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依恋理论的前世今生

在关系中,什么样的人总是担心被抛弃,制造冲突,寻找对方爱自己的证据?

什么样的人在恋爱中总是强调自己需要空间,极力避免特别亲密的关系?

什么样的人对爱情有着积极的看法,在关系中感到安心?

1

约翰鲍比

这一切,都和依恋有关系。约翰鲍比(Jonh Bowlby)被称为依恋之父。他对依恋的兴趣,也跟约翰鲍比的幼年经历有关。鲍比生于1907年,他有着典型的英国上流社会式的童年,英国当时奉行一种风潮,对子女不能过度溺爱,父母没有花费过多的时间去陪伴他们的孩子,幼小的鲍比不能经常看到父母,幸运是他被一个非常温柔的保姆照看到4岁。当他4岁时,保姆离开,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仿佛失去了母亲。这个保姆对他来说,就是一个重要他人。当他七岁时,他按照当时上流社会的习惯被送去了寄宿学校,这件事情对他的打击也很大。他十分痛恨寄宿学校,后来他说到:“我甚至不会把一只7岁的动物送去寄宿学校,太残忍了!”。这说明他的幼年经历,对他的伤害是巨大的。

约翰鲍比与依恋的渊源开始于他21岁,当时,他在一个少管所接触了两名因早年母亲照料不良而出现严重行为问题的少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十年后,他系统的对44名缺乏母亲照料的问题少年进行观察,他们共同点在于缺乏早期照顾,缺乏感情。又过了十年,他关注到他同事对18-24个月大的婴儿进行的为期4年的观察,逐渐的,约翰鲍比形成了他的依恋理论。他“认为孩子同其主要照料者间的最初关系构成了以后所有关系的起点。

约翰鲍比提出了依恋行为系统。这个行为系统由三个方面组成。

第一个,寻求监测依恋对象并试图和其保持亲近。监测如何理解呢?就是婴儿不管是在玩耍还是在进行其他活动,总有一部分注意力是放在自己的母亲(依恋对象)身上,监测母亲是否在身边,并且试图和母亲保持亲近。约翰鲍比认为这种建立安全亲近性,是与生俱来的技能。

第二个,将依恋对象作为“安全基地”使用,从“安全基地”开始,去陌生的环境探索和体验。如何理解“安全基地”,一个在陌生的地方玩耍的小朋友,玩耍一会儿,就会回到母亲身边待上片刻,“加加油”,然后开始下一轮的玩耍和探索。

第三个,将依恋对象当做“安全港”,在面对危险情境和受到惊吓的时候逃向此处。比如,一个小朋友正在看电视,突然电视出现一个镜头吓到了他。他立刻跑到妈妈的身边,抱了抱妈妈,可能什么也没有表达,只是拥抱,然后,又回去继续看他的电视。约翰鲍比认为,当人们受到惊吓的的时候,不是要寻找一个安全的地方来确保安全,而是要寻求一个比自己更强壮和智慧的人的陪伴,从而获取安全感。

2

玛丽安斯沃斯

第二个对依恋理论作出优秀的贡献的人是玛丽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她被称为依恋之母。玛丽安斯沃斯是约翰鲍比的学生。对于玛丽安斯沃斯,大家应该会比较熟悉,各种考试都容易考到的,玛丽安斯沃斯开创的陌生情境实验。陌生情境实验有八个步骤,每个步骤对婴儿来说都增加了一定的压力。

步骤①实验者、母亲、婴儿共处30秒

步骤②实验者离开,母亲和婴儿玩耍

步骤③陌生人进来,与孩子互动,三人同时在场,不安全因素增加

步骤④母亲离开,陌生人和孩子共处三分钟,压力增大

步骤⑤母亲回来,安抚婴儿,陌生人离开

步骤⑥母亲离开,婴儿独处3分钟,压力增大

步骤⑦陌生人进来,与婴儿共处3分钟,压力继续增大

步骤⑧母亲回来,重新链接,安抚婴儿

玛丽安斯沃斯在实验中发现了三种截然不同的依恋模式: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

安全型的婴儿不论在与母亲分别时,多么的难过。在与母亲重新接触的时候,他瞬间就得到了安慰,然后很容易去玩耍。

回避型的婴儿看上去对母亲漠不关心,母亲离开和回来的时候,他们都无动于衷。只是不停的探索周围的环境。他们缺乏痛苦的表现,让人以为他们十分的平静。但是生理上的监测却表明,他们的心跳和激素,仍然是加快和升高的。这说明他们仍然是焦虑和痛苦的。玛丽安斯沃斯认为,婴儿之所以表现的无动于衷,是因为任何想要得到安抚和接触的行为都毫无用处的,因此放弃了需求,这是一种防御性的适应。

