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火焰与利剑:1683年维也纳保卫战

一、奥斯曼帝国的沉沦与复兴

在苏莱曼去世后,继任的两位苏丹都无心朝政,权力也就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大维齐尔索库鲁·穆罕默德的手中。凭借着帝国高效的政治体制,索库鲁继续着奥斯曼帝国的战争机器,极力地对外扩张。然而索库鲁并不是苏丹宫廷中唯一有政治影响力的人:苏丹的宠臣约瑟夫·纳西往往与索库鲁针锋相对;帝国军队的指挥官也对索科卢的擅权不满;而最致命的威胁则来自后宫,皇太后与穆拉德三世的其他妃嫔终日向苏丹的耳边吹风,于是索库鲁也渐渐失去了苏丹的信任。1579年,这位权臣在自己的宅邸中被一位波斯尼亚托钵僧刺杀,刺客究竟由谁所主使至今仍不得而知。唯一值得确定的是,在索库鲁遇刺之后,奥斯曼帝国的国势也陷入了动荡。

在索库鲁去世后的十六年间,苏丹先后更换了十位大维齐尔,无论是他们中的哪位都没能确立有效的统治。在1589年,苏丹的耶尼切里军团因为被发放了劣质钱币作为军饷,甚至在迪万召开会议时攻入了宫殿,要求苏丹处决他们提名的官员。这样的现象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将经常发生,甚至苏丹本人都可能在政变中丧命。帝国的西帕希骑兵也与耶尼切里沆瀣一气,一旦大维齐尔的政策不遂自己的心意,就一同逼宫要苏丹交出大维齐尔的项上人头。在穆拉德四世统治时期,这位残暴的苏丹依靠着铁腕镇压了耶尼切里和西帕希的叛乱,并展开了残酷的清洗。尽管穆拉德四世的统治或许打压了无法无天的耶尼切里叛军和地方割据的军事首领,但后宫仍然掌控着可观的权力。

(大维齐尔索库鲁帕夏)

在穆拉德四世因为酗酒暴毙之后,权力落到了他无能的兄弟易卜拉欣苏丹的手中。在八年的低效统治之后,耶尼切里与大穆夫提发动了叛乱废黜并处决了易卜拉欣,扶植了他年幼的儿子即位。这时的权力主要掌控在后宫的两位太后手中:分别是现任苏丹穆罕默德四世的母亲图尔汗和苏丹的祖母柯塞姆。而耶尼切里和西帕希军团也分别站到了她们两边,彼此争斗不休。在柯塞姆苏丹被杀之后,权力终于掌握在了图尔汗一个人手中。她任用了时年八十一岁的科普鲁律·穆罕默德出任大维齐尔,重整朝纲。科普鲁律从皇太后与苏丹那里获得了绝对的权威,随后他以精明的手腕在整个帝国政府范围内展开了清洗。同时,为了避免军队再在派系斗争中消耗实力,他恢复了帝国扩张的传统,在陆上袭击了特兰西瓦尼亚,在海上则恢复了对威尼斯控制的干地亚的围攻。由于这时奥斯曼海军已经废弛了整整五十年,在西欧海军面前显得不堪一击,科普鲁律还重建了海军,部分地恢复了奥斯曼海军的实力。

尽管科普鲁律·穆罕默德仅仅做了五年的大维齐尔,他已经为帝国打下了复兴的基础:他使得因党争而遭到破坏的帝国行政机制重新保持活力,又使军队恢复了纪律。在苏丹的授意下,科普鲁律年仅26岁的儿子科普鲁律·艾哈迈德继承了大维齐尔的位置与他父亲的权威。由于在匈牙利爆发了农民起义,科普鲁律·艾哈迈德趁势侵入了匈牙利和特兰西瓦尼亚。艾哈迈德初次的远征并没有取得胜利,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在法国人的帮助下击败了艾哈迈德所率领的土耳其人。毕竟经历了三十年战争的洗礼,欧洲军队的战斗力已经显著地增强了。相比之下,奥斯曼军队则在内乱中废弛了几十年。然而艾哈迈德还是利用自己的外交手腕在谈判中取得了大大有利于奥斯曼帝国的结果,甚至还扩张了苏丹的领土。而在海上,奥斯曼军队终于结束了长达二十年的干地亚大围攻,从威尼斯手上夺取了这座“世界上最坚不可摧的要塞“。

(穆罕默德四世)

