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轶事】沔阳地方戏《秋香河》

  《秋江》是从昆曲《玉簪记》中《追别》一出独立发展而来的。《玉簪记》写的是南宋年间,书生潘必正和女尼姑陈妙常的恋爱故事。
  秋江河下水悠悠。《秋江》剧情是写女贞观(亦叫白云庵)的老尼姑是潘必正的姑母,潘寄读观中,因小尼姑陈妙常艳丽而生情。陈妙常也动了凡心,冲破封建藩篱,与解元潘必正两相情爱,后被姑母所察觉,姑母担忧侄儿的前程,逼潘离庵,赴临安赶考求取功名,以断绝两人间的来往。必正无奈乘舟离去,陈妙常察知潘必正已乘船在秋江上,逃出庵堂,追至秋江,探明潘船在前,雇舟紧赶。两舟行进中,相见不可相及,经老、小二艄公善意诙谐的逗趣之后,妙常得以追上潘必正。只愁你形单影单,又愁你衾寒枕寒。陈、潘终于互诉衷情,互赠玉簪、鸳鸯坠作为订婚信物后,才欢欢喜喜黯然道别。
视频:湖北省京剧院《秋江》
  扁舟一叶泛秋江。陈妙常旦扮,潘必正小生扮,老艄翁丑扮。艄翁桨伴身,陈是拿云帚。舞台上一尼一翁、一帚一桨,再无其他。剧情的发展全靠两个演员在台上的唱念做,其中做最考功力,行船的身段更需要两个角色的配合,才能更好的表现。看似简单的一出戏,也着实考验演员的功底。
  “以桨代船、以鞭代马、以旗代车”,戏剧传统表演程式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美于生活。在没有一滴水、不见一座山的舞台上,通过演员“以桨代船、无水行舟”的程式表演,营造出满台山水的意境。这样的诗情画意表演是戏曲写意本原艺术特征在舞台上的典型呈现,从而扩展了观众的想象空间,为观众所乐见。

  沔阳地方戏《秋香河》,又叫《陈姑赶潘》《必正与妙常》。沔阳民间有地方轶事流传。说的是汉王陈友谅兵败,朱元璋胜利建立起明朝,当时的沔阳州府在沔城。
  秀才们赶考后等着发榜,百无聊奈,你一言、我一语,创作了一出戏,叫《秋香河》。秋香河,此河流经沔城,现己消失。秀才们知道,陈友谅是朱元璋的敌人,就把尼姑写成姓陈,官府不会禁止;潘氏在此属权势人家,所以潘家高兴,官府也不会刁难。为什么不把尼姑写成姓朱!可谓是“墙倒众人推”!
  但戏一唱出,隐姓埋名的陈友谅部下大闹剧场,城内派兵镇压,该剧只是在州府内可唱,后才流入乡下。“文革”该剧属封、资、修剧目停演。
  清朝道光、咸丰年间,京山县李忠纯、陈文科等戏班即有此戏,常与《白云楼》一折连演。历代花鼓戏艺人项明伦、刘文汉、周高、谢春城、陈尧山等擅演此戏。现此剧基本上很少演了,但荆门艺术剧院保护传承中心仍有《秋江》这出折子戏演出。
  《秋香河》剧中念白、唱词,通俗易懂,具有江汉平原曲艺说唱特点,细腻、风趣,生活气息浓厚,情节比较简单。
  陈妙常唱:从天降下无情剑斩,断人间美姻缘。瞒着师傅将郎追,不觉来到秋江边。
  老艄翁唱:秋江河下一小舟,两边挂的钓鱼钩。钓得鱼儿街上卖,卖得银钱打酒喝。酒醉七分困船头,这样的日子哪里有:一碗肉丝汤,两块豆腐干,三碗白米饭,四两老白干。老汉活了七十九,常在秋江河下走。来来往往千万人,没见尼姑和相公交朋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抚松松江河”戳片
南宋小尼姑思春,写下一首“云雨词”,成为了一段佳话
南宋小尼姑思春,写下一首“云雨词”,用词大胆,男人读了也脸红
女尼陈妙常和词人张孝祥
尼姑才华横溢却贪恋红尘,怀下腹胎,被编成戏剧演出,火了几百年
张孝祥曾怂恿同窗诱淫妙龄小尼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