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短打十戒》与“少林衣钵”何干?

《短打十戒》与“少林衣钵”何干?作者 柳国顺

新浪 柳氏螳螂拳的博客(2019-05-17 23:36:03)[编辑][删除]

标签: 

罗汉行功短打

武备真传

许青云

升霄道人

民间武术

              《短打十戒》与“少林衣钵”何干?

                                        柳国顺

        一、《短打十戒》的原创是许青云,并非升霄道人

   许青云于清乾隆二十七年在谱书《武备真传》中撰写的《短打十戒》,为后世的一些拳谱尤其是螳螂拳谱所抄录。然而,大多抄录者将其出处抄成了《少林衣钵真传》,《短打十戒》的原创作者变成了升霄道人。为何会是这样呢?这要归咎于升霄道人重订“增补罗汉行功短打”时对《武备真传》两序的篡改作为,原序作者许青云的落款竟被删掉,这从后世的咸丰五年抄本中就可以看出。

   咸丰五年抄本的书名已不得而知,据说是扉页已失所致。后人则将该抄本卷一的名称“少林衣钵真传”拿来做了书名,这个名称叫起来确实响亮,足以振聋发聩了。程大力先生2001年的《<</span>少林衣钵真传>考证》一文,即沿用此书名。但后来他又于《少林功夫古籍的若干考证》中改称:“关于《罗汉行功短打》”。也就是说,程认识到了将该抄本书名称为《少林衣钵真传》是不妥的。该抄本既然有“重订增补罗汉行功短打序”,按理说书名或者如程所说的是《罗汉行功短打》,或者是“重订”二字后的《增补罗汉行功短打》,“少林衣钵真传”不过是其中卷一之名称而已。虽然如此,可书名为《少林衣钵真传》的讹传并未止住。既然误认为“按此两序所云,则《罗汉行功短打》(《少林衣钵真传》)乃升宵道人所著”,那么《短打十戒》的作者,自然也便误会成升霄道人了。

   真相则是:乾隆二十七年抄本《武备真传》中,许青云作《增补罗汉行功短打序》,序文末写道:“复为十戒,敬附于后,愿有识者共铭也。”落款是:“乾隆壬午八月庚戌许青云序”。之后便是“短打十戒”十条内容。也就是说,《增补罗汉行功短打序》与《短打十戒》是许青云的原创,是源头。后世所称的《少林衣钵真传》中记载的《短打十戒》等内容,是对许青云原创的传抄,与所谓的“少林衣钵”并无一点关系。将两种抄本的相关内容对比一下,即可明显看出端倪。

     二、《短打十戒》是山东民间武术传承的武德,浸润着儒家文化

   许青云原创的《短打十戒》折射出彼时民间武术家的生活环境,以及古代传统的武德。具体地说,是掌握了罗汉短打技艺者在社会生活及传授中应遵循的准则。其内容则蕴含着诸如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文化。原文是竖行书写格式,所列十戒,每戒文字前均有一横杠符号,虽未用序号,其排列顺序却是一目了然。抄录如下:

    短打十戒

——勿自恃豪强,越礼犯分,悖逆争斗,致千人怨,而犯天谴。

——横逆相加,只可理说排解,勿妄动手脚。即万不得已,亦须打有轻重,宜按穴窍,免致伤人。

——遇游方教师,无与比试,致人失利败名,而立无容身。

——无故不可对手,好胜莫与交锋。即逼迫难已,宁甘下风。

——背地无毁谤他人,以显己能。

——须传忠诚有志之士,平易谦恭之人。匪僻之徒,决不可传。

——强横无义者不传。强横则为乱,无义则负恩,逄蒙之事可鉴也。

——求教不诚者勿传。心既不诚,学亦不笃,传之何益?徒劳精神耳。

——不传则已,传则或多或少俱用真实手法,勿持外道以欺人。

——遇孤懦无主之人,被人欺偪太甚,不妨代为出气。然亦须有分寸,斟酌行之。    

   毋庸讳言,当人具有了罗汉短打之类的功夫后,在江湖上就不可避免地要应对相关的人和事。如何恰当地待人处事以扬善抑恶,就需要有一套合乎情理的准则来约束。许青云所作的这“短打十戒”,注重自我约束,反映的是古代民间武术传统的武德观念,时至今日仍有其可贵的现实借鉴意义。结合那时的社会风情,解读《短打十戒》所涉及的民间武人的生活层面,对认识民间武术真实的传承历史是大有裨益的。

   第一戒说的是:不要仗着自己会短打之技有强悍之性,成了一方的豪强,就去干那“越礼犯分,悖逆争斗”的坏事。说白了,就是功夫在身胆量就大,若是助长了人性之恶,为人处世时,就会遇事不讲礼道不守规矩而好犯上作乱,违背正道与人殴斗则习以为常,这就是所谓的强梁作为,必然会招致千人怨恨,不会有好结果的。老子《道德经》就说:“强梁者不得其死”。虽说如此,可仗恃武功肆意妄为的人历来有之。许青云用 “致千人怨,而犯天谴”的话,来提醒告诫会罗汉短打技艺的人应注重礼道,其用意殊为深远。

  南朝宋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记述了一个周处自新的故事,就很能说明问题。“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这与短打第一戒所说的行为相类。问题是周处起初并不知道,乡里人将他与山中邅迹虎、水中蛟同列为暴犯百姓的“三横”。当他甘冒风险,杀虎击蛟为民除了二害后,乡里人误以为他死了,非但不痛惜,反而互相庆贺。此时,周处这才明白乡里人把他视为比虎、蛟还恶的头号坏蛋。可见自恃武功高强横行乡里的危害性该有多么严重,将之列为首戒是应该的。

