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AI让你的员工无法“混日子”?

这是盖雅学院第207篇原创图文
本文共3883字,阅读约需7分钟

2021年2月4日,据外媒报道,电商巨头亚马逊计划在他们的送货车辆中安装AI摄像头:
AI摄像头将记录司机运送包裹全程的行为,并且会给出“分心驾驶”、“请减速”等实时反馈,摄像头搜集的数据还会被用于日后对司机的评估和分析。
亚马逊表示他们之所以想安装AI摄像头,是想“为司机提供支持,让他们在路途中更安全”。但劳工组织担心这会带来侵入性的监控,而一些司机在采访中表示AI摄像头是“令人不安”的“惩罚系统”。
亚马逊还没有决定好,在何时正式使用AI摄像头去监管、反馈和评估司机。但在现今这个数字化时代,用“数字设备+算法”监控和管理员工,已经不是新鲜事:
  • 近年流行的数字化人力资源的课题中,可穿戴设备、算法管理常被HR热烈讨论。

  • 2020年9月,人物期刊《外卖骑手,被困在系统里》一文,让这一课题从人力资源领域破圈,掀起了社会各界对“科技与人性”的探讨热潮。

  • 疫情则为它推波助澜:根据全球最具权威的IT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高德纳的调研,疫情期间,超过1/4的公司第一次购买了新的技术工具,用于追踪和监控员工。

“数字设备+算法”为企业提供了“全景监控”的视野:可以精准监督员工最小颗粒度的时间利用,可以自动识别和反馈员工的负面行为,甚至能有效把握员工的情绪状态。
相比界入有限的人类管理者,它的诱惑实在太大。
但正如批评人士所担心的,AI监管的边界很难把控。它强大的“全景监控”视野是双面镜,一面是触手可及的效率,一面是悄然消逝的人心。


01/
AI确实能让员工无法“混日子”
作为员工人数突破130万大关的巨头,亚马逊几乎将AI监控员工发挥到极致。除了这次掀起讨论的“AI摄像头监管司机”,它还曾因“使用AI自动解雇仓库员工”遭到诸多批评。
  • 2019年4月,美国科技媒体the Verge公开了一份亚马逊公司内部文件:亚马逊的仓库用AI系统跟踪员工工作进度,并精确计算工人消极懈怠的“摸鱼”时间(Time Off Task,简称TOT)。

  • AI“监工”甚至可以根据实时数据,直接绕过主管,自动生成解雇指令,开除“摸鱼时间”超标的员工。

  • “因为惧怕AI监工,连厕所都不敢上”,亚马逊仓库员工在采访中如此抱怨。

  • 据说,每年被AI直接解雇的亚马逊员工超过10%。        

实际上,除了亚马逊这样实力强劲的世界巨头,国内企业中跃跃欲试想用“数字设备+系统”监管员工的也不少:

  • 2019年,南京、成都、杭州多地的环卫工都配备了智能手环,手环能对环卫工精准定位。环卫工如果原地停留20分钟,手环就会发出友好地提醒音“加油”。

  • 2020年11月,浙江某科技公司给员工安设了智能坐垫,美其名曰“为了收集心跳、呼吸、坐姿以及疲劳度等数据”,但员工何时离开工位、何时情绪激动,HR都可以通过坐垫了解。

  • 2020年12月,国内某车企基地办公室的员工桌位下被安装了许多人体红外传感,传感器可通过智能算法判断员工使用工位的时长。

“数字监管”看似伴随科技发展而生,但根源却是劳资关系中生而有之的、根深蒂固的不信任。
强哥说:“混日子的不是我兄弟”。
这也是所有老板的心声。老板认为大多数员工是能偷懒时则偷懒,员工认为大部分老板是能多压榨则压榨。资方和劳方之间,仿佛在进行一场永无至尽的“猫抓老鼠、老鼠躲猫”游戏。
这场游戏最直观的争夺目标,就是劳动者的时间。
100年前,被困在产线的工人在反抗时说“所有被秒表束缚的工人,都应该拒绝加班”;100年后劳动者的工作地点从标准产线,延展至写字楼的格子间、城市间穿梭的外卖电动车和滴滴汽车,甚至是家里的书房、小区边的咖啡馆。尽管地点更自由了,但数字设备及其背后的系统,依然能牢牢锁死劳动者的“时间”。
而且,AI监管不仅能帮企业掌握员工最小颗粒度的时间效用,还能帮助了解员工每一秒的精神或情绪状态。