二、大土耳其战争的序章:奥斯曼入侵波兰

随着安德鲁索沃和约的签订,波兰历史上的“大洪水“时代终于结束了。尽管波兰立陶宛联邦避免了亡国的危险,它一度强盛的国力还是受到了严重的削弱。在波兰控制的第聂伯河流域爆发了哥萨克人起义,为了对抗波兰军队的镇压,哥萨克人头领主动向奥斯曼帝国寻求庇护。1672年,奥斯曼对波兰开战,围攻了卡缅涅茨—波多利斯基要塞(KamenetsPodolski)。由于当地守军不足以持久抵抗奥斯曼军队的围攻,他们很快就被迫投降,利沃夫也危在旦夕。而当时的波兰国王米哈乌一世与大盖特曼(军队的总司令)扬·索别斯基正因为争夺王位而陷入内讧,于是便草草答应了奥斯曼帝国的条件,签订了屈辱的《布恰奇和约》。根据和约内容,波兰立陶宛联邦割让波多利亚(Podolia)行省给土耳其人,并且要向奥斯曼帝国缴纳年贡。

(大维齐尔艾哈迈德·科普鲁律)

波兰贵族议会在得知了国王未经准许就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布恰奇和约》之后拒绝承认该和约的合法性。他们选出扬·索别斯基作为统帅,带着新征募来的四万军队与奥斯曼军队重新开战。在战争之初,索别斯基取得了几场大胜,夺取了乌克兰和摩尔达维亚的大片土地。在科丁(Khotyn)会战中,波兰军队主力与一支奥斯曼军队遭遇,歼灭了两万土耳其人。1674年,米哈乌一世去世,议会于是选举索别斯基为新一任波兰国王。

然而在索别斯基当选国王之后,波兰的局势反而出现了恶化。当初是由于联邦陷入了危机,所以贵族议会特批了一笔紧急的战争税款用以征募部队对抗土耳其人。在索别斯基取得了几场战争的胜利之后,议会就不再准许国王征税,这使得索别斯基无力支付前线军队的军饷。尽管波兰人起初因为爱国情绪聚集起来,但在军队开始拖欠军饷之后,很多人都加入了逃兵的队伍,这对于波兰本已艰难的人力状况无疑是雪上加霜。尽管索别斯基曾经在利沃夫之战中以六千军队击败了奥斯曼帝国派来的两万大军,但这显然不足以对战争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波兰国王扬·索别斯基)

由于奥斯曼帝国介入了乌克兰事务,沙皇俄国最终也决定对奥斯曼帝国和克里米亚汗国开战。顾忌双线开战的奥斯曼军队在以十万大军强攻茹拉夫诺(Zurawno)未果之后终于与波兰签订了新的和约。财政上出现严重困难的索别斯基不得不同意艾哈迈德·科普鲁律提出的条件:波兰人可以收回《布恰奇和约》中许给奥斯曼帝国三分之一的土地,并且不必向奥斯曼帝国缴纳年贡。尽管在军事上并未取得显著的胜利,科普鲁律却凭借着自己的外交才能为奥斯曼帝国征服了大片的土地。然而他已经没有机会再为奥斯曼迎接新的挑战了:在《茹拉夫诺条约》签订的不到一个月后,他就死于因酗酒引发的水肿,终年四十二岁。

三、“黑穆斯塔法“:奥斯曼帝国的灾星

卡拉·穆斯塔法是前任大维齐尔科普鲁律·艾哈迈德的妹夫,他因为刚刚迎娶了苏丹的女儿而成为御前炙手可热的红人。或许是出于压制科普鲁律家族势力的动机,穆罕默德四世出人意料地没有再从科普鲁律家族挑选新的大维齐尔,而是选择了外强中干的穆斯塔法。

穆斯塔法并不是一位称职的将领。尽管艾哈迈德死前在东欧部署了十多万的大军,然而穆斯塔法却并没有能有效地使用这支军队。在俄军和哥萨克的突袭之下,缺乏有效调度的奥斯曼军队损失惨重,不得不与沙俄议和,奥斯曼先前从波兰侵占的地盘也在战后被交给了俄国。

(卡拉·穆斯塔法)

