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该这样去生活:庄子否定儒家之后……

本文6505字,建议阅读时间2小时

前言


在探讨庄子与儒家哲学的关系当中,自古以来的诸多专家学者都从两者的源起与发展,变更当中对此做出了大量的研究。从古代的司马迁,韩愈到近代的章学诚,章太炎,钱穆,郭沫若等国学大师都对庄子与儒家的渊源问题做过相关的研究与探讨。包括现代的学者也是对这个问题有过独到而缜密的论述,像左国毅的“庄子对儒家的回应”,吕伟华的“从庄子对孔子学说的批判看儒与道的理想”等相关论文都是对庄子与儒家哲学的进一步的探索与阐释。由此看来,庄子与儒家的渊源关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还有待我们做深入的探索与思考。

在进行论述之前,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它叫做“本体性否定”,“本体性否定”的概念出自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吴炫美学著作《否定主义美学》一书中的提法。这个概念在这本书中有过相关的阐释与解读,“在否定主义理论中,肯定“性质”而改变形态、风格、表述的“否定”,依然还是“肯定”,抑或“否定中包含肯定”。因此,中国的“新儒学的历史基本上是“肯定”的历史,因此,儒学的基本观念始终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变。而西方的近代人文主义,虽然用“理性对感性”的统摄,材料性的保留了教会理论对欲望的牵制性,但由于对人性、人欲、人格的尊重和颂扬是其主要内容,这就使得中世纪对人的欲望的不正常牵制,转变为以法律等形式对人的欲望的必要牵制。而这种对人的观念的重大改变,是属于人的创造性内容,这就不能再划入“否定中包含肯定”之中去,应明显地属于“批判与创作”的统一这种'本体性否定’”。为了避免落入前人研究套路的窠臼,我的意图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换一种新的审视角度来对看待“庄子与儒家哲学的关系”问题。所以在本文中引入了吴炫教授的独创概念“本体性否定”一词来协助我进行穿越式研究。

一、庄子与儒家哲学对“存在”的差异性认同。


在对不同哲学家及其理念的研究当中,出自同一流派,思想,观点,主张的哲学家之间存在的争议性并不是很大,反之,对同一事物的观点相反或相异的流派之间的争议却是非常激烈的。但并不意味着,对两种思想进行文本上的解读之后,然后得出势不两立,或是相辅相成的结论就告终了。首先,单纯的停留于文本的层面很容易将事物简单化,僵硬化。哲学思想是活的东西,它的孕育与成长是离不开它的土壤的。如果对一种思想的讨论离开它的生活基础,也就意味着脱离了人的存在而去自说自话。因此,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去挖掘哲学思想的意义才更能深入的懂得哲学的真实存在。其次,在对两种哲学思维模式的剖析与对比当中,是否是本着对当下或将来思想的完善,人格的健全,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有所裨益的目的来进行的。如果脱离了这个层面,那么还是无法实现探讨的终极意义的徒劳之举。

以往对庄子与儒家哲学的研究当中,多是依据现存文本或是前人研究来进行延续性的思维探索的。最多的意义在于是体现在对庄子哲学与儒家思想的准确性与异同性做进一步的改正与修缮。既然我引入了“本体性否定”这一概念那么我不仅要从对待两种哲学思想的研究角度上做创造性的尝试,而且要在庄子与儒家思想的对话当中揭示出潜在的“本体性否定”意识。在庄子与儒家哲学的差异探讨当中,除了在文本上与社会实践的差异性之外,我认为还应从深层的地方挖掘庄子思想与儒家哲学的根本差异性与关联性。我所寻找的这个深度是从精神分析学的层面来对产生哲学思想的人的意识层面进行深度剖析。以便从根源上把握两种精神意识在本质上不同的原因所在。对于哲学思想的认识,追根溯源的话,那么当然要定位到人精神层面来进行分析方能把握整个思想孕育、产生、发展的根本脉络。如果说儒家思想是肯定的是人的意识层面的话,那么庄子的思想则是对人的意识层面的超越。用理性去压抑人的本能以实现人与自然的脱离,以达到作为人的独立性与价值性,是人的自觉意识得以确立与肯定的最普遍的体现。也就是说儒家思想对人之存在的态度是这样的,人具备了脱离自然并拥有了建立人自己的体系与规则的能力,这个能力是能够构建一种不同于禽兽一样的更为“人性化”的存在方式。在儒家思想里的体现就是“仁”、“义”、“礼”、“智”、“信”。而庄子思想的产生并不是与儒家思想相对立的,也就是说庄子哲学的精神动因并不是意识对潜意识的开放与放任自流,而是源自对意识的超越。如果庄子的哲学是源自对本能的放纵与提倡的话,那么人还是没有完成相对于自然客体的成熟与独立。显然,庄子的哲学是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犬儒式”存在方式的思想。庄子主张的本源应该是这样的,用意识压制自身本能欲望不能实现人的真正存在,这只是人决定实现自我认证的初级尝试,要想达到人的理想式存在状态应该需要用进一步的超意识修养来完成。这个时候的人的存在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之前本能式存在的状态,它的欲望是经过升华过的,也就是说这种存在状态既能使得主体自身的愿望得到满足但又不是以牺牲他者的生命、生存、幸福、快乐为代价来实现的。具体的说,庄子所满足的愿望是一种精神状态的满足,而本能式的满足自然是以生存基础的物质作为追求对象的。两种存在方式都是顺应自然的,而庄子所提倡的主张是更加高远、理想、和谐、完美的存在诉求。

