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得示帖》的关键点分析

                   

清 袁江峨嵋飞雪


《得示帖》是王羲之手札中比较典型的一帖,内容为生活琐事。全文共 4 行 计 3 0 字,此帖与其他二帖在唐时传入日本,现存日本皇室。 该帖是王羲之的行草作品,结字多攲侧取势,笔画多向内,侧转按,笔画有紧凑之感。



后人评王羲之笔法内擫,从此帖可以看得比较明显。在临习过程中可以看出,用笔的换锋和字势的连贯是最重要的。从第一行的首字“得”来看“”的横画是从上一笔的横带出来的,所以在此时笔锋还没有完全调整到理想的状态,随着笔锋的向前推移,到横画的中间部分 ,可以明显地看到由粗到细的变化。至此笔锋才完全调到中锋的状态,这种调锋用笔方式是王羲之的首创。到后来就演变成书家表现笔法的一个重要手段了。




再如该行的“未佳” 二字“” 字的第二个横逆锋而入 折锋上翻, 很自然地就把竖钩引出。 而左下部的撇改为挑的写法,先是逆锋进入,转锋挑出,由此接出的是捺,这时是顺锋斜向右下方进入。最后折锋带出,同时正好将“”字的单人旁这一笔顺势接出。这样处理,不仅使字的笔画的轨迹交代清楚了,而且还加强了字与字之间的连贯。 




另外,整体错落和字的攲侧也是该帖的一个重要特征,如第一行的“知足下”这三个字全是草书的写法 而且运用草书线条灵活性的特点, 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顺畅自然。




再如第二行的“乃行”二字,由于“”字的撇写得较短,如果按常规写出撇这笔,那下面的“”就难以安排,因此将撇写得较短,且一笔带出“”字来,而且“”采用了草书的写法,这样就把下面因撇过短而空出的位置给填补了。




还有第三行的“”字的“”这一部分明显比其他部分粗重,且有向右倾斜的意思,一是因为 “”字本身笔画繁杂,与它本身的体势有关,再就是因为前面“不欲触”三字的格局比较平衡 。所以这样处理后就给人一种错落参差、轻重分明的感觉。




最后来看该帖中字的正斜、轻重和连带的处理。这也是该帖的一大优点,在第一行中“” 和第四行的“”字,都是用了左轻右重的方法,而第三行的“”字则是左正右斜的结体。




在连带关系上,如第一行的“知足下”, 第二行的“吾亦劣劣” 第三行的“不欲”以及第四行的“羲之顿首” 都是如此,也是该帖用得最多的。这既可增加作品的连贯气息,又能增强它的艺术效果。


 
 
 

 

从以上可以看出《得示帖》无论从笔锋的调整上,还是字与字之间的连带、开合、错落等关系的处理上,都是值得学习的,因此它是书法学习者一个良好的范本!


文章刊自《青少年书法(青年)》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羲之的书法,得这么练!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 (第31-35课)
不要被永字八法的表面迷惑了,它是用笔法,不是笔画的写法
快速掌握草书写法的建议
怎样教孩子学好基本笔画?
书法实用100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