然而在东欧的惨败却并没有使穆斯塔法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清醒的认知,沉迷于宗教狂热的他现在将目标放到了中欧。这时,伊姆莱·特克利(EmmerichTekeli)伯爵在匈牙利领导了一场的新教徒叛乱。为了与皇帝抗衡,他同时向法国和奥斯曼帝国寻求支持。由于刚刚在法荷战争中败给路易十四,利奥波德一世并不情愿与奥斯曼开战,使得自己陷入双线作战的危机。为了让土耳其人在匈牙利战争中保持中立,利奥波德一世派遣使节要求续签当年与科普鲁律·艾哈迈德签订的和约。藐视哈布斯堡家族实力的穆斯塔法武断地拒绝签订和约,甚至要求利奥波德一世交出匈牙利重要的杰尔(Gyor)要塞,并支付奥斯曼帝国为了备战已经消耗掉的军费。这样的条件当然是不可接受的,到了1681年的时候,双方都已经知道大战一触即发。

1683年的奥斯曼帝国

四、交战双方的战争准备

出于财政问题,在法荷战争结束后,利奥波德一世被迫裁撤掉了几乎他一半的部队:46个团中的10个步兵团、10个骑兵团和两个龙骑兵团都被解散。然而,《奈梅亨条约》所维持的和平不可能持久,东方的土耳其人也对匈牙利虎视眈眈。1580年,利奥波德一世将他腐败无能的财政主管施岑多夫免职,开始了新一轮的税务改革。新增的收入使得利奥波德一世可以重新征募出多达两万人的部队,一些富有经验的军官也被重新指定到了重要的岗位上:曾经在干地亚抵抗土耳其人、在莱茵兰对抗法国人的斯塔伦贝格伯爵被任命为维也纳的城防司令,他丰富的军事经验在维也纳之战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然尽管如此,神圣罗马帝国的防务也并不能算得上是乐观。法军的威胁使得大量的军团还驻扎在莱茵兰一线,而匈牙利一带帝国除了杰尔要塞以外并没有多少能持续抵抗的据点。。此外,1679-1680年在帝国境内爆发了瘟疫,这也严重影响了帝国的财政收入,经济压力使得帝国只能在东线进行有限的防御:帝国将防御的重心压在了匈牙利的杰尔要塞,维也纳也因此防御薄弱。匈牙利的政治环境也十分复杂,本地的贵族很多都抱着见风使舵的态度,只要形势不利就会迅速地投奔到特克利的叛军一边,这也会使得穆斯塔法的推进异常地顺利。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

到了1682年秋天,穆斯塔法已经开始大规模征兵准备入侵。对于利奥波德一世来说,他所能利用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他原本派出了使节与诸侯交涉,希望他们能够出兵支援保护帝国,但诸侯大都以需要提防法国为由拒绝。在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巴伐利亚选帝侯终于还是与利奥波德一世达成了条件:帝国在接下来的五年里需要向巴伐利亚选帝侯提供一笔年金(战时45万/年金,和平时25万/年金),巴伐利亚选帝侯将为皇帝提供8000名生力军,当法国在西部发动进攻时,选帝侯有权撤回支援帝国的军队。汉诺威选帝侯也在之后与皇帝达成了协议:他可以亲率一万部队替帝国把守莱茵兰地区,但是帝国必须向他支付七十万塔勒的酬金。与此同时,特克利对西里西亚的侵略也使得帝国和波兰人走到了一起:利奥波德一世与索别斯基订立了攻守同盟,他同时答应负担一支波兰军队的军费以缓解索别斯基的财政压力。而与之相对地,穆斯塔法打出了宗教的大旗,按照古老的奥斯曼传统征召了十几万大军。他并没有多费心思地了解周边势力的动向,仿佛只要与特克利的盟军汇合在顷刻之间就能征服维也纳。

五、奥斯曼帝国军队与波兰军队的构成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样,西帕希骑兵和耶尼切里军团是当时奥斯曼军队的主力。尽管这两支力量曾经充当着奥斯曼战争机器的中流砥柱,但到了17世纪的时候,他们已经远远地落后于时代,以至于无法跟经历了三十年战争洗礼的欧洲军队相抗衡。

耶尼切里

奥斯曼帝国在地方实施了一种名为提莫略(Timariot)的制度。通常情况下,几个村庄的大小的土地被划分为一个提马尔(timar)。提马尔的领主有权向属地的农民征税,但是他也有着为苏丹服役以及提供辅助骑兵的义务。苏丹通过授予西帕希们提马尔的形式来代替军饷,而西帕希们在和平时期也有着为苏丹维护领地治安的义务。值得一提的是,与西欧不同,西帕希们获得的土地并不是世袭的。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西帕希骑兵被称为卡普库鲁骑兵(Kapikulu),这些骑兵直属于苏丹本人,并从苏丹处支取军饷,在平时也作为常备军存在。到了17世纪,由于奥斯曼帝国的行政中枢已经因为内乱瘫痪,帝国无暇对外频繁发动战争,西帕希的战斗力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此外,奥斯曼帝国在当时陷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西帕希们获得的土地也越来越小。受到经济因素影响,西帕希们能为苏丹提供的骑兵也开始变少。