02/
AI还能掌握员工的思想状态
70年前,英国著名小说家、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乔治·奥威尔,曾在代表作《1984》中描绘了这样的世界:
在被“英社”掌控的大洋国里,统治者“老大哥”和他的监控者通过无处不在的“电幕”,不仅监控人们的外在言行,还能根据细微表情和呼吸轻重,侦测被监控者的心理活动,以确认其是否在犯“思想罪”。
70年后的今天,科技发展让这种“思想监控”正在变为现实。
2020年1月,港科大、哈工程的研究者开发了一种用AI摄像头记录、分析学生情感变化的系统,系统能知道学生什么时候开始走神,能看到每个学生一整节课的“心路历程”。 
浙江金华某小学还将该技术运用于真实课堂:为学生佩戴了一个状如“金箍”的黑色头环,戴它上,传感器会通过三个电极检测到佩戴者的脑电波,从而评判学生是否集中注意力并打分:专注时亮红灯,走神时亮蓝灯。评分每隔10分钟,就发送一次到授课教师的电脑,并同步至家长微信群。
由于反对声音太过强烈,这种教学监控被取消了。
在企业中,管理者也并不止步于掌握员工的显性的时间利用,还想“深入了解”员工的一切,包括每一秒的精神或情绪状态,是否处于最佳“效力”状态。
任何小动作,机器都知道:滴滴2017年研发了一款叫“秘诀”的安全系统,它可以通过综合分析手机传感器、陀螺仪、GPS等信息,从疲劳驾驶、超速、急加速、急转弯、急刹车、分心驾驶六大维度检测司机的驾驶行为。如果司机行车时打开其他同类App,手机屏幕就会提示“分心驾驶”,并给予最严重的扣分。
情绪焦虑了,机器也知道:专注于员工敬业度的人工智能HR分析平台inFeedo推出了聊天机器人,该机器人会定期和每位员工聊天,还会根据聊天内容产生相应的报告。如果发现员工存在情绪异常或急需要处理的问题,就会通知相应的主管或HR。
疫情期间,电子游戏制造商EA首席人力官Mala Singh和她的团队不仅忙于为居家办公人员配备办公桌、计算机甚至降噪耳机,还尝试以数字方式监控员工的情绪,尤其是焦虑情绪。“像EA这样的创意企业中,对家庭的焦虑会让他们无法实现有效率的工作”,她解释说。
想要离职?机器比主管更早知道:AI预测员工离职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而且据说准确率越来越高。2019年4月,IBM首席执行官弗吉尼亚·罗曼提(Virginia Rometty)在纽约举办的CNBC“劳动人才+HR”峰会上公布了一个令人震撼的数据:IBM用AI预测员工离职准确度95%,通过“预测减员计划”节约了近3亿美金。
这一技术在谷歌、日本Solasto、瑞士信贷银行、霍尼韦尔、腾讯、百度等公司也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03/
AI监控员工,或将被立法
对于企业来说,能够“深入了解”员工的一切,诱惑力实在太大了;而科技发展则为企业提供了拥有“全景监控”视野的可能:可以精准监督员工最小颗粒度的时间利用,可以自动识别和反馈员工的负面行为,甚至能有效把握员工的情绪状态。
这样的“全景监控”视野的最大诱惑在于,它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触手可及的效率,还似乎能够简化管理的复杂化——管理是科学,更是艺术,需要依赖人的经验和直觉,依靠道不明说不请的“悟性”,无法去精准定量。但现在不一样了,听算法的就可以了!
但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从企业效率角度,AI并非坏东西,但一定要对它的应用边界进行规范。
2021年2月10日,哈佛商业评论发文引用了高德纳关于“企业应用数字设备监管员工”的调研结果——“信任所在企业能为自己保护隐私的员工不到50%,44%的员工没有收到关于数据收集的任何信息“。
高德纳预测,2021年,国家和地方政府一定会推出各种新的法规,来限制企业利用数字设备对员工的追踪行为。
其实,企业启用数字监管的初衷也许并不坏:前文的环卫工的智能手环,能在环卫工遇到危险或紧急情况时提供一键呼救服务;疫情下,通过数字设备了解员工精神状态,可以帮助人力资源部门及时疏导员工因居家办公产生的焦虑情绪;各类可穿戴设备产生的大数据,能帮助人力资源部更好的诊断组织。
但如果没有对其应用边界的规范,企业非常容易越过“合理关心与尊重隐私”的界限,将其用于对个体的微观监控——哪怕只是用了一次,就能打破员工对组织的信任,就会引发员工对它的竭力抗拒,比如人力资源部将算法预测到的“某位员工可能想离职”的消息告知其部门经理,这位经理再因此找上员工“谈心”。