因此在对于人的存在方式上的理解,庄子与儒家哲学之间有着着对人的意识层面的深层区别的。在对待人的意识层面的不同态度导致了人生的价值实现及其在社会与文化意义上的分裂。确切的说庄子与儒家思想差异性的并不仅仅是表面意义上的庄子对儒家的提倡与主张的观念性反驳与批判。庄子哲学的存在以及对儒家哲学的批判与脱离是有着更为深层的原因的。这个深度的定位是源自庄子与儒家思想考量是以坦诚而理智的对待人性,对待存在的思索维度为基本点的。两者都是以理性为基础的,儒家在理性的基础上施以“克制”来完成人为人的理想,而庄子则是以理性为依托用升华欲望的方式来达到人之存在的最佳状态。如果把儒家对人性的塑造归纳为“宗教式”的修行的话,那么庄子对人性的态度则是“艺术式”的解脱。从对以人的本性为基础的思索动因出发,两种哲学思想的血脉开始延伸、渗透、拓展、影响到思维、观念、认识、行为、道德、体制、文化、人文、历史、艺术等各个不同的层面。从而形成了儒道互溶互补的两大中国式古典哲学体系。

二、庄子对儒家哲学完成“批判与创造”的可能性。


在分析了庄子与儒家思想在产生当中存在的深层动因之后,那么庄子哲学对于儒家哲学的进步到底体现在哪些层面呢,到底哪些方面是庄子哲学对于儒家哲学的进步与超越呢,下面要进行庄子对儒家的思想实现“批判与创造”的可能性展开分析。当儒家哲学通过对理性的驾驭与推崇实现了人与兽性,人与野蛮、人与自然的分离,并实现了作为人的自我归属与确认。刘世林在他的《苦难美学》中曾讲到“人类在轴心时代的精神创伤:一是理性主体由于充分意识到它与自然的分裂而产生的空间恐惧;二是伦理主体由于首先关注到人与自然的分裂而产生时间焦虑;三是在这两种异化基础上油然而生的对于诗性智慧的回忆它们在理性智慧的对立中逐渐产生为人特有的审美机能。真正的道路只有一个,就是回忆轴心时代。”“人生的悖论与悲剧:没有伦理符号对生理欲望的压抑与异化,人就不可能与自然区别开成为现实的人;而没有对这种伦理异化形式的审美反抗,人就不可能与机器区别开成为自由的人。”由于道德理性在相应的体制背景下的过分推崇导致了儒家思想走向了人性异化的极端。庄子的批判不应该简单归结为儒家思想的失误,当儒家思想作为一种思想束缚得以出现的事实之后,这里面隐含着得权势话语与利益导向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略的。一向提倡“齐物论”的庄子如果把批判的矛头单纯的指向孔子一人的思想与提倡,那么,这显然有违庄子的平等理念。庄子所批判的重心不是单纯的儒家思想,而是在现实当中人们对于儒家思想的盲目崇拜而导致的思想束缚,意志摧残,情欲压抑的非人性化结果。这种提倡从学理上讲是非常的合理的,但是任何理论必须落实到实际当中方能体现它的生命力与价值性,在遥远的古代能产生出庄子如此人性化、开放式、前沿性、革命性的思想是难能可贵的,但是我们要放置于当时的历史语境中来考量它的存在意义,方能体现它的真实价值。