   第二戒说的是:当有人横暴无理找你事时,虽然你能打,也只能跟他讲道理解决问题,不要轻易出手动脚。就是实在没有办法非得打时,也要有限度地打,应当选择合适的穴位,尽量避免伤害人的身体。

   “横逆相加”的情况,古代民间有,现时生活中也可能遇到。精于短打之技者,具有这种“万不得已”正当防卫时,避免伤人的观念是可贵的,体现的是儒家“仁”的思想。当然这里是针对没有什么武功的蛮横不讲理之人而言的。

   第三戒说的是:碰见云游四方的武术教师,不要找人家比试武艺高低,如果把人打败了,那会造成人家名声丧失、无地容身的处境。

   所谓“游方教师”,是云游中途经此地顺便教授武艺的拳师。“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无非是想在此地留下点自身的技艺和名声、再收点学费作盘缠而已。讲义气是武林界的传统,素有“人不亲拳亲,拳不亲刀把子亲”的说法,即都是传承武术之人,自应四海之内皆兄弟。如果主动与游方教师比武,等于踢场子赶人走,逞的是地头蛇的威风,是不义的作为。此戒着重讲求个“义”字。

   第四戒说的是:没有正当理由,不能跟人动手。碰到好胜之徒,不要与他交战,即使对方不依不饶强要彼此分出个高低,宁肯自认下风也不要与他相斗。

   此戒“宁甘下风”的说法,做起来似乎有失武人的颜面。人家要与你比武分胜负,你并非打不过他,却不应战且甘愿认输,成何道理?其实不然,这牵涉到“智”的层面。好胜者一味喜欢胜过别人,却容不得被人打败。其与人交锋,目的并不是相互切磋武艺,而仅是想占人上风图个虚名。你若是点到为止,他会不择手段乱来;出手重了,就容易造成人身伤害。所以,不与好胜者交锋,是避免沾惹上不必要的麻烦,也有道不同不屑与之为伍的意思。即使非要与你比试,则称自己技不如他,满足一下他的虚荣心而已。此系远避祸患的明智之举。

   第五戒说的是:背地里不要为了夸耀自己的武艺本领,而故意贬损、败坏其他武林同道的声誉。

   此戒所指,应是武林界历来积重难返的痼疾。武术门派林立,门户之见自然少不了,即使是同门派的人,也会出现忌刻倾轧的现象。然而背地里诋毁他人,借此抬高自己的行为,非止有违武德,还会误导后学贻害武术传续,甚至造成无谓的武界争斗事端。因而,这种抑人扬己的不义行为当戒。

   第六戒说的是:罗汉短打技艺应当传授给忠诚有志、平易谦恭的人。一定不能传给邪恶之徒。

  简单地说,忠诚有志、平易谦恭的人,自然品行端正、与人为善,会将所学实实在在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会尽能力扬善抑恶维护正义。反之,如果将技艺教给了邪恶的坏人,坏人就可能恃技为害一方。所以,短打之技择贤而授的做法是明智的。

   第七戒说的是:不能传授给横行霸道和无情无义的人。横行霸道就会造成祸乱;没有情义就会背弃恩义,逄蒙学成射箭之技后杀掉业师后羿之事,可以引为教训。

   此戒主要体现的是 “智”,“知人者智”。设想,教出的徒弟是个“强横”之人,当他有了短打的本事免不了会闯祸造反出乱子,此时为师的是难逃干系的。而如果徒弟是无情无义之辈,即使不指望有什么“师徒如父子”之类的情分,恐怕也不行,难保什么时候他会恩将仇报加害于自己。传说中的那个有“射日”本领的后羿,就是在传艺上犯了糊涂,成了警世的前车之鉴。所以,不能把短打技艺传给这类无德之人,免得惹火烧身,反受其害。

   第八戒说的是:求学短打之技却不真诚的人,不要传给他。心里既然不真诚,学练时也不会专心致志,传授给这样的人有什么好处呢?只是白白耗费自己的心神气力罢了。

   此戒也是牵涉到教授徒弟的有关“智”的问题,没有诚心就不会珍惜所授技艺,也就不会好好学到手,把功夫花费到这样的徒弟身上,当然是犯糊涂的事情。

   第九戒说的是:在传授技艺过程中,不想传就罢了,只要是传授,不管多传或是少传,所传的技艺都要用真实手法,不要拿不合于正道的东西来骗人。

   此戒强调的是一个“信”字。短打类技艺不该传的人就不传。而对于可以传与之人,根据具体情况或者多传授些,或者少传授些,这都无妨。重要的是,不要教些假的玩意糊弄求学者,以免将人引入歧途乃至贻误终生。

   第十戒说的是:遇到无亲无故孤苦伶仃而且软弱的人,在遭受别人太过分的欺负强迫的时候,可以出手替他出出气。但是动手时一定要有尺度,考虑好应把握的限度再行动。

   此戒提倡的是“义”字,遇到看不下眼的欺凌现象时,该出手时就出手,正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只是在见义勇为施展短打技艺的时候,还需注意个分寸,也就是兼顾一下“仁”字。

  总此“短打十戒”,从中约略可见乾隆前期民间武术传承时的社会生活环境,原创作者许青云是当时山东地区武学修为极高的民间武术家。显而易见,彼时传承的民间武德内容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是很深的。可以确定,《短打十戒》不是升霄道人所作,更与“少林衣钵”没有关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探秘《少林衣钵真传》[太极螳螂拳|李飞林太极螳螂网|烟台螳螂拳在线]
天下“螳螂”是一家(上篇)
罗汉短打图谱--扑克欣赏
罗汉短打图谱
升霄道人及螳螂门早期历史研究二,升霄道人与福居拳谱,崔虎刚(笔名胡刚)
少林真传六通短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