她还得现包,不过,事先擀好的包丏皮是不会缺的。她身体虽胖,但包起包丏来非常的麻利。她用竹片签子把肉馅挑到包丏皮上,签子粘着包丏皮一转,左手轻轻一捏,再用手一挎,包好的包丏就落到了搪瓷盘里。不大会儿工夫,她就包好了一搪瓷盘。然后以碗数,清点包丏的个数去下锅煮。盛包丏时,一个个空碗里放进调好佐料,她用漏勺先捞出包丏,按个数放进碗里,再用铁汤勺去浇清汤,淋麻油,最后叫顾客端走。喝包丏汤的人各自找桌子板凳坐下,呼哧呼哧地吃起来。

  每天早晨,当是胖婆婆最忙的时候,她的额上总会沁出汗珠,鬓发贴着脸颊角,身上的汗湿透衣背。顾客吃过包丏的碗筷也归她收拾清洗,其忙碌和辛苦可想而知。虽说这胖婆婆不简单,但就是说话总大口大气的,有时,“麻犟”一发,就连阎王老子都不认,听说饮食店的领导也临事而惧她。

  方言俗语有“宁可吃干净人的凹揍东西,不可吃凹揍人的干净东西”之说法。胖婆婆白白胖胖,浓眉大眼,头发梳得光,脸上抹得香,灵醒得惹人喜爱。所以,我每天上学,常来饮食店吃她下的包丏。小时候,听母亲说起,胖婆婆与母亲是结拜的干姊妹,她一生不育,特别喜欢孩子。依这层关系,懂事的我,改口叫胖婆婆为“伯伯”,背地里则叫她“胖伯伯”。每当我埋头吃着“胖伯伯”端给我淋有猪油的包丏,胖伯伯总要丢下手里的活,到炕锅坊切一小块锅盔塞给我,并抚摸着我的头,叫我慢吃,不让包丏汤“烫了心”。胖伯伯疼爱地看着我,声音是那样的温厚轻柔!

  家乡的包丏汤,滋养我长大成人,也看着慈母般的胖伯伯慢慢老去!几十年过去了,胖伯伯饱满的福像,总会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仙桃锅奎

  锅奎是三百六十五个早床勤行铺的师傅用小麦粉,拌发酵的老面,食用碱,苏打等,揉成面状,放在盆里用布盖上,等死面发起来后,做成各种形状,用锅灶炕熟成的一种面食。按使用的锅灶来区分锅奎的种类;用凹锅(平底锅),盖锅,柴灶炕出来的锅奎有砍锅奎,猪油锅奎等。用桶炉子炕出来的锅奎,我们当地叫“草鞋板”“板凳脚”等。沔阳一带最传统的要算砍锅奎了。六七十年代,集镇的国营饮食店天天有砍锅奎卖。

  把买回来的砍锅奎放几天后再煮的吃可以补虚?一个砍锅奎像筛子那么大,你去买时,你只要说切多少钱的,卖锅奎的伙计就用刀在案板上为你砍多大的一块。多半砍成三角形,故名砍锅奎。砍锅奎中间有一个空着的圆心。刀子从圆心往外切。“狗子狗子你不咬,切块锅奎你过早”…….

  炕砍锅奎用的是烧柴。先把盖锅倒盖在土灶上烧,盖锅就是平常烧火用的大锅,破锅都可以用。用三个铁钩子勾住锅沿,用一根绳子连着一根横着的木棍,木棍生着铁钩子;绳子的一头吊在房梁上,运用杠杆的原理移动盖锅,不烫手省力。用硬柴如棉梗,树枝等去烧,把盖锅烧红都不要紧,烧热盖锅是为了炕锅奎的上面。盖锅烧热后,师傅把揉成圆形的面的上面撒些炒熟的芝麻,然后放在凹锅里,一次只能放一个砍锅奎。用两个凹爪抓起凹锅的边沿,按下木棍翘起盖锅,移出灶台面,把凹锅放在灶上,盖上盖锅。这时,灶里只能加穰柴去烧,如麦草,粟草等。上蒸下烧,几个烧柴把子后,锅奎就炕好了,再炕第二锅。炕砍锅奎是不需要翻面的。砍锅奎肉呈蜂窝孔,吃起来软绵绵的;砍锅奎皮厚且焦,人说锅奎是两块壳(形容女人憔悴)吃起来又香又脆。

  桶子锅奎,是用一种圆柱形的烤炉,内胆多为土陶的水缸,烤炉底部加燃烧的柴炭炕成的。把揉好的面拉成长方形,又像草鞋板,又像板凳脚……摊在手里贴在烤热的炉壁上,一贴就粘住了。这炉壁就像行军作战时,队伍把石头烧热烤面食充饥一样的道理(古时有一带兵的只发士兵面粉而没有锅)。贴上去不久,这面就起龙骨包,不一会就炕熟了。用火剪夹出来,就可以拿在手里吃了,芝麻香香的,板凳脚的壳脆脆的。