矛盾型的婴儿又被区分成为生气的和被动的。矛盾型的婴儿在母亲离开的时候表现出的是淹没性的巨大的悲伤。他们和母亲的重聚既不能缓解婴儿的悲痛,也不能让婴儿停止对母亲离开的担忧。矛盾型婴儿的母亲,有时候能够回应婴儿的需求,有时候又变得没有反应,不可捉摸。相对于探索环境,婴儿更多的注意力是用来监测母亲。

玛丽安斯沃斯的研究,吸引了众多的学生,其中一个就是玛丽梅因(Mary Main)。

3

玛丽梅因

玛丽梅因最具有开创性的地方,就是发现了之前没有被观察到的依恋类型—— 混乱型。混乱型的婴儿在父母在场的时候,反应是难以捉摸的。玛丽梅因认为,当依恋对象比如母亲,不仅仅被婴儿体验为安全港,同时也被体现为危险的来源的时候,就会导致混乱型依恋。遇到危险的时候,儿童天生的是会逃向父母。但混乱型的依恋的婴儿却卡在靠近还是逃避父母的纠结之间。弱小的婴儿离开父母是无法存活的,但是如果父母本身又是危险的来源,如火山爆发般的脾气,身体和语言上的虐待,又使得婴儿体验到父母是危险的来源。这种艰难的境地让他们无法发展出固定的反应策略,变得混乱。

4

巴塞洛缪

孩子表现出的这些依恋类型生动鲜明,直到研究者(Hazan & Shaver)发现成人在处理亲密关系时也会表现出类似的反应方式,依恋类型真正引起了人际关系研究者的注意。研究者发现,成人有四种而非三种依恋模式。

人际关系专家巴塞洛缪认为成人有四种依恋类型。第一种安全型(secure),和儿童的安全型依恋完全相同。第二种痴迷型(preoccupied),是巴塞洛缪给焦虑矛盾型的新名称,因为这种类型的人若要感觉心安,就得过分地依赖于他人的赞许,所以他们过度地寻求认同,沉溺于人际关系,担心关系破裂。

安全型 在感情上很容易接近他人。不管是依赖他人还是被人依赖都感觉心安。不会担忧独处和不被人接纳
痴迷型 希望在亲密关系中投入全部的感情,但经常发现他人并不乐意把关系发展到如自己期望的那般亲密。没有亲密关系让我不安,有时还担心伴侣不会像我看重他一样看重我。
恐惧型 和他人发生亲密接触使我不安。感情上我渴望亲密关系,但很难完全相信他人或依赖他人。担心自己和他人变得太亲密会受到伤害
疏离型 即使没有亲密关系也安心。对我而言,独立和自给自足更加重要,我不喜欢依赖别人或让人依赖。

5

最近的趋势

最近的趋势是,不绝对化地理解以上四种依恋类型。要理解依恋的复杂性:存在忧虑被抛弃和回避亲密这两个重要因素,它们塑造了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全部行为。最近的依恋研究(如Birnie & Lydon,2011)不再简单地把人们分为安全、痴迷、恐惧或疏离四种类型,而是给出人们在忧虑和回避两个维度中的相对位置。

1990年之前,人们只探讨三种依恋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矛盾型。现在则一般认为存在四种依恋类型,但不会认为它们是没有任何共同点的对立类别,而是视为称呼不同忧虑和回避分数组合的方便人们理解的标签。

6

写在最后

依恋理论是十分受欢迎的心理学内容。了解依恋理论,对于咨询师来说,可以了解来访者的特征。对于母亲来说,可以帮助更好的教养孩子,改变依恋类型的代际传承。对于个体来说,利用依恋理论客观的了解自己是修复自己的第一步。对于恋人来说,依恋理论能更好的帮助理解自己和恋人的互动,想要了解更多的依恋知识,请关注普华心理出版的《依恋与家庭治疗》及《依恋与亲密关系》等书籍。

作者:流星宇

来源:心优雅

版权声明:“普华文化”所转载的文章,除确实无法确认外,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删除。本文为转载文章不代表本号立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理解密:我们为什么会依赖别人
精神分析:童年经历与婚姻关系
伟大的残忍
2023心理学考研 | 百日打卡 Day.65-婴儿的依恋
如何培养出一个安全依恋型宝宝?
心理学:依恋与创伤,暗藏着一生的颠沛流离、爱恨情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