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团堡一带巫文化小记

团堡一带巫文化小记

据《中国民俗大全》《中国南楚民俗》等民族的历史资料记载,从明朝初年开始,在鄂西湘西利川团堡一带还有一种巫文化开始流行。(本地俗称端公法师)但是到目前,已经基本绝迹,现根据利川仅存的巫文化传承人张成福的介绍,将相关巫文化的资料记载与此。张成福,1956年生,团堡镇白果坝村十组村民。从1979年起,就拜师老端公冉玉炳(长岳店子坪村人)左厚运(元堡乡牛角村人)等为师父,长期从事端公职业,实践中他历经曲折和艰辛,战胜各种困难,不断的广泛阅读经典,专门研究,又外出学习,基本继承了团堡一带巫文化的精华,达到一定的水平和高度。张成福大师在20022月参加场长江三峡民间艺术节的演出获奖。20146月在利川市文化周活动中。表演《开红山》《下火海》节目,评为优秀奖,得到利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称号认可。

一,巫文化起源与发展

据历史资料记载,巫文化是上古时期以巫咸为首的"灵山十巫"(以今巫溪宁厂古镇宝源山为中心)创造的以占星术和占卜术为主要形式的一种文化表现活动,后来加上盐文化和药文化等主要内容,而形成地域特色。《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郭璞《巫咸山赋》更载"巫咸以鸿术为帝尧医师,生为上公,死为贵神,封于是山,因以为名"。经专家考证,今巫溪宁厂古镇宝源山不仅因有宝源山盐泉可供古人类直接取食,而且古代这里还盛产"神仙不死之药"丹砂。因此,宝源山就是以巫咸为首的上古"十巫""所从上下"升降采药、采卤制盐的灵山,也就是真正意义的巫山。这里诞育了神秘悠远的巴文化之母文化---巫文化(盐文化、药文化)。早在在唐尧时期就建立了巫咸国,形成了巫文化在三峡地区(大巫山地区)的大发展。还从这里迁徙出巫诞一部的五姓巴人到湖北长阳钟离山,巫文化与楚文化等文化融合产生了一度繁荣的巴文化,孕育了"记神事之书"山海经》。在文学开篇巨著《诗经》、巫歌《楚辞》里都有记载,并在天文、文学、文字、艺术、医学、地理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从宋明一来,仍然沿袭并广泛存在于巫溪大地的巴山夜唱、五句子山歌文化事象都古风浓郁。而作为巫文化之历史遗存的古栈道悬棺等谜等,则更是神秘幽古。从已有的研究来看,简而言之也毫无疑问,指的就是神与人之间的一种媒介,也可以说是一种通灵的职业。而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则被叫做巫师(端公)。他们是通达天地的预告者,也是执行者;他们所使用的通灵手段,主要包括占星、占卜等形式,这些都被统称作巫术。与宗教相关也好,与风俗相关也罢,这些行为艺术等等,通通都可以被视为巫文化。可以说巫文化是一种充满神秘的人类文明,它不仅渗透、影响了阴阳说、老庄思想、屈原诗歌,甚至还包含了禅、中医、宗教,而且还丰富了华夏民族的哲学、科技和艺术,反映了先民的思维方式、情感诉求,还间接地反应了远古的经济生产力水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的载体,开创了三峡流域的精神文明和群族文化,也极大地推动了华夏民族文化的成长。有专家研究指出:我们所说的三峡巫文化又具体指的什么呢?专家定义说:三峡巫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标准的地域性文化,它指的是西起重庆,东至宜昌,北靠大巴山脉,南临武陵山与大娄山,包括整个重庆市及湖北省的宜昌市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全长660公里,总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范围以内的文化。主要以巴文化与楚文化为对象,其中尤其又以巫文化为最大的核心文化。

提到巫文化,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往往都是装神弄鬼的那一套,尤其在科学文明已经春风沐雨般的今天,人们更是难以理解巫文化背后的积极意义了。然而,只要人们们放下偏见,亲身走进巫文化广泛之地的巫山巫溪等地,就会发现事实上的巫文化是作为一种人类精神文明的早期印记,背后保存了许许多多华夏文明的母题,是人类童年时期的集体记忆中最为辉煌灿烂的部分。比如巫文化背后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又比如起源与盐、药文化的巫术,还比如巫歌、巫舞、巫戏等形式多样的艺术文化。