其次,算法管理并不能取代传统的管理。
管理面向的是人,而人是动态的、复杂的,即敏感脆弱,又弹性可塑。管理的本质,是要通过激发人的善意和潜能,去使组织获得绩效和生机。这一切,并不能通过算法去精准计算。
现今的环境更和以往大大不同了:商业环境变得越来越VUCA,大多数工作必须依靠创造性去实现增值,而新一代的劳动者更加愿意遵从内心的声音,而非简单屈从组织的权力体系。
所以,今天,管理更加需要回归“尊重人性”的基本逻辑。
我们今天的管理不再只是监测和提升显性的效率,更需要通过激发人的内在驱动力去提升隐性的组织效能。盖雅学院在《人力资源管理趋势:2020十大关键词》一文中,在关于“对抗倦怠:原子化时代发现工作的意义”这一关键词解读中,为企业提供了改造工作意义,调动员工内在驱动力的五条建议。
  • 高度透明:透明不仅在于员工之于企业,更在于企业之于员工。当组织中掌握信息成为一种“特权”时,会大大消解人们对工作的热情,所以请主动将企业和管理者的信息,也向员工透明公开吧。

  • 理解业务:只有让员工真正理解业务,才能让他看得见工作的意义。(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亚当·格兰特曾做过一次实验,当呼叫中心的员工有机会了解他们的服务对终端客户的影响时,工作效率会提高171%。)

  • 兴趣匹配: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只有兴趣和能力,与岗位高度匹配,才能唤起“心流”。

  • 自我管理:自主是人与生俱来的需求,在这个时代更日益强烈。管理要从“命令与控制”的强硬武器,转化为“授权与赋能”的弹性管理。

  • 参与领导:为每个人创造参与组织成长的机会。要确保声音都能被听到,意见都能有机会被采纳。                  

相比通过“数字设备+算法”去“深入了解”员工的一切,真正看见人、发展人、激活人更加重要。


猜你想看:

HR的六个底层逻辑

小心“绝对坦诚”的陷阱

战略沦为废纸?HR不应袖手旁观

陈果:人力资源数字化让每个员工都被赋能

不要求996,员工随便休假,网飞值得我们学什么?

《心灵奇旅》:如果当下很美,为什么还要紧抓梦想不放

张一鸣公开“处刑”HR登热榜,成为大象后的字节也在审视初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AI 裁员:后疫情时代「打工人」如何与算法共存?
被算法“监控”的打工人,这家公司 150 人被算法裁定为“不敬业”
亚马逊对货车司机“下手”了:实时监控车辆与司机状态并收集相关数据
亚马逊司机,也困在算法里
这款马桶想阻止你“带薪拉屎”
小心你的键盘,它可能是老板派来监视你的“间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