  这猪油锅奎也是用凹锅炕的,跟砍锅奎的做法大致相同,其形状也是一个长方形,但没有板凳脚那么长。猪油锅奎肉坨厚,是起层的,上面用刷子涂有猪油,吃起来味鲜,有芝麻,蒜苗,吃起来也很香,故上瘾才解馋。

  锅奎可充当干粮种类也多,其他锅奎皆由它派生而出,仙桃人爱喝包面汤,爱吃锅奎,并看作是最好的过早,走亲戚篮子里都提上几个。

  豆  皮

  豆皮是老沔阳的特色小吃,既可当下酒的菜,又能作主食来饱肚子。豆皮,当地也叫豆饼,之所以称为饼,其中的道理在于,就形状来看,有“无圆不成饼”之说。如北方的杂粮煎饼,摊成也是一张薄皮,但也把这“皮”称为饼。这杂粮煎饼与老沔阳豆饼相比起来,几乎没有区别,只是味道的不同,煎饼卷进的是大葱,而豆饼叠入的是蒜苗。

  也在有些地方,把千张亦叫豆皮,免于混淆,还不如干脆称之为豆饼。

  老沔阳豆皮是根据其所用材料来命名的,其主要原料是用绿豆或红豆(饭豆子)和少量的黄豆再去掺细米,又以早谷细米为佳。经过磨制、摊敷而成。豆类又以选用绿豆为最,故称为绿豆豆饼或统称为豆饼。。

  后来,长江流域以南各地栽种蕉藕,其淀粉充分,经磨浆而沉淀出蕉藕粉,可以用来制作粉条,叫蕉藕粉丝。粮食紧缺时期,人们也把它用来塌豆饼。先把蕉藕洗净去皮剁碎,掺黄豆和细米,磨成浆后去摊敷豆皮。除可以节约粮食外,这蕉藕豆饼也着实的好吃,入口软绵,有一股莲藕味香的成分。其材料的不同,人们对其也没有一个特别的叫法,也还是称之为豆皮、豆饼。

  红薯也可以用来制作粉条,故名苕粉。至于红薯可否用来塌豆饼,想来也是同一道理,反正我是没有吃过。

  摊敷豆皮,老沔阳方言也叫摊豆饼、敷豆饼、塌豆饼。

  摊,取摆开,展开的意思,即把糊状物倒在锅里做成薄片。

  敷,类似于贴敷的之意,与涂搽相近。敷豆饼,就是把磨好的米浆贴敷在热锅里去烫熟。旧时,人们敷豆饼用半个大蚌壳,在锅里去匀开米浆。故敷豆饼,可算是一个动作形象词组。

  塌,作为动词来用,但区别于“倒”或“陷”的字义,如作为摊敷的意思去理解,字典上没有其详细的解释,只能当作是一种地方方言。在老沔阳,还有塌溜粑、塌荞麦粑、塌油性饼、塌合叶子等。依我愚见,用“拓”要比用“塌”归位些。查汉语字典,拓,是个多音字,分别念(ta)和(tuo)取“拓印,拓本”之(ta)音,由“拓展、开拓”之意而来,不知有无道理。可这在方言里,在人们交谈中,却很是少见。

  老祖宗承传下来叫法,那是不可随意改变的,改了就会听不习惯,听后也不知所云。看来,也只有“塌”着来吃了。

  豆饼好吃,但制作起来并不简单,其制作流程也是相当复杂。忙时忙月讨不得寒(谐音),只有闲时闲月匆容哒,人们才会塌豆饼吃。平时把绿豆、红豆、黄豆这些用料除杂、晒干,防潮防虫蛀,装入陶缸里备好,要用就拿出来。

  豆饼的制作流程大致为:先将豆子泡发胀淘去豆壳,掺入已泡好的细米中,用石磨推成米浆,再用勺子舀入柴火灶的锅里,以文火塌成圆形的薄饼,现塌现吃,叫吃新鲜豆饼。吃豆饼大约在冬季,塌出的豆饼要是存放几天,天冷也不会变坏,食用时,把叠好的湿豆饼切丝或用手撕成小块,用猪油或植物油去炕着吃,叫炕豆饼,炕豆饼,也叫炒豆饼。把豆饼切成丝晒干后,要食用时像下面条去交些青菜煮着吃,有汤有水的,谓之豆饼面。

  乡下冬季闲月塌豆饼,对一般农家来说,是一桩蛮体面的事情,因为豆饼是吃食中的稀物。像我小时候,家里年年是超支户,我的母亲每年也就塌那么一次,我们姊妹几个一年也才能奢侈一回。

  记得母亲塌豆饼,都是先几天就把绿豆、饭豆子、细米子泡上。塌豆饼那天的清晨八九早,就叫我的三大妈来帮忙,把堂屋靠墙的磨子一展(挪)开,磨架下面搬来浆盆一接,告(谐音)上磨担子就推起磨来。