“巫”字考证与解说

巫,上古已有此字。在甲骨文、金文都有字。它应当是中国先民最早创造的一批文字。长江流域出土的文物上很早就有了字。有人考证在江苏昊县澄湖出土的良诸文化陶罐上的符号,释其四个字符号为巫戌五俞。在安徽含山凌家滩4号墓出土刻纹木版也有字。依据中国上古创字的规律来解释“巫”字,把工和二个字组合在一起,自有其用意。工,《说书》解释说:工,巧饰也。象人有规规榘也。与巫同意。凡工之属皆从工。宋代俆锴说:为巧必遵规矩法度,然后为工,否则目巧也。巫事无形,失在于诡,亦当遵规榘,解释故曰与巫同意。工的原始意义至少有二点其一是巧饰,其二是曲尺。近代文字研究专家杨树达在《积微居小述林.释工》认定工象曲尺之形。借用古代文学家对字的解释,上下二横分别代表天地。巫则是由二个人在其中。《说文》释象人两袖舞形。今人根据甲骨文和金文,认为巫字象两玉交错形。《汉语大字典.工部》的巫字条说:《说文》筮巫以玉事神。从霝〈注:ling,古同〉声。灵〈注:ling,〉或从巫。古代巫师以玉为灵物。古以交错的玉形代表巫祝的巫。因此,巫字的字形与舞形、玉器有关,上古没有贬意。

中国古代创字规律,音义有微妙的联系。清代考据学家研究音群和义群的关系。认为“巫”与“乌、呜、污、诬、误、恶、雾、勿、忤、芜”同声,大多是些晦暗之词。巫与诬通。汉代杨雄《法语.君子》载有不果则不果矣,人以巫鼓。清代李轨《注》云:巫鼓犹妄说也。妄说伤义,甚于不言。汪云宝《义疏》云:巫读诬。诬鼓,谓诬妄鼓扇。此外,巫与舞在读音上都是一声之转,这可能与巫的动作有关。巫最初的印象是手舞足蹈。

 

言而总之,巫文化融汇了天文地理,人文数理、医卜星相、五行八卦。祭礼娱乐的总和,它诠释了中国传统的道、哲、理、文、联姻,并渗透影响了阴阳学说、庄老思想、屈原诗歌、孔丘仁义。巫文化是上古时期人类在繁衍生息,推进社会发展中,创造的一种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原始文化,它也是人们对万物有灵崇拜时期的文化的通称,是属于人类远古的文化。

三,巫文化的流传和影响

巫的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已有巫字,说明在殷商以前就已出现了。甲骨文专家许进雄教授将巫字的演变归纳说:最早的巫字是两个工字的交叉,大概是行法术时所用器物的象形;以后加上两个人在跳舞,是巫用形体动作请神灵降临。《汉语大字典》的解释是:古代从事祈祷、卜筮、星占,并兼用药物为人求福、却灾、治病的人。

甲骨文时代的巫,是男巫女巫的通称,后世女巫才称为巫,男巫叫觋,《说文》中对巫的解释是: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据说他们能使鬼神附体,或用其他方式见到鬼神,总之是具有与鬼神沟通的功能而不同于常人。传说上古时期有个巫咸,能知人生死祸福;黄帝作战前,要找他用蓍草来占卜;还有记载说,他的儿子巫贤当了辅佐殷王祖乙的大臣。可以断定那时的巫,肯定地位是很高的,因为他们是那时最有文化的人,又能将人间事向鬼神报告并把鬼神的指示带回来。但担的责任也大,譬如天不下雨,便将巫脱去衣服放在太阳下曝晒,甚至架起火来烧,以为这就可以惊动鬼神,下雨来救他。战国时西门豹治邺,将用河神的名义诈骗钱财危害人民的巫,统统扔到河里去,说是请他们去通报河神,就是这古法的应用。 治病也是巫的专业,那时得病以为是中了什么邪。就找巫来驱邪。用唱歌跳舞,或口中念念有词及其他奇怪的形体动怍来行使法术;有时也给病人吃点药物。巫在表现鬼神附体或作法前,自己也常要吃某些药以求得兴奋,因为他得表现出与平时不同的癫狂状态,这些药是他们一代一代靠经验积累起来的,只有他们才有和敢用;还有象占卜的时候需要将龟甲或兽骨烧出裂纹,一般人不会烧,而巫则能很快就完成,他们确一些有别人没有的本事,于是“巫”(端公)就成了招神,逐疫,禳灾,除不祥的专业户。殷人特别崇奉鬼神,杀了许多牲口还有俘虏和奴隶去祭祀,但最后被周人灭了。所以周人不那么信鬼神,治病也开始有专门的医生,巫不那么重要了。医是从巫分化出来的,传说巫彭是医的开山祖。