设想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如果打破由于过分崇拜儒家思想而导致的人性异化那么人们是否真的都能像庄子所描述的那般自由幸福呢?显然,人的存在方式与人的修养素质是不能加以简单化的定义的。现实当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庄子这种豁达式的文人风度,如果这样理解庄子思想的创新性的话,那么庄子在实施对儒家思想的本体性否定的时候是如果让自己的创新得以存立的呢?显然,在历史当中,最为推崇庄子哲学的要数文人阶层,特别是在实现儒家价值观过程中受挫的人表现甚为强烈,像李白、嵇康、陶渊明之流,都是庄子形象的继承者。因此在庄子思想对于儒家思想的创新性是以某些特定人群与特殊经历作为存在基础的。“对于庄子来说,由于人与自然的区别在于审美情感,它也就意味着人的心灵自由不受任何损害和异化,而在中国轴心时代的文化语境中,直接威胁到这种审美情感或心灵自由的,无疑是作为这个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墨两家。如果说儒家用一整套文化符号直接给心灵披戴上沉重的精神枷锁,那么,在特别强调衣、食、住、行的墨家功利主义哲学中,一种无功利的审美情感更是不可能获得任何栖身之地。”由此可见,庄子思想的存在成为一种可能必须与当时的历史大环境相结合才能凸显他的意义,对于有着较高生命要求与审美需要的文人来讲,一方面想着在服从体制的打造与构建的过程中实现人类最高的追求,对自由的追求;一方面由于客观原因而无法摆脱由于自身高洁纯粹的理想无限制的与现行体制相抵触的现实状况。

所以,当精神需求遭到现实生活与思想体制的打压之后,庄子哲学所提倡的存在方式为从前以往一家独大的生活方式中开辟出一条崭新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不是任何人都能掌握和效仿的,因为作为一种具有超功利性的人生态度,本身就需要对自身心灵与精神的不断修养与提升过程来完成的。因此庄子哲学的存在意义必须有一群有着对生活,对生命,对人生持严肃与认真态度的人们来实现的。它的存在是以儒家思想的存在为前提的,如果没有儒家思想对人的价值与理想追求造成的创伤与痛感,不会存在庄子哲学来完成大幅度的人生态度的转向的。主体在面对客体施加的限制所加以关照过程中产生了摆脱通过压抑人格来达到实现自我的新态势,这就是在庄子在主体面对客观条件与环境时所选择的通过解放人性并施以合理、高尚、纯粹的矫正与引导从而达到一种“与物交融”,“与世无争”审美境界。这种带有现象学色彩的认知态度从本质上实现了对儒家思想的宗教情怀的超越,所以,从对待客体(包括作为人的客体)态度上来讲,庄子哲学更贴近人类灵魂彼岸的一面。唯一的缺憾是由于庄子自身的知识分子身份导致了他的思想过多的强调与自然客体的“交感”与“体验”,过多的强调自然事物纯然的人格化存在,而忽略掉作为集体的人的存在,这也导致庄子的哲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狭隘化。这也是庄子哲学在面对人的存在问题上与西方哲学存在论的之间的一个差距。西方哲学对存在的思考尽管是更为抽象化,概念化,形而上学化,但是它的关照对象却是带有面向总体、关注本质、强调共性的特点。确切的说庄子的哲学从个人修养的的精神境界层面完成了相对于儒家哲学的“批判与创造”,但是由于其过多的强调个人角度的人格实现所以导致了它的适用群体只能停留在贵族阶级、知识分子阶层或者在民间只做世俗化、实用性、平民化解读与阐释。

所以,庄子在其对儒家思想实现“本体性否定”的同时存在的局限性是我们不能忽略的。从哲学思路与对待人性的角度来讲,庄子的哲学确实是在批判的前提下完成了“质”的的转变。庄子的哲学的转变为人的存在找到了一种的新颖的视角与态度,尽管,一直以来庄子的哲学被当作现实受挫后的心灵补偿来加以实现的。在脱离了当时的历史语境之后的当下时代,庄子的哲学是否存有再生的的意义,到底存在多少可以进一步做“本体性否定”的的可能性,以及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与文化环境完成对庄子哲学的“本体性否定”所要做的努力,都是我们要不得不做认真、谨慎的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在面对当下中国价值混乱,信仰缺失,文化平庸的现状时,能否在这个复杂而又充满挑战性的时代环境下,完成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批判与创造”,从精神与思想层面为现代人的迷茫与焦虑找到解决之道,我认为是最为紧迫的任务。下面部分就是讨论“本体性否定”对于中国哲学的意义。