  “推磨担,咯磨担。推的粉子磨不过,做的粑粑甜不过。留两个,接婆婆,婆婆吃了心里磨不过,半夜起来摸茶喝,门栓梆了后脑壳。汪的汪,喊的喊,婆婆到了田中坎。深咔挖、紧咔埋,不紧那老性婆子爬起来……”

  大人推他的磨,我唱我的童谣。

  “粑粑好吃磨难挨。”推磨是一件吃亏活,使的是浑身的力。腿子前弓后箭,双手托平磨担子,一匀的往前推,待磨子转过来后再往回拉,身子一会儿迎上前,一会儿退向后。回拉时,磨担子转向了另一边,预磨的可趁机往磨眼里填料,粗不得,细不得。就这样,推推拉拉,如此反复。

  推的推磨,预磨的预磨,嘠的嘠火,舀的舀浆,塌的塌豆饼,吃的吃,看的看……直忙到生产队早上工的铃声响起时,我母亲已将准备好了分送给家族的,隔壁三家邻居的豆饼,这家七个,那家十个…….

  就是没有送六个的。在老沔阳,六六大顺的“六”,就吃而言,说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意为“满禄”短阳寿,即死亡的意思。

  过路的人遇上是口福,也拉进屋里吃豆饼。我三伯、幺叔他们是各人寻上门来吃的,吃完丢碗就走了。塌豆饼的前一天晚上,我母亲就吩咐我:明天早起去把外公、外婆,恩爹、恩妈,大姨、小姨都接来吃豆饼。我才不去接这个那个的,大清早我就跑出去,玩了一圈后回来,向大人汇报说:都不来,都说讨不得寒,没有功夫。

  我家难碰难遇地塌一回豆饼,到最后自家所剩下的就只有那么半筛子。

  小时候总搞不明白,推呀、磨呀,忙活了大半天,都白送给别人吃了,好似跟别人在忙,也不知图的是什么?而我们想吃别人家的,那真是“隔壁三妈塌豆饼——白指望。”

  后来才知道,时逢冬至节、腊八节等,豆饼可作为节礼送人;再就是,农村人往来不分你我,吃豆饼也叫做“一人吃一人香,十人吃了十人香。”

  豆饼现塌现吃,一勺米浆塌一张豆饼。当豆饼在锅里烫熟后,点少量的猪油,把切好的蒜苗放在豆饼上,然后用锅铲将豆饼叠成四方形,起锅装碗,端给来客中一人食用,接着再去塌给下一位。穰麦草塌出来的豆饼,有一股清馨的田园香。橙黄爽口的豆饼,具有外焦内软,油重而不腻的特色。

  豆饼面是一种方便食物,庄稼人以不务农时而储备。一锅水烧热,豆饼面一丢,加些调料,煮开就可以盛入碗里吃了,很适用于过早,也可用来待客。

  要说吃豆饼还是炒的好吃,耐嚼筋道,味香可口。要是用猪油,把湿豆饼交些瘦肉去炒,更是不同寻味。

  其简单的方法是:锅烧热,用猪油咣锅后,将瘦肉切成丝倒入锅里,小火慢炒至肉丝变色,放生姜,腌红辣椒,加几片青菜,然后将豆饼入锅,青菜炒死后放盐、豌豆酱、加蒜苗,再挑少量的猪油,炒几锅铲后,就可以起锅了。喜欢吃焦的,则在锅里多炕一会。

  上桌的炒豆饼色味俱全,红的辣椒、绿的蒜苗、黄的豆饼,饼片上冒着油,色泽光亮,诱人味蕾。入口先是微辣,然后便是蒜苗的清香,最后却有滑嫩瘦肉丝的爽口,可谓咸辣鲜香兼俱。

  昔日的乡村,腊肉炒豆皮我实无口福去品尝到,因为那时乡下,塌豆饼的时节,腊肉还来不及腌制。贫困年代,谁家又有腊肉放到来年。

  豆饼是江汉平原农村的乡土风味小吃,在仙桃,沙湖豆皮深受食客欢迎。炒豆饼在餐馆,酒店是一种难得的美食。客人边喝酒,边吃豆饼,有时甚至一加再加,天天吃都不厌。同时,腊肉炒豆饼也多的是,腊肉四季备有,也不受季节的影响。

  日子的味道早已成为记忆,并渐渐的消失,且变得平淡而没有味道。但对家乡豆饼的美味始终回忆着,总让我难以忘怀。是怀旧的情结作祟、还是爱!我也说不清。

沔阳花鼓戏《三娘教子》选段  刘金祥演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莲藕烧鳝鱼
竟然比土豆饼还好吃!这饼香炸了
收好!在洪湖过年,不尝尝这些小吃, 你会遗憾万万年!
寻味,舌头上的湖北(上)
莲藕做成小零食,比薯片还要好吃,大人孩子抢着吃,你也试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