(西帕希骑兵)

而耶尼切里军团的战斗力也明显地开始下滑。起初,耶尼切里只从巴尔干半岛和安纳托利亚的基督徒童奴中招募,他们从小就接受军事化训练,并被强制改宗为穆斯林。此外,法律明确规定他们在年满四十岁之前不能娶妻生子。尽管生活中受到了诸多限制,耶尼切里阶层在奥斯曼帝国同样属于特权阶层: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在政府中身居高位,可以随意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来阻止政府对军队实施改革。在16世纪末,耶尼切里严格的选拔机制逐渐地放松,他们也被允许随意娶妻生子。在1574年到1609年的三十多年间,耶尼切里的规模从13599人暴涨到了37627人。到了十七世纪初,他们甚至获得了西帕希贵族所没有的世袭权力。随着耶尼切里数量的急剧膨胀,他们的战斗力也开始大幅地下降。在西帕希和耶尼切里之外,奥斯曼军队中还有大量临时征募的民兵。这些民兵大多来自巴尔干半岛,他们作战勇猛,军饷低廉,在战斗中往往充当着炮灰角色。

(波兰翼骑兵)

在维也纳之围中声名远扬的翼骑兵最早源自流亡波兰的塞尔维亚、匈牙利雇佣兵。翼骑兵起初在战争中作为轻骑兵使用,在16世纪初的波兰战争中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随着斯特凡·巴托里当选波兰国王,他仿照匈牙利样式对波兰军队施行了军事改革:巴托里通过征召农民入伍,大规模地扩充了波兰的步兵部队;随后他将翼骑兵改造成了“冲击骑兵“。巴托里要求翼骑兵放弃板甲改用轻型护甲,翼骑兵所使用的武器也被替换成了空心骑枪和马刀。此外,翼骑兵所使用的马匹也相当的优良:经过训练后它们可以以极快的速度负荷冲锋,并且迅速回复体力以便再次发动冲锋。从16世纪末到18世纪初,翼骑兵在战场上起着摧枯拉朽般的作用。然而,随着波兰国运的衰微,翼骑兵最终也在18世纪70年代被解散,就此步入了历史。

波兰翼骑兵

六、维也纳之战

1683年春天,十五万奥斯曼大军在苏丹的率领下出发进攻神圣罗马帝国。如同惯例一样,苏丹并不会踏入神圣罗马帝国的国土,他在贝尔格莱德就将先知的旌旗与指挥权一并交给了卡拉·穆斯塔法,等待着后者得胜的消息。与此同时,神圣罗马帝国从西部前线悄悄撤下了一大批军队准备迎击穆斯塔法的军队。尽管部队的主帅洛林公爵自信地宣称波西米亚如今已经聚集了四万多名帝国士兵,但实际能投入战斗的要远远少于这个数字。

两军在杰尔要塞附近的拉布河两岸对垒,而洛林公爵因为畏惧对方的军势只能选择隔岸观望。穆斯塔法麾下的老将布达的易卜拉欣贝伊和克里米亚可汗都主张穆斯塔法应该首先攻下杰尔要塞,在确立了对边境地区的完全控制再考虑进攻维也纳城。然而,毫无军事经验的穆斯塔法醉心于一举征服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强硬地否决了两位部将的提议,决定绕过杰尔直接向维也纳进军。而无力与奥斯曼大军展开决战的洛林公爵只能眼睁睁地放任他们过河,跟在他们身后伺机而动。

在得知了奥斯曼军队的动向之后,利奥波德一世很快带着家眷逃离了维也纳,将都城全权交给了斯塔伦贝格伯爵。此时的维也纳城守军只有区区五千人,在斯塔伦贝格下令火速抽调附近的部队之后,守军的规模才达到了一万一千人。在发现了土耳其人的前哨部队之后,斯塔伦贝格下令彻底摧毁维也纳城墙以外的缓冲区,以免为攻城的敌人提供掩体。等到穆斯塔法的部队抵达之后,城墙外的废墟已经被彻底清理干净,攻城的部队将完全暴露在守军的火力之下。

