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要不要考研?如何选择?#M210

要不要考研?如何选择?#M210

前两天,我做了一个关于“要不要考研?如何选择?”的主题直播,这个主题是我定的。

受学院院领导的邀请,面向2019级的大三学生进行毕业动员以及考研经验分享,我的报告只是前半部分,后半部分还有院长训话和准研究生考研分享。

其实,这样的动员会每年都是常规动作,每年都是学院领导亲自上台动员。

今年,与往年稍有不同。每年学校组织的校园招聘会,现场一般比较火热,但是,今年每个受邀进校的企业展台前面门口罗雀。

根据前不久社会上公开的就业数据,2022届毕业生的实际就业率其实只有20%左右。

就业形势如此严峻,领导自然心急如焚。相反,应届毕业生我自如黄山上的青松,不随风而动,领导只好寄希望于2019级明年毕业的同学身上。

我的这次直播基本上没有准备,院领导前天告知我,第2天就要上去讲,来不及做PPT,只来得及准备了一张A4纸,把要讲的提纲和相关数据写在上面。

主要回答了下面三个问题和简单分享了自己的考研经历。

1.要不要考研?

2.为什么考研?

3.我的考研经历。

4.如何选择?




01


要不要考研?

前一天晚上十点过后,我将直播预告发在了朋友圈。

一个在上汽集团研究院的师弟,秒回复到:不是要不要,是一定要!个人、环境、社会、家庭、亲朋等等,无论结果如何,至少不会后悔!!!

我非常赞同这位师弟的回答。当然,这是面向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的。

去年,国家进行了第七次人口普查。根据普查结果,全国现有人口14.12亿,其中大学学历以上人口2.18亿,本科学历以上人口3.8%,研究生学历以上人口0.5%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来,研究生确实是百里挑一。

根据最近三年,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本科生录取率保持在45%左右,硕士生的录取率低于25%2021年硕士生人数/2018年本科生人数,以此类推)。

2021年全国招收大学生1001万人,本科生444万人;招收研究生117.6万人,其中,博士生12.6万人,硕士生105万人。

2020年全国招收大学生967.5万人,本科生443万人;招收研究生110.6万人,其中,博士生11.6万人,硕士生99万人。

2019年全国招收大学生915万人,本科生431万人;招收研究生91.5万人,其中,博士生10.5万人,硕士生81万人。

从研究生的绝对招收人数可以看出,疫情这几年,硕士生是扩招最多的。硕士生的录取率也从20%提高到了25%,增长幅度较高。

图来源于教育部统计公报

你问我,要不要考研?肯定要考啊。

1999年大学扩招的时候,你说要不要考大学?肯定要考啊。当年那些因为大学扩招,而发表“读书无用论”的人,有没有哭晕在卫生间,至今还没有出来。

台湾清华大学的彭明辉教授,十年前写了一本比较畅销的书《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

书中讲到,台湾有段时间,曾经是“博士满街走,大学生不如狗”的状况,年轻人同样面临着,难以抉择的困境。

这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彭明辉|谈困境与抉择》。

经济学讲,凡是选择,必有成本。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如果你没有什么可放弃了的,那为什么不选择呢。

2002年除了考研火爆之外,还有考公和考师。考公,全国报名人数超过220万人。考师,全国报名人数超过1000万人大关。

看起来好像,今年毕业的同学,平均每人参与了其中至少一项。但其实,很多企业招不到人。

结论就是,在国家大发研究生学历的福利时,为什么不去争取一下,大家又没有什么可放弃的代价。

当然,也有例外,不是所有专业都适合考研。比如,我博士后的物理学专业,以及类似的理科专业。

因为,读物理学硕士完全没有必要,还不如直接去国外弄一个物理学博士回来,如果你喜欢留学的话。




02


为什么考研?

回答完了要不要考研这个问题,现在来讲讲为什么要考研?

总结起来,主要有四个理由:

第一,研究生阶段是学能力而非学知识

从硕士生开始,根据研究课题和方向的需要,而去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操作相关的软件工具,进而培养出,对具体的问题,能够提出具体的解决思路和方法,从而具有解决具体问题和简单创新的能力。

博士生的话,主要是培养探索未知的能力,也就是利用抽象的理论,合理的假设,从而具有解决抽象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相对于本科生,学习从书本上吸收系统的知识,硕士则是要有创造知识的能力,并且具备从无组织的知识、文献中检索、筛选与自行再组织的能力。如果能够达到独立自主的辨别和判断能力,则硕士基本上可以毕业了。

简单来说就是,大学教育重点培养知识理解能力,硕士重点培养思考能力,博士重点培养创新能力。

第二,适应新的行业发展和新技术的需要

在考上大学的那一刻起,大家的专业基本上就定了,同样,四年之后就业的行业也基本上可以预见。

但是,这个社会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十年前,没有人能够预测微信的崛起。

在大学四年里,学习的内容没有变化。因为,在你进入学校之前,这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就已经规划好,上什么课程,上什么内容,已经签字封存了。

大学四年,其实是在执行进校前的专业培养方案而已

但是,四年时间足以改变一个行业。再加上学校的反应时间,最快也要两年,等到重新修订专业培养方案的时候,其实六年已经过去了。

举个例子。2015年,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开始世界第一,并延续至今,世界占比达到30%左右。电动汽车的兴起,进而促进了智能汽车、飞行汽车的重点被关注。

于是,教育部于2018年,正式开始开设新能源汽车工程和智能车辆工程这两个特别设置的专业,以满足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人才需求。