以上的解释和说明是比较准确的,但还有三点需要补充:

其一,巫不仅存在于古代,还活动于当代。当代不仅在偏远落后地区有巫,在发达的城市亦有巫。其二,巫的活动不仅仅限于求福、却灾、治病,还存在预测谋划等事宜。其三,巫往往自称自交通鬼神,与鬼神感应,趋吉避吉凶,从而骗取民众信任而获得财物。概言之,巫是人类社会专事巫术,以祈祷、降神、感应等神秘行为为人驱灾、求吉、治病、表达心愿,并且为自己谋求生存的人。巫的泛称是文化人,狭义解释是吃鬼神饭的文化人。

四,巫文化的演变极其民间活动

儒家的兴起并成为正统后,“子不语:怪力乱神”,“巫”的社会地位变得低下,加上有些巫(这时一般是女性)出入宫廷,交通权贵,介入宫廷权力争斗,在政变失败后受到严厉镇压;而野心家用巫术来蛊惑人心,制造社会动乱,历代都有,皇帝对这种人也很警惕,从社会的表面看,以巫为职业的人不多了,但如从人的思想与行为来看,巫风实仍未减,而且已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像旧时家家都有本黄历,里面什么时候出门、嫁娶、动土才吉利等内容,以及社会上扶乩、请神、看相算命等等活动,也都是巫风的流传。

后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以巫为职业的巫婆,神汉虽然仍有,因与巫蛊之类害人之事相关,所以名声不好,但人们实际上还是信的;而不用巫的名号,改个端公名号,换个装束,以什么高人、大师的面貌出现,实际干着巫的事,依旧是可以风行鱼社会。这些短工们宣称自己能与无形的神仙鬼怪沟通,能预知未来,致人祸福,总之是通灵不凡之人,是他们共同的特征。

而其中最让人感兴趣的大概要数巫术了,然而,这恐怕也是迄今为止,人们对巫文化误解最深的内容之一。

从历史上来看,三峡地区自古就有崇尚巫术占卜的传统,其中,尤以巫山、楚地为主。这里巫风弥漫,历来就有信鬼巫、重人祠的习气风俗。在汉族民间,人们的大小事情都离不开巫术占卜活动。无论是造屋铺桥,还是修堤筑坝,先民们往往都习惯于求神问佛,占卜问卦。甚至连生老病死,丧葬嫁娶,也都离不开巫师鬼神的指引和帮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当人们在建房时,从动土,到奠基,再到竖柱、上梁、钉大门,每一个具体的环节,人们都会向巫师问卦,每一道工序都得选择黄道吉日,并且还要专门去找一些能言善辩的工匠来说吉利话,那阵势简直是来不得半点的马虎。而等到上梁、安门的时候,还得请专门的贺梁礼官来家里念《上梁礼词》和《彩礼词》。人们相信,只有通过以上的种种方式才能实现娱神、祈福的功效。有趣的是,在上梁前,人们往往会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退煞仪式。所谓退煞,简单地说就是上梁前人们首先得杀鸡撒血,等梁上好以后,还得向梁上抛屋梁粑粑的一种巫术仪式。人们相信,这些巫术都具有一种神秘力量,能确保自己得到神的祝福和庇佑,能让家人获得安宁和吉祥。

还有当家中有人生病患疾时,人们往往也不急于投医问药,而是摆上祭坛,献上牛羊,宴请巫师,击鼓卜筮以祝。一般来说,巫师的治疗方式大致被分为两种———咒术疗法和药物疗法。其中,咒术疗法是巫师向病人施以催眠、暗示和激发,使病人内在的防御技能充分诱发出来,达到治疗病症的目的,它主要包括歌舞降神、征兆、招魂、占卜、祝咒等方式。药物疗法则主要采用丹砂(即硫化汞)配以三秀(灵芝)、瑶华、白芷等中草药来实施治疗,祛除病症。

由于受到佛、道轮回思想的影响,巫文化中对于人死后的灵魂归属问题也格外重视。于是,就产生了流传不衰的丧葬风俗:比如“悬棺葬”。将棺木置于高山悬崖之上的丧葬方式,不仅是因为这些死人生前世代居住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的少数民族,感念山神庇佑的恩典,而且还因为他们相信只要将先人安葬于此,让死者继续与大山为伴,并目睹崖下子孙生活,已经去世的人的灵魂就能获得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能使他们保佑自己的子孙健康平安。