三、“本体性否定”对于中国哲学的现实性意义。


中国哲学面临的现状在许多学术著述中都有所提及并持担忧的态度。特别是面临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哲学所面临的危机感就更为强烈了。西方哲学也有传统哲学,那么西方哲学既然可以在完成它的现代,后现代哲学的转型,并为精密的与西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联系在一起,带来一次又一次的思想革命与文明进步,并为人类当下存在状态与未来的走向抱着一种忧患意识为人类的出路从逻辑思维中寻找出路。说白了,哲学的问题就是哲学家的问题,哲学家的的问题,就是人自身的问题,那么中国的传统哲学在哲学家,在每一个个人的承担当中到底存在哪些欠缺的地方呢?我们是否还是单纯的指望寄托于“拿来主义”来实现自我与民族的拯救吗?当我们意识到西方的哲学理念更为先进时我们迫不及待的拿来代替传统的哲学观念,当我们发现西方的哲学存在问题的时候,我们又要拿出老祖宗的东西来加以调和,无论哪种方式,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那就是我们在哲学领域是一直缺乏思考的,我们没有从古代的哲学血脉当中延续下思索与革新的传统。哲学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人的问题,哲学的单一性与贫乏性很能解释我们对待自身,对待他人,对待所有的人类的态度,人是什么,人来自哪里,去向哪里,如何去存在,这些问题不仅是对于一个哲学家而且对于一个普通的人都是不应回避的,事实是,一直以来,我们遗忘了存在。我们不能像西方人一样去用一种纯粹的眼光去为整个人类的前途担忧,充斥在我们脑海中的永远都是现实性的活着。导致了我们无法从意识深层去为承担一种宗教式的哲学责任感。在中国的哲学传统中是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的,或者说在哲学领域缺乏纯粹性。哲学思考一旦没有了独立的自我,那么很容易被政治的、团体的、物质的、情感的利害所左右,像康德一样一辈子不出自己的小城而潜心研究哲学的中国哲学家恐怕很难寻见。当我们打着弘扬传统哲学文化的口号来掩饰自己思想的贫乏与懒惰的时候,我们是否意识到西方哲学中的“本体性否定”为整个现代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所产生的巨大意义呢?“本体性否定”意味着“批判与创新”,“批判”意味着“反思”,“创新”意味着“进步”,这样也就意味着哲学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哲学的目的,是很明确的,那就是从思想上为人类的实践提供光明、理性而合理的导向,既然哲学思考是本着这个目的而做的,那么,凡是以此为目的的都是可以讲话的,如果我们封杀它的话语权,除非它的思维目的是偏离哲学的真正目的的。西方的哲学体系一直在以“本体性否定”的姿态延续着,说明了一点,那就是人人都有思考的权力,人人都有为人类的命运走向与文明进步持有责任感。当我们对哲学做狭隘化解读的话,那么导致的后果必然是精神文明的荒芜,与生存状态的苍白。

结语


因此,我们能否以一种“本体性否定”的全新的态度来审视哲学,以及历史、文化、艺术、政治、教育、科技、道德等领域的思考与批评也就意味着能否在精神层面与思维领域中诞生出一种富有坚强存在价值的生命基因与否定勇气。庄子在带有无意识的反抗中实现了对于儒家哲学的“本体性否定”,从此以后的中国哲学界一直再走研究前人著述的老路,而无法具备一套带有自觉创造力与独立探索视角的思想风气与习惯。哲学的问题,从来就不是简单的本源问题和精神探索的问题,最根本的是人的问题,哲学的每一次繁荣与衰落,意味着人在文明创造中与现实奋斗中所持有的一种精神状态,我们不能单单为了看重的不是传统哲学中所能为当下的时代的适用性而投去过多的欣喜的目光而忽略掉本身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造的勇气。以上所讨论的价值与意义,是在于发现与继承前人思想在斗争与差异中所凸显出的存在性价值而获得思想本身以及扩展到其他领域里的独立存在的意义。

策划:李鹏

编辑:刘旭旭

长按3秒识别我们吧


此处按一下又不会怀孕
还能经常普及一些哲学知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家与儒家
浅析儒家与道家人生观的异同点
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浅谈庄子中贵柔主阴意识的成因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瓢饮
崔大华:道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