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读书笔记-第七十一章》

【原文】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宝矣。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注释】

① 用兵可以理解为古时候的兵书。

②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不是我胆小,在古代勇敢,“勇”和“敢”两个字是不一样的,“勇”是有勇气,“敢”就是有点冒然的、鲁莽的、胆子大的意思。这里边说“吾不敢为主,而为客”,意思就是我不会冒然的、很莽撞的作为主动进攻的一方,而是作为“客”,等待的一方。

③ 行无行第一个“行”是行走、行军的意思。第二个“行”是古时候行军打仗战士都是是排着整齐的队列,方阵,一行一行的。意思是没有阵势可以摆。

④ 攘无臂“攘臂”:是打仗之前动员士兵要鼓舞士气,所有人举起胳膊一起喊,增加士气。“攘无臂”就是不去挥这个胳膊,你没有胳膊可挥。

⑤ 执无兵:老子的意思说真正有实力的国家,不用靠士兵一起挥着胳膊,向前冲杀的。

⑥ 乃无敌矣不用兵,以德行感召天下,自然而然没有敌对了。进入无敌的境界了。

⑦ 祸莫大于无敌这里的无敌是指自己的欲望上来了,想征服天下以达到无敌的这种境遇,这样祸端就来了。

⑧ 抗兵相若抗兵两军对抗;相若兵力差不多相当

⑨ 怜悯的,有慈悲心的。

【译文】

上古的兵书中说:我不是贸然主动进攻,而是作为客迎战;不会贸然进一寸,而是退一尺。所以行军没有行列,举手没有手臂,手中没有兵器,才能达到无敌的境界。没有比认为自己无敌的祸患更大的,认为自己无敌就几乎要失去了我的宝贝。所以两军对抗实力相当的时候,则是有慈悲心的一方会获胜。

【延伸阅读】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有人看到这句可能会问,总是退让这仗还能打赢吗。其实这句话并不是说害怕对方,而是站在有道领导者的角度,即使自己的军队再强大,也不会主动攻打人,要用德行使国家保持稳定,要用外交手段用德行感召对方,尽量避免战争的发生,因为“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这也再次表达了老子反对战争的思想。

这两句话也同样适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真正成功和有作为的人的是德行,用自己的德行来感召大家一起做事,而靠势力去欺压别人,比如每说一句话都压别人三分,这样的人会树敌太多,往往得不到大家的支持。

战国时期,中原诸侯之间连年征战,无暇他顾,而北部的匈奴则趁势崛起,赵国派李牧领兵到雁门郡防备匈奴。为了发挥将领的优势,赵王给了他很大的权力,他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官吏,防地内城市的租税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为军队的经费。李牧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士兵,教士兵练习射箭骑马,小心看守烽火台,多派侦察敌情的人员。他定出规章说:“匈奴如果入侵,要赶快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胆敢去捕捉敌人的斩首。”匈奴每次入侵,烽火传来警报,李牧立即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不出战。像这样过了好几年,人马物资也没有什么损失。可是一个大将总是不出战,所有人都认为李牧胆小,不仅匈奴轻视赵军,就连赵国守边的官兵也认为李牧怯战、怕战。流言传到了邯郸,赵王派人责备李牧,李牧却依然如故。赵王发怒,把他召回,派别人代他领兵。

此后一年多里,匈奴每次来侵犯,赵军就出兵交战。但匈奴都是骑兵,来去如风,赵军屡次失利,损失伤亡很多,边境上无法耕田、放牧。赵王只好再请李牧出任。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有病。赵王一再强使李牧出来,让他领兵。李牧说:“大王一定要用我,我还是像以前那样做,才敢奉命。”赵王答应他的要求。

李牧来到边境,还按照原来的章程。匈奴屡次进犯都一无所获,但还是看轻李牧,认为他胆怯畏战。而边境的赵国官兵每天得到赏赐却无用武之地,都愿意打一仗。李牧见自己的士兵都怀着对匈奴的愤怒之气,而匈奴人却越来越骄傲。就准备了精选的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五万人,善射的士兵十万人。同时让大批牲畜到处放牧,放牧的人民满山遍野。匈奴小股人马入侵,李牧就佯装失败,故意把几千人丢弃给匈奴。单于听到这种情况,就率领大批人马入侵。李牧布下埋伏,张开左右两翼包抄反击敌军,大败匈奴,杀死匈奴骑兵十多万人,使匈奴大伤元气。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

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成语“哀兵必胜”也是由该句演变而来。我们应该站在国君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两军相交的时候,如果兵力相当,谁会打赢呢?哪一方的国君有慈悲心,懂得爱惜老百姓,则老百姓愿意与国君一个思想,一旦国家有难,老百姓会愿意为国家出生入死,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能哀者胜矣

大家都知道“退避三舍”这个成语,说的是春秋时候,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到楚国时,楚成王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重耳向楚成王许诺:“如果日后果真能回国为王,愿与楚国世代友好。并承诺如果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现在的三十里)。”四年后重耳果真回到晋国当了国君,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发生战争,晋文公为兑现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三舍之地),而后对侵入国土的楚军以迎头痛击,结果大败楚军。晋文公既没食言,又没使本国利益受到伤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李牧是个“软蛋”,为何还能打败十万匈奴?原因其实很简单
战国记兵家篇 李牧第一集《大破匈奴》
智者所图者远
长平之战如果换李牧指挥,赵国结局或可改变
千秋名将录——李牧(二)
王翦:对不住了,李牧兄,要灭赵国,只能对你放黑枪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