还有关于人死后灵魂归宿这个问题,人们还发明了很多别别致的巫术形式。即便是到了现今,在民间也还零星地保留着跳端公、告阴状、赶白虎、化九龙水、请七仙姑、请桌子神等巫术形式。比如,其中比较常见的跳端公,它常常又被称作过刀桥“破血河”———这是一种专门为超度死者所做的法事。根据习俗,作法事之前,首先得扎好刀桥。而所谓的刀桥,其实是将两尺长的刀每隔一两尺远缚在两根竹竿上,共绑十多把刀,并需要将两尺长的刀以每刀一两尺的间距捆缚在两根竹竿上。然后,用桌椅扎成一两丈长的桥头,将用竹竿做好的刀梯平放做桥身,刀口向上放置。最后,便是在阵阵锣鼓声中,由端公一边在口中念念有词,一边赤脚踩着刀口走过,而死者的亲属们则一律披麻戴孝,跟随在端公、灵幡、灵牌之后不断地作辑,以示躬送。

还有一种类似于巫蛊的告阴状也别具特色,这是一种将仇人姓名、生辰八字、地址等写在一张纸上,揉成团塞进即将下葬的死者口中,让死者带到阴间,请求阎王受理诉状的巫术。人们相信,这样一来,即使到了阴间,此人也会被阎王绳之以法,永世不得安宁……民间还流传着一种类似的暗害人的巫术,(它是在生辰八字不容易收集到,政府机关查户口又不方便的情况下流行起来的)。只要收集到仇人的毛发,指甲或脚印泥土等,然后将收集起来的东西盛于小竹筒内,边念咒语边涂上鸡肉(防止灵魂外跑或污灵),再用树叶包裹,偷偷投入危险之地,受术者就会逐渐痴呆乃至死亡。

随着历史上西南各部族间的战争与迁徙,巫文化也逐渐开始发展演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巫文化受到各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积淀,而带上了一定的地方色彩,如:湘西的赶尸,晋北的看闯客,南夷的巫蛊等等。巫术在演变历程中,逐渐分化形成了黑巫术和白巫术两条大的支脉。其中,黑巫术是指嫁祸于别人时使用的巫术;白巫术又称吉巫术,指的是祝吉祈福时用的巫术,例如湘西赶尸便是白巫术之一。

要说赶尸巫术,还得从一个传说说起:相传几千年前,苗族祖先有个叫阿普蚩尤的人率兵在黄河边浴血奋战,与敌厮杀,在战争结束后,阿普蚩尤因为感念与士兵的兄弟情谊,不忍将士兵弟兄的尸首曝于野外,于是,他便和军师一起施法,将战死沙场的士兵尸首回了故里。而后,湘西地区的人们便有了赶尸的风俗,只要有居于异乡的亲人过世,便会邀请赶尸者将亲人尸体赶回故土安葬。从这里不难看出,湘西巫文化背后,实际上是与当地人们极重乡土观念紧密结合的。

除此以外,民间流传的巫术还有驱鬼辟邪、还愿请神之类目的而采取的多种花样。虽然这些巫术难免带有迷信色彩,然而,如果将它们放到远古人类历史上来关照,也许你就会穿过纷繁的巫术现象,站到人类和人性这个更高的层面上去理解当时人们对幸福、对健康、对丰收的深切渴望,并且进一步理解到人类所共有的渴望,就是希望得到外力帮助和保护的这种人性深处的普遍愿望。

团堡一带端公(巫师)法术的基本表演

据我们在民间考查了解到,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团堡的端公的(巫教)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主要参与祭祀、生产,避灾,符咒驱邪,治病及文化娱乐等各种社会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后来端公的职能才限于祭祀祈祷、治病的范围。这些巫公、巫婆声称是神鬼的替身,可沟通阴阳两界,能说会道,善于察言观色,能卜吉凶、问鬼怪,能跳神驱鬼治病,不要经典,法事仪式简单,大多单独活动,而且多是民歌高手,用歌把信徒的往事隐私唱出。

端公作法也没有统一的格式。主要的手段是,搞占卜,(打卦,问卦)跳神,他们穿上法服,戴上面具,舞动师刀,拍响令牌,狂跳乱蹦,其实是来探虚实。然后根据判断来采取策略,获得信任,得到钱财。有时还玩“踩刀山”“跳火海”“下油锅”“端红鏵”等较为惊人的表演,让人折服。集体表演时由一个老师公当头领(师父),带着几个弟子依据程序表演跳神,每年几次,内容是祭祀、敬神、游神。有的也发展到立庙、安龙、打醮、收香火钱,也称庙祝公。道、巫合一,不僧不道。