(维也纳城防图)

奥斯曼大军包围维也纳

围攻刚刚开始不久,穆斯塔法就意识到了自己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由于他临时起意围攻维也纳,奥斯曼军中并没有携带重型火炮。土耳其人携带的小、中型火炮在维也纳坚固的城墙前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因此,土耳其人只能依赖传统的“地道战“的方式进行攻城。

穆斯塔法首先下令包围了城市的绝大部分地区并占领了多瑙河两岸,以此完全切断城内守军与外界的联系。然后,他驱使手下的战俘修建堑壕,以此为基础向城内挖掘地道。城内的守军也频繁地突袭土耳其人,尽可能地延缓地道的建设。在经历了两个多月的交锋之后,维也纳的城防越来越虚弱:守军在先前的战斗中失去了很多位高级军官,而城内爆发的痢疾也在持续地削弱着守军的耐性。到了九月八日,土耳其人的地道战终于取得了成果,他们终于突破了城墙的一角,守军被迫退入了内城,准备与奥斯曼军队决一死战。

维也纳之战

与此同时,不敢与奥斯曼军队主力决战的洛林公爵将精力放在了迎击特克利的部队上。特克利在错误地估计了双方力量的后主动撤退,将同行的土耳其人交给了洛林公爵宰割。尽管知道洛林公爵的存在,穆斯塔法也并没有把这支力量放在心上,他早在8月末就下令抽调把守多瑙河一带的耶尼切里士兵来协助攻城,企图一举击破维也纳的城防。穆斯塔法的自负给了基督教联军以绝佳的机会:洛林公爵这时已经与波兰国王索别斯基率领的联军会合,双方已经甚至已经制定好了决战的作战计划。穆斯塔法虽然已经透过战俘知道了索别斯基的到来,却仍旧幻想着首先攻下维也纳城再与索别斯基决战:他从周边布防的部队中抽调了两万多名附庸国的步兵与五千多名骑兵准备迎击洛林公爵,命令精锐的耶尼切里军团继续攻城。

(维也纳地图)

由于穆斯塔法派来的军队数量不足,这支军队的指挥官易卜拉欣贝伊只能采取重点防御的战术。根据战俘的情报,联军的主力将从努斯多夫(Nussdorf)一带进攻奥斯曼的营地,因此易卜拉欣贝伊将手头上军队的主力都放在了努斯多夫——卡登伯格多夫(Kaldenbergerdorf)一带。九月十二日清晨,当联军抵达努斯多夫附近时,易卜拉欣贝伊的部队已经开始在努斯多夫周围的山头布防。为了争夺有利地形,联军与奥斯曼军队很快就爆发了血战。尽管易卜拉欣贝伊手下的军队主要都来自于巴尔干半岛的仆从国,然而他们还是在与联军的战斗中展现出了非凡的韧性:面对基督教联军的优势兵力,他们坚守努斯多夫几个小时,直到周围的高地失守也在下方的村庄继续顽抗。然而,奥斯曼守军兵力不足的劣势还是在一段时间后暴露了出来:努斯多夫周边地区薄弱的防御被联军迅速突破,面对从各个方向涌来的联军的夹击,易卜拉欣贝伊被迫带着军队主动后撤。到了中午时分,联军已经从奥斯曼军队手中夺下了努斯多夫和格林沁(Grinzing),推进到了海利根施塔特(Heiligenstadt)附近。眼见战况焦灼,穆斯塔法也不得不将手头上的大部分部队投入到战斗当中(最精锐的耶尼切里军团仍然在围攻维也纳城墙)。

奥斯曼军队包围维也纳

(洛林公爵查理五世)

而在联军右翼的波兰军队则因为前一天没有得到适当的休整,在大战开始时行动迟缓。直到当天的中午一点才抵达了道恩巴赫(Dornbach)。由于这一带树木稀少,所以战场上的双方很容易地就能辨认出远方的军队。洛林公爵的军队因为援军的到来发出了狂喜的欢呼声,而疲惫不堪的土耳其人则陷入了恐慌。尽管起初奥斯曼军队击退了波兰骑兵的一波冲击,勉强维持住了战线,但是他们的形势已经远远算不上乐观:北方的洛林公爵军、西北的巴伐利亚、汉诺威军队以及西方的波兰军队已经对奥斯曼军队形成了包夹之势。而到了下午三点,索别斯基集结了联军所有的骑兵,发动了一场达到了一万八千人规模的冲锋。而在战斗中早已精疲力竭的奥斯曼军队终于支撑不住,开始向身后逃窜。卡拉·穆斯塔法见状不妙便主动抛弃了自己的士兵,带着自己的钱财和先知的旌旗逃之夭夭。被穆斯塔法派去围城的耶尼切里们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在看到城外的大胜后,维也纳守军打开城门迎头痛击土耳其人,那些没来得及逃掉的耶尼切里也在随后成了波兰骑兵的刀下鬼。奥斯曼帝国当天在战场上损失了一万五千人,而联军却仅仅付出了三千人的伤亡。