反应迅速的高校,2019年、2020年才开始申请这几个专业,或者对现有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其实,专业培养方案并不是每年都修订的,而是两年一小修,四年一大修。已经入校的大学生,享受不到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而带来的知识更替的学习机会的。

但是,研究生就非常灵活。考研专业虽然定了,但是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可以在课程学习完了之后,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修正

第三,比较优势原理

大学就业时,985/211高校的同学,相对于普通高校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就业优势,说压倒性的优势也不为过。

对大的、好的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来说,在相同的时间里,学习同样的知识,985/211的同学的学习能力肯定超过普通大学的同学。为了节省筛选成本,直接是,你的出身就决定了是否有进入下一个环节的资格。

到了研究生阶段,主要是学习能力而非知识,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反而是,能不能为公司解决某个具体技术问题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或者说,具有某个方面能力的潜力也行。

这个时候,普通高校的研究生,就具有了和985/211同台竞争的资格,甚至于被内推的资格。

第四,待遇对比

在文章《小城市大公司or大城市小公司,如何选择?》里,我的一个研究生向我咨询了一个单位选择问题。

问题主要内容是这样的,深圳小公司提供的年薪是31万,宁德大公司提供的年薪是23万,都不包括公积金和年终奖金、项目提成等等。

我的另外一个留着厦门的同样行业的研究生,年薪在18万左右。

为了对比,我特意和我指导的本科学生进行了交流,留在厦门的年薪基本上在810万之间。

这是什么概念?我作为教授,现在一年的工资也就20万出头,而我的研究生一毕业就可以拿到和我一样的工资待遇,是本科生的2.5倍,甚至更高。

结论显然是,考研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不论从能力培养的角度,还是个人工资待遇的角度,又或者是参与市场竞争的角度,都是值得的。




03


如何选择?

写到这里,已经3000字的篇幅了。现在网文流行3000字的标准,太长大家也不愿意花时间。因此,原计划写的第三点:我的考研经历,就不在这里啰嗦了,直接开讲如何选择?

大家考研的主要目的,归纳起来就是两点。

一是满足自己的名校情结。希望考上985/211等名牌高校,或者希望上某个出名的研究生专业,顺便证明一下自己的能力。高考没发挥好上了一个普通的学校,到研究生阶段的时候,再把它找回来。

二是为了一个高薪工作的机会。和985/211高校相比,在本科就业市场上,普通学校的同学缺乏比较优势,同时绝对差距也挺大的。希望通过研究生的学习,获得一个比较公平的机会。

其实,不是每个同学都适合去考985/211高校的。到了研究生阶段,专业比高校更重要,研究方向比高校更重要。

图来源于网络

还是拿文章“小城市大公司或大城市小公司”里的我的研究生来举例。他的研究方向是电池热管理,研究电池在不同冷却结构、不同冷却液流速下的冷却效果,而且还没做电池模组的冷却实验。

你说这个简单吧,确实简单,两个评委老师的平均打分都没有超过80。站在学校老师的角度,论文只做了电池冷却结构的改进设计和流场分析。

论文的优化设计呢?材料-结构-工艺设计集成考虑了没有?流固耦合呢?多学科多目标呢?模组实验呢?这些统统都没有,好像一个优秀的本科毕业设计,都可以达到这个程度。

其实,考虑这么多可不可以,当然可以。那我问你?成本呢?企业做事都要考虑成本的。在适当的成本下,最好的方案就是最简单的方案。

讲这么多,只是为了说明研究方向的重要性,成本的重要性。我的这个研究生,不仅拿到上面两个公司的offer,而且吉利公司也盛情邀请加入,连技术面试都不需要,领导还帮忙解决女朋友的工作问题。

这就是工程师和研究生的区别。

不同高校毕业的同学,虽然在入职的时候,起薪会不一样。与985/211高校相比,每个月少个一二千的样子,对20-30万的年薪来说,差别不大。

对工程师来说,三年之后,等到你想换下一家公司的时候,出身已经没有影响了。

这个时候,你的价值由你的能力决定。之前你做过什么项目,承担过什么工作,遇到过什么难题,难题怎么解决的等等,这些才是你的核心竞争力,谁还在乎你是不是985毕业的。

也就是说,985/211的名牌,保鲜期只有三年,重要的还是你自己的专业技能。

还有另一个原因,本土优势原理。普通高校一般瞄准当地区域的企业需求,具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985高校着眼于全国,培养学生学科前沿的学术能力。

因而,在上手快慢方面,普通高校的同学,相较于985/211高校的同学,心态放的较平,能力更接地气,来了就能用,不需要心里建设的过程。

比如,在厦门同安工业园里的企业,如果让企业来选择的话,更趋向于选择厦门理工的学生,而不是厦门大学的学生,就是因为本土优势原理。

其他地方应该也是一样,广州本土的企业,应该更趋向于选择广东工大的学生,而不是中山大学的学生。


最后的话

现在,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两个问题。

要不要考研?怎么考研?

首先,比较优势原理。

相对于985/211高校的同学,普通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市场没有比较优势

其次,需求决定论。

你的薪资待遇,由市场需求、研究生供给和你的专业技能三方决定

最后,本土优势原理。

你的专业决定了你的最佳就业行业,你的行业决定了你的最佳就业地域,你的学校决定了本地区的就业优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考研到底该选985还是普通大学?二本考研生的回答,让人表示赞同
研究生教育反思:一个硕士需要学几年?
硕士生就业率不敌本科生 是真相还是误读?
研究生收费读研需5万 七成学生不放弃考研
考研的越来越多南大东大等高校出现"本研倒挂"现象
硕士就业率不如本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