团堡端公的法相用上古共工的人物头像居多,也有用刑天,蚩尤,祝融的。挥动沧浪水宝剑,舞起连环师刀,发动令牌,流转不息,声势很浓,给人一神厚实的感觉,仿佛只要持了这些刀剑,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赶来伤害生灵了。

 端公们有“文”“武”两手技能,的活动内容主要有:为亡灵开路、印七、拜忏、踩灯、做牛角道场、玉皇会、千人会、万人缘、倒白虎、开财门等活动项目。的主要活动内容有打邪家(即驱鬼)、偷魄,抢魂、保胎、求嗣、送子、求雨、上刀山、捞油锅等。巫师的继承人通常把传给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子孙称为内传;反之为外传。跟师学艺之前,弟子要择日举行拜师仪式,杀猪宰羊,大开筵席,邀请亲朋好友前来祝贺。是日,为师者当众为弟子举行过法仪式。

 端公们的经书主要有《祖师经》、《二十四孝经》、(观音经》、《消灾经)、《天地咒》、《雷霆咒》、《将军咒》等。
 端公的主要法器主要:竹兵三十六根、竹篙一付、金鞭一根、师刀一把、牛角一对、法衣一套、花冠一顶、草鞋一双、油巾一条、包袱一个、雨伞一把、铁尺一根、布袋一口、无名袋一口、醮兜二个,笑脸三个(面具)、神坛一座、神棍一根、鸣鼓一面、铜锣一面、金牌一座、神印一颗、仙旗一面、傩头一对、小山神一个、神圣若干(画于纸上或布上) 端公的法术基本都要必须会做每一堂法事的表演;行头道具的打击演奏;掌握生理知识和医药知识,大至人体结构,小至筋络脉路。还要知晓剪纸、书法、美术、武术、气功、咒语、画符、魔术以及操作技巧和规程等等。由是遂有收魂夺命法存身变体法飞身走浪法驱瘟打邪法迷踪断路法敇符咒水藏家急祖法抛傩上纂法吹风发火法攀山倒殿法攀山塞洞法存阳变宅法滚湖塞海法推神送鬼法。文教还有阴火焚尸法押尸登山法等。巫师端公之间还有互相斗法的,常有不服劲的斗法者,临场斗法,遇到高手,常现奇观,巫师端公符法与人比斗吹招兵牛角,牛角衔在嘴上,任人扳都扳不下来。可谓神奇!巫师和端公最令人信服的是治马邪法马邪最常见的一种急症,其症状表现为头痛、发烧或腹部绞痛,二十四小时(农村叫对时”)内可致患者死亡。因死者尸体呈马蹄大小的紫色斑状,故名。巫师对此症却十分神秘、玄奥。他一边烧香化纸,用一只公鸡、一个鸡蛋,一把刀子,一升大米和一根麻线祭天地,一边念念有词,手舞足蹈,另一边却在暗中使用退马药”——即马蹄香、马蹄草、铁马鞭、乌泡刺、四轮草、铁扫帚、雷公打、千年矮、九里光等药材捣烂,用碗装好,加水,根据年龄大小决定用法与用量。成人一般服三口,小孩只服一小口即可。再由巫师口含药水喷洒面部,每喷一口药,巫师要往后退三步,瞄准患者神经部位后,方前进三步喷药。如此反复三次。末了将所剩药渣卷在患者贴身的衣袖里,前后只需半个小时便能康复。端公的绕口令是:放马浪子,管马郎君,飞天飞地红马,游天游地红马,半天云中飞云走马,五洞门下降龙恶马,高岩大洞收人魂命五色花马。张铁匠、李铁匠,打成连环嚼口。左边金童,右边玉女,与吾锁了天地红马,盖()走扬州夜市,只许前头去,不许回头来,急走急走,不得停住!快行快行,不得慢行!吾奉天师急急救令。由于巫师们都流行教一手留一手,目前,巫教的许多高超绝技法术失传了。如在水上铺一张睡席,人在席上翻筋斗的飞身走浪法”(实乃轻功),以及带有魔术性质的吹风发火法滚湖塞海法等等均已名存实亡,就连捞油锅踩犁铧上刀山过火海等活动项目,现在许多巫师做不出了。在民国末年到解放初,利川团堡一带的端公数冉玉炳,左厚运,黄兴罡等最为著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钟年专栏︱巫的原始及流变
苗族神秘鬼巫术:巫傩 中国最古老魔法
历史│庸国·巫文化——华夏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六)
巫教与道教的联系与区别
正确理解医巫同源
揭开“巫医”的神奇面纱(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