军反攻

七、尾声

卡拉·穆斯塔法在逃亡之后的日子并不好过。为了推卸责任,他处决了为他拼死抵抗联军的老将易卜拉欣。随后,他又指责克里米亚可汗穆拉德·吉莱(MuradGiray)玩忽职守,没有消灭波兰骑兵,强行废黜了这位可汗。然而,奥斯曼军队随后在匈牙利一溃千里,接连丢掉了数座要塞。大维齐尔终于彻底地失去了苏丹的信任,他在不久之后就被苏丹下令处决。

1684年,波兰、神圣罗马帝国和威尼斯组成了针对奥斯曼帝国的“神圣同盟”。因为未能在领土利益划分上达成一致,三方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作。尽管如此,三个国家还是分头对奥斯曼帝国发动了攻击:神圣罗马帝国攻入匈牙利境内,并且从奥斯曼手中夺取了布达城和贝尔格莱德;威尼斯共和国入侵了摩里亚地区,甚至从奥斯曼帝国手中短暂地夺取了希俄斯岛;失去了利奥波德一世财政支持的索别斯基试图重新夺回先前丧失的波多利亚行省,但是徒劳无功。

奥斯曼帝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并没有结束,它将继续十六个年头。路德维希·威廉与欧根亲王两位帝国的名将将在这场战斗中崭露头角,彻底毁灭奥斯曼帝国军队的威名。过去近百年的沉沦终于让奥斯曼帝国付出了代价:错过了军事改革机遇的奥斯曼军队的战斗力日趋衰退,而西方诸国也终于不需要再用仰望的视角去看待奥斯曼帝国。即将爆发的西班牙王位战争最终拯救了奥斯曼帝国,1699年1月26日,“神圣同盟”与奥斯曼帝国签订了《卡尔洛韦茨和约》。奥斯曼帝国失去了在匈牙利和乌克兰的大片领土,但是终于迎来了些许喘息的机会。然而一个危险的邻居已经盯上了帝国在乌克兰和巴尔干的肥沃领土,奥斯曼帝国与沙皇俄国又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战争。

在《卡尔洛韦茨条约》签订之后,基督教国家获准可以永久地向君士坦丁堡派驻使节,奥斯曼帝国也终于得以建立了外交体系。以此为机会,大维齐尔科普鲁律·侯赛因意识到了向西方学习的重要性,于是他在帝国内部实施了一系列内政改革,稳固了帝国的内部统治。然而科普鲁律的改革受到了宗教势力的抵触,他在几年之后就被软弱无能的穆斯塔法二世所罢免,而宣布罢免他的苏丹的本人也在几年后被耶尼切里所废黜。

(艾哈迈德三世)

穆斯塔法二世的弟弟艾哈迈德三世在随后继承了皇位,他在宫廷中推行“西化”,而他的统治在土耳其历史上也以“郁金香时代”而知名。艾哈迈德废除了过去帝国内不准印书的禁令,他鼓励土耳其人向西方学习先进的地理与军事技术,一时之间开化之风风靡整个宫廷。然而好久不长,由于纳迪尔沙的崛起,奥斯曼帝国在东方遭遇了一连串兵败,艾哈迈德也逐渐失去了威信。耶尼切里再次发动了兵变废黜了艾哈迈德三世,短暂兴起的奥斯曼改革之风也就此告一段落。奥斯曼的改革之路直到近百年后才会被重新开启。

凯旋归来的索别斯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683,奥斯曼帝国衰亡的开端
大获全胜,凯旋而归:1683维也纳之战(3)——奥斯曼简史135
1683年维也纳之围:奥斯曼帝国从此衰落
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百大战役之维也纳之战,土耳其人大败
经典回顾:维也纳战役, 使欧洲免于伊斯兰化的转折点
奥斯曼的维也纳之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