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钧瓷之名由来的争议(下)

《中国钧瓷》|来源
阎夫立|作者
    赵蕊 王鑫淼|编辑

根据禹州实际的地理形势和《地方志·山志》的记载,自禹州城西北的六盘山起到城东南的阳陵止,包括禹州城所在的高地,绵延近百里,历史上统称之谓“大陵”。

据史书记载,周僖王二年,郑厉公自栎(今禹州,历史上禹州也曾叫历、栎)侵郑,走到大陵,捕获了郑国官吏傅瑕。傅瑕说:你若能放我,我情愿护你入郑。并与厉公盟言立誓。

厉公把他放了。傅瑕回到郑国杀死了两个公子和一个大夫。
到了六月甲子,傅瑕迎厉公入郑。厉公对傅瑕说、你杀掉了两个君和一个大夫,今后作为你的君王确是一件很危险的事,遂将傅瑕杀了。
这里说的大陵就是指禹州城西北到东南阳陵的这个大陵。
由此看来,钧台在城西、城中、城南之说都没有超出大陵的范围。
禹州在史书资料上早期被称为“夏禹国”或“夏邑”,“春秋”时为郑之别都栎邑。
战国初周威烈王十八年(前408年)禹建都,史书上自此称禹为阳翟。
至明洪武初年,阳翟曾设韩都和颍川郡、左队郡、颍顺军、颍顺州、钧州等首府,但阳翟这个名字一直未变,被叫了近1800年。
由于历代郡、州的首府设于阳翟,阳翟又是这些郡州的辖县,所以阳翟县本身所辖地面积并不大。
据记载,标明进入阳翟县的界碑就立在现禹州城北约4千米的八里营。
八里营在颍河之北的八里岗上。这八里营的阳翟界碑本来只是标明进入阳翟县界的,但它硕大的“阳翟”二字使汉以后的不少学者发生误解,误认为八里营即古阳翟旧址,或误认为八里营为阳翟县驻地。
这种观点使以后的不少史书资料误认阳翟县在八里营,禹州城为颍川郡,直到1989年成书的《禹州志》还认为“古阳翟在八里营,西汉时期,阳翟城迁到今天的禹州城”,可见这种观点的影响了(1991年研究古城的专家刘东亚先生专门对阳翟故城进行全面考证,已经证明现在的禹州城就是战国时小韩国的都城)。
《帝王世纪》中有载:

钧台在阳翟县西。


西晋大臣杜预为《左传》作注说台在阳翟县南,这里所说的阳翟县如果也指八里营,而八里营的西南也正好是禹州城现在的位置,如果《帝王世纪》和《左传》说的钧台是古代钧台遗迹,那么当时的钧台遗迹应该在现在禹州城的位置。
禹州在金世宗大定二十四年因州有钧台而改颍顺州为钧州。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年(1575年)四月,为避神宗名讳,将钧州改名禹州。由此可知最晚在宋时,禹州城内还存有钧台遗迹或钧台的纪念性建筑。
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十年知州刘魁在州治北门内建禹王庙、汤王庙,清康熙三十八年知州于国壁在禹王庙前建大门,并在大门上题额“古钧台”,后又经清光绪甲午年知州黄景重修。
具体位置在禹州城内古钧台街北口,禹王庙大殿南100米处,台为砖石结构,略呈方形,面阔7.4米,正中有一宽2.5米、高2.9米的拱券过洞,直通后台。
拱券南口为大门,门上青石刻额“古钧台”,上刊“光绪甲午夏”,下刊“南海黄景重修”,在大门两侧有砖刻对联“得名始于夏怀古几登台”。
台上原有建筑,解放后已不存在。1991年禹州市人民政府拨款对古钧台进行重修,即禹州现存古钧台。
1975年,对钧台窑址发掘时,因窑址上有明代建筑“八卦垌”,所以在发掘前的报告、报表上都是写的“八卦垌窑址”。
后来通过勘探发掘,发现整个窑址面积很大,总面积围绕现存“古钧台”遗址有30多万平方米,就把该遗址定为“钧台钧窑遗址”。
以后在报批文物保护单位时均以“钧台钧窑遗址”报批。1988年元月,国务院公布“钧台钧窑遗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钧台钧窑”在陶瓷学术界称为“钧台窑”,经全面勘探和局部发掘,证明钧台窑为宋代官窑,即以“宋钧官窑”称。1991年,在该遗址建立钧瓷研究所时,同时建立“宋钧官窑遗址博物馆”。
后经古陶瓷专家、河南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安金槐先生提议,赵青云等专家论证,改名为“钧官窑址博物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了解】钧窑与钧瓷
北宋官窑窑址应在开封陈留
钧台:华夏五千年文明从这里走来
河南瓦店遗址或为夏启都城阳翟,古时为天下之中
神垕的神秘与神奇:看得见的钧瓷,摸得着的历史
灵井有个